Spiga

标签为管理学的文章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2021-11-05 21:15:48

摘要:一、菲利普科特勒和《营销管理》简介 1.菲利普科特勒:管理学四大师之一 当代管理学界如果有一个大厦的话,它有四根大柱子,这四根柱子支撑了现代管理学的殿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四大师。 第一个人叫彼得德鲁克,他可以说是大师中的大师,他定义了什么叫管理、组织和创新; 第二个是讲战略的迈克尔波特,他定义了什么是战略; 第三个是彼得圣吉,他定义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第四个就是菲利普科特勒,他定义了什么叫营销,什么叫营销管理。 2.《营销管理》:营销学界常读常新的教科书 《营销管理》出版在1967年,一直到今天,全世界读营销的同学学的教科书就是科特勒的这本《营销管理》。 这本书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够常读常新,成为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奠基石? 因为科特勒定义了营销的很多理论的基础。 什么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一本书怎么能够穿越时间对它的考验,一代代人都把当作自己学理的基础和起点? 最重要的有几点: 第一点,它能够定义这个领域的所有关键名词和基本概念; 第二点,它要能够建立起一套理论架构; 第三点,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够与时俱进。 3.《营销管理》对营销学界基本概念的定义 在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写的这本《营销管理》书中,他对营销学的一些基本性的概念和范式进行了非常清楚的定义。 ①什么是营销? 营销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他讲的第一是交换,交换的是产品和价值;第二,所有的营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 ②什么是产品? 科特勒说,产品是人们未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而提供给市场的,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求的一切东西。 ③什么是营销管理? 科特勒说,营销管理是为了创造与目标群体的交换,以满足客户及组织目标需要所进行的计划、执行、概念、价格、促销、产品、分布、服务和想法的过程。 ④什么是市场营销? 科特勒说,市场营销有一个非常简洁的定义,那就是,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 他对产品、市场营销、营销管理和营销的定义有些听上去非常书面化,这些书面化的背后有很多关键词和要点,这些关键词和要点构成了营销学的学理基础。 所以科特勒是全世界第一个非常清晰地把营销的基本概念进行定义的人。 二、菲利普科特勒的主要观点:4P理论 1.什么是4P 一个成功的营销运动最重要的四个核心要素是什…… 阅读全文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彼得·圣吉

2021-10-06 10:48:13

摘要:一、与福特高管对话后,彼得圣吉发出了疑问 彼得圣吉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的一个教授。 1984年的时候,他到福特汽车公司去做调研,然后碰到了几个兴高采烈的福特的高管,这些高管刚刚从日本回来。 从1970年到1980年,日本经济高速崛起,日本企业和它生产的产品对美国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1980年的时候,日本的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国,造成了底特律的地震。 所以,这批去日本的福特公司高管就是去丰田考察的。 彼得圣吉在路上碰到这些高管就问他们,你们刚刚从日本回来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这些高管对彼得圣吉说:我们去看了,他们挺牛的,产量超过我们,但是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就是把生产的成本控制得比较低,员工的工资低。 听完这一段话,彼得圣吉非常地吃惊,因为他对日本的汽车产业有过一个很深的研究。 彼得圣吉认为日本人再造了汽车的生产线能力。 在亨利福特时期,他发明了生产线,在那个时候,生产的规范化管理、科学管理是效率提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到了1970年代以后,丰田实行了一种丰田生产模式精细化管理,他把汽车制造所有的流程切分成一个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主动性的分解。 日本人发明了看板生产线。 每一个员工面前都有个看板,都有数据。通过这种看板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使生产效率、库存和管理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超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便宜,而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同时,日本的汽车公司跟美国汽车公司相比,还有另外一点区别是美国采用的亨利福特的模式,每一个工人都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按规定动作来做。 但是在日本的汽车公司,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主动变革的节点。 日本的汽车公司除了生产线上每个员工面前有看板之外,整个车间里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看板,这个看板告诉我们,有某一个员工,他发明了一个很细微的创新,另外一个员工又有一个细微的创新,每个月会进行一种创新的竞赛。 所以在日本的车间里面,工人的创造的主动性更大。 因此,在一个管理学家看来,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超越是一个生产线革命和员工学习能力提升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那些福特的高管们领了那么高的工资,但是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呢? 在1984年,彼得圣吉在福特公司的遭遇给他很大的刺激,他开…… 阅读全文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

2021-09-05 22:50:39

摘要:一、1700年企业经验的总结 在2002年的时候,《福布斯》曾经评选了影响20世纪最重要的20本商业图书。 排名第一的是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排名第二的就是吉姆柯林斯的这本《基业长青》,他们研究的都是美国那些伟大的企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追求卓越》这本书出版在1982年,柯林斯的这本《基业长青》出版在12年以后,1994年,柯林斯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教授,他所用的办法跟彼得斯一样,就是样本式研究。他从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中选出了18家历史悠久的,他认为是基业长青型的公司。 这18家公司基本上在美国都是100年以上的企业,把它们的创业历史加在一起多少年?1700年。所以平均基本上是百年企业。 然后柯林斯和他的搭档叫做波拉斯,两个人带领了21个研究员,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花了六年时间来完成了这个项目。 《追求卓越》中,他研究的是美国数千家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43家企业,其中提取了八个它们的成功的准则。 而柯林斯他换了一个角度,他不是从业绩最好来研究,他是研究最长久。 那么,一个人要具有怎么样的领导能力,才能够让企业穿越所有的周期,产业周期、国家周期、技术周期,走向几十年甚至100年的企业的发展历程。 所以要研究领导力。 二、研究领导力最重要的一本图书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界研究企业领导力最著名的一本图书。 柯林斯在他的书的一开始就讲了一段话,他说,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制造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征,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这段话的背后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就是企业家和企业的关系。 任何一个企业,它的发展的背后的一些独特的特性,都跟企业家的特性有非常的关系。 比如苹果,在乔布斯活着的时候,苹果的所有的特质就是乔布斯的特质,因为造钟人叫做乔布斯。 乔布斯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叫做库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苹果,它的所有的特质是库克的特质,他造钟的能力,决定了苹果是今天这样的状况。 像中国的公司也一样。 阿里巴巴它今天所形成对市场的这种敏锐性,它的资本运作的方式就典型的是马云模式。 如果马云退出了阿里巴巴的决策层,有另外一个人叫做张云,当他成为阿里巴巴的…… 阅读全文

《追求卓越》汤姆·彼得斯

2021-07-26 23:07:25

摘要:一、排名第一的管理类书籍 这本书在全球管理学界大名鼎鼎,可以说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 2002年的时候,《福布斯》曾经评选过20世纪最重要的20本商业图书。 排名第一的是谁? 就是这本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 这本书在管理学界还创下过一个非常显赫的纪录,就是它是第一本卖过了1000万册的图书。 在《追求卓越》之前,管理学的书籍在整个图书界是一个小众类作品,只有企业界的人、管理学界的人会买这些书。 但是到了彼得斯的这本《追求卓越》以后,管理学界的很多管理思想超出了企业界,进入到了其他的领域,甚至到了政界,到社会学界。 同时,彼得斯作为一个管理学家,他由一个非常小众的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变成了一个大众明星式的人物。 这本书是出版在1982年。 彼得斯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刚40岁。 他有一个合作的作者叫小罗伯特沃特曼。 他们两个人都是麦肯锡的咨询师,他们在一起做了十多年的工作,然后说,我们有没有办法用一种工作方式,从美国数千家的企业中选一些优秀的企业出来,来进行研究,来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1980年代的美国商业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焦灼的情况下,自从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一个经济强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所以企业研究的标本量突然间大规模地增加。 但是同时也发生了另外一些问题,就是它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地提高,白领人数不断增加,它的土地价格、能源价格不断地上涨,而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了80年代进入到了一个停滞期,所以接下来要等待的是下一个浪潮,叫做信息化革命的到来。 所以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期,美国产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苦闷期。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 就在美国经济非常彷徨的时候,在亚洲地区崛起了另外一个国家叫做日本。 日本在二战以后迅速地崛起,经济总量超过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 到1980年的时候,日本的汽车产量居然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制造业大国。 整个美国的经济界一片哗然,有一个学者叫傅高义,专门到日本去写了本书叫做《日本第一》,那本书也成为了一本畅销书。 所以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大企业崛起的时代,然后产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苦闷期。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另外一个竞争国家叫做日本,它开始挑战美国在商业世界中的霸主地位,这个时候美国人就需要一本…… 阅读全文

《竞争三部曲》迈克尔·波特

2021-06-19 21:57:53

摘要:一、他把战略用于商业 战略这个词大家知道,是从军事里过来的,战,打仗;略,方略,所以它是从战争中被萌芽出来的。 全世界第一本讲战略的书,很多人说是什么呢?是中国人写的,孙武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很多人读过《孙子兵法》,它谈的就是在战争这个领域中,我怎么来规划自己的战略。 比如《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说什么呢? 说两国交战,第一件事情是考虑谋略;第二件事情是我跟你来交流;第三件事情是动兵,两军对垒;第四件事情是攻城,那就打白刃战了。 所以打仗这件事情很残酷,第一件事情不是拿刀、拿枪,是拿脑子。 《孙子兵法》还说,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它说,打仗、两国竞争就跟水一样,它是一直在波动的,所以水是从上往下流的,所以应该从上面来击下面。 那么打仗也一样,两军对垒,避实而趋虚,面对面地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么敌人的软肋在什么地方,空虚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集中兵力去打他的话,我就能够获得成倍的、高效率的成功。 这就所谓的战略。 把战略思想在商业领域进行重构的那个人,叫做迈克尔波特。 迈克尔波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爸爸曾经参加过二战,是一个上校军需官。 然后波特本人很喜欢体育,他喜欢打橄榄球,喜欢打篮球,喜欢踢足球,他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 1980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竞争战略》。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在商学教育中奠基类的作品。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年轻,33岁。自从《竞争战略》这本书出版以后,在商学教育体系中,战略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课程。 波特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也因此哈佛商学院成为全球战略学研究的一个重镇。所以哈佛商学院有今天的地位,跟波特这些教授的贡献有非常大的一个相关性。 2005年的时候,曾经有人评选说,全球管理学家的50强,就是全球管理学家中最著名的50个人,迈克尔波特排第几呢?排第一。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 他在《竞争战略》这本书首先对战略进行了分类。 他说,有三种叫一般性战略,就是所有的企业竞争中都会面临的战略选择,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个叫做总成本领先战略,第二叫做差异化战略,第三叫做专一性战略。 他认为这是所有的企业竞争中都会面临的三个战略选择。 什么叫总成本领先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与企业竞争靠什么呢?靠产品和服务,那么所有的产品…… 阅读全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

2021-05-09 13:00:51

摘要:一、管理学比经济学晚130年 德鲁克出过很多本书,他活了九十多岁,出了六十多本书,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写于他74岁的时候,也就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经济学最早成为一个体系,从历史学和道德学被剥离出来是在18世纪末,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 后来的一百多年里,经济学不断地完善,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出现比经济学要晚整整130年。 一直到1908年的时候,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做福特的T型车,发明了两个东西。 第一是发明了生产线的流水化制造工艺,第二是提出了一个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 在这个时候,管理才慢慢成为被人研究的一个项目。 到1911年的时候,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方法,这个时候管理学才慢慢诞生了。 那么到什么时间点有一个大师出现,让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呢?是在二战以后。 1945年的时候,彼得德鲁克当年三十多岁,是一个咨询公司的咨询员,有一天他受到了通用汽车的邀请通用当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邀请德鲁克说,你到我们公司来做研究,帮我们做一个公司案例类的图书。 德鲁克就赶到了底特律,然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叫作《公司的概念》,这在德鲁克个人生涯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研究了通用汽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业务形态种种的现状,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家公司进行了解剖。 这本书出版以后,从那以后,出现了管理学正式的学科,德鲁克也被称为是一个管理学家。 但是这本书中也对通用汽车的很多管理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甚至一些尖锐的批判。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当这本出版的时候,通用变得非常尴尬。 一方面,它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非常畅销,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 但是好像对通用来讲,它里面有很多的批评,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面,通用没有办法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是它在自己的公司内部,让所有的员工不能读德鲁克的这本书。 一直到了三十多年后,当时的美国通用的CEO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学家,叫做斯隆。他退休以后写了本书叫作《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这本书也非常厚,用这本书在三十多年后反击了当年德鲁克对通用汽车的批评。 这在管理学界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所以管理学跟经济学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绝对的真理,同样的一个公司运营放到你面前,不同的管理学家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 二、德鲁克第一次提出公司的概念 在《公司的概念》这本书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