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2023-06-18 23:28:53一、巴菲特的“时间的玫瑰”
无论你是不是财经界的人,你一定听说过巴菲特,知道他有一句名言,叫“在贪婪时恐惧,在恐惧时贪婪”。
在全球的富豪榜里,排在前十几、二十位的人,很多都是做产业的,比如说做互联网的、做能源的、做电信的、做房地产的,甚至做媒体的。唯一做投资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沃伦·巴菲特。
他的企业叫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企业创办于1956年。从1965年到2018年,这家公司的股票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是18.7%。
你可能说每年增长18.7%好像也不是一件特别牛逼的事,我们公司也涨18.7%。
但是,你能不能够连续20年复合增长20%以上,你能不能连续40年复合增长10%以上?
在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企业中,在过去的50年里面每年保持18%的复合增长,只有一家企业,就是巴菲特的这家哈撒韦公司。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不但在经济学上,在人类的成长历史上,复利都是一个巨大的、具有诱惑力的、爆炸性的一个数据。
巴菲特曾经说人生像什么呢?像滚雪球。他写过一本自传,叫《滚雪球》,说什么呢?我们先要找到一个雪道,这个雪道最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要足够长;第二个特点,雪道上面的雪要足够多。
所以,你如果能够找准那一条雪道,静下心来,然后一点一点地滚自己的雪球,迟早有一天你这个雪球会滚得非常非常大。
无论是某一个公司里面做财务的,或者是做科技研究的,还是做其他工作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找到那条既长、雪又厚的雪道,然后用时间、用我们的努力慢慢地滚我们人生的那个雪球。
巴菲特说这个叫“时间的玫瑰”。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办法,然后有足够长的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像时间的玫瑰一样绽放。
二、做了85年生意的巴菲特
巴菲特出生在1930年,是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很小的城市,叫奥马哈。他的人生就在这个小镇里面度过。他不经常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几乎不参加任何的论坛、公开活动等。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过去几十年里面巴菲特每年写给股东的那些信。这就是他对当时的全球经济情况、公司情况的一些理解。
另外,每年5月份的时候,他会在奥马哈举办一场见面会。他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两个人都已经八九十岁了,然后坐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3~4个小时。
全世界每年会有几万人去,你只要拥有一股哈撒韦的股票,那么你就有资格进入那个会场。
他到90岁的时候,仍然能够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三四个小时,而在台下听的人可能从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都能够认真地聆听,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思想并没有衰老,仍然跟时间、仍然跟这个时代在同步前进。
巴菲特5岁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独立意识。然后他就从他爷爷那个店里面批发箭牌口香糖,然后摇摇晃晃地去卖给邻居。
一盒箭牌口香糖里面有5片口香糖,巴菲特当年卖这个口香糖,他说,你不能一片一片地买,你要买就一盒一盒地买,每一盒我能赚两美分。
所以你看,这个5岁的小家伙知道销售成本的概念。
力气慢慢大一点了,他发觉有一个商品比口香糖的消费频率更高,叫可乐,所以他又从他爷爷的百货店里面开始批发可乐,开始在整个街区里面卖可乐。
到他13岁的时候,已经是个小学生了,然后他就开始在早上送报纸。巴菲特一个早上可以送掉500份报纸——一个13岁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怎么能够送掉500份报纸呢?巴菲特送报纸之前先干了一件事,他把他送报的线路做了一个规划,说一个早上我走5条线路,每条线路上面有100多户人家。
所以你看,一个13岁的小孩送报纸,他已经知道效率的概念了。
三、“捡烟蒂理论”
到他20岁的时候,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开始读书,他很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叫格雷厄姆。
在美国的风险投资史上,格雷厄姆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捡烟蒂理论”。
全球经济每隔4年到5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每隔10年就会发生一次比较大的经济海啸,每隔3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大萧条。它是一个周期性的、波浪式的变化,这一两百年来几乎都没有什么例外过。
咱们中国也一样,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几乎每隔4到5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
那么经济危机投影到资本市场就会造成股价的波动——股价的波动并不是理性的,因为股价的波动跟某一个时间点的投资者的心理有关。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有一些公司它的基本面挺不错的,处在一个挺好的发展阶段,但是因为受到了经济危机周期的影响和投资者消费心理的影响,所以某一天这公司的股价突然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格雷厄姆说,这就是一个烟蒂头,它里面还有很多烟,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在地上拣起这个烟蒂头,猛吸两口。
为什么?因为当危机消除的时候,这些基础比较好的公司、超跌的公司,它往往是率先反弹的公司,所以你通过捡那个烟蒂头可以赚到挺多的钱。
巴菲特在教室里听了格雷厄姆讲的这段话,就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叫“巴菲特投资俱乐部”,然后筹了30万美金。这是1957年,27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创业了。
他在后来的几年里,整个操作严格地按照格雷厄姆的办法: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就到资本市场上去捡烟蒂头,找那些平时经营比较好,这时候突然超跌的股票,然后买下来,等到经济危机消除了,然后把它卖掉赚钱。
四、“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30多岁的时候已经在管理2000万美金的资产了。当他管理2000万美金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因为管的钱越来越多了,所以地上没有那么多烟蒂头让你找了。
这个时候他碰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也是一个投资人,芒格跟他说,你应该去找那些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后来很感慨地说:“芒格是把我从一个猩猩变成了人的那个人。”所以他告别了他的老师的捡烟蒂头理论,转而到更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论。
那么他使用这个价值投资的理论在资本市场上打赢的最经典的一战,就在1988年的时候。当时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然后有一家公司是巴菲特从很小的时候就很熟悉的,叫可口可乐,这家公司的股票开始超跌。
巴菲特觉得,可口可乐是美国人每天都要喝的饮料,无论经济危机你要喝,经济危机结束了你也得喝;心情好的时候你得喝,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得喝。所以他觉得可口可乐非常符合他和芒格所设计的价值投资理论的标的物,它具有最强的抗风险性、反周期性。
但是此时此刻可口可乐的股价开始狂跌,所以他跟芒格商量,拿出了哈撒韦公司的25%的资产——5亿美金,重仓投资了可口可乐。
接下来,可口可乐的股票仍然在波动,巴菲特继续重仓可口可乐,他又投了7亿美金,总的投了12亿美金在可口可乐这支股票上。
到1998年,就是他投资可口可乐的十年后,他所投的这个12亿美金的可口可乐股票的市值涨到了133亿美金。
当年全世界的首富是比尔·盖茨,他的资产大概是500多亿美金,巴菲特从可口可乐这支股票里面就赚了120亿美金,所以当时轰动了全世界。
再后来,巴菲特就用他在可口可乐所获得成功的这套价值投资理论,不断去投资那些他认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
比如说他投完可口可乐,他又投了另外一家公司,就是他5岁时候卖的那个东西,叫箭牌口香糖。
他每天早上起来得剃胡子,他觉得剃须刀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因为无论经济好不好,咱们都得剃胡子——经济好了长胡子,经济不好也得长胡子。所以他就投了吉列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剃须刀和刀片公司。
然后他觉得全世界所有的公司都很动荡,而哪一类公司最具稳定性呢?保险公司。经济越不好,保险公司生意越好;经济好了,保险公司生意也很好。所以他又投了保险公司。
他无论投可乐也好,投刀片也好,投口香糖也好,投保险公司也好,这些公司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期稳健性,它们跟经济周期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对应关系。
第二,它们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中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刚需性产品,一个日耗型产品。
五、“护城河理论”
巴菲特曾经有一年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提过一个概念,叫“护城河理论”。
一个企业进入到一个特别好的行业,每年高速成长,第一件会碰到的事情就是进来一堆野蛮人,一堆新进入者来跟你打价格战,打规模战,来跟你抢人才等。
所以一个企业就好像建城一样的,当城市建完以后,你要捍卫自己的资产,对不对?那怎么办?你要干两件事:第一,你要高高筑起城墙;第二,你要把护城河挖得非常非常长。
那么这个城墙是什么?就是核心技术。可口可乐重新定义了什么叫碳酸饮料,吉列刀片也好,口香糖也好,它们在这个细分领域中掌握了核心技术。
第二件事情是护城河,护城河是什么?就是你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当经济波动的时候,当别人要攻击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个不可动摇的、不可竞争的品牌,然后你和经销商之间有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利益关系。
技术和消费者关系构成了一个企业的城墙和护城河。
所以我要投哪些公司呢?我要投那些具有很高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的这些企业,然后我要长期地去拥有它们。
巴菲特曾经说:“我们宁愿拥有希望之星钻石的部分权益,也不愿意拥有人造钻石的全部所有权。”就是,我们要去找那些在资本市场上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那些希望之星的钻石,我哪怕占有它一部分的股份也很好,但我不需要那些看上去很耀眼的,但实际上没有长期价值的人造钻石。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判断什么是希望之星,什么是人造钻石,因为价值投资理论是对长期稳健性的一种判断和持有。
六、巴菲特是不是“投资之神”
那么巴菲特是不是就是一个神,是不是他的价值投资理论就代表着投资界的真理?其实也是未必的。
巴菲特投资了很多的企业,有很多经典的投资案例,但是巴菲特错过了整整一个美国互联网经济。
各位知道,在过去的20多年里,美国的经济增长不是靠可口可乐,不是靠吉列刀片,也不是靠保险公司或者箭牌口香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谷歌,靠的是微软,靠的是Netflix,靠的是苹果,靠的是Facebook,靠的是这些在硅谷和西雅图地区成长起来的这些信息化公司。
但是很可惜,巴菲特在很长时间里面跟这些互联网公司绝缘,为什么?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非线性的高速成长和波动,违背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第一信条——长期稳定性。这些公司看上去既不长期也不稳定,今天很辉煌,明天又不见了,后天它又起来了。巴菲特说,我怎么搞得清楚?
巴菲特跟比尔·盖茨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人长期盘踞在美国富豪榜的第1名、第2名,每年有的时候比尔·盖茨还会飞到奥马哈陪巴菲特打几个桥牌。
比尔·盖茨在管理公司以外,他有一个很大的基金,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世界最大的个人慈善基金。他在非洲、亚洲地区做很多跟人类疾病相关的投资。
巴菲特捐了1000万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给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会,但是他都没有买过一股微软的股票。为什么?他说,比尔·盖茨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企业家,微软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企业,但是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经营的。
在2018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摸摸鼻子说:“我是个愚蠢的人,我从亚马逊刚创业的时候就在观察这家企业,我认为杰夫·贝佐斯做的事情近乎于奇迹。”但是他接着说,“问题在于,当我认为什么事情是奇迹的时候,我就不会在它上面下注。”
2019年的时候,在股东大会上又有人开始问他说:“你怎么看特斯拉的马斯克?”
又是同样的一个问题,巴菲特的答案也几乎是一样的,他说:“我觉得特斯拉是一家伟大的企业,马斯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他并不是理想的投资标的。”
巴菲特投资新科技公司要到2016年,他去投了苹果公司,成为苹果公司的一个大股东。这个时候那个充满着叛逆的乔布斯已经去世,这个时候的苹果已经不是那个冲撞的、具有非线性野蛮成长的企业,已经成长成一家非常符合巴菲特所谓的拥有高高的城墙和长长的护城河的稳健型公司了。
所以他这个时候投资苹果,是因为苹果已经成长成了另外一个可口可乐或者另外一个箭牌口香糖。
所以,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死角,都有它的局限。在全世界无论是投资界、管理界、人文思想界,都不存在一个没有局限的理论,那个叫绝对真理,那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死角,都有它值得商榷的一个部分,所以理论一定会有它的背面,有它的反面,有它的投影面,而那个就是另外一个理论成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