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标签为经济学的文章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2020-02-17 21:17:04

摘要:一、看不见的手与守夜人 在经济学界有两个相生相杀的概念,一个叫作看不见的手,它指的是市场;另外一个叫作守夜人,它指的是政府。 市场和政府到底是一对怎样的关系,它们是互相矛盾的,还是有可能共存的? 这个问题在过去200年里面从来没有讨论清楚过,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这个问题哪一天被讨论清楚了,那么经济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 围绕着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就出现了三个大的理论流派。 一派就是计划经济理论。 它认为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除了产生剥削和剩余价值以外没有其他作用。政府应该控制经济运营中的每一个生产要素,从一块矿铁被开采出来,到它进入工厂生产,到它销售到每一个消费者的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可以被计算,可以被控制。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理论,看不见的手应该被彻底斩掉。 另外一种理论就是自由市场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第一,人的自私的动力。我为什么生产,是因为我要获利,所以自私产生了机器和粮食,最终这些机器和粮食供给了所有消费者。 第二,私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谁来完成这些生产和制造?是私有的企业。 第三,竞争的市场。这些产品和原材料怎么能够获得一个公平的价格?需要一个竞争的市场。 所以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那么这些自私的人和私有的企业怎么能够让市场产品的价格达成公平性和均衡性呢? 罗纳德科斯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契约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这些人和企业都有可能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形成一种自愿联合,然后在联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本身能够让最终所产生的劳动力价格、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达到公平透明的状况。 科斯的理论形成了一个流派叫作芝加哥流派,这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流派。 接着就出现了第三个流派。 这个流派认为说在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两者缺一不可,它们的问题不是谁排斥谁,而是它们如何能够融合,形成一种危险的合作的关系。 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是第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斯蒂格利茨与斯蒂格利茨悖论 斯蒂格利茨是一个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很长时间里在大学教书,他写过一本经济学教材。 今天大学经济系有三本最流行、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一本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本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还有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 阅读全文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2020-01-12 18:20:16

摘要: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旗手 政治和经济永远是一个无法剥离的双胞胎,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和经济体制里面,经济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体制,一种是计划体制;在政治体制中又有两种,一种叫做民主体制,一种叫做专制体制。然后四个里面你可以进行搭配,构成了今天全球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比如说你把市场和民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今天所谓的欧美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你把市场和专制结合起来,那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它的商业按市场规律来进行的,但是它的政治上是独裁政治,这就是所谓的拉美化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专制结合起来,就是苏联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民主结合起来,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比如说新加坡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再比如说今天北欧的很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它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 《通往奴役之路》和哈耶克是这个模型中市场民主派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过去10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也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二、《通往奴役之路》的创作背景 哈耶克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发动的,然后全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最终把希特勒干掉。那两个大国,一个叫做美国,一个叫苏联。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拯救了世界,但是大家也知道,美国和苏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代表的是市场民主体制,苏联代表的是计划和专制体制,但是当他们两个成为盟友,当他们共同拯救世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的那些精英分子,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想一个问题:我应该站在左边还是右边。 所以二战结束以后,有一些知识分子,英国的、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面非常同情和认同苏联模式。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对苏联模式保持了绝对的警惕。 那么在思想界有两个人,一个叫做汉娜阿伦特,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集权主义。不是用专制主义,她讲,集权主义,就是,当统治者拥有社会资源,配置所有的权力后,她认为就形成集权,集权最终一定会干扰到人的自由。她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庸人之恶,就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这样的一个集权体制下,你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这种体制的一个帮凶,每一个人,哪怕是最平凡的人,哪怕你是个庸人,你也要警惕,你有没有成为集权主义的一个帮凶。 哈耶克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阿伦特是一个哲…… 阅读全文

《自由选择》米尔顿·弗里德曼

2019-11-30 11:48:57

摘要:一、经济学界的矮巨人 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发现在武林界有各种各样的门派,比如说少林派、武当派、青城派、峨眉派山头林立。那么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界里面,小山头最多,门阀最为严重的就是经济学界。 有人算了一下,经济学界居然有超过一千个大大小小的门派,比如说经济学里面有个古典经济学,然后有新古典经济学,再接着有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再接着还有新型新古典经济学等等等等。 为什么经济学就有那么多的门派呢? 说明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第二件事情,这个行当里面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济学界最大的山头叫做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的大本营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它的主要学术立场就是崇尚自由经济。它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因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市场。 所以芝加哥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对立面。同时芝加哥学派非常注重对企业的研究,它认为企业的创新精神是市场活跃和经济进步唯一的动力。 芝加哥学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曾经诞生了七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所有学派中获得这个奖最多的门派。而这个门派的带头大哥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矮巨人。 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弗里德曼在很长时间里面是新闻周刊的撰稿者,也因此,他的名声超出了学术界,而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知道。 他最为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什么?是1975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新闻周刊专栏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任何商品都有一个价格,价格都是由劳动力成本、流通成本、税收成本以及企业家的对商品的出售预期所决定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任何一个商品,如果它的定价低于市场价格的话,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人对它做了补贴。这个补贴的角色有时候是政府,有时候是企业。 如果是政府提供的一个商品,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每个老百姓觉得说,好像我吃了一顿免费的午餐。政府补贴我,让我吃了顿免费的午餐。 但是弗里德曼告诉大家说,如果政府提供的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其实你没有吃免费的午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做了补贴,那么这个纳税人的钱是谁交的?兄弟,就是你交的。所以,你一方面好像吃到了一个免费的午餐,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每一个纳税人因此多交了税来完成了这个补贴。所以在弗里德曼看来,这种免费的午餐是全…… 阅读全文

《经济学》萨缪尔森

2019-10-04 23:09:46

摘要:一、神童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是33岁。 他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叫加里小镇。这个小镇在财经界是特别著名的,因为那个小镇上面加在一起十几万人口,但是,没想到出了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一个是萨缪尔森,还有一个叫斯蒂格利茨,所以那个镇上特别适合出经济学家。 现在有一句嘲笑人的话说,你是一个经济学家,你们全家都是经济学家。但是这句话放到萨缪尔森身上还真是合适的,因为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弟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妹妹居然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还有一个侄子叫萨默斯,居然也是经济学家,曾经当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和美国财政部的部长。 二、萨缪尔森的两个理论创建 在萨缪尔森之前,在整个经济学词典中是没有一个词叫宏观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写完教材以后,大家说,原来有一个东西叫宏观经济学。 在这本教材中萨缪尔森开创了两个东西。 第一,因为我是写第一本给本科生看的教材的,所以我要重构经济学的学理体系。 萨缪尔森用七个单元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来学经济学理论。 这七个单元分别是:第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微观经济学;第三,要素市场;第四,应用微观经济学;第五,宏观经济学;第六,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和失业;第七,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 他的第二个贡献是什么?他让经济学变成了一个有门槛的、很复杂的一个学科体系,因为他把数学模型引进到了经济学的理论中。 三、萨缪尔森和肯尼迪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理论中有那么大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的国民经济治理中,他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新当选的总统叫肯尼迪。肯尼迪当选总统的时候,美国经济正陷入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另一个经济萧条时期。肯尼迪在当美国总统的第一次的国情咨文中说什么呢?说,我们今天的美国经济是令人不安的,我是在经历了七个月的衰退、三年半的萧条、七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九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所以,我今天日子非常难过,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共渡难关。 肯尼迪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就是萨缪尔森,所以他当总统的时候就去请教他的老师萨缪尔森,他说:你看我今天当总统了,对吧?我手上拿着一把烂牌,我怎么能够让陷入萧条的美国经济重新复苏呢? 萨缪尔森跟他讲说:你要减税。 肯尼迪就蒙掉了,说:老师,我们经济在萧条,财政收入在下降,政府都要破产了,你还叫我减税? …… 阅读全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2019-09-22 13:48:58

摘要:经济学的奠基有三个作品,简称三论,构成了基石般的存在。第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发明了看不见的手;第二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它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提出了一个看得见的手;那么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他把供给和需求建立了一个二元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把亚当斯密所发现的看不见的手和马克思所发现的看得见的手进行了一次融合,所以到凯恩斯出现的时候,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就逐渐成熟了。 一、凯恩斯的背景 凯恩斯诞生的时候,工业革命已经进行100年了。经过100年的发展,欧洲作为全球地理政治上一个非常偏小的一个区域,变成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一个统治者。100年来,整个欧洲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革命的一个大规模的跃进时期。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很多的人文学家和政治家认为说:100年过去了,工业革命把旧世界全部推翻了,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一个黄金时期,好像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都已经被解决掉了。但是你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到凯恩斯去世的时候,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以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更不确定的时期。 凯恩斯的一生对他的祖国英国来讲更加是百感交集,当他诞生的时候,大不列颠帝国统治了印度,在全球有很多的殖民地,所以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日不落帝国,是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英镑被美元替代,美利坚替代英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的霸主。对英国来讲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转折时刻,凯恩斯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波动之中。他的所有的理论也是对这些所有变化所发生的一次理论和理性意义上的一个应对。 凯恩斯的这本《通论》发表在1936年,那是个什么时候呢? 在1929年的时候,从美国到欧洲发生了一个大萧条,在经济史上非常有名,叫1929大萧条。在192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从美国到欧洲经济陷入到了一个滞胀的一个状态,各个国家的失业率非常高。英国在1930年到1935年的六年时间里面,他的国民的失业率超过了20%。 所以在那个时候整个西方世界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认为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推导的资本主义覆灭的那个时刻好像已经到来了,洪水真的开始蔓延整个欧洲的世界。 这个时候凯恩斯发表了《通论…… 阅读全文

《资本论》热血青年马克思

2019-08-21 13:02:12

摘要: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过去200多年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不管你是喜欢马克思或者讨厌马克思。每年经常会有一些学术机构评选一件事情,比如说,过去1000年里面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或者过去300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马克思往往是第一名,要么就是前五名。 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绕开这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和他写的这些作品。 一、马克思主义 什么叫主义呢?主义就是它存在的一种先验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提供的一个终极的结论。 这样的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最早是从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真理以后慢慢成为了一种现代人的意识,所以跟主义相关的东西都带有强大的先验性。 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面对一个主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极大的一个警惕性,因为任何的主义的背后都有带有一种先验性存在,关键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思考这些先验性的东西,你对它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成为我们跟任何一个主义之间的一个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那一年是1848年,马克思三十岁。 二、剩余价值的发现 《资本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作品,或者说是一本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品,那么它的起点和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一样的。 马克思认为说,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关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劳动。亚当斯密也说,劳动、土地和资本是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性要素。 劳动有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比如说有一个工厂,我们是生产机床的,那么就会出现两类人。第一类人是在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去把这些机床给生产出来。 那么还有一类是谁?还有一类是购买了土地和购买了设备的那些人,我们把他叫做资本家,或者现在也可以叫做企业家。那么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也在参与劳动,无非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参与这个机床的生产,而是通过资本和管理的方式参与了生产。 那么当一个机床被生产出来以后,摆在你面前就有一个问题了,机床所产生的价值是由那些用双手去劳动的那些工人所创造的,还是那些用资本投入来参与了这些经济行为的人所创造的?谁创造的价值更多一点呢? 马克思把这个价值分为两类,第一类叫第一价值,就是通过劳动来产生的价值;第二类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你看这些资…… 阅读全文

《国富论》亚当·斯密

2019-07-07 17:57:47

摘要:一、亚当斯密创作《国富论》的背景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人类发展了数千年,但经济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只有近300年左右的时间。 真正把经济学独立出来的那个人叫做亚当斯密。他出生在1723年。 当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世界潮流是什么呢? 我们在欧洲地区看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人文革命,第二是经济革命。 人文革命叫什么?叫做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一些人,他们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此之前人是上帝的子民,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拜托给上帝。但是启蒙运动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灵魂和命运托付给自己。 所以人文主义在18世纪慢慢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摆脱了人对上帝的依赖,摆脱了公民对贵族的依赖,人变成了最大的上帝,人开始成为了自我的一个主宰者。 第二个是经济运动。 亚当斯密是诞生在英国,大家知道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在他诞生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技术上来讲有两个重大的东西。 第一叫做蒸汽机。 当蒸汽机发明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改变了动力的发生。比如说人一天可以走100公里,如果这匹马呢?一天可以走200公里,人的交通和流通的路途就开始加大。马和牛它力量比人还大,所以马、牛的这些牲畜的驱动力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蒸汽机发生的时候,一辆火车一天可以开600公里,一下子人的运动的半径、货物运动的半径就开始大规模地增加。 第二是英国人发明的焦炭冶炼法,使得钢铁的产量极大的增加。 所以一方面是驱动力、动力发生了一个革命,第二是冶炼技术发生了革命,所以这两个东西都跟粮食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工业有关系,所以叫做工业革命。 当这两个东西发生以后,就会在城市里面出现了全新的组织结构叫做工厂。当工厂开始出现的时候,那就面临一个问题了:哪一家工厂它能够赚更多的钱?哪一家工厂它具有更大的效率性?工厂它存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的模式,它的内部管理模式应该是怎么样呢?国家跟工厂、人和工厂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当这些问题发生的时候,经济学它的诞生的土壤就开始发生了。 二、《国富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国富论》这本书中,除了研究这些经济要素、产业分工以外,他还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