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2 16:17:02
摘要:21、李牧:骄敌之计定北方
不过,秦国高兴得有点太早了。秦国高层以为廉颇走了,赵国就没有牛人了。哪知,又一个牛人从赵国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人就是李牧。
据说李牧也是嬴姓,算起来与秦王室的祖先还是很有瓜葛的。也许一千年前,他们还是一家人。可现在他们是敌人。
李牧此前一直在赵国军界任职,按说这样一个历史牛人,早该出名才对。他没有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一直在赵国的北部边境那里站岗放哨,任务是抗击匈奴的入侵。秦嬴跟匈奴似乎是天生的敌人。早在秦国创业之时,最先跟他们死磕的就是匈奴的祖先。现在赵国这支秦嬴的后裔,虽然从秦嬴分离出去,却仍然没有摆脱与匈奴打交道的宿命。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匈奴是一个很难缠的部落。
李牧就是长期跟这样的部落交手。如果没有点水平,能跟匈奴玩到现在吗?
当时赵国在忙着跟秦国打来打去,国家几次差点被灭了,高层根本无力去管北部的事务。于是,李牧就成为赵国北部边防的最高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很大,不光人事任免权,连税收权力也由他掌管。
这哥们儿对士兵们很好,每天都杀几头牛来给大家吃,让大家的生活过得很不错。而且他让部队都必须会射箭骑马(当时大家打仗基本还是用兵车),看好烽火台,还不断地派侦察兵四处深入匈奴境内把对方的情况摸清楚。
他对大家说,如果匈奴人入侵,我军就立刻带着人马、牛羊以及其他物资,全部退入营垒中死守。谁敢抓他们的俘虏,我就杀死谁。
匈奴人听李牧有这么一条训示,都笑了。他们频频入侵,每次赵国的军队都点起烽火,然后紧急带着所有的东西躲进营垒。这么坚持了几年,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李牧这样做,实在是太保守了。堂堂大赵帝国的大兵,怎么怕匈奴怕到这个样子?才看到人家出动就躲着头都不敢抬。
最后连赵王都派人过去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把。说你也太胆小了。
哪知,胆小的李牧面对赵王的批评却一点儿不胆小了,你骂吧,我就是不听。继续胆小政策不动摇。
赵王一看,就生气起来,立马把他换掉。新任的将领一到任,立刻修改李牧的部署,下令向匈奴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匈奴连胜了几场,觉得赵国也不过尔尔就这个战斗力,难怪被秦国打得屁滚尿流。于是,更加放肆地骚扰赵国的边境,让赵国很痛苦。
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场。
李牧这时也很生气,就说:我病了。不能见使者。
但赵王执意要请他出来。
李牧就提出了他复出的条件: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必须让我继续胆小政策,否则,你杀了我,……
阅读全文
2018-09-16 21:13:23
摘要:11、上党、一块飞地引血战
楚考烈王刚当上国家元首,也怕秦国来打,就自觉地把州陵划给秦国,表达了热爱和平的良好愿望。
楚国不愿跟秦国翻脸,其实秦国也更不愿在秦楚两国之间闹不愉快。
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这个策略的核心又是先弱后强,把弱的都吞下去了,自己也就跟着强壮起来,然后再全力对付强国,那就容易得多了。否则,全凭情绪去打仗,今天打这个,明天又惹那个,到头来仗是打了很多,但成绩就不可观了。
现在楚国虽然不算强悍,但它是传统大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战略纵深长,兵源也充足。如果逼得急了拼起命来,还真不好办。现在楚国主动修好,那是求之不得,深合秦国的利益要求。
楚国这边近期可以无战事了,那就继续打韩国吧。
白起带着部队继续攻击,拿下了野王,使得上党成了韩国的飞地。
上党虽然处于边缘地带,但白起围住上党,为后来那场大战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本来对赵国是有所忌惮的,所以并不想马上跟赵国发生肢体冲突,而是打着不断蚕食韩国领土的主意,等国力进一步强大了,才跟赵国动手。
哪知,上党一役,加快了这个历史进程。
当时上党太守叫冯亭。当他看到秦国把上党通向韩国的道路都断绝后,就知道上党是守不住了。
他又不想向秦国投降,就对大家说:现在咱们通往首都新郑的道路已经被秦军封锁了。而秦军已经隆重开到。我们的救兵过不来,但我们不能等死啊。我想,不如把上党交给赵国。赵国拿了上党,秦国一定很生气。秦国一生气,就会去打赵国。赵国被秦国一打,就会倒向我们韩国。这样韩赵联盟就会形成。以两国的力量,完全可以对付秦国。
这哥们儿的想法其实是真的不错。
他立刻派出使者去见赵王,对赵王说:现在我们已经守不住上党了。本来我们想把上党送给秦国算了。可是上党的干部群众都不愿当秦国的公民,只想加入赵国的国籍。现在上党共有大邑十七个,全部献给赵国。
赵王一听,虽然觉得很好。可又想这事跟秦国有关现在你可以得罪任何一方,但千万不能得罪秦国啊,本来赵国什么事都没有,突然在秦韩两国事务中插上一脚,不知好不好啊。于是,他问了一下赵豹:我们要不要上党?
赵豹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这话就是说,圣人认为天上掉下的馅饼并不是好兆头啊。
赵王一听,有点不理解,又追问:这是上党广大干部群众热爱我们赵国才献给我们的。怎么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呢?
赵豹说:秦国花了大量精力截断了上党的交通,其目的就是逼上党向他们投降。现在韩国不……
阅读全文
2018-09-15 18:32:46
摘要:1、天才:白起首秀灭联军
白起隆重出场。
这哥们儿很早就在昭襄王手下混,一直是魏冉的马仔。
魏冉知道这哥们儿是个军事天才,但此前连魏冉都还在等待被提拔,所以,白起也就没有表演的机会。当然,随着魏冉的升级,他也跟着分官场红利,现在已经成为左庶长。以前秦国的庶长是很大的。可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其他职位的级别不断提高,而庶长却不断地下沉。
魏冉向姐姐推荐白起,说只有白起,才能让别人惧怕大秦帝国。
现在诸侯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怕秦国了。宣太后也必须搞点吸引世人目光的动作来,否则,这个位置就坐不稳。
于是,她同意弟弟的建议,让白起出来。何况白起也是芈姓,是楚国贵族的后代,跟宣太后算起来,也是亲戚关系。把枪杆子交给这样的人,可以放心。
就这样,白起接过任务,直奔前线,从向寿手里接过指挥棒,一口气便攻下了新城。
魏冉大喜,立即派人拿着一张任命书跑过去,送给白起,把他又提拔了两个级别:左更。要他再扩大战果。能打的就给老子打。
魏冉的目标是拿下崤函东部以及伊洛山地。如果那些地方还在韩国和魏国人的手里,秦国向东挺进的步子就会放慢。
韩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秦国才刚刚割还武遂,低声下气地向他们求和,转眼就又嚣张起来,一举拿下新城。刚刚即位的韩僖王马上跟魏国联合起来,再次向秦军宣战,要坚决把秦国的攻势死死地堵住。
这个想法很不错。
而且他们前期的合作好像也很默契。
双方根本没有经过几个回合的会谈,就形成决议,组织了二十四万人的韩魏联军,开向抗秦前线。
此时,白起手里的部队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数量对比极为悬殊。
按照简单的数学算法,这一战肯定是白起被打得不能起来。
但战争不仅仅是小学算术,还有很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两国二十四万联军,兵坛新秀白起一点儿不怕。虽然他的眼前,敌军浩浩荡荡。但他并没有正眼去望一下。他只是冷静地看着这支两部与他们的敌人,然后找出他们的弱点。
作为天才军事家,他的眼是很毒的。
韩魏两国联军在白起的眼里,出现了一个致命的软组织。
两个国家的军队虽然是杀向同一目标,但他们的步调并不统一。
于是,两国就存在着相互踢球的问题,都想让对方先打冲锋,以便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当两国联军开到新城前线时,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而是先吃饭洗脚睡觉,能拖着就尽量拖着别的事可以抢先去做,打仗还是落后的好。
白起知道,完全可以对两国联军来个各个击破。
他在正面设疑兵牵制敌人……
阅读全文
2018-09-09 11:23:15
摘要:21、教训:三个都死于非命
话说此时此刻,魏国的姑娘比较受欢迎。
为什么呢?
第一,魏国是晋国的继承国,战国初期实力强横,令人尊重。
第二,尽管魏国列为诸侯的时间比较短,可是人家是毕公高的后代,血统高贵。
第三,魏国姓姬,跟周边四大国齐、楚、赵、秦都能通婚。
第四,魏国在天下的中央,离大家都近。
总之,娶个魏国姑娘回来,有面子,还实惠。所以,我们突然发现:秦武王的娘是魏国人,楚怀王的娘是魏国人,赵武灵王的娘也是魏国人。三个王的娘都是魏国人,合称魏三娘。
魏三娘的三个儿子都死于非命,各有各的教训。
秦武王是个有优点的人,他力大无穷,勇猛善战,如果作为一个士兵或者将军,这都是混饭的好把式。
但是,可是,然而,作为一个统治者,这就成了不需要的累赘。
因为自己有特长,就总想炫耀自己的特长,就总想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喜欢与自己一样有特长的人。所以,各国大力士就成为秦武王宠爱的人。秦武王就是因为要展示自己的特长,结果被砸死了。
那么,如果他不被砸死呢?他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他会喜欢作战,并且亲自冲锋陷阵,并且以为自己无敌于天下。于是,他就会犯险,就会让自己置身于险境。为了保护他,军队的阵形就会乱,进而全军大乱,导致战败。事实上,很多勇猛善战的君主就是这么死的。
他会喜欢勇士并且重用他们,那么秦国的高层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帮勇士,一帮有勇无谋的人,这样秦国离灭亡就不远了。事实上,后代有专业技能的皇帝通常都没有好结果。
当治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时候,通常他就会放大这种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譬如一个农业专家管理国家,他就会无限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工业就会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譬如一个电力专家管理国家,他要做的一定是到处建电站,而环境保护就会被忽视。凡此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一个国家最好不要技术人士治国,而要法律人士或者经济学家治国,甚至学中文的或者什么也不会的都行。
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可惜的是,楚怀王没有学过古希腊经济学。可惜的是,楚怀王也没有学过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样英明的论断。
骗子靠什么骗人?不是智商,而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态。被骗的,通常都是因为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如果一个人坚决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坚持有付出才有所得,那么,这样的人你是没有办法欺骗的。
遗憾的是,楚怀王不是这样的人……
阅读全文
2018-09-02 17:09:30
摘要:11、田文:秦国想立他为相
大家或许对田文这两个字感到陌生,但对孟尝君三个字会很熟悉的。孟尝君的名字就叫田文。
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是典型的太子党系列。按道理说,这哥们儿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爷爷是国家第一把手,老爸是军方的高级将领,从一出生就过着贵族的幸福生活。
哪知,他生不逢时。他不但是田婴二奶生的,而且生日还是五月初五。现在谁生在五月初五那是一点儿事也没有的,可古代人是很忌讳这个日子的。
田文的老妈舍不得丢,硬是偷偷把他养起来。
田文长大后,他的老妈让他的哥哥们带着他去见老爸。
田文说: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意思是,既然是老天决定而不是门户决定的,那还怕什么?如果是由大门决定的,最多给大门加高一点儿不就完事了?我就不信人真的能长得超过它。
田婴一看,这小子的思想水平还真不错,那就不处理了。
田文这才把他这次胡说的主题阐述给老爸:老爸啊,你当齐国的总理都这么多年,好像经历了三代国君了。可现在的成绩如何呢?齐国的版图仍然是老样子,而我们家小金库的金银却堆得像小山。而且我们田家的门下,除了那些做家务的勤杂人员外,连个牛人也没有。现在老爸的二奶们可以把名牌服装当抹布用,而天下的贤人却只能穿着地摊上卖的冒牌货;我们家的工作人员天天过着腐败的幸福生活,可那些有水平的贤人都却只能靠野菜填满肚皮。你现在天天搜刮财富,想留给那些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的人,却忘记了现在齐国的生存环境。这是做总理该做的事吗?
田婴虽然很贪,但田婴不是笨蛋大多数贪官都是高智商人士啊他听了这个儿子的话,觉得这小家伙比他的那些儿子真的强了不止一个档次。于是,开始重视他起来。
最后,他把家事大权都交给田文。
田文就这样,靠着老爸贪污来的财富开始了他养士的大事业。他天天坐在大堂那里,像五星级宾馆的大堂经理一样,接待从各地来的宾客。只要有点儿水平的人,投到他这里来,他都会给一碗饭吃。
大家一看,到田文那里就可以白吃,当然都跑了过来,跟田文过着幸福的生活。
田文就这样,天天当热情好客的官N代,名字在人气排行榜上大幅度上升,天天狂涨不停。而且这些来混饭吃的人,各国都有。于是,田文在各国的高层中也很有名声。那时没有公务员考试,要想去当公务员,过着衣食无忧的新生活,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你本来就是官二代,靠前辈积累下来的人脉,去混个一官半职也……
阅读全文
2018-09-01 16:07:47
摘要:1、甘茂:求信任强攻宜阳
秦武王把张仪赶走之后,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命:任甘茂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虽然长得肌肉发达,看上去很猛,但仍然是个很会玩权术的老大。他觉得一个人当丞相,权力仍然太大了,于是又把这个位子一分为二,自己好管理。
秦国跟楚国玩了那两次大战后,元气确实大伤,几年没有恢复过来。秦武王当老大当了八年,一直不敢动刀动枪,心里很不爽。
他对甘茂说,天天这样,实在太郁闷了。什么时候才可以公款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王室的首都啊。
甘茂绝对不是笨蛋,听了这话,当场就知道这哥们儿想玩大的了。
可他知道这个计划太大了,不是一下就可以完成的。这不光要有实力,更要有时间和耐心。如果花的时间太久,老板一心急,然后心急转化为郁闷,其他政治对手就会趁机说几句背后话,那自己可就危险了。必须让老板有心理准备,并从老板那里取得绝对的信任。
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于是,甘茂带着大军前去攻打韩国的宜阳。
宜阳之战一开,果然惨烈异常。甘茂连续发动攻击,可是秦兵倒下一批又一批,仍然没有攻克宜阳。后来,甘茂也觉得拿下宜阳太困难了,想罢手不打,退兵回去了。
他的手下对他说:老大,你现在千万不要退兵。现在的形势对你极端不利啊。内部有樗里子和公孙衍天天睁着那双眼,在找你的过失;而外部的敌人又有韩国。你要是主动退回去,你将彻底完事。所以,现在咱们仍然得拼命令进攻宜阳。只有拿下宜阳,你才有大功。最后是你立有大功,而樗里子和公孙衍什么也没有。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意见就大了。
甘茂一听,知道放弃进攻就等于放弃政治生命在所有政治家看来,政治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他又咬牙再进攻。
这仗打了足足五个月。
可仍然没有拿下宜阳。而楚国也宣布与秦国绝交,正准备进攻秦国。
情节继续发展。
樗里疾和公孙衍果然出场,对秦武王说:宜阳是拿不下来了。赶快叫甘茂回来,免得再损兵折将,把脸丢大了。否则,楚国再打上来,问题真的严重了。
秦武王一听,果然就像甘茂预料的一样,立即把甘茂叫回来,对他说:辙了吧。放过韩国算了。
甘茂知道,放过了韩国,别人就放不过他了。就对秦武王说:大王,息壤好像还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因地壳变动而移到其他方了吧?
秦武王一听,这才猛醒过来,差点上了这几个老家伙的当了。于是,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支持甘茂。
甘茂大力出击,并拿出私房钱以充公赏,让大家拼命的劲头儿大涨,终于攻克宜……
阅读全文
2018-08-26 13:54:34
摘要:21、陈轸:纵横家合纵工作
陈轸,亦作田轸,战国时期夏地(颍川、南阳一带)人,纵横家、谋士。
陈轸早年在秦国为官。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陈轸出使齐国时,为齐国说服楚将昭阳退兵。后因与张仪争宠失败,于约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离开秦国,到楚国为官。
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帮助公孙衍升任魏国相国,促成五国伐秦;
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用缓兵之计化解了秦韩攻楚的危机;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劝楚怀王勿中张仪离间齐楚之计,没有成功;
楚怀王二十一年(前308年),劝楚怀王对宜阳之战袖手旁观。后因楚廷党争,再次离开楚国。 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游说三晋和齐国达成合纵,促成齐魏韩三国伐秦之举。
陈轸离开秦国以后,就主要从事合纵工作。他曾在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为公孙衍出谋划策,促成次年的五国合纵伐秦;也曾在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组织三晋合纵,随后向东游说齐湣王,促成次年的齐魏韩合纵伐秦。陈轸为战国晚期的东方各国合纵作出了较大贡献。
另一方面,陈轸虽然交好三晋和齐国,但他并非一直持有抗秦的态度,甚至一度与秦国藕断丝连。因此,他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时常采取权宜之计。例如,他曾两次建议楚怀王对秦韩之战袖手旁观,并在楚怀王中张仪之计与齐国断交后,劝其与秦国一同伐齐。这两件事使得陈轸在后世受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在纵横家中,陈轸的游说之法有着显著的个人特点。他游说他人时极少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也较少使用排比铺张的修辞方法,而是善于以诚动人、喻比释理、分析成败。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对寓言故事的娴熟使用。
《战国策》中,陈轸游说时讲述的寓言故事多达七篇,为所有策士之最,具体有忠且见弃、楚人有两妻、越人之吟、卞庄刺虎、画蛇添足、麋与猎者、同舟而济这七则。这些寓言帮助陈轸说服君王,使得其策必中、计必得,而不失其正(鲍彪语)。而这种游说时创作故事的做法,也具有当时小说家的特点。
此外,在陈轸的这些寓言中,有一些篇目是以女性自比或以女性相类的人物做比喻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以女子坚贞、娇弱的特点喻士人忠贞、卑下的现状。这些篇目继承发展了比兴文学的传统,与屈原香草美人的创作有一定共通之处;但作为策士之散文,又具有含蓄委婉、说理性强的特点,以达到建言君王的目的。
22、纵横:苏秦张仪的区别
张仪确实是个牛人,在魏国当相国,达到了把魏国拖向……
阅读全文
2018-08-25 11:06:22
摘要:11、雪耻:公孙衍收复河西
秦惠文君杀了商鞅后很快就找到了个牛人顶替商鞅的位子,这个人就是公孙衍。
公孙衍也是来自魏国,同时也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不但口才牛,策略也厉害。接过秦国大良造的大印后,立马要求向魏国开展新一轮军事行动。
此时的秦国兵多将广,想拿魏国来练一练,那是容易得跟放屁一样。
正好,秦国新一届政府也需要一场战争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否则,人家会说,秦国没有了商鞅,就一点儿作为也没有了。以前商鞅不是老去打魏国吗?现在老子也打一把魏国给你们看。
魏国此时已经严重疲软,看到大秦铁蹄猛踩上来,做了一次很不像样的抵抗之后,立马派人求和,说再割一块地皮给你们不行吗?
当然可以。
于是,魏惠王又含着辛酸的泪水在版图上一划,阴晋又转换成秦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了。魏惠王实在是有理由落泪了。这块地皮位于秦魏两国的交界处,同时也是公孙衍可爱的家乡。五十多年前,吴起就在这里,只带着几万人的兵力,硬是把五十万秦兵打得满地找牙,一路狂逃,最终占领河西之地。两千年,这个战例后还一直成为经典战例。可仅仅五十年,秦兵又在这个地方,把魏国打得跪地求和。
这就是把人才赶走的后果,很严重。
河西这个地方对秦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这个地方是秦国向东的门户。魏国就是在占领了这个地方之后,才有据了对秦国的主动权,死死压得秦国透不过气来,使其跟中原的联络中断了几十年,迫使秦国只能跟魏国做生意,可以任意盘剥秦国的财富。秦国气得要命,多次出兵要夺回这个地方,一心一意要打通向东的通道,但都没有成功。现在终于打通了。秦惠文君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胜利,决定把阴晋改名为宁秦。从这个名字看,你就知道收回阴晋对秦国的意义了。
河西的地盘很大,光阴晋还远远不够。
公孙衍说,必须把河西全面抢回来。以后咱们才能在战略上稳拿主动权。
秦惠文君同意。
于是,公孙衍再次出马,进攻河西要塞。把四万多魏军一把打跨,连魏国的主将也在战场上成为俘虏。
魏惠王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很想哭地对秦国说:我把剩下的河西地盘全给你们。可以了吧?
当然可以。
魏惠王知道,你再给多少土地,也挡不住秦国的入侵。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派人拿着大把现金来到秦国,全部送给公孙衍,请公孙衍同志看到这么多钱的面子上,别再打魏国了。
公孙衍一看到钱,两眼立刻放光,一脸笑容地说:呵呵,好说啊。明天我劝我们的领导,不再打魏国了。
于是第二天,他对秦惠文君说,老大……
阅读全文
2018-08-19 20:13:51
摘要:1、神秘:鬼谷子开班授徒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神奇人物。单从名字来听,就很神奇。鬼谷子。
据说,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足不出户,就凭门下的几个弟子搅动天下大势。甚至据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都是鬼谷子当初盘算定的。
据说,鬼谷子的理论可以归结为纵横捭阖,高深无比,所向无敌。
据说,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甚至据说,鬼谷子是黄帝时期的人,一直活到战国。
据说,鬼谷子的得名是因为他居住在鬼谷,而鬼谷在哪里?据说很多地方都在争夺。
据说,鬼谷子写了一本书,叫做《鬼谷子》。
据说,一切都是据说。
因为,没有任何人见过鬼谷子,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描述过鬼谷子的任何事迹。
世上究竟有没有鬼?世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
这两个问题哪个更难?
如果我们假设鬼谷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切就很简单,但是就会很无趣。就像有没有鬼,没有鬼的世界是很无聊的。所以,要有鬼。
所以,我们假设鬼谷子是存在的。
问题是,鬼谷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据说,鬼谷子至少培养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和两位杰出的外交家或者政治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来推演鬼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鬼谷子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或者阅历丰富或者知识渊博并且阅历丰富的人。这说明,他要么出身高贵,家学颇丰;要么曾经游历天下甚至担任过高级职务,有过不俗的历练;要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名师的高徒,因此有了这般非同凡响的学识。
其次,鬼谷子应该是一个当时比较著名的人物,否则躲在山中却还能吸引学生,不做广告就有人趋之若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三,鬼谷子对功名已经没有兴趣,不过对于培养人才有兴趣,并且懂得因材施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从这几点看,符合条件的并不多。基本上,鬼谷子应该是孙武、子夏这类人的学生。不过综合来看,鬼谷子似乎更应该是子夏的门人或者门人的门人。
第四,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四个学生中有三个骗子,而且学生从来不提及老师。可想,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怎么样,老师又给学生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2、下山:庞涓投魏喜打仗
这一年公叔痤死了,魏惠侯失去了主心骨。谁来接任相国?就在这个时候,庞涓来了。庞涓以公叔痤师侄的名义求见魏惠侯,立即得到召见。
庞涓学了二十年的兵法,各种兵书战册倒背如流,行军布阵如数家珍。当时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一转眼三个时辰过去,听得魏惠侯瞠……
阅读全文
2018-08-18 22:53:38
摘要:21、荐鞅:不用其人则杀之
商鞅本来不叫商鞅,而是叫卫鞅。他是卫国的贵族。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成功人士,他也跟很多成功人士一样,从小有着远大的理想。
他是李悝和吴起的铁杆粉丝。
他觉得这两个偶像为魏国搞了一套改革,立马就让魏国强悍起来,到处可以扁人,在战国初级的诸雄中,一枝独大。
于是,他也跑到魏国去。他觉得魏国是一个最会利用人才的集团。
他先投奔公叔痤。那时,公叔痤是魏国的相国,权力大得要命。只要这个位高权重的老人家到魏王那里说他一句:人才难得,他就前程无量了。
公叔痤这哥们儿很眼红吴起,最后把吴起赶到楚国那里,实在是一着大大的臭招使得楚国得到一个大大的改革家,一下就让国力恢复起来,并跟韩国联合,把魏国压得喘不过气。可这哥们在很多地方还是不错的,他的眼光很毒,一看就知道谁有水平,谁没水平。
他知道商鞅很有水平,也认为,如果重用这小子,以后魏国崛起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因为他的性格作怪,硬是没有及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让商鞅当他的接班人。直到他病得只能说最后几句话时,魏惠王去看望他,问他: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
这哥们也知道公叔同志已经没救了。公叔同志可以没救,但魏国不能没救啊,uisjodio公叔同志说:请老人家说说,如果你老人撒手之后,我们魏国怎么办啊?
公叔痤当然不能说,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之类的话,他望着他的领导,泪水汪汪地说: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呵呵,这个卫鞅虽然年纪不大,但水平实在太牛了。你可以把国家交给他,保证他做得比我更好。
魏惠王此前没有听说过卫鞅这号人,这时看到公叔痤把他说成是比李悝、吴起更牛的人,就觉得肯定是公叔老人家病得脑袋进了大水,胡乱说的。他要是真的这么有水平,以前为什么公叔痤不说?现在都死到临头了,才隆重推出?于是,他只在那里嘿然,没有说出下文。
其实,你是知道的,公叔痤这时虽然已经油尽灯枯,离死没有几厘米远了,但他的脑袋是清醒的。他此前之所以没有隆重推出商鞅,是那个阴暗的心理在作怪。他以为,凭着他跟惠王的关系,他现在在病床上隆重推出,也不迟啊。
哪知,还是迟了。
他看到惠王这个脸色,知道他这个隆重推荐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于是,在惠王准备离开时,他又阴冷地补充了一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显然这哥们儿已经深刻地接受了吴起出境的教训,这时也知道商鞅的可怕程度一点儿也不低于吴起,于是最后就给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