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合纵连横3

2018-08-26 13:54:34

21、陈轸:纵横家合纵工作

陈轸,亦作田轸,战国时期夏地(颍川、南阳一带)人,纵横家、谋士。
陈轸早年在秦国为官。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陈轸出使齐国时,为齐国说服楚将昭阳退兵。后因与张仪争宠失败,于约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离开秦国,到楚国为官。
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帮助公孙衍升任魏国相国,促成五国伐秦;
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用缓兵之计化解了秦韩攻楚的危机;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劝楚怀王勿中张仪离间齐楚之计,没有成功;
楚怀王二十一年(前308年),劝楚怀王对宜阳之战袖手旁观。后因楚廷党争,再次离开楚国。 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游说三晋和齐国达成合纵,促成齐魏韩三国伐秦之举。

陈轸离开秦国以后,就主要从事合纵工作。他曾在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为公孙衍出谋划策,促成次年的五国合纵伐秦;也曾在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组织三晋合纵,随后向东游说齐湣王,促成次年的齐魏韩合纵伐秦。陈轸为战国晚期的东方各国合纵作出了较大贡献。

另一方面,陈轸虽然交好三晋和齐国,但他并非一直持有抗秦的态度,甚至一度与秦国藕断丝连。因此,他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时常采取权宜之计。例如,他曾两次建议楚怀王对秦韩之战袖手旁观,并在楚怀王中张仪之计与齐国断交后,劝其与秦国一同伐齐。这两件事使得陈轸在后世受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在纵横家中,陈轸的游说之法有着显著的个人特点。他游说他人时极少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也较少使用排比铺张的修辞方法,而是善于以诚动人、喻比释理、分析成败。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对寓言故事的娴熟使用。
《战国策》中,陈轸游说时讲述的寓言故事多达七篇,为所有策士之最,具体有“忠且见弃”、“楚人有两妻”、“越人之吟”、“卞庄刺虎”、“画蛇添足”、“麋与猎者”、“同舟而济”这七则。这些寓言帮助陈轸说服君王,使得其“策必中、计必得,而不失其正”(鲍彪语)。而这种游说时创作故事的做法,也具有当时小说家的特点。

此外,在陈轸的这些寓言中,有一些篇目是以女性自比或以女性相类的人物做比喻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以女子坚贞、娇弱的特点喻士人忠贞、卑下的现状。这些篇目继承发展了比兴文学的传统,与屈原香草美人的创作有一定共通之处;但作为策士之散文,又具有含蓄委婉、说理性强的特点,以达到建言君王的目的。

22、纵横:苏秦张仪的区别

张仪确实是个牛人,在魏国当相国,达到了把魏国拖向历史的深渊的目的后,又牛哄哄地回到秦国,再牛哄哄地当上了秦国的首席大臣,不说在秦国里,就是在整个诸侯里,谁也没有他这样牛。苏秦走的路子也跟他一样,也是把自己转换成间谍,然后去齐国。他到了齐国,虽然成为齐宣王的红人,但却不能把那颗相印拿在手里,最后给政治对手派出的刺客当街猛砍,从肉体消灭他。尽管他临死时,仍然能报了大仇,把他的智商再表演了一把。但他的这个间谍比起张仪这个间谍来,就有很大的差距了。
两人是同学,也是竞争对手。还在鬼谷子门下时,两人就在暗地里比学习成绩。所以苏秦还多次认为,自己比不过张仪。可后来,苏秦设了个骗局,硬是把张仪送上秦国相国的宝座,张仪又倒过来说自己玩不过苏秦。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肯定都认为,自己应该比对方高一点吧。
两人学的专业是纵横术。而纵横术又分为两个科目。一个是合纵。一个是连横。相当于矛和盾。
当然,这个矛能进攻也能防守,那个盾同样能防守也能进攻。
如果光从字面上看,纵是南北,横是东西。合纵就是南北合作,连横就是东西联手。所以,曾经有人说过,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也。
而纵横家们对合纵的解释就不是这样死板了。他们说,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这话是很有广告效应的。你想想,不管在什么时候,世界上弱的国家总是大多数。这些弱国的领导人虽然天天在国内大喊大叫,自己繁荣昌盛,无敌天下。其实他们最知道,他们脆弱无比,时时刻刻担心那几个超级大国打过来,自己可是连还手的能力也没有。所以,一听说这些纵横家说能够合众弱以攻一强,心里很高兴。于是,纵横家们很有市场。
而连横呢?
纵横家们说,事一强以攻众弱。
他们跑过去对那几个弱不禁风的弱国领导人说,你只要跟着某个大国,让某个大国当你的坚强后盾,谁骂你,你就让某大国打他。谁打你,就跟某大国一起灭他。
于是,这话同样很有广告效应。
至少会得到某个强国领导的人重视。
在后世的人看来,苏秦是合纵派的集大成者,而张仪是连横派的顶级代表。
其实,苏秦刚出道时,是个顽固的连横派。他一下山,就直接跑到秦国来。他的口才很好,竞聘演讲也很有说服力。哪知,当时秦国刚搞定商鞅,对这些说客统统采取排斥的政策针,不管你的道理有多硬,他们统统不听。
苏秦没有办法,只得去从事合纵工作。
而张仪呢,开始却是搞合纵的,去游说魏国。但没有成功,最后被苏秦骗去当连横工作者,大获成功。
从现实来说,连横工作要比合纵容易成功。合纵是把一群弱者合拼起来,最后往往会集中成一群乌合之众,貌似很强大,其实一点儿向心也都没有。苏秦刚挂六国相印时,大家觉得很兴奋,连秦国也怕了很多年,只是缩着脑袋在函谷关那里向关外偷看。直到大战爆发,六国叩关而不敢大战,这才看清了弱者合纵的本质,从此胆子越来越大。
而张仪当了秦国的相国后,依靠强大的帝国做后盾,公然跑到魏国再就业,拿着两个国家的高管工资,魏国居然没有办法。齐楚两国想干掉他,最后把自己的力量跟秦国的力量一对比,就疲软下来。
连我都能看得出纵横之难易程度,张仪和苏秦肯定也看得出。
张仪觉得自己走的路子真对,单身一人跑到敌对国家去,威风凛凛了一把,然后一路风光地回到秦国,再任相国,觉得自己不算牛,谁是牛人?

23、灭蜀:司马错闪亮登场

司马错据说是司马迁同志的八世祖。
这哥们儿也被划于纵横家的队伍里——反正现在是纵横年代,谁不会点儿纵横业务,谁就混不下去。虽然纵横家似乎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其实,现在的政客大多都是纵横家。我们几十年前,把地球划成三个世界,我们是属于第三世界的。我们要求第三世界联合起来,还真的可以贴上合纵的标签。
司马错从何时开始在秦国混,连他的子孙司马迁都搞不清楚。
这哥们儿可能天生低调,或者说,是个最有耐心最会抓机会的人。他看到张仪锋芒太盛,自己要是跑出来,除了给对方当陪衬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于是,他就等。只要你还折腾,你总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他等啊等,终于等到机会来了。秦国南面的巴国和蜀国正在开打,而且打得你死我活。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蜀国很想把巴国拿下,但又怕另一个小国苴国跟巴国联合起来。于是,就先进攻苴国,想把苴国干掉后,再搞定巴国。苴国却知道,如果光凭苴国单独奋斗,没几天马上就变成亡国奴。于是,他们请巴国帮忙。到了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知道那个唇亡齿寒的经典故事。巴国连个会议都不开,就立即决定救苴国——救苴国就是救巴国。哪知,蜀国实在太强悍了。两国仍然打不过蜀国。
苴国领导人一看,看来得请更强的外援了。现在苴国四周更强的外援只有秦国和楚国。
当时的地理态势是,秦国和巴蜀之间并不连成一片,中间隔着汉中。而汉中是楚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楚国老早就想拿下巴蜀了。可苴国很讨厌,他们硬是扼守着剑门关。楚国先后多次用兵,但都在剑门关前止步。所以,楚国对苴国很恨。鉴于此,苴国是不能请一直要把自己一扁致死的楚国当外援的。

这一次秦惠文王要抓住这个机遇,全面解决西南问题,进攻巴蜀。虽然面对的是已经打得累了困了的巴蜀,但他的首发阵容仍然是超级强大:
主帅:张仪。
副手:司马错、张若、都尉墨。
他下令张仪带着精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四川。
秦国大军来到剑门。苴国人民子弟兵看到是秦国老大哥的志愿军来了,很爽快地打开城门,让秦兵进入了剑门关。对这个关,楚国攻打了多年也没有打进去。现在秦国毫不费力地进关而去。
秦兵在巴苴两国的配合下,直接向蜀国的首都成都狂奔。
蜀国一看,那不是秦国的大军吗?他们不是收了我们的礼物跟我们签定了友好条件了吗?怎么还来?
蜀国的国王很愤怒,你他妈的秦国,也太不守信用了。
当然他比谁都知道,现在再怎么大爆粗口,也没有用了。现在只有刀枪相见,死磕到底。
他亲自带着部队过来,与张仪对阵。
当然,如果他能守住剑门关,也许秦兵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可现在秦国已经通过剑门,大家士气正高。双方在葭萌相遇,结果自然是一点儿悬念也没有——蜀王大败,被秦军砍死。
蜀国大部分土地归于秦国的版图。
苴国和巴国看到蜀国一举灭亡,都觉得自己请的外援请得太对了。哪知,他们那张挂满高兴的脸还没有松下来,张仪又大手一挥,秦兵如狼似虎,又顺便把这两个国家搞定。
于是,巴蜀之地,尽归于秦。张仪下令修建新的成都城。

消息传到咸阳,秦惠文王很高兴。他考虑到,蜀国王室在蜀地当老大久了,必然还会有很强大的影响力。而从秦入蜀的路也很不好走(具体参见李白的《蜀道难》),要管理这个地方,也很不方便。于是,就搞了个羁縻制度,让蜀王的儿子继续当新的蜀国最高领导人,给他们来个高度自治。当然不能叫蜀王了,而是降低一级,称蜀侯。当然,掌握最高权力的不是蜀侯,而是相国。张仪让那个陈庄为蜀相。
史书的描述是: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24、岸门:韩宣王空前惨败

韩国时时刻刻都怕秦国打进来,所以,他们必须想办法保全自己。但他们知道,光凭他们现在的实力,要抗强秦,实在是太困难了。
韩国老大很着急,天天叫大家想办法。
他的相国公仲最后想了个办法,说要跟楚国联合一次。
可楚国好像现在是秦国的盟国啊。
公仲说:“现在只有智障人士才相信,盟国还靠得住。据我所知,秦国搞定楚国的想法已经很久了。只是怕咱们在这里搞他们的鬼,这才不敢有什么动作。所以,咱们可以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许诺送给他们一城,然后跟他们一起去攻打楚国。这样秦国就不再打咱们了。”
你一看这个主意就是个馊主意。
可馊主意也是个主意。
韩王在没有其他主意的时候,也只得采纳这个馊主意了。
韩王为了能让公仲圆满完成任务,更是做足了他去秦国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个前期工作做得太隆重了,隆重得连楚国也全面知道了。楚国知道后也怕了起来,光一个秦国都对付不了,再加一个韩国,那就没法活了,忙把陈轸叫来。

这时,楚王碰到难题,立马把他叫来,说:“你不是很牛么?现在你看看这事怎么办?”
陈轸说,其实秦国想打楚国已经想了很久。现在又得到韩国的帮助,就会更加嚣张了。所以,秦国一定会出兵打我们。
楚王一听,说:“连你都说秦国一定会打我们,看来真的要打了。可你仍然没有办法啊。
陈轸说,我有办法。现在咱们在全国进行战争动员,公开宣布正在调兵遣将,然后派个使者带着大量的钱财到韩国去,说现在楚国已经决定派出抗秦救韩志愿军,务必让他们相信楚国是真的要当他们的盟友,是真的要支援他们。这样,他们即使不相信我们去支援他们,但他们会看在钱财的面子上,不会跟我们为敌,更不会派兵跟秦国一起攻打咱们了。如此一来,秦国不生韩国的气才怪。接下来,我们就坐等围观秦韩联盟的崩溃了。”
楚王一听,大叫,很好!

然后依计行事,先在全国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动员大会,天天在媒体的头版头条,把楚韩两国的传统友谊吹到天上,说现在韩国被秦国攻打,咱们拼死也要支援韩国的正义战争,与韩国兄弟一起抵御秦国的侵略。
这些文章做足之后,便派了个使者带着大量的现金跑到韩国,当面忽悠韩宣王。
韩宣王看到楚国这么卖力,智商立马直线下跌,满脸笑容地收了楚国的礼物,不再派公仲去秦国了。
公仲本来已经做好了出发的所有准备工作,哪知,楚国使者一来,韩宣王就取消了这个行动。他急忙去找韩宣王,摆事实讲道理,说这是楚国的阴谋啊,万万不能信。你要是听了,你就会后悔死。
可韩王却说:“我不收楚国的钱不信楚国的话,我才会后悔到死呢。”
公仲只得一声长叹,有这样的老板,你的智商再高,也是等于零。
韩王果然宣布与秦断交。
于是,两国交兵,在岸门大战。

韩国越打越吃力,天天在那里盼望楚国抗秦援韩志愿军的出现。哪知,盼得眼睛都花了,两腿都发软了,自己被打得都要口吐鲜血了,楚国的部队仍然不见踪影。
最后,韩国支持不住了,被秦军大败之,秦军的成绩是:斩首万级。
韩国元气大伤。最后,只得把太子送到秦国去当人质,求秦国老大哥放他们一马。
韩宣王这才知道,在国家利益冲突中,时时刻刻、到到处处都充满着阴谋诡计,每时每刻都得提高警惕,不要让目光停留在人家送的金钱上,更不能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最过硬的。
可现在才后悔,那就只有后悔到死了。
岸门之战不久,韩宣王也在后悔中眼睛一闭、两脚一蹬,离开这个可怕的世界。楚国送过来的钱还好好地放在国库里,而他已经被放在棺材里了。

25、忽悠:六百里变成六里

秦惠王觉得,自己周边的国家,魏国给自己打得听到秦字就全身发冷,韩国也给打得现在还没有站起来,只有那个赵国还没有动过。也该拿这个远房亲戚来练一次了。
于是,他派出庶长公子疾出马,向赵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一下就占领了蔺地,俘虏赵将庄豹。
呵呵,这个远房兄弟也没有多少战斗力。
那就玩一把齐国。现在齐国是典型的失道寡助,正是打他们的机会。
可是,齐国跟秦国并不接壤,你要发动对齐战争,还真得跨省。
秦惠文王觉得这个跨省是很刺激的,但又怕楚国在背后踢自己一脚。楚国跟齐国可是签过齐楚安保条约的,别的国家可以同时跟他们作战,可齐国和楚国是实实在在的超级大国。所以,得想办法把楚国稳住。
于是,秦惠文王对张仪说:“你再到楚国一趟。不管你怎么说,只要楚国不出兵帮齐国就行了。”
张仪又辞去秦国的相国职务,直接跑到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你肯撕毁与齐国的安保条约,秦国就可以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全部送给楚国。这还不算,我送一大批秦国的美女过来陪你玩,从此,秦楚两国结成牢不可破的友好邻邦。”
楚怀王一听,这个前景真的太美妙了。只撕毁一个安保条约就可以有这么大的利益。那个安保条约签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发挥过一次作用,既不能给楚国带来一平方的土地,也没有得到一个外国妞来玩。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楚国的那些大臣知道后,虽然觉得这个好处来得有点儿荒唐,但谁要是讲出来,谁才是荒唐的。于是,个个出来向楚国表示热烈的祝贺。
只有陈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放声大哭,大把地流着悲痛的泪水。
楚怀王一听,立刻生起气来:“我不费一点儿工夫就拿到六百里的土地、一大批秦国的美女,这有什么不好?这也需要你哭?难道老子丧失六百里的地皮,你才笑?”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跑来跟我们交好,是因为我们跟齐国有那个安保条约。如果我们跟齐国断交,楚国就变得很孤立了。秦国哪会把六百里的土地送给一个在国际社会孤立无援的国家呢?我可以跟任何人打赌,张仪回去之后,肯定不会送土地使用证给我们的。如此一来,我们跟秦国刚建立起来的交情又归零了。这样,我们跟齐国断交在前,跟秦国发生矛盾在后。两国肯定会联合发兵,夹击楚国。所以,我建议,等秦国送给我们地皮后,再跟齐国断交不迟。”
这话谁听在耳里都会觉得太有道理了。可楚怀王硬是觉得没有道理。且大声宣布,与齐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然后派一名帅哥跟张仪到秦国去,办理地皮的交接手续。

张仪回到秦国后,把那个将军带到宾馆去洗脚睡觉后,便坐车回去,然后派人对那个将军说,他回来的时候发生了车祸,从车上落了下来,现在正住院治疗,医生已经禁止办公,也不能见任何人,公事就全靠那个将军了。
张仪就这样整整三个月没露面。
楚怀王知道后,还在那里自言自语,可能张仪认为我们跟齐国断交得还不够彻底。这哥们儿别的水平很低,但开展断交工作的能力却很优秀,便选派了一个胆子大,暴粗口水平超一级的勇士跑到齐国去,直接面对齐王。
齐王听说楚的代表团来了,立刻安排亲切会见。哪知,才一见面,礼节还没有完成,对方就一连串的粗口像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而来,恶臭的口水也溅满了齐王的眼前。
就是一般人被无缘无故地骂街一回,都还气得要命,何况齐王?
齐王大怒,大骂楚国是反复无常的流氓国家,当场改变外交政策,派人到秦国去,要求跟秦国建立友好关系,而且尊称秦国为老大哥。

到了这时,张仪的伤也好了,他对楚国使者说:“你怎么老在这里闲逛?没跟秦王办好地皮转让手续?那可是六里的好地啊。”
帅哥以为听错了,说:“不是说六百里吗?怎么只有六里?”
张仪指着地图说,从这里到这里,只有六里啊。
那帅哥再怎么呆,也知道被张仪忽悠了,只得带着一腔怒火回到楚国。

楚怀王这时才知道,这个张仪果然不是好鸟。
楚怀王虽然很菜,但还是知道面子是很重要的,于是,当众大怒起来,决定发兵跟秦国大战一场,让你们知道忽悠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楚国所有的大臣当然也都一致同意老大的英明决策,决心一定要打倒这个流氓国家。
这时,陈轸又站了出来。
陈轸说:“打秦国不如送秦国一座名城,然后跟他们一起联合攻打齐国。拿下齐国之后,秦国离齐国很远,所以齐国的地皮他们肯定管不着,最后齐国的地皮只能归我们所有。这个生意是很有赚头的。现在大王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责骂秦国的欺骗行为。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是促使秦国和齐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那么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只要楚怀王的脑子正常一点,听了陈轸的话,肯定会觉得太有道理了。可楚怀王那双耳朵只是专门来听不正确建议的。陈轸的话才一说完,他想也不想,直接就宣布,陈轸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
当场下令,叫屈锜带兵攻秦。

26、挽尊:丹阳之战遭惨败

秦国等的就是这一天。眼见楚国大军杀了上来,便派另一个牛人出击。这个牛人叫魏章。这哥们儿就是那个魏国公子锜。
这哥们儿本来很会打仗,可因为做人太够意思,被商鞅骗得好苦,还没有开战,就被秦兵俘虏了,导致全军大败。魏国领导人很生气,把打败仗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当时他还在秦国当战俘,魏国无法抓到他,就把他的家属都抓起来法办。等秦国把他放出来时,他也不敢回魏国了。
秦孝公知道这哥们儿是个人才,也很重用他。

秦惠文王虽然没有在国内外大声宣布过,他要把楚国大打一顿,但他的内心世界是有这个盘算的。其他国家,他当然也想攻打,但对那些国家至少在目前来说,还不那么迫切。当然,他打楚国,并不是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完全有实力吞并这个国家了。
他只是想拿下汉中。现在汉中还是楚国的领土。只要汉中还在楚国的手中,秦国就无法对巴蜀进行有效管理。所以,他必须狠狠地打一把楚国,必须拿下汉中。
于是,双方在丹阳开战。

秦国是有备而来,对楚国的首发人员早就进行了全面摸底,对其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弄得很清楚。因此在开战之前,先搞了个反间计,让楚国的几个将领不断地产生矛盾。等他们内部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突然发动攻击。你想想,楚兵还能打仗才是怪事。
这一次,楚国败得很惨。惨到什么程度?
前线最高指挥官屈锜及以及手下七十多个将领全部被俘,八万人被歼。汉中也被秦兵顺便拿下,损失国土面积六百里。
楚怀王接到败报后,当场就呆了几秒,原来想从秦国那里要六百里,现在反而被对方割走六百里。他呆了一会儿,又大怒起来,下令调集全国各地的军队,再跟秦国大战一场。
所有的人都知道,楚怀王疯了。
先不说,丹阳一战,楚国损失惨重,丧师失地,大家都已经打怕了。而国际形势对楚国更加不利。先是听从陈轸之计,忽悠韩国,使得韩国至今深恨他们;然后又为了贪六百里土地,不计后果地与齐国绝交,还大骂了齐国一顿,齐国更恨他们。魏国历来夹在秦楚之间,哪方得势就跟哪方,完全跟着风向,一点儿原则也没有。现在大家都跟秦国成为友好国家,魏国当然也跟秦国友好。这时,韩魏两国正跟秦国商讨,组成联军,痛扁楚国。
楚怀王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宣布再与秦国决一死战。

哪知,楚国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虽然遭到一场惨败,但仍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批军队冲上前线,再向秦国进攻。
楚国这次做的动员也十分到位,大大刺激了楚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让士气大大的提高。大家一到线前,就拼命猛攻,居然一举攻破那个号称天险的武关。
武关都被一口气打通了,接下来就更顺手了。
楚兵长驱直入,一路喊打喊杀,秦军更是一路败退。
最后,直抵蓝田,离咸阳只有一百里了。

27、蓝田:没有赢家的决战

秦惠王这才知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老话不是白说的。要是让楚军再突破蓝田,秦国的首都就得拱手让给楚国了,那秦国离亡国也没有几天了。以前秦国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但那都是由于长期积弱而造成的结果,可现在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手下牛人猛人,数都数不过来,把周边的国家欺负得一点儿不用商量,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哪知,就在这个大好形势下,突然面临这个危机。
而这个危机,完全是秦惠文王的失误。如果不那么轻视楚国,硬是把全部主力都调往东边救韩,现在楚国能这么嚣张吗?能让他们直接杀到首都外围吗?
但后悔是没有用的。
战争是不能靠后悔来救命的。
秦惠文王没日没夜调集部队,开往蓝田前线,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蓝田。于是,司马错、魏章、樗里子,等等名将都一批批开往前线,但都一批批地失败。秦军一批批地倒下。
形势越来越严峻。

蓝关,已经血流成河。但楚军已经杀红了眼。秦兵只得不断地往死里填。
楚兵这时也很狡猾,他们采取围关打援的策略,不断地把秦国的援兵打败。咸阳的秦军基本都被楚军打得找不着北。
秦惠文王还在要求各地的部队填上来,可是已经没有部队了。他一急,便发出号召,带着自己的卫队以及家庭成员都来到蓝关,亲自上了前线。
楚军当然不怕,决心把秦兵往死里打。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秦国这次将死定了——中国的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意外往往会在很多人觉得没有意外时发生。

秦国在战场上差点死翘翘,可他们在外交上却大获全胜。
这时,由于楚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太过缺德,诚信度已经归零,所以,国际社会都恨死他们。这时看到他们攻秦得势,便都不服气,接到秦国的救援信后,都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猛冲上来,要猛扁他们。
韩魏联军趁着楚国的主力在蓝田那里狂砍秦兵,后方空虚,兵锋直指邓地。
楚军看到秦兵虽然不断地失败,但还是拼命死磕,一时还不能取得彻底胜利,而后方要是给魏韩占领,以后可就后退无路了。于是,只得下令辙退,狂奔几百里,这才回到安全地带。
当然,到了这时,光辙回原地,人家是不会答应的。
秦惠文王此次亲临前线,还拿着武器到军中去鼓舞士气,看到大批大批的士兵在楚军的屠杀之下,头颅遍地乱滚,尸体满野,惨烈异常,吓得他中风在蓝田。这时,看到楚军败退,当然不愿放过,派人过去放话:如果不有点表示,三国联军绝对不放过你们。

楚怀王这时已经彻底吓傻,有气无力地说:“那就割两城给你们吧。”
此战,秦国离首都变成沦陷区没有多远,几个牛人都被打败,秦惠文王也不得不冲上前线,连王家卫队也得冲上前线杀敌报国。最后,靠韩魏两军威胁楚国的后方,这才缓过一口气,算是取得了胜利。
但这个胜利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秦惠文王也因为这个大战,身体被彻底拖垮,一病不起。
楚国就更不用说了。此战之后,再也无力北顾,只是死守那一片大好河山,一点儿进取心也没有了。

作为参战国的韩魏国似乎是获利最大的。其实,这两个国家,除了得到一个战胜国的荣誉外,其他的基本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蓝田决战,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这个战役,不但直接关系到秦楚两国的存亡,也关乎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果魏韩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猛人,硬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在旁边围观,等两强大战之后,不管谁赢谁输,再上去不分青红皂白猛打,估计秦楚就得退出历史舞台。
有时,细节真的可以决定历史。
历史的某个进程往往取决于某个细节。

28、忽悠:秦楚结成了联盟

公元前312年,秦国在蓝田决战中,因为魏韩的力挺而挽回了面子,但损失实在太巨大,一时还硬不起来。
而秦国最高领导人秦惠文王同志因为亲临前线,没日没夜地指挥战斗,身体也迅速垮了下来。
他觉得太累了。秦国也累了。他很想休息一段时间。
可是,蜀国那边又出了乱子。
蜀国动乱分子没有什么实力,摆平他们并不难。可因为道路问题,要搞定他们仍然是件麻烦的事。
于是,秦惠文王决定跟楚国做个交易,说用武关以外的土地跟楚国换那块黔中之地。大家知道,黔中之地尚属化外之地,全是山地,一点儿不如关外那片大好河山。秦惠文王以为,楚怀王是个呆子,爱贪便宜,看到这个只赚不赔的买卖肯定不会错过。
哪知,楚怀王这时已经不呆。他已经狂怒了。
他深恨张仪,直接对秦国的使者说:“我不愿要武关之地,我只要张仪这个人。”

秦惠文王当然不会答应。
可张仪却笑着说:“我去。”
秦惠文王说:“楚怀王是要杀你啊。你这不是去送死?”
张仪仍然笑着说:“呵呵,现在秦国强大,楚国疲软,楚怀王只敢说气话,不敢乱来的。而且,有那个靳尚在那里,我就更不会死了。靳尚是个优秀的奸臣。这哥们儿现在是楚怀王最宠爱的二奶郑袖身边的工作人员。郑袖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而楚怀王对郑袖的话绝对服从。”
秦惠文王知道张仪的水平,看到他都这样信心满满了,就派他去楚国。

楚怀王看到张仪还真敢来,就更加生气了,当场下令把张仪关起来,让这哥们儿当一下“楚囚”。
张仪给绑了起来,神态自若。
楚怀王很高兴。终于把这个罪魁祸首捕获归案,虽然杀一个张仪不能挽回楚国的巨大损失,但也算挽回一个面子,解解心头的这口恶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是为了一口气活着的。
他爽歪歪地回到后宫。

可迎接他的郑袖却泪水婆娑。
楚怀王说:“你为什么哭?现在哥的心情好得很啊。你应该笑一笑才对。”
但郑袖仍然哭。
你一看到这个镜头,就知道张仪前期工作已经大见成效。原来这哥们儿到楚国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见楚怀王,而是拿着大量的钱财去见靳尚。
靳尚看到老朋友来了,自己银行卡上的数字又翻一番了,当然笑得眼睛都睁不开,于是张仪叫他怎么办,他就怎么办。
这哥们儿做坏事的效率很高,从张仪那里接受任务后,立马跑过去找郑袖,对郑袖说,张仪那家伙又来了。
“他来了关我什么事?”
“是的,不关娘娘的事。现在大王已经把他关起来了,准备把他押赴刑场。不过,我又听到了一个很确切的消息。秦王很器重张仪,听说张仪被关了,现在正准备用上庸的六个县以及一大批美女过来把他赎回去。据说,大王已经心动了。到时,楚国多了六个县,大王多了一批秦国的美女。这批美女一来,肯定大有市场啊。”
郑袖一听,心想,她们的市场一大,老娘的市场就会缩水啊。

郑袖是后宫老鸟,最知道在宫廷里失去市场将意味着什么。于是,她就在楚怀王面前大哭,直到哭得楚怀王也想哭起来才说:“我是一个女人,也知道各为其主的道理。张仪忽悠大王,也是为了他的老大啊,这可是他分内的工作啊。现在大王要是杀了他,秦王一定会大怒。秦王要是大怒起来,楚国的后果会很严重。我现在有个要求,请把我们母子转移到江南,免得被秦国大兵侮辱。”
楚怀王一听,脑子立即被全面刷新,觉得张仪还真不能杀,自己他妈的见解还不如一个女人。幸亏老子有这个远见卓识的美女,要不真的就犯天大的错误了。于是,他改变态度,把张仪放了出来。
当然,不光放出来就完事,他还跟张仪举行了会见,当面诚恳地向张仪道歉,说自己当时脑子一时发生了的故障,这才得罪了张先生。张先生大人大量,不会跟头脑发生故障的人计较。现在这些财物都送给张先生,算是给张仪精神损失的赔偿。请张先生不要嫌少啊。
张仪当然大度得要命,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的性命考虑的。现在我只为楚国考虑。这些年来,合纵策略大行其道,其实这个策略对于楚国来说,是最有害的。把一帮弱势群体联合起来去对付强秦,跟把一群羊赶到虎口那里有什么区别?这个,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大王是聪明人,知道的比我还多,不用我多举例了吧?”
楚怀王点点头,说:“不用举例了。你接着说。”
张仪说:“那我就接着说了。这次不说别的,只说楚国的前途。如果楚国再不抓住机会,跟秦国搞好关系,秦国再联合韩国攻打楚国,楚国就会危险了。秦国现在已经兼并了巴蜀,控制了上游,只要有了足够的军用物资,然后顺岷江而下,一天可以狂奔五百里啊,不用几天就到达楚国的腹地了。那样,黔中郡、巫郡就都归他们所有了。然后,秦国再以大军出武关,楚国的北部就被隔断成为飞地了。再然后,秦国再发兵全面攻打楚国,估计不出三个月,楚国就没有了。大王如果还采取过去那个策略,很傻很天真地等那些弱国来救,却忘记了秦国的强大,这个后果就不用我说了吧?如果大王诚心诚意地听我的建议,我可以保证,让秦国和楚国从此结为友好国家,以后秦国和楚国人民就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了。”
楚怀王这时已经进入甘心接受忽悠的快车道,凡是张仪的忽悠,他都始终不逾地听从,凡是反对张仪意见的,他都坚定不移地否决。
于是,张仪在目的达到后,又爽歪歪地回到秦国。

29、王薨:一生为崛起奋斗

张仪在战国时期,不但活动范围广,而且活跃时间的跨度也大,长期让事业处于巅峰状态。
他搞定楚国之后,觉得光欺负一个呆子,实在太不够刺激,于是,再次要求出使五国。硬是让其他五国都接受他的建议,一致表示团结在秦国的周围,大家当秦国的小老弟,以后跟老大哥干。
国际社会朝着和平的方向靠拢,也向着秦国有利方向前进,更把张仪个人的成就推向一个历史的新高。
可这个新高才刚刚开始,命运就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他爽歪歪地在回秦的路上,那个秦惠文王却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

秦惠文王接过老爸的班,干了很多对秦国有影响的大事,算起来还是一个有作为的老大。这哥们儿估计早在当太子时期,对权谋就有了深刻的研究。当时,晋国被三个权臣一分为三;齐国干脆就给田氏搞定,虽然还有齐国的大旗,但已经改为姓田了。从这些事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他认为,如果再让商鞅发展下去,商鞅就是齐国的田氏。因此,他一上来,第一个动作就把商鞅搞定。他的英明就在于,他这个事件是对人不对事,商鞅的脑袋尸体可以五马分之,但商鞅制定的政策却百年不动摇。
他最后设置相国,把大良造的权力分掉,算是解决了内部威胁。他同样继承他爸的做法,继续任人唯才的政策,重用了大量的牛人。虽然在他的面前,也出现过牛人相互拆台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能让很多牛人留在秦国,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

这哥们儿的脑子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清醒状态。即使在他完全的信任张仪时,仍然能听取司马错的意见,否决了张仪伐韩的建议,而听从司马错的话,进军巴蜀,为秦国赢得了一块富饶之地,也为日后压迫南方大国楚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了毕生的精力,采纳张仪的策略,坚持不懈地采取连横之策,通过外交与军事结合,硬是把六国合纵之计破坏得分崩离析,在那个乱纷纷如一团麻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很多精彩的大戏。以一国之力,纵横捭阖,把六国玩了个够。
当然,他也面临过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然而,他仗着外交上的优势,最后仍然渡过难关,让秦国依然屹立不倒。

秦惠文王是个早婚早育的突出分子,才十一二岁就当了爸爸——自己小学还没有毕业,下一代都已经上了幼儿园。他指定的这个继承人,取名叫荡。
如果你理解这个荡是淫荡,那你就太不了解秦惠文王了。
这个荡是荡平的意思。他希望这个儿子能够继承他的遗志,荡平中原,统一中国。

30、善终:张仪一生如开挂

阿荡同学确实是个猛男,据说力大无穷,经常跟人家进行力气比赛,基本都拿到冠军。
他是个猛男,于是,他喜欢的也是猛男系列的人,对于张仪这种靠耍嘴皮、玩智商过日子的人是很讨厌的。
秦武公也有自己的班底,这个班底的核心人物就是樗里子和甘茂。
秦国的那些大臣,虽然在张仪还嚣张时,谁也没有出来表现一把。但他们都聪明得很,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话领会得比谁都深刻。老早就知道武王看张仪不顺眼。现在看到武王已经拿了大权,于是大家纷纷冒泡,个个揭发张仪,说张仪是个无德无才之辈,干的全是误国误民的勾当,不要让他再误国误民下去了。现在你到国际社会做个问卷调查看看,秦国的形象是什么形象?这个形象全是张仪打造出来的啊。
秦武王一听,就不断地点头。

这样,张仪跟老板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了。
那几个刚被张仪说服跟秦国成为友好关系的国家知道张仪在秦国说了不算了,便都纷纷撕毁合同,集体宣布跟秦国翻脸,又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张仪知道自己离商鞅的下场已经不远了。所以他必须离开秦国。
张仪要离开秦国,那是很容易的。
他找了个理由,对秦武王说:“现在诸侯中,最恨我的是齐国。如果我还在秦国,齐国肯定要过来跟秦国干仗。所以,请再派我到魏国去。齐国知道我在魏国,肯定会派兵攻打魏国。魏齐交兵,对秦国来说,是大大的利好。我们可以趁齐魏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去打韩国,直逼周地,拿到天下的版图。这可是帝王大业啊。
秦武王一听,先不说这个帝王大业的前景如何,只要这个哥们儿离开自己的眼前,老子就OK了。于是,准奏。派了三十辆兵车,摆了个很隆重的排场,把张仪送到魏国。魏国又让张仪做了相国。

齐王听说之后,果然大怒,张仪还在秦国,老子就只有愤怒,不敢出兵。现在到了魏国,老子还有什么可怕的?打秦国有点儿困难,可打魏国那是小意思啦。当场下令出兵大梁,让魏国知道重用张仪的后果有多严重。
这时,魏国的领导人是魏哀王。
你一看这个谥号就知道这哥们儿有多衰。
魏哀王知道齐国大军杀了上来,果然吓得脸色全面发白,马上把张仪找来,问张仪该怎么办?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步,跟张仪预料的完全一致,所以,张仪一点儿不害怕,说:“老大放心就是。我有办法让齐国部队从哪里来再回到那里去。”

他把自己的一个粉丝冯喜叫来,说让其到楚国一趟,如此如此。
冯喜按照张仪的安排,来到了楚国,再以楚国使者的名义跑到齐国,直接对还怒气未息的齐王说:“我知道大王现在最恨的是张仪。可现在大王所干的全是对张仪有利的事,让张仪以后在秦国生活得更幸福了。”
齐王说:“我是最恨张仪。只要张仪在哪个国家,我就打那个国家。”
冯喜说,这就是张仪的诡计啊。张仪准备离开秦国时,对秦王说,现在国际形势一片和平,对秦国很为不利。所以必须让六国发生动荡,秦国才好下手啊。现在齐国最恨我,只要我到了哪里,他们就会出兵那里。所以,你最好派我到魏国去。我一到魏国,齐国就会马上打过去。秦国就可以趁着魏齐大打出手时,出兵韩国,拿下三川大地,逼迫周都,让周王献出神器。这是帝王之业啊。秦王立马照办了。而齐国也按照张仪说的做了。这仗一打,张仪肯定会得到秦王的高度信任,使张仪以后在秦国的生活更加幸福。
齐王一听,脸色一变,差点暴出粗口来了,我操,仍然在上张仪的大当。老子他妈的就不上你的当。当场下令退兵。老子不打你,看秦王还信任你吗?
秦王当然不信任张仪了。可魏王还很信任,继续让张仪当相国。不过,张仪到魏以后,已经没有什么作为了。当了一年的魏相国后,他便死去。
随着张仪的死去,纵横家的事业也宣布告一段落。

再说一点,由于现在的史书,都是以司马迁同志所提供的资料为参照的,所以,苏秦和张仪两人一纵一横,是一对敌手。但后来考古学家在马王堆里找到了一堆帛书,经过整理之后,发现这些书全帛是苏秦的书信。他们由此考证,苏秦比张仪还年轻得多。张仪死了之后,他才出场。此前与张仪上演对手戏的人,应该是那个公孙衍。
不过,不管是谁,张仪的表演应该是很精彩的,虽然后来他因秦武王的猜忌而离开秦国,但他仍然把秦国当成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