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稻盛和夫
2023-05-28 15:36:31在亚洲地区,日本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国家。它是一个岛国,常年有地震,所以这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国民性格:崇尚极简主义,对资源非常珍惜。
另外,因为地震频发,所以他们觉得人的生命就跟他们的国花樱花一样,瞬间开放,瞬间凋落,所以人生非常短暂,要追求极致性。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个国家叫“打不死的小强”的话,那么大概指的就是日本。
一、日本经济崛起时期的“经营四圣”
大家知道,二战以后,日本整个经济陷入萧条,但是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日本经济就迅速地崛起了。
1964年,东京奥运会;1980年,日本的汽车销量超过美国,一直到1990年。所以,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9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背后,本质上是一群日本企业家精神的迸发和绽放。
日本人把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四位企业家合在一起,叫“经营四圣”。
这四个人是谁?一个叫松下幸之助,他创办了松下公司;第二叫盛田昭夫,他创办了索尼;第三个叫本田宗一郎,他创办了本田;第四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稻盛和夫。
这四个人在企业家的能力上是各有特长的。
松下是管理——松下式的管理、自来水哲学对生产线的精细化的雕琢,是全世界非常著名的。
盛田昭夫所带领的索尼是以战略取胜。
索尼做了一个很小的产品叫walkman,就是随身听。然后它慢慢做收音机,慢慢做电视机,慢慢做冰箱,慢慢做全家电。索尼的产品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在那一代日本企业中是最为突出的。
本田的本田宗一郎非常热爱汽车,他一生都关注在产品的打造上。
所以松下以管理特长,盛田昭夫以战略特长,本田宗一郎以产品特长。
那稻盛和夫他最特长的部分是什么呢?叫企业文化。
他是以企业文化的独创性独步亚洲的企业界的,他的这本《活法》就体现了稻盛和夫全部的企业哲学。
二、稻盛和夫的企业哲学
稻盛和夫出生在1932年,他出生在一个很偏的岛,叫鹿儿岛。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化学材料的小作坊公司。
他说,他去的时候,这家公司有十来个员工,去了一个月以后,剩下一半人,又过了一个月,又剩下一半人。因为公司业绩不好,濒临倒闭,所以有一天他卷了个铺盖去上班。老板坐在门口愁眉苦脸的,看到稻盛和夫来了,手上还拿了个铺盖,老板想,这家伙肯定是要离职了。
没有想到稻盛和夫跟他说:“从明天开始,我就住在我们工厂里了。”所以那个老板非常非常地感动。
稻盛和夫身上体现了那一代日本人锲而不舍的拼命精神。在他的《活法》里面,他首先谈的一点是:每一个人要珍惜老天给你的机会,你很偶然地生而为人,所以你要对得起人生这一段非常短暂的经历,首先你要非常非常地拼命。
到1959年的时候,稻盛和夫27岁了,他就决定要创业,然后也开了一家化学材料公司。他当时的雇工,加上他在内,28个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平凡的创业团队。但是稻盛和夫花了20多年的时间,把这家叫京瓷的公司打造成了世界500强。
那么它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从经营管理角度来讲,有三点非常突出:
第一,稻盛和夫以他个人为首,拿着卷铺盖的精神每天拼命地工作,所以这家企业有强大的拼搏和创新能力。
第二,怎么能够凝聚大家的热情,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司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呢?稻盛和夫很早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敬天爱人”。
他认为,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我们只是为了干一件事,就是向全世界提供最好的瓷材料产品,把这个产品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得起上天给我们的每一块瓷土,对得起我们的每一个员工,对得起每一个买了我们产品的客户和消费者。
所谓的“敬天爱人”,这是稻盛和夫企业哲学的一个核心。
三、阿米巴工作法
那么在企业的组织内部,怎么能够发挥每一个人的工作的积极性呢?
稻盛和夫说,科层化的管理系统非常严格,但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管理层级上面,其实并不能够承担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和创新能力。
所以他认为什么呢?认为应该把企业打散成一个生态型的组织。他说,企业就跟人一样,人身上有各种器官,器官里面有骨骼,骨骼里面有细胞,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企业这个生态机体中的一个细胞。那么最小的一个细胞单元是什么?他认为大概就两三个人,三个人、五个人就是一个细胞单元,大家在一起协作,然后完成一个工序。
在1908年的时候,亨利·福特发明了生产线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生产线上100或者200个工序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干好自己内部事情就可以了,然后把它交给下方。
但是到了1960年代以后,日本的企业发现生产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因分工而造成的任务和创新能力的断裂。我只关注我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这三五个工序,我前面他们在做什么,我不知道;后面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
所以他认为,真正要让产品能够零缺陷,能够让整个生产线和企业提高效率,就要每个人像细胞一样承担起跟整体相关的效益。
所以丰田提出了叫“精益管理工作法”,稻盛和夫所谓的“最小工作单元模式”可以说是精益管理工作法的一种极致表现。
稻盛和夫给自己的工作办法起了一个名字,叫“阿米巴工作法”。
“阿米巴”是一个拉丁文的单词,它指的是单个原生体。这种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它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所以阿米巴模式是日本精益管理的一种极致状态。
稻盛和夫认为,在一个企业的车间里,那个现场是有神灵的。企业该怎么变革呢?如何提高效率呢?答案永远在现场。那么现场的人是谁呢?是那些非常普通的员工。
所以他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发动每一个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他以三个人为最小的一个业务单元,有的是三个人,有的是五个人,有的是七个人,让这个工作单元的人来决定他们每天生产多少产品,做如何规划,如何来进行产品创新。
然后“阿米巴”与“阿米巴”之间,就好像我们人身体中的细胞与细胞,器官与器官之间,又能够扁平化地进行交互和流通。
结果是什么?整个企业的经营是通过全员的努力和创造来完成的,它并不由某一个大脑来决定,它是由身体中的每一个“阿米巴”、每一个零部件来决定的。
那么当一个组织需要每一个“阿米巴”、每一个零部件都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做出努力,它的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必须要一致。
那个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必须要抽象出一个能够对生命、对产品、对企业负责的理念。用稻盛和夫的话来讲,就是“天人合一,敬天爱人”。
“敬天爱人”听上去是一个特别抽象的名词。人活在地球上,无论你做任何行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敬天爱人,但是如果你从京瓷的经营哲学,从它的生产线,从它的员工积极性,从它的阿米巴工作法再抽象到敬天爱人,你会发觉,它实际上是一套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
稻盛和夫说,任何的制度都是由人制定的,但制度是死的,技术进步也是死的,所以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让这个企业变成一个生物体,能够活起来。
其实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很少有人谈阿米巴,因为它确实管理上非常困难,因为只有在价值观高度统一下才能够实现阿米巴。
但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稻盛和夫突然变得很火,他的“阿米巴经验”被应用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到互联网公司等几乎所有的产业?
是因为在今天,信息化管理工具已经非常发达,我们今天有大数据,有CRM系统,有后台管理工具……当企业被以3~5个人为单位打散成“阿米巴”的时候,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你不需要担心你不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大数据通过互联网系统能够即时地了解每一个组织的运作,通过数据考核和量化的方式,能够监测到每一个“阿米巴”的工作效率。
所以阿米巴的模型在这几年从制造业萌发,一直到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原因是信息化革命使得阿米巴的工作法有了广泛的应用的土壤。
所以稻盛和夫作为日本当年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之所以到今天还那么受亚洲地区乃至全球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公司的喜欢,是因为他的这套阿米巴工作法具有普适性。
四、稻盛和夫创造的经营奇迹
稻盛和夫在全世界的企业家,包括日本的“经营四圣”中,有一项纪录:他亲手做了两家世界500强,另外还把一家世界500强拉出了泥潭。
在1984年的时候,京瓷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那一年,日本开始搞通讯化改革。
日本在很长时间里面,它的通讯产业跟中国一样,也是国有化的,它那家国有的电信公司叫NTT。
到1984年以后,日本开放了通讯产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是NTT在日本已经有将近100年的时间了,所以所有的日本的民营公司都不敢进去,因为里面那个垄断实在太强大了,即便开放,你跑进去也是个死。
但是第一个站起来的是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说:“我要去做电信行业,并不是电信行业多赚钱,而是我觉得电信行业需要更多的市场化的要素,日本国民需要一个更好的通讯服务。”所以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叫DDI。
在1984年冒险进入了通讯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 DDI和丰田公司下面的两家通讯公司合并,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叫KDDI。花了20年的时间,KDDI发展成了日本第二大的电信公司,也进入到了世界500强。
到了2010年,稻盛和夫已经78岁了。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日本企业界的一家巨无霸型的企业,也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叫日本航空,它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企业陷入到了巨大的亏损的泥潭中。
它当时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破产;第二,有没有一家大公司能够把这个将要死的恐龙买走?
但问题是,因为它的规模实在太大了,如果日本航空垮掉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日本整个航空产业的半壁江山就不见了。
第二,也没有人有那么多的资金和那么大的勇气去把这个恐龙公司买下来。
在这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当时的日本首相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去请78岁的稻盛和夫吃寿司,然后这个首相就跟稻盛和夫说:“今天为了拯救日本航空,我们日本政府只有拜托你,你有没有办法来拯救这家企业?”
就这样,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成为了日本航空的新任的社长。
但是最奇迹的事情是什么呢?仅仅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稻盛和夫就让日本航空扭亏为盈。
他的办法是什么呢?
第一,他把一些坏的资产剥离掉;
第二,他把自己的阿米巴经营管理哲学引入到了日本航空,通过充分授权和降本增效,让这个企业在瞬间挥发出了自己的活力,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走出了亏损的泥潭。
五、他是商业里的修行者
与其说稻盛和夫是一个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在商业里面的修行者。
他在60多岁的时候就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个佛家弟子,然后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分给了公司里的所有的员工——他创建了这些伟大的企业,同时在利益上,他把它分享给了每一个人。
然后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个企业家的教育组织,叫“盛和塾”。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以布道之心宣传他的“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企业哲学。
他的这本《活法》,似乎读的是一个哲学家的一个随笔录,它非常清淡,并没有任何的公式,也没有数据,也没有很多跟战略、管理、营销相关的名词,它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在做商业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心态和感恩之心。
有一次现场去听稻盛和夫的演讲。那时候现场有六七百个中国的企业家,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那次演讲的主题就是《活法》。
他在两三个小时中,絮絮叨叨就一直在讲天人合一,讲敬天爱人,讲人如何能够做一个有诚信的、能够对得起自己良心的那个人。
到中场休息的时候,有几个企业家在外面喝咖啡,他们就在讲一件事说,我们从全国各地飞过来,就听他讲这几句话,好像也没有什么获得的部分。
然后下半场就开始了。
估计稻盛和夫也从大家的眼神中意识到了,大家好像有这样的抱怨:你的《活法》中并没有给我一个药方,能够让人吃了药以后身体马上就会好起来。
然后老先生就开始讲一个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他说,就和你们今天来听我的演讲一样,我年轻的时候也去听了松下幸之助的一个演讲。
那一次松下先生讲大水库理论,说,一个企业就跟一条河流一样,有的时候会洪水漫烂;有的时候会干枯,碰到旱季,河流里面一滴水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企业应该筑一个水坝,然后建立一个水库。当企业经营好的时候,把水蓄到水库里;当干旱的时候水坝放水,让河流里面能够有水。
然后他说,当时松下幸之助就讲了很久他的水库理论,讲着讲着,下面就有一个人举手,一个很大胆的家伙站起来说:“松下先生,那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建一个水库呢?我是做纺织企业的,我应该怎么建一个水库?”
松下先生就看着那个大胆的家伙,看了好久,自言自语说:“我也不知道你作为一家纺织公司的老板,你应该怎么样建水库,我只知道的是,你一定要建水库。 ”
稻盛和夫说,当时松下的这段话就好像一股电流击中了他的全身。
他说,这个是真理所在。因为任何一个人,你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作家,还是做农民,你对生命的理解,你怎么成为一个好的农民,怎么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都无法外求。
你这个企业应该怎么样建一个水库,最终问谁呢?应该问你自己。即便你花了5年、10年时间,你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建水库的办法,但是你还是要建水库。
稻盛和夫在讲这段话的时候,一方面讲年轻时候的自己,同时也是讲给我们在场的500多个中国的企业家朋友听的。
要敬天爱人,但是你应该怎么敬天爱人?这个敬天爱人怎么在公司里面变成一个制度,变成一个文化?这种制度和文化怎么能够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产品?
稻盛和夫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你还是要敬天爱人。
所以在《活法》中,我们并不能够找到很多现成的药方,能找到的是什么呢?是这些企业家以自己的实验所提供给我们的种种的启迪,而这些启迪,它不是终点,它是起点。
在《活法》中有很多具有细节性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我印象最深的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稻盛和夫说,有一天,他到庙里面去问他的师傅,一个老和尚,他说:“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 ”
老和尚说:“一定有的,一定有天堂和地狱的。”
稻盛和夫说:“那么我问你,天堂和地狱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区别呢?”
老和尚说:“据我所知,天堂和地狱,如果从外观上看的话,可能差不了多少,甚至它们长得是一模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什么呢?所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和地狱里的人,他们的心是不一样的。”
六、结束语
在2019年的时候,稻盛和夫87岁了,他干了一件非常让人意外的事情——他宣布已经成立了30多年的盛和塾,就地解散。
他说,我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你们都知道我,都知道我敬天爱人的理论,我也写了很多的书,所以你们要了解我的思想,通过书籍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要解散?因为我将不久于人世,我不希望当我去世以后,有人拿着盛和塾,拿着我的企业哲学,把它们变为贩卖成功学的容器。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特别平凡的人,他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小岛,读的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了一个即将破产的小作坊,然后创办了自己家的小企业。
以那么普通和平凡的起点,他亲手打造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然后又把第三家世界500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
他创建了亚洲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家社群,然后自己又亲手把这座庙给拆掉了。
所以从这样的一种东方式的人生中,我们会发觉,稻盛和夫用自己的产品、思想和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家应该如何度过一个短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