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2020-02-17 21:17:04

一、“看不见的手”与“守夜人”

在经济学界有两个相生相杀的概念,一个叫作“看不见的手”,它指的是市场;另外一个叫作“守夜人”,它指的是政府。

市场和政府到底是一对怎样的关系,它们是互相矛盾的,还是有可能共存的?

这个问题在过去200年里面从来没有讨论清楚过,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这个问题哪一天被讨论清楚了,那么经济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

围绕着“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就出现了三个大的理论流派。

一派就是计划经济理论。

它认为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除了产生剥削和剩余价值以外没有其他作用。政府应该控制经济运营中的每一个生产要素,从一块矿铁被开采出来,到它进入工厂生产,到它销售到每一个消费者的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可以被计算,可以被控制。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理论,“看不见的手”应该被彻底斩掉。

另外一种理论就是自由市场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第一,人的自私的动力。我为什么生产,是因为我要获利,所以自私产生了机器和粮食,最终这些机器和粮食供给了所有消费者。

第二,私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谁来完成这些生产和制造?是私有的企业。

第三,竞争的市场。这些产品和原材料怎么能够获得一个公平的价格?需要一个竞争的市场。

所以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那么这些自私的人和私有的企业怎么能够让市场产品的价格达成公平性和均衡性呢?

罗纳德·科斯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契约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这些人和企业都有可能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形成一种自愿联合,然后在联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本身能够让最终所产生的劳动力价格、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达到公平透明的状况。

科斯的理论形成了一个流派叫作“芝加哥流派”,这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流派。

接着就出现了第三个流派。

这个流派认为说在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两者缺一不可,它们的问题不是谁排斥谁,而是它们如何能够融合,形成一种危险的合作的关系。

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是第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斯蒂格利茨与斯蒂格利茨悖论

斯蒂格利茨是一个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很长时间里在大学教书,他写过一本经济学教材。

今天大学经济系有三本最流行、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一本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本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还有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

所以斯蒂格利茨是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同时也在政府机关里面有过很长时间的任职。

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时候,他曾经到华盛顿担任了四年的美国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首。

他去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说,我很多年里面在大学里教书,然后我还写了经济学教材,但是我今天要到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当碰壁的苍蝇。

他说,我要到政府部门里面去看看产业经济、国民经济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他在当了四年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之后,又到世界银行担任了三年的世界银行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再然后又回到了大学,继续教书。

所以他是一个两栖性的学者,既有很深厚的学历背景,又在政府机构有过长期的任职。

斯蒂格利茨提出过一个悖论——“斯蒂格利茨悖论”。

这个悖论说什么呢?他说,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市场效率和竞争均衡是不相容的,价格不可能充分地呈现。

这个悖论左边是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反对,右边又是对罗纳德·科斯契约理论的反对,所以它是一个中间状态的理论,是一个模糊性理论。

三、《政府的经济角色》——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观点

斯蒂格利茨从他提出的悖论出发,在1989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政府的经济角色》。

这篇文章试图理清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他提供了一个数据,告诉我们,不管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美国,每一年美国政府的支出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3,因为政府会提供很多的支出,比如说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基础设施支出以及政府正常运营所需要的支出。

然后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政府每年的支出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1/2。

他说,既然政府支出已经达到了1/3~1/2,你怎么能够让“守夜人”——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营中是一个空气般的存在?

所以政府在产业经济中的存在是一个先决性的条件。

接下来的问题是,政府怎么能够在市场化的运营中保持它的公平性和效率?

这个问题就非常难回答了。比如说有一个政府支出叫作“教育”,在美国,小学和中学是由地方政府来建设的,因为对于政府来说,让公民接受正常的教育是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所以每一个州、每一个县市都会在当地成立公立小学、公立中学。

但是问题发生了,比如说我是另外州的一个美国公民,我希望到你这个州的小学和中学来读书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我这个小学和中学的政府支出是我们这个州的州民纳税产生的,你不在我们这个州纳税,所以你不能来。

接下来一个不公平是,我是这个州的公民,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州的小学和中学质量不好,我又不能到另外的州读书,怎么办?我只能让我的孩子去读学费要高很多很多的私立小学。

然后我就不高兴了,我也每天在为你这个州政府纳税,但是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在你这个州的学校里读书,你能不能把我交的税退回给我?也不行。

所以,在教育这个政府支出层面上,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达成完全的公平和完全的效率。

斯蒂格利茨在他的这篇《政府的经济角色》论文中,就教育这个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的结论是什么呢?

他说,如果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那么也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

只要在信息不全或市场机制不完整的状况下,政府的干预就必然存在以有效改善资源分配的效率,但是政府的干预并不能够真正地达成效率和公平的完全对等。

他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在后来的10年里面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的主要内容

1998年的时候,有人出版了一本书,就是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这本书很奇特,因为它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斯蒂格利茨的那篇论文——《政府的经济角色》,他因为这篇论文在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后面的半部是七位经济学家,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斯蒂格利茨的观点的赞同或者反驳的集锦。

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欧美经济学家在过去几年里对政府和市场干预之间所达成的妥协和他们所发生的争论。

四、斯蒂格利茨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斯蒂格利茨是一个介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经济学家,他有深厚的学理背景,又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经验。

所以他的理论在中国的经济运营过程中比其他的一些知名度也同样很高的经济学家(比如说弗里德曼、科斯、克鲁格曼等)似乎更受欢迎。因为他站在了市场的立场上,并不排斥政府行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那么各位你们想,在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什么叫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不再相信“守夜人”可以扮演经济发展中的所有的角色,我们开始承认“看不见的手”。

但是我们也没有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替代“守夜人”,我们并不认为经济的发展完全都是靠私有资本,靠竞争的市场格局所能够达成的。

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从中央政府到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它们作为“守夜人”,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就扮演了一些很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中国有数以千计的开发区,中国有330多个地级市,其中有220多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也就是说2/3的地级市都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省级或者市级开发区。

这几千个开发区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之间互相博弈、妥协、联合的一个结果,那么它有没有达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均衡?没有。

它推动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这个中间有没有一种公式可以告诉我们说,怎么样的政府的投入和市场需求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完美的均衡呢?

五、总结:既亲密又危险的“看不见的手守夜人

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理论中提示了市场失灵的存在,同时它也提示了政府失灵的存在。

那么在双重失灵的前提下,他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

就是对政策工具在调控中的自我约束进行讨论,然后建议把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引进到政府行为中来,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

他说,政府在修正市场失灵方面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必须要能够自我约束。

政府必须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同时十分有限。

斯蒂格利茨的工作就是,他试图揭示这个混沌的存在,同时在他的理论中确立一些基本原则,来规范政府参与经济的行为。

他说,不受约束的市场远非经济繁荣的引擎,获得持续增长和长期效率的最佳办法,是找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恰当平衡,公司和经济都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这不仅是好的道德教化,还是好的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再到克鲁格曼和斯蒂格利茨这一辈,在200多年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极端的理论,但最终我们会发觉,人类的经济行为是一个妥协的行为,公平和效益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被完美地解决过。

任何一个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成功,它始于发展,最终会结于道德,而在发展和道德之间,“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之间的关系既亲密又危险,同时更是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