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合纵连横2

2018-08-25 11:06:22

11、雪耻:公孙衍收复河西

秦惠文君杀了商鞅后很快就找到了个牛人顶替商鞅的位子,这个人就是公孙衍。
公孙衍也是来自魏国,同时也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不但口才牛,策略也厉害。接过秦国大良造的大印后,立马要求向魏国开展新一轮军事行动。
此时的秦国兵多将广,想拿魏国来练一练,那是容易得跟放屁一样。
正好,秦国新一届政府也需要一场战争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否则,人家会说,秦国没有了商鞅,就一点儿作为也没有了。以前商鞅不是老去打魏国吗?现在老子也打一把魏国给你们看。
魏国此时已经严重疲软,看到大秦铁蹄猛踩上来,做了一次很不像样的抵抗之后,立马派人求和,说再割一块地皮给你们不行吗?
当然可以。
于是,魏惠王又含着辛酸的泪水在版图上一划,阴晋又转换成秦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了。魏惠王实在是有理由落泪了。这块地皮位于秦魏两国的交界处,同时也是公孙衍可爱的家乡。五十多年前,吴起就在这里,只带着几万人的兵力,硬是把五十万秦兵打得满地找牙,一路狂逃,最终占领河西之地。两千年,这个战例后还一直成为经典战例。可仅仅五十年,秦兵又在这个地方,把魏国打得跪地求和。
这就是把人才赶走的后果,很严重。
河西这个地方对秦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这个地方是秦国向东的门户。魏国就是在占领了这个地方之后,才有据了对秦国的主动权,死死压得秦国透不过气来,使其跟中原的联络中断了几十年,迫使秦国只能跟魏国做生意,可以任意盘剥秦国的财富。秦国气得要命,多次出兵要夺回这个地方,一心一意要打通向东的通道,但都没有成功。现在终于打通了。秦惠文君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胜利,决定把阴晋改名为“宁秦”。从这个名字看,你就知道收回阴晋对秦国的意义了。
河西的地盘很大,光阴晋还远远不够。
公孙衍说,必须把河西全面抢回来。以后咱们才能在战略上稳拿主动权。
秦惠文君同意。
于是,公孙衍再次出马,进攻河西要塞。把四万多魏军一把打跨,连魏国的主将也在战场上成为俘虏。
魏惠王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很想哭地对秦国说:“我把剩下的河西地盘全给你们。可以了吧?”
当然可以。

魏惠王知道,你再给多少土地,也挡不住秦国的入侵。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派人拿着大把现金来到秦国,全部送给公孙衍,请公孙衍同志看到这么多钱的面子上,别再打魏国了。
公孙衍一看到钱,两眼立刻放光,一脸笑容地说:“呵呵,好说啊。明天我劝我们的领导,不再打魏国了。”
于是第二天,他对秦惠文君说,老大:“咱刚跟魏国讲和,现在又去打他们,有点儿说不过去吧?还是先打别的国家吧。而且老是拿一个魏国来玩,也显得太没有创意了。”
秦惠文君哪知道这家伙已经接受人家的巨额贿赂,现在是在帮魏国求情,听他这话说得真的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准备再次来个西部大开发,向西部的少数民族进攻。
如果公孙衍此计成功,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12、执着:苏秦刺股求功名

在伟大首都洛邑有一户人家姓苏,说起来祖上还是响当当的人物,名叫苏忿生。当然话说回来,伟大首都的人谁没有个伟大的祖先呢?
苏家不是周王室的宗室,但却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不过几百年过去,家道中落得几乎找不到了,连周公召公毕公们的后人都不知道去哪里混生活了,苏家的后人还能够在伟大首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已经算是不错了。
苏家有兄弟五个,苏秦最是聪明,可是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做白日梦,是个典型的街头混混。所以,哥哥们都不喜欢他,嫂子们都很讨厌他,就连侄子们也都躲着他。
终于有一天,苏秦再也无法忍受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他决定出去闯闯。恰好嫂子们也已经无法忍受他,纷纷表示支持。甚至,哥哥们都愿意赞助他出去闯荡,希望他永远不再回来。
就这样,苏秦出门了。苏秦走的当天,苏家杀了一头猪。

于是苏秦来到鬼谷山,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年轻的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于商鞅嫉妒他的才能,处处与他为难,没能如愿。他曾经十次上书秦王,诉说心志,都没有被采纳。后来决定离开秦国,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家产卖了后,得到路费、衣物、车马、和仆人。
在游说的过程中勘察各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好几年,他仍然无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钱财用完了,只好辞了仆人,卖了车马,自己担着行囊徒步回家。

父母原以为倾家荡产的苏秦能换来仕途的发展,一定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贫穷落魄,都骂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见他似的。饥寒交迫,向她的嫂子要点饭吃,嫂子说家中没有可烧的菜,拒绝给他做饭。
苏秦饱尝了人间冷暖,不觉潸然泪下:“一身贫寒,妻子不认丈夫,嫂子不认小叔,连父母都不认儿子,这全是我造成的啊。”
感慨之后,他钻入书中消愁。他偶然从书堆中发现一本《阴符》,忽然想到有个名士说钻研此书,肯定有长进。于是开始钻研这本书中的道理。
苏秦足不出户,不分昼夜,发奋读书。夜晚困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面上。剧痛让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贯注地读书了。《阴符》这本书,让他茅塞顿开,又结合自己周游六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仔细揣摩,不过一年,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苏秦胸怀大志,再次告别父母去游说各国了。
这些都是后话了。

13、巅峰:苏秦挂六国相印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时秦孝公已死。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到燕国,在燕国呆了一年,这才有机会见到燕文侯。于是,给这个燕文侯说了一大通。把他的合纵策略进行了全面阐述,说只有跟赵国和齐国联合起来,让燕国有个安定的局面,才可以发展下去。燕文侯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可燕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又跟赵国和齐国这样的大国接壤,能自保已经不错了,哪敢有别的想法?于是燕文候说:“你要是能把赵王和齐王的思想工作做好,我就让你当燕国的首席大臣。”

他跑到赵国,直接跟赵国的老大交谈。
赵王这些年来,老是给魏国欺负,也知道被欺负的原因就是太缺人才了。这时,听到苏秦的吹牛,只觉得这哥们儿太有才了,大喜过望,立即封苏秦为武安君,把一颗大大的相印直接挂到他的脖子上,还配给他一百辆兵车、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然后让他以这个排场去游说其他君主,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苏秦就带着这些东西,浩浩荡荡出使五国,把五国的老大个个都说得服服帖帖,愿意遵从他的建议,联合起来,跟秦国为敌到底。

这哥们儿不但让六国的老大都听从他的话,而且六国老大都聘请他当自己的相国。就这样,这哥们儿身上带着六个国家的总理大印。当他完成任务回到赵国,那个排场已经比国君牛了很多。
史书上的描述是: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据说,苏秦准备到楚国去做楚王的思想工作时,路过他的老家洛阳。他的老爸老妈急忙收拾屋子,连街道都打扫干净,请来乐队,到三十里外的郊区去迎接他。他的老婆看到他浩浩荡荡而来,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只是侧着耳朵听他高谈阔论;他的嫂子就更不管形象了,直接趴在地板上,不停地叩头谢罪。
苏秦一看,就问他嫂子:“你以前为什么那么鄙视我,现在又这样对待我?”
嫂子说,“以前你穷啊。现在你有钱了啊。”
苏秦一听,不由又是长叹一声。穷的时候,连老爸都可以不认儿子,老婆也不认老公。可一旦富贵,连亲戚都怕自己。这个荣华富贵实在是好东西啊。他当场拿出千金,散发给那些曾经鄙视过他的父老乡亲。
这哥们很够意思,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刚到燕国时,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他找到那人,拿出一百金送给那人。他还给所有曾帮助过他的人都发了钱。连同他的所有跟班,个个有份。有一个跟班看到别人都拿了,硬是没轮到自己去领钱,就急了起来,跑到苏秦面前说,老大,都给人家了,怎么不给我啊。
苏秦说:“我哪能忘记你呢?兄弟啊,当初你跟我去燕国,到易水时,我已经很穷困了。你再三地要跟我拜拜。我对你很有意见。所以,在放发红包时,我只能把你放在最后。现在你也可以领钱了。”
这哥们儿够意思吧?

14、游说:苏秦的坎坷之路

我们回顾一下苏秦从赵国出来后游说其他四国的过程。

苏秦到了韩国,游说韩宣王。苏秦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苏秦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二者天上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

15、小偷:舌头在张仪就在

苏秦的这个合纵的策略一出台,秦国当然不愿干了。秦国现在虽然已经很强大,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跟六国抗衡的地步。于是,秦国派人去找到魏国和齐国,说:“你们跟我一起去把赵国教训一顿。现在秦国是霸主,可赵国却天天在向你们指手画脚。”
魏国刚给秦国猛打几顿,内心世界装满了恐秦情绪,给秦国一吓,立马从以赵国为核心的联盟里脱离出来,站在秦国一边。齐国此前也跟赵国闹矛盾,这时看到魏国毫不犹豫地跟着秦国,当然也宣布跟赵国拜拜,加入秦国的联盟了。
三国高调宣布,要向赵国开展军事行动。
赵肃侯一看,要是三个大国真的把大军开进来,赵国能抵挡吗?于是就生气起来,把苏秦叫来,大爆了一顿粗口。
苏秦也慌了起来,一面申请出使燕国,一面想办法把张仪派到秦国,对秦国的策略进行干扰。
于是,张仪出场。
当然,他刚出场时一点儿不隆重。
他是魏国人,是农N代,家境比较穷。但他也是个人穷志不穷的好孩子,硬是跑到鬼谷子那里求学。于是,他就成了苏秦的同窗好友。这哥们儿不但聪明而且很勤奋,学习成绩很突出,连苏秦也觉得自己比不过他。
他毕业后,也跟苏秦一样,拿着那份自荐书到处求职,可跑得腿都断了,也没有求到一个像样的工作。于是,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魏国。但他仍然没有灰心,又去找魏惠王——人家不用,咱家乡的老大应该用自己人吧?
可惠王对他的长篇大论一点儿不感兴趣。
他一气之下,又跑到楚国,投奔到楚相昭阳的门下,希望能得到昭阳的引荐,在楚国干一番事业来。
哪知,还没有跟昭阳混熟,就先出事了。
昭阳带着楚兵把魏国猛偏了一顿,楚王高兴得要命,立即把那块和氏璧奖给他。昭阳很爽,请大家来喝酒。然后把这宝物拿来给大家欣赏。大家都争着拿来看,于是你传给我,我传给你,传来传去之后,和氏璧不再传下去了。和氏璧没有再传下去并不是因为昭阳心疼自己的宝物而收回去的,而是和氏璧不见了。
谁偷了和氏璧?
在场的人都大声否认:我不是小偷。
那时,张仪也在现场,也跟大家大声说:“我没有偷。”
大概这哥们儿平时嘴巴很牛,很多人对他很不爽,而且他是刚来的,又是外来人员,于是,大家都一口咬定是张仪偷的。他那么穷,最见不得钱,肯定是他偷的。
张仪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到名校拜名师,一心一意想混个出人头地,根本不会做小偷小摸,因此大声争辩。
可昭阳却信大家的话。你说你没偷,你能拿出你不偷的证据吗?或者你能拿出别人偷的证据吗?
张仪这两个证据一样也拿不出。于是,昭阳就说,看来不来个严刑逼供,你是不会交出来的。
手下过来,把张仪拉下去,打了一遍又一遍。他仍然不承认——他现在就是想承认也没有办法承认。你承认了,那你得把东西交出来?他拿什么东西来交?
于是,只得继续打,直打得他离死还有一口气,昭阳怕真的把他打死了,出了人命,那可不好玩,就下令停止。
张仪回到家,老婆一看,我的官人啊。你不是去喝酒吗?怎么喝成这个样子?我看你的命都差不多完蛋了。
张仪一抹脸上的血,张开嘴巴,问:“老婆,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有吗?”
老婆说:“还没有丢掉。”
张仪说:“呵呵,只要这个东东还在,老子的本钱就还大大的有。老子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
这时,苏秦正在赵国实施他的合纵政策,怕秦国来破坏他,因此决定物色个人去秦国,控制秦国的决策系统,让秦国无法破坏他的这个策略。他想了好久,觉得张仪是最好的人选。
这哥们儿很会玩阴谋,他并没有直接给张仪写信,说“老同学,你帮我到秦国去当我的卧底吧。”而是派人跑到楚国,找到张仪,做张仪的思想工作:现在赵国的相国不是你的同学吗?苏秦现在在赵国牛得要命,排场比国君还要大啊。你为什么不去投靠他。在这里都被当成小偷打成这个样子,命都差不多没有了啊,你还有什么前途?
张仪一听,有道理。

16、入秦:我哪敢去打赵国

这一天张仪到了赵国,立即去找苏秦投靠。
哪知,苏秦这时缺德得要命,老早就对门卫说,如果张仪来了,坚决不让他进门。
张仪去了几次,每次门卫都不给他通报。他气得要命,以前还是同学,你在路边撒尿时,老子都可以在旁边观摩啊。现在怎么连个面都不给见?但他又舍不得离开,大老远跑过来,连个面也不见,也太不够意思了吧?
但更不够意思的还在后面。
苏秦终于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接见了这个老同学。
但苏秦把排场摆得很大,自己高高在上,让老同学坐在堂下,给了他几个美女和仆人,以及一些口粮,然后教训了他一顿,说:“你不是说你很牛吗?怎么会堕落到这个地步?现在我根本不跟你交谈,直接给你富贵,让你去享受,因为你的水平太低,一点儿不值得重用。你好好享受吧。好,我还有很多事要办。没有时间陪老同学了。你没有的吃了,尽管跟我要。然后站起来,拍拍屁股走人。”
张仪连一句话还没有说出来,他就已经进入内屋去日理万机了。
张仪受到这个待遇,不由当场气爆。
可气爆之后,你还得面对现实。现实是,苏秦是六国协约长,张仪只是一个破落青年。你如果搞不出一番事业来,你永远就得受苏秦的气。
张仪再一次把诸侯老大拿来进行评估,既然苏秦在赵国牛哄哄,天天联络其他五国对付秦国,那老子就跑到秦国去,跟你苏秦作对到底。
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实现他的理想。
他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苏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苏秦知道他气乎乎地向秦国动身了,就对他的舍人说:“别小看这愤青啊。他的水平天下无敌,估计我也比不过他。现在我虽然比他先得志,但我可以断言,以后掌管秦国大权的一定是他。只是现在他很穷,身上一点钱也没有。你是知道的,现在没有钱就等于没有机会。我是怕他因为现在太穷,以后会把钱看得太重,会因为小利而不能成功。所以,把他羞辱了一把,目的是激发一下他的斗志。你现在的任务是暗中跟过去,向他提供活动资金。他一定会成功的。”
然后苏秦又去找赵肃侯,从国库里拿出大量的现金,给他的舍人,让这个舍人跟随张仪,当张仪的财政部长。只要张仪想花,就给他花,花多少给多少。不要怕没有钱,就怕张仪不花钱。
那个舍人没几天就跟上了张仪,想办法接近了张仪。这时张仪正穷得没有办法,突然得到这个人的资助,当然很高兴。
张仪利用这个资金很快就见到了秦惠文君。
秦惠文君觉得这哥们儿不错,就让他当了卿。从此,张仪正式走进这个历史舞台。
秦惠文君天天跟张仪讨论如何打诸侯的大事。张仪也越来越得到惠文君的信任。
这时,那个赞助商向张仪告辞。
张仪说:“你还是不要走吧。我马上就要富贵了。我是依靠你的赞助才有今天啊。我还要报答你呢。”
那个舍人说:“我对你的认识其实等于零。真正知道你、了解你的是苏秦先生啊。苏老大怕秦国攻打赵国,坏了他的约从策略。他认为,只有你才能拿到秦国的权柄,这才先把你惹怒,然后让我带着大量的资金跟着你,向你提供活动经费。现在你已经被重用,苏老大的计划已经成功,我的任务也完成了,所以我要回去向他交差了。”
张仪一听,呆了半天,这才说:“这样的策略本来是我研究的专业啊。可现在却被老同学拿来玩我。看来我真的比不过苏秦了。我现在才刚刚上路,怎么会去打赵国呢?请你回去替我向老同学表示感谢。只要老同学还活着,就没有我发言的机会。何况他还在赵国,我哪敢去打赵国呢?”

17、反对:张仪逼走公孙衍

张仪就这样成为秦惠君的红人。但首席大臣仍然是公孙衍。张仪必须找机会把公孙衍排挤出去。
公孙衍这时也许还没有感受到张仪会出来搞定他,自以为自己帮秦国猛打了魏国几次,拿下河西土地,个人事业如日中天。在接受魏国的巨额贿赂后,便按照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原则,叫秦惠文君放过魏国,去占那些少数民族的便宜。
秦惠文君虽然很聪明,但这时给胜利冲昏了头脑,只要公孙衍提出的,他根本不经大脑过虑一下,就直接说同意。
公孙衍一听,觉得自己的计划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了。
哪知,这时张仪站了出来,说:“我反对公孙衍同志的方案。现在魏国四面受敌,一副挨打的壮态,我们更应该继续打他。千万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分心去玩周边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就是那点儿,几百年来就没有什么变化过,什么时候都可以收拾。可魏国是咱们的死对头。历史已经证明了,要是让他们再缓过气来,拼尽全力来向咱们进攻,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公孙先生的这个建议是误国的建议。

秦惠文君一听,果然清醒了起来,大叫:“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啊。”
公孙衍一看,这个贿赂还真的拿得错了。他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如果还坚持,自己除了死路之外,没有别的路子走了。
散会之后,立即跑路。他没有跑到别的地方,而是跑到魏国来。
魏国这时也需要人才,而且给这哥们儿打了几次,知道这哥们儿真是人才,于是就让他当了相国。
秦惠文王很想让张仪填补公孙衍的空缺,但考虑到他没有一点儿功劳,于是,就叫他和公子华带部队去打魏国。

本来,魏国给秦国猛打几顿,国土不断地免费划到秦国的名下,就开始汲取教训,知道自己的外交政策是彻底的傻瓜政策——一个本来并没有多大国土地面积又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国家,哪能跟这么多的国家为敌?
于是,他们主动跟齐国和楚国以及韩、赵、燕修好。
哪知,那五个国同意他们的倡议,张仪却不同意。
张仪知道,现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协议都是废话,实力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大家的眼睛永远死盯在利益这两个字上面的。所以,由魏国搞出的这个联盟,虽然公告上写得很激动人心,很牢不可破,其实脆弱得要命。于是,立即约好齐国和楚国,请两个国家的相国来跟自己搞了个高峰论坛。齐国和楚国现在仍然对魏文侯欺负他们的事耿耿于怀,而且又确实畏惧秦国的强大,这时被张仪一番理由很充分的演说的忽悠下,便都纷纷表示,同意结成友好国家。
于是,五国联盟宣布完蛋,彻底断了魏国的外援,使得魏国更加孤立。
魏国一看,齐楚都倒向秦国,咱们也转变立场吧。于是,也主动跟秦国修好。
张仪不由笑了,第二招又能紧跟着出手。
魏国以为自己跟秦国修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此大家可以和平共处了。

18、卧底:跑到敌国当相国

但张仪能让他们和平共处吗?
纵横家其实就是折腾家,他不折腾了,他还是纵横家吗?
张仪继续折腾。
只是这一次折腾太有创意了。
他与齐楚魏签好协议回到秦国后,主动辞去在秦国的各职,然后跑到魏国去。
公元前322年,他来到魏国的首都大梁,对魏惠王说:“我现在跳槽到魏国来了,你看看怎么办?”
魏惠王虽然给张仪带着秦兵打了多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这哥们儿到现在仍然没有觉悟起来,只是觉得张仪是个人才,于是就表现出了宽大的胸怀,说:“那你就当我的相国吧。呵呵,你能把秦国变成超级大国,也同样可以把魏国变成一个超级大国。”
他觉得,有了张仪这个牛人来当魏国的操盘手,魏国会马上从垃圾股变成优质股。
哪知,张仪这时也在向苏秦学习,来到魏国是想过一把间谍的瘾。只是苏秦是被动的,而他是主动的。
魏惠王把相国大印交给了张仪,觉得自己真会用人。
可齐国和楚国不高兴了。他们听到魏国的这个人事任免消息后,都生气起来。你可以用其他人当相国,为什么要用张仪?地球人都知道,近年来,秦国欺负完这个国家,又耍那个国家,天天在诸侯面前嚣张得要命,全是这个张仪搞的鬼。以前提出联合抗秦的是你,现在跟张仪混在一起的又是你。
这两个国家的高层越想越愤怒,觉得不好好教训一下魏国,给立场不坚定者敲一记狠狠的警钟,这个世界真没有道德底线了。于是,两国决定联合出兵。
聪明老板的手下,大多都很聪明。张仪的智商很高,他手下那个马仔雍沮的智商也很高。他知道齐楚要发兵的消息后,立刻在第一时间里对张仪说:“魏国让你当相国,是以为你当了相国,魏国就有了和平的保证。可现在你才上任没有几天,齐楚两国就大刀砍过来,让魏国兵连祸结,说明魏国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他们要是觉得自己想法错了,你老人家就危险了。”
张仪一听,也觉得问题很严重,问:“那怎么办才好?”
雍沮说:“让我到齐、楚两国跑一趟。”
这哥们儿准备了一套说辞,找到两国领导人,直接就跟他们说:“你们知道张仪跟秦惠王有个秘密协议吗?”
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要是知道了,还算秘密协定吗?
雍沮说:“但我知道这个秘密协定。张仪对秦惠王说,让他到魏国当相国,齐国和楚国一定会很生气。他们一生气,一定会打魏国。要是魏国打了胜仗,他当魏国的相国就理直气壮了。如果魏国打了败仗,他们肯定会来投靠秦国。那时,秦国就有理由来救魏国了。齐楚刚打魏国,已经很困很累了,还能跟秦国玩吗?呵呵,这就是张仪跟秦国的秘密协定。现在我告诉你们。请你们好好想一想。”
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一听,拍着脑袋想了想,觉得这个魏国还真不能打。于是,又叫部队不要行动了,大家洗脚睡觉,这才是最安全的。
其实,现在最安全的不是他们,而是张仪。

19、回归:张仪二次为秦相

张仪的胆子很大,一当上相国,就以亲秦的面孔出现,直接教导魏惠王,让魏国当秦国的小弟弟。可魏惠王说,当个友好邻邦就可以了,没必要当这个小弟弟吧。
你不当当然可以,但你可以看看不当的后果是什么。
秦国那边迅速做出反应,派出部队又占领了魏国的一片土地,然后又偷偷派人给张仪送来一大堆现金。这哥们儿现在还在领秦国的最高工资啊。
有张仪在魏国当卧底相国,掌握了魏国的权力大棒,秦国就可放心对别的国家开展行动了。

公元前319年,秦国向韩国进攻,轻松地拿下了鄢陵。
秦国现在的策略很明显,拉了这个国家,然后就打另一个国家。总之,现在得把周边的国家一个一个地削弱。
魏惠王虽然不同意张仪的建议,没有去做秦国的小弟弟,但他的生命却已经到了最后。
在接到秦国攻韩的消息后,他就死翘翘了。
于是,魏襄王当政。张仪继续当魏国的相国。
此时,秦国的政策可能也给大家看出来了。楚、赵、魏、韩、燕组成多国部队,向秦国进攻。这五国部队看起来声势很浩大,但你是知道的,这五国多年来,老是打打停停,即使在苏秦当他们的联合国的秘书长时,也没有成为铁板一块过。现在短时间组成这个联盟,表面上看很壮观,其实本质却虚弱得像个刚难产的妇女。
当他们浩浩荡荡地举着大旗开到函谷关前,大叫“开门,不开门,我们就开打。”
秦兵迅速打开城门,然后从中凶猛杀出。
五国联军立马就疲软了,战斗还没有宣布开始,就各自退却,安全返回原来的驻地,对秦国一点儿威胁也没有造成。
秦国经此一战,也看清了这些国家的虚弱,从此再没有多少顾忌了。
但那几个国家退回去之后,觉得很没面子。大家雄纠纠气昂昂地跑到函谷关,仗还没有打就原路狂逃,这个脸真是丢大了。秦国是很强大,可还没有强大到这个地步吧。
于是,他们又组织起来,再次向秦国叫板。
这一次,楚国不再入股了,而齐国被拉了进来。他们觉得光有五国还不能算给力,又跑过去把匈奴也拉下水,一路杀向秦国。
秦国这次也主动迎战。双方在修鱼相遇。
一番大战,结果韩国的主将申差率先成为俘虏,接着,赵国公子渴、韩太子奂先后被打得抱头鼠窜,大归而逃。
秦国在此战的成绩是:斩首八万二千。
五国一清点部队,个个都心痛得落下辛酸的泪水。
各国诸侯都很郁闷。
但张仪很爽。
他又对襄王说:“现在魏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最适合的就是当战场来使用。而且周边全是好战的国家。所以,他们只要有实力就都来打魏国。而魏国现在国土面积不大,人口数量也不多。所以每次开打,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年来,魏国给周边的国家搞得很郁闷,你跟这个国家靠近一点,那个国家又来打;你跟那个国家才举行个双边会谈,那个国家又发兵过来。所以,还是跟秦国好,谁都不敢欺负。现在大家虽然搞了个联合抗秦,可你看看这个联盟有用吗?历史已经证明,依靠苏秦那个小人是干不了什么大事的——他自己的事现在都还搞得不清不楚,一会儿跑到这个国家避难,一会儿又到那个国家当专业忽悠人士。现在的事实是,跟那几个国家的联盟是不靠不住的。而跟秦国唱反调的结果就是:他们会发兵进攻河外,先占卷县、酸枣等地,再袭击卫国,夺取阳晋。这样,赵国还能南下吗?魏国更不能北上,南北隔绝,还谈什么联合攻关抗秦?所以,你最好拿定主意,让我辞去现在这职务,回到秦国去,做他们思想工作,让他们答应跟魏国合作。”
你一看这话,没有一个字不是忽悠的。但这个世界上最吃得开的话,就是忽悠的话。魏襄王听了他这么一个长篇大论,觉得好像魏国的灭亡已经近在眼前,他幸福的大王生活马上就要完蛋。于是,当场拍板,同意张仪的建议。
张仪爽歪歪地回到了秦国。
秦惠文王当然对张仪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让他又做了相国。

20、遭妒:苏秦齐燕两边跑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秦惠王将公主嫁给燕国太子,同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易王刚登基,齐宣王就趁着发丧之机,攻打燕国,侵占了十座城池。易王要求苏秦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苏秦到了齐国,拜见齐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王不解,问原因。
苏秦说:“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喙,吃的越多,死的越快。燕国和秦国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喙一样。齐国即将大难临头。” 齐王闻言大惊,忙讨教解危之策。苏秦建议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高兴,就能转祸为福。 齐王认为苏秦说的很对,归还了侵占燕国的城池。

有人毁谤苏秦出卖国家、反复无常,将要作乱。苏秦怕获罪,返回燕国,燕王却不再给他官职。苏秦推断有人毁谤自己不忠信,因而求见燕王,告诉燕王:忠信之人一切为了自己,进取之人则是为别人;自己弃家外游,就是要求得进取。接着,苏秦以曾参、伯夷、尾生为例,反对“忠信”、提倡“进取”。
苏秦说:“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又怎能让他到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像伯夷一样的廉洁,坚守正义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样诚信,抱柱而死,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军队呢?我正是以所谓的忠诚信实在国君面前获罪的呀。”
燕王反问苏秦:“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举例说: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侍妾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丈夫很生气,惩罚了侍妾。侍妾打翻毒酒,保存了丈夫和妻子,却免不掉挨板子。我的罪名跟侍妾的遭遇相类似!
于是燕王恢复了苏秦的官职,愈发厚待。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泄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