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破齐残楚3

2018-09-09 11:23:15

21、教训:三个都死于非命

话说此时此刻,魏国的姑娘比较受欢迎。
为什么呢?
第一,魏国是晋国的继承国,战国初期实力强横,令人尊重。
第二,尽管魏国列为诸侯的时间比较短,可是人家是毕公高的后代,血统高贵。
第三,魏国姓姬,跟周边四大国齐、楚、赵、秦都能通婚。
第四,魏国在天下的中央,离大家都近。
总之,娶个魏国姑娘回来,有面子,还实惠。所以,我们突然发现:秦武王的娘是魏国人,楚怀王的娘是魏国人,赵武灵王的娘也是魏国人。三个王的娘都是魏国人,合称魏三娘。

魏三娘的三个儿子都死于非命,各有各的教训。
秦武王是个有优点的人,他力大无穷,勇猛善战,如果作为一个士兵或者将军,这都是混饭的好把式。
但是,可是,然而,作为一个统治者,这就成了不需要的累赘。
因为自己有特长,就总想炫耀自己的特长,就总想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喜欢与自己一样有特长的人。所以,各国大力士就成为秦武王宠爱的人。秦武王就是因为要展示自己的特长,结果被砸死了。
那么,如果他不被砸死呢?他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他会喜欢作战,并且亲自冲锋陷阵,并且以为自己无敌于天下。于是,他就会犯险,就会让自己置身于险境。为了保护他,军队的阵形就会乱,进而全军大乱,导致战败。事实上,很多勇猛善战的君主就是这么死的。
他会喜欢勇士并且重用他们,那么秦国的高层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帮勇士,一帮有勇无谋的人,这样秦国离灭亡就不远了。事实上,后代有专业技能的皇帝通常都没有好结果。
当治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时候,通常他就会放大这种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譬如一个农业专家管理国家,他就会无限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工业就会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譬如一个电力专家管理国家,他要做的一定是到处建电站,而环境保护就会被忽视。凡此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一个国家最好不要技术人士治国,而要法律人士或者经济学家治国,甚至学中文的或者什么也不会的都行。

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可惜的是,楚怀王没有学过古希腊经济学。可惜的是,楚怀王也没有学过“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样英明的论断。
骗子靠什么骗人?不是智商,而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态。被骗的,通常都是因为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如果一个人坚决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坚持有付出才有所得,那么,这样的人你是没有办法欺骗的。
遗憾的是,楚怀王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便宜一定要贪的人,而且始终如一,百折不回。
如果一个人是见利忘义的人,那么最终就是他一个人自食恶果。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个见利忘义贪小便宜的人,他一定会把这个国家带向危险的边缘。
原本,当魏国衰落之后,楚国具备了担任东部六国盟主的一切条件,凭借天下第一大国的实力,再加上其余五国的支持,楚国原本是有大好机会对抗秦国的。可惜的是,贪小便宜葬送了他们的光明前景,楚怀王的鼠目寸光使得楚国不仅没有成为东方盟主,反而成了东方国家的公敌。于是,楚国在被秦国玩弄、被东方诸国唾弃中,一步步走向衰落。
所以,贪小便宜,见利忘义,这是一个国家统治者致命的缺陷。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具魄力、最有远见的君主之一,原本,他是可以改变历史的。可惜的是,心慈手软的个性让他前功尽弃,甚至搭上了老命。
中国有句古话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有自作聪明的人把这句话改成了: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其实,毒就是毒,而不是度。
量小非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宽容,要有肚量。
无毒不丈夫呢?就是该狠心的时候绝不心慈手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古人常说的“妇人之仁”。
从中国历史来看,历来能够夺得天下的人,都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典型。对自己有用的人,即使有仇也可以化敌为友;对自己有害的人,即使是恩人是兄弟也绝不手下留情。
赵武灵王具备了一切的能力,独缺的就是狠不下心来。他对所有的臣属都很好,并且是真心的好。
他爱自己的女人,也爱自己的儿子,他不忍心伤害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可是最终不仅伤害了他们,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心慈手软是成不了大事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说某某统治者残忍,可是也许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对于那些成就功业的统治者们来说,谁又不是踩着千万人的尸体爬上去的呢?

22、离骚:屈原汨罗畔跳江

屈原,名平,楚国王族。战国时期,楚国王族中的屈、景、昭三姓为三大家族,基本上楚国的要职都由这三个姓氏的人担任。
屈原是个很博学的人,因此他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基本上等于秘书长的角色。这个职位级别不高,但是接触楚怀王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在早期,屈原对楚怀王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屈原精通周礼,固守贵族文化,憎恶秦国,喜爱齐国,是楚国著名的亲齐派,因此屈原一直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几次被张仪所骗,屈原都坚决反对。事实证明,屈原是有远见的。

楚怀王第一次被张仪骗的时候,屈原就劝楚怀王不要上当,秦国人没什么信用可言。楚怀王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结果呢,被骗了。
被骗了的楚怀王并没有因此而认为屈原有远见,而是感觉屈原更得意了。因此,就更加疏远屈原。不知什么原因,屈原被免去左徒职位,任命为三闾大夫,基本上就是个闲职。
后来楚怀王声称宁可不要汉中地,也要杀张仪,张仪竟然大胆前来,谁知道楚怀王再被忽悠,放走了张仪。这一次,屈原正在出使齐国,回来之后听说放走了张仪,急忙劝楚怀王杀死张仪。
楚怀王本来就有点后悔,于是派人去追张仪,当然追不上了。按理说,这一次楚怀王应该对屈原更信任了,事实上却不是,楚怀王更加不喜欢屈原了。

屈原不久就被外放到汉北,那里离秦国很近。
屈原感慨自己一腔热血却遭到无视甚至贬谪,非常郁闷,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离骚》。
再后来,魏冉忽悠楚怀王去秦国,经过汉北的时候,屈原拦路苦谏,结果楚怀王还是去了。最终,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按理说,到这个时候,屈原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远见和忠诚,应该重用才对。可是,事情并非如此。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继位。

结果楚顷襄王决定流放屈原,从汉北流放到湘南。失望,郁闷,愤懑,屈原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岂止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屈原带着这样的痛苦心情南下了,游走于湖北湖南的山水之间。
屈原始终关心着天下大势,可是又不能回到郢都。眼看着秦国人步步紧逼,楚国节节败退,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更加痛苦。
后来,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首都郢都,屈原知道楚国必将亡国了。
于是,屈原从失望走向了绝望。
在汨罗江畔,屈原决定结束自己的人生。

在江边,屈原披头散发,面容憔悴,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来抒发郁闷的心情。这个时候,一个渔翁看见了他,一开始以为他是个为情所困要投江自杀的疯子,可是后来他发现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屈原,于是,一段对话发生了。
“先生你难道是三闾大夫屈原?你怎么混成这副模样了?”渔翁问。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说,整个国家都是浑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在醉梦之中,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渔翁听后就笑了,他觉得屈原很迂腐。
“什么是圣人呢?我听说圣人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人。举世混浊,没关系啊,咱就随波逐流,浑水摸鱼。众人皆醉,那咱正好吃好吃的喝好喝的,把自己整个死饱。你这么有才华,这么有智慧,何必要把自己整得被流放,混成这个鸟样子呢?”
“唉。”屈原叹了一口气。渔翁的话虽然很粗俗,屈原听着却并不刺耳,因为渔翁并不虚伪。
“大爷啊,我听说,刚洗完头,一定会把帽子拍打干净。刚洗完澡,一定会把衣服上的灰尘甩一甩。每个人都是一样啊,身子干净了,就不愿意去穿脏衣服。我宁愿投入滚滚江水喂鱼,也不愿意以清白之身跟那些污浊的王八蛋们沆瀣一气。”
说完,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进了江里。
渔翁大吃一惊,大呼救人。附近的渔民们都赶来了,听说屈原投江,纷纷下水去救,可哪里还能看到屈原的尸体呢!
“屈原说他要喂鱼。”渔翁说。
于是,渔民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饭团投进江中喂鱼,以免它们吃屈原。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从那之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纪念屈原,吃粽叶包好的饭团,这就是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后来又发展出了赛龙舟。屈原的身世大致如此。

23、燕国:派乐毅合纵攻齐

燕国多年来从来没有牛过,在各国争斗中向来充当跟屁虫的角色——即使以燕国为起点的苏秦也觉得燕国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所以,他也只是把燕国当作跳板而跑到别的地方发展。其他诸侯也向来不把燕国当一回事儿。齐国此前更是为了想体验一下胜利的滋味,才去打燕国。现在,这个弱国居然敢出兵向强大的齐国叫板,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燕国这时敢于出这个风头,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牛人。
这个牛人叫乐毅。
乐毅是谁,大家都知道。这哥们儿跟管仲一样,成为后来诸葛亮的偶像。能成为孔明的偶像,水平如何,不用我再多嘴了。
这时,燕国的老大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最恨的国家就是齐国,觉得齐国这些年来一直欺负燕国,他连上卫生间都在想着如何报这个大仇。
乐毅说:“齐国太大了,燕国太小了。就依靠我们目前的力量,要跟齐国较量,恐怕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胜利的。所以,我们仍然要玩一些外交手段,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一起对付齐国。现在齐国正计划伐楚攻魏打赵,咱不如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燕昭王说:“好。”
于是,燕国向这些国家派出了使者。而乐毅亲自去了赵国。
乐毅到赵国,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说服赵国去做秦国的思想工作,让秦国也要配合一下这个形势,一起分享攻打齐国的红利。
一时间,几个大的诸侯国都支持攻打齐国。

乐毅这时相当牛,几乎成为苏秦的翻版。不光是燕国,连赵国也把那个相印挂到他的脖子上。
当然,他仍然跟苏秦不同。苏秦当了六国的相国,就在赵国那里摆谱,而乐毅却仍然在燕国,当着燕国的上将军,拿着燕国的兵符,正在誓师伐齐。
这时,秦国也派尉斯离带着部队跟韩、赵、魏的大军胜利会师,把矛头指向了正盲目自大的齐国。
秦国想不到这个形势对他们居然这么好。他们正怕齐国强大起来。哪知,齐国才刚刚冒出点头,喊了几句伟大复兴的口号,立刻就被这几个诸侯迎头痛击。现在诸侯们的态度是,谁都不能强大。谁有想当超级大国的想法,其他国家就共诛之。
秦国一边加入这场热闹,一边看着他们如何玩下去。不管他们谁玩到最后,到头来,都得在秦国面前倒下。
这才是真正的红利。

公元前284年,以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正式成立,向齐国高调宣战。
乐毅是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
这支多国部队的成员有:燕、秦、韩、赵。只有楚国没有加入。
齐王听说多国部队隆重开到,一点儿也不怕,立刻进行全国总动员,然后带着全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前去迎战。
双方在齐水西岸上决战。
结果没有悬念——齐国被打了个大败。

24、楚国:投奔战场捡人头

乐毅看到打齐国打得一点儿也不困难,就把秦国和韩国的部队退回本国,然后让魏国去抢宋地,赵国去攻打河间,自己带着燕国子弟兵继续向齐国猛追。
那个剧辛对乐毅说:“上将军啊,难道你没有看到,齐国很大而我们燕国很小吗?前段时间,我们取得胜利,那是因为有多国部队的参与。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赶快占领靠近燕国的边境地皮,把这些地皮都变成大燕国的领土。可你却只是不断地深入,而没有占领。这对于齐国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对燕国而言,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最后,让齐燕两国成为死敌,只怕以后你会后悔的。”
乐毅听后觉得很有道理,现在这个齐王完全可以用“众叛亲离”四个字来形容了。他身边连个好的助手都没有,部队士气更是接近地平线。只要咱们再打下去,他们齐国的老百姓都会起来造他的反。齐国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到时咱们收拾起齐国来,就会容易得要命。如果放过他,等他在吸取教训之后,突然觉悟起来,然后来个卧薪尝胆,咱们就困难了。
于是乐毅下令进军,把齐国往死里打。
齐国果然乱得像一锅粥,齐王的命令都不知道向谁下达了。这哥们儿这才知道,头脑乱发热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于是,只得卷起包袱跑路。

乐毅进入临淄,对齐王宫进行了一次全面搜刮,把所有的宝物、祭器都打包运回燕国。
燕昭王高兴得连睡觉都挂着笑容。他亲自跑到齐国,大大地表彰了乐毅一把,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继续攻打齐国那些未克之城。
齐闵王这时跑到了卫国。

卫国这时仍然是齐国的附庸,看到老大哥的最高领袖来了,当然好好接待,而且还向他称臣。哪知这哥们儿仍然傲慢得没有谱。卫国人就生气起来,干脆也卷起袖子宣称要打倒他。他只得又跑到邹国和鲁国,请求避难。可是他那个脾气却硬是改不了。邹国和鲁国都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
他只得转变方向,跑到莒地。
此时,那个既不参加多国部队,又不与齐国结成同盟的楚国觉得机会来了,便派淖齿带着大军过来。他们出兵的理由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齐国。而且,楚王直接就任命淖齿为齐相。
从这个任命上看,楚国这次的野心真的不小。

齐王听说楚国来救了,当然心情超爽,急忙过来投奔。哪知,他一投入楚国的怀抱,便被抓了起来。然后被淖齿教训得哑口无言,之后被砍了头。
淖齿这时的想法是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的土地。所以,这个齐王是留不得的。
乐毅这时一口气拿下齐国的七十余座城,然后都把这些城变成燕国的郡县,划入燕国的版图。
如果光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是燕国和楚国占了大便宜。其实,真正占便宜的是大秦帝国。

25、死守:区区两城守三年

再来交代一下那个名将乐毅打齐国的事吧。
此时,他仍然带着燕国的部队围攻齐国的安平。
安平城里有很多齐国的政要,但这些人在和平时期,那是很伟大很光荣很正确很威武的,可现在他们只是呆呆地望着城外的燕国侵略军,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是坐在那里等死。
这些权贵没有办法,不等于别人没有办法。
于是,另一个牛人登场。
这个人叫田单。

他跟现在齐国国君的姓相同,据说是齐国田氏的远亲。但你是知道的,在中国古代,大凡一个人要想混个出人头地,一般都会说自己的祖上跟某贵族或名人是亲戚关系。估计田单同志也是这个类型的。
现在田单是个公务员,但却是个最基层的公务员,是临淄城里一个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市面上向菜农们收几毛钱的地摊费。因为临淄被乐毅攻破了,他也逃到安平来。
田单很快就知道,这个安平一点儿不平安,不用几天就会被乐毅打进来的。于是,他叫族人们都用铁皮把车的轴头包好。没几天,果然城破,大家都争着出逃。可一到城门,就发生了拥堵事故,其他人的车轴都在相撞时碰断了而无法行驶。而田单他们家的车是铁皮包的,得以顺利冲出。
他带着他的族人逃到即墨。
当时,齐国只有即墨、莒城两城未下,其余的都已经变成大燕国的地皮了。
在田单他们逃到即墨后不久,乐毅的大军也隆重开到。

即墨大夫也是个不怕死的人,看到燕军来了,什么也不说,带着部队就去应战,结果不出所料地战死在城外。
这个即墨大夫一死,即墨城中就立刻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尽管平时大家都争着当市长,可现在谁也不想当这个即墨第一把手。
最后,大家都推举田单出来当带头大哥。
理由很简单,他会用铁皮包车轴,说明他有水平。
如果是在平时,按论资排辈的用人原则,田单这个收地摊费的市场管理员,估计工作到鞠躬尽瘁的那一天,也做不到即墨第一把手。现在别人都不想当,于是,他就被破格提拔了一把。

乐毅开始以为,攻破即墨不会有什么困难。
哪知田单还真有办法,硬是带着即墨军民挡住了乐毅的进攻,弄得乐毅很郁闷。
但乐毅并不放弃,仍然进攻齐国这两座最后的城池。打了两年,仍然没有打下来。
乐毅知道,在短期内是打不破这两城的。于是,他改变了方法,下令解除包围,到城外九里的地方修筑营垒,对二城围而不攻。而且还下令,城里的百姓出来,不要乱抓他们,如果碰到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还要帮助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安抚新区人民的目的。
你一看乐毅的这个政策,就知道这哥们儿不但打仗猛,玩政治也是个好手。
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拿下这两座城。

26、离间:撤掉乐毅换骑劫

乐毅是个在官场混的人,他也跟很多政治人物一样,在朝中有不少反对他的人,或者说是政治对手。这些对手刚开始看到乐毅打得顺风顺水,把一个超级大国打得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一口气拿下七十余城,大家翻遍历史书,诸侯国中还真没有谁这么生猛过,因此再怎么对他咬牙切齿,也只得夹着尾巴不敢说什么。
此时,他们看到乐毅围攻两个城市,围了三年也不见成效,觉得抹黑他的时机到了。
这些人别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抹黑起对手来,那是不用打草稿的。他们直接就对燕昭王说,乐毅同志智谋过人,军事能力超强。他攻打齐国,用闪电战法,只片刻之间就拿下七十余城,弄得我们读捷报都赶不及。现在只剩下两城,他要拿下,容易得像放屁一样。可现在他花了三年时间,仍然在那里没有一点儿进展。他这么做的目的,只要用脚后跟去想,也可以想得出,他是想倚仗兵威,恐吓齐人,然后他好在那里南面称王。他现在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他的老婆孩子都还在燕国。齐国的美女很多,只怕再过一段时间,他就忘记了自己的妻子。那时,大王还能拿他有什么办法?还是及早防备他一下。
如果换作是别的君主,听到这话之后,也许就会完全相信了。
但燕昭王不是别人,他听了之后,没有当场作声,而是下令大罢酒席,请所有的高层都来喝酒。
大家坐定之后,看到满桌的菜肴还真丰富,只等老大来几句祝酒词,便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于是都看着燕昭王。
燕昭王把那几个讲乐毅坏话的人叫了过来。
那几个人一听,心想,看来这次陷害成功了,老大要表彰我们了。
哪知,他们的笑容才挂上去,还没有挂稳,就听到燕昭王在大声说:“我现在要狠狠地批评你们。这些年来,我们几乎天天受到齐国的欺负。齐国不但侵略我们的土地,还害了我们的先王。我当这个老大以后,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报这个大仇。我曾经宣布过,谁帮我报仇,我愿意跟他分享燕国的大权。现在乐毅为我大败齐国,不但让齐王死去,还占领了大片齐国的领土,拆毁了他们的宗庙。按照乐毅的这个功劳,把齐国的土地都送给他也一点儿不算过分。齐国原来就不是燕国的土地啊。要是乐毅当上齐王,从此跟我们燕国成为友好邻邦,共同对付列强的侵犯,那才是燕国的福气啊。你们这几个怎么敢来挑拨我跟他的关系呢?有本事,你们去打一个齐国来,我也让你们当齐王。”
当然,如果只批评一通,也没有什么。最后燕昭王在宣布开宴之前,把挑拨得最积极的人拉下去砍了。
大家一看,这才知道,在燕昭王面前是不能讲乐毅的坏话的。你要是一讲,他就会先设宴来批评你,再砍你的头。
杀完了挑拨离间的人,还得奖有功之士,这才是明主的风格。燕昭王给乐毅的妻子送了大量的名牌服装,而且这些服装全是王后的制服;又给乐毅的儿子们送了大量公子制服。另外,做了一批王爷的用品,派相国护送到乐毅那里,任命乐毅为齐王。
乐毅一看,连忙推辞,还写了一封信,请燕昭王收回成命,然后对着老天爷发誓,死也要忠于燕国。
齐国人一看,这个乐毅真是个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便都服从他的管制。其他各国的人,对乐毅也很尊重。
按说,到了这个时候,乐毅这个牛人取得最后胜利是没有悬念了的。
大家都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他如何把齐国往死里打。
可大家都忘记了一条。乐毅取得这个成就的前提,是燕昭王的鼎力支持。燕昭王当然是十分支持乐毅的,连齐王都让他来做。
可是燕昭王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未等乐毅取得最后的成功,自己就两腿一伸死翘翘了。
燕昭王一死,乐毅的好日子立刻到头。

燕昭王的儿子也就是燕惠王即位。这哥们儿不算狠毒,但水平比他爸菜了很多,更要命的是,还在很久以前,他就看乐毅不顺眼。只因老爸把乐毅当宝贝,自己也就不敢做出什么来。他现在根本不懂得乐毅对燕国的重要性,只想着如何让这个著名的军事牛人穿上他制造的小鞋。
乐毅与新领导人不和谐的事,很快让田单知道了。
田单虽然也很牛,会用铁皮包着车轴,也挡住了乐毅这么多年的围困,但他知道自己远远不是乐毅的对手。要是让乐毅继续围困下去,他迟早会完蛋的。他想从正面打败乐毅,那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的。只有从内部搞定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搞不定乐毅,就让燕国搞定这个猛人。
于是,一个著名的反间计就拉开了序幕。
不过,跟很多反间计一样,这个反间计一点儿也不复杂,算起来跟小儿科没有差别。过程就是这样的:
田单派人跑到燕国那里,进行大量的谣言散布工作。
谣言的内容就是,乐毅为什么攻不破齐国最后两城?主要原因不是乐毅没有能力,而是乐毅不愿攻城。他为什么不愿意?因为他跟新的大燕国领导人不和,怕得胜后回去被杀,所以就以伐齐为名,故意逗留齐国,等时机一到就南面称王。现在因为齐国反对他,民心不稳,所以他还不敢称王,只是围着即墨等待。现在齐国最怕的不是乐毅,而是燕国换别的将领前来。
如果燕王稍一用脑子想,就会觉得这样的言论不可信,肯定又会把这些散布谣言的统统抓起来,然后排头砍去。
但现在这个燕王就是喜欢听这样的话。如果齐国人不过来散布,只怕他自己还得加班加点去创作。燕王真是太感谢齐国造谣者了。
他听到之后,立刻宣布把乐毅撤换,让那个骑劫去接替。你想想,如果乐毅真的想当这个齐王,真的要拥兵自重,骑劫能顺利到任吗?只怕他才气喘吁吁地跑到乐毅的军营前,乐毅就把他的头砍下了。
但事实是,乐毅只是长叹一声,就跟骑劫完成了交接手续。他知道这个燕王对他已经很恨,如果再回燕国,迎接他的只有大刀。于是,他直接跑到了赵国。

27、谣言:田单有神仙相助

骑劫的名字看上去很暴力,好像是个高手。但他暴力是真的,高手却一点儿也称不上。再加上燕国的将士看到燕国高层突然换掉乐毅,心里都很愤怒,都不愿跟这个骑劫去打仗。
田单听说燕王果然按他的布置去做了,现在燕军主将的旗号已经姓骑不姓乐了,便哈哈大笑。他知道,光忽悠一下燕惠王还是不行的,还得忽悠广大齐国子弟兵以及城外的燕国侵略军和那个骑劫。
他下了个命令,城中的居民不管什么时候用餐,都得在露天的庭院里摆着祭祀祖先。那时环境很好,鸟类很多,而又因连年打仗,鸟类缺食。它们看到人们摆着那么多吃的,便都在空中飞翔,然后赴到城中。燕国人一看,觉得很奇怪,怎么鸟们都飞到城中了?
鸟是什么动物?
是常在天上飞的动物啊。
它们离天上的神仙最近。是不是神仙要搞什么名堂来了?
这时燕国的人不怕齐军,但他们对神仙还是很敬畏的。
田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刻高调宣布,现在天天有天上的神仙师傅下来教我,传授我打败齐军的方法。
有个士兵一看,这不是在忽悠人吗?我只看到鸟下来,怎么看不到神仙?于是大声说,我也可以成为神仙师傅吗?这哥们儿说过之后,突然想到,田单忽悠大家那是没事的,可自己下等兵一个,敢去忽悠田单,那是在找死。于是赶紧跑开。
田单一听大喜,跑了过去,把那个士兵带回来,让他坐在东面,然后举行拜师仪式,真的拜起他为神仙师傅来。
这个士兵一看,田单真的被忽悠了。但他知道,这把戏迟早是会被戳穿的,与其日后被田单戳穿再供认不讳,不如自己先招供了。
他对田单说:“老大,我是骗你的。然后下了神坛。”
田单又把他扶上神坛,压低声音说:“我知道。以后你什么话也不说。你就当你是神仙师傅。”
田单就这样,找了个下等兵当了神仙师傅,天天毕恭毕敬地带着他。每当要发出什么指示,都得先向这个神仙师傅报告。
大家一看,田单原来有神仙相助,难怪啊。
于是,造神运动成功。
田单的又一个谣言扩散出来。
他让人到处散布,我现在最怕的不是燕兵,而是怕燕兵把齐国战俘的鼻子割去,然后让他们在打仗时当前导。这样一来,我田单就彻底完蛋了。
谁一听,就知道这个谣言实在太不靠谱了。
但骑劫却相信。下令大家对战俘开展割鼻子工作,只等完成这个任务,大家就杀进即墨城,搞定那个田单。
这些战俘的家属这时都在城里,老婆听说丈夫被割了鼻、老人听说儿子没了鼻子,个个都愤怒不已。
田单一看,城里的士气果然提了起来,但还不够。
谣言接着上。
这一次是说,现在田单最怕的就是燕国人挖他们的祖坟。祖坟要是被挖了,谁还保佑他们啊?
骑劫大概是因为谣言而成为了上将军,所以这次对田单的话一点儿不加分析地采纳。现在他说怕挖祖坟,那就挖吧。挖祖坟一点儿也不费力。
于是,广大燕国子弟兵拿起锄头铁锹,军容整齐、号令严明地去进行挖祖坟运动。
田单组织广大即墨老百姓到城头观看燕兵的挖祖坟运动。
大家一看,满城头都是山东的粗口话,这些粗口话全部套到燕国人的头上,套在骑劫的头上。
最后,这些粗口话汇成一句话:誓与燕兵决一死战。
大家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腔热情地跑到田单那里,“请老大打开城门,让我们去战斗!”
田单一看,士气已经提升到顶点,可以一战了。

28、大捷:火牛阵击溃燕军

于是,他亲自拿起工具,跟士兵们一起修筑城墙,还把家里的大奶二奶全部送到军营当了光荣的齐国子弟兵,然后摆了个大席,请士兵们好好吃了一顿。
大家一看,田老大真的跟我们同甘共苦啊。
他把城里的老人、小孩、女人都集中起来到城头守卫。让人一看,就觉得现在即墨的守兵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民兵。殊不知城里的精锐部队全埋伏在城下。
做好这些部署之后,他派人前去向燕兵谈判,说即墨守不住了,批准我们投降吧。
骑劫早已成为接受忽悠的专业户,哪能看出田单的阴谋诡计?以为城里的人怕了自己,这才出来投降。以前乐毅时代,城里有人来投降吗?老子搞个割鼻、挖坟两个连环动作,就可以秒杀乐毅的谋略了。
他马上批准,给你们投降。
于是,谈好了举行受降仪式的日子。
燕兵在这里住了五六年,早就有点儿烦了,这时听说即墨就要举城投降,都高兴得大叫“万岁”。
骑劫听到“万岁”之声响彻云霄,不由得心花怒放。
田单同样心花怒放。
但田单知道,现在燕国的兵远远多于即墨的兵,要真的硬碰硬,只怕胜不了这个骑劫。还得继续让他们的士气松下去,让他们的警惕性不断地削弱。
他又来个紧急动员,请城中的人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于是,征集到一千镒(一镒据说是二十四两),请了个很富态的人做使者,去见骑劫,说:我是城中富翁代表,现在受大家的委托,送点小意思过来,请燕国大军入城之后,不要对他们进行打砸抢。
燕国诸将都大喜,到了这个地步,离最后胜利已经不远了啊。等这个战斗一结束,就可以回到燕国,跟老婆孩子团聚了。
而这时,田单还在城里按计划进行着。他又把城中所有的牛都集中起来,一共一千多头。他给这些牛都披上大红绸衣,然后在它们的身上都画上五彩天龙的花纹,再在牛角上扎尖刀,最后在牛的尾巴捆上那些浸有油脂之类的易燃物品。
他还在城墙那里凿了很多墙洞,然后乘夜把牛从洞里放出。牛进洞后,他叫士兵们都点燃牛尾巴的易燃物品。
尾巴被烧了的牛,都痛得向前狂奔,直冲燕国的大营。而齐兵都跟在牛的背后向前冲杀。
燕军正入睡,看到营房乱成一团,都急忙起来。但见一群牛发疯似的冲进来,以角撞人,撞谁谁死。他们又看到这些牛身上都画了五彩龙纹,于是就以为是神牛下凡了。
而这时,即墨城头的齐国老弱们,都敲着各种器具,大声吆喝着刺激牛们更猛地狂冲。
燕国的部队大骇,都争先恐后地四散奔逃。
齐兵疯狂地屠杀着燕国侵略者。
骑劫也不免于难,被杀死在当场。
齐兵一路斩杀,狂追燕兵,所过之处,原来划归燕国版图的齐国土地,这时全部回归齐国。这个过程跟乐毅伐齐时一样猛。
田单就这样又恢复了齐国。他派人过去把齐王请了过来,进入临淄。
齐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这一战,好像只是燕国和齐国之间的事,与其他国家无关,更与秦国无关。其实,秦国仍然是其中的受益者。
试想,当时齐闵王才拿下宋地,便突然声名显赫,综合国力震惊诸侯,逼得六国展开合纵,联合向齐国进攻。这就充分地说明,齐国当时已经强盛到可怕的地步。否则,以秦国的身份和一向的做法,是不会去当燕国的跟班,派兵参与伐齐战争的。后来,乐毅几乎灭齐。如果燕昭王晚死几年,让乐毅一举成功,吞并了齐国,那么燕国将成为当时最强有力的国家,再加上有乐毅的扶佐,燕国日后的前途谁也说不清。秦国后来能否一统天下,还真难说。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从这件事上看,有时历史也会因为某个牛人命运的改变而改变的。
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多因素的。

29、乐毅:得似浮云也自由

话说当初乐毅从齐国直接去了赵国,这算什么呢?算流亡?算政治避难?算重归故里?好像什么都不能算。不过,算什么其实都无所谓,以乐毅这样的大号人才,什么都不用算。
赵惠文王和奉阳君李兑对乐毅的到来都感到惊讶,然后是惊喜。
“什么都别说了,本来赵国也是你的故国,寡人封你为望诸君。”赵惠文王直接给了封号,然后讨论给什么职位,“你想做什么?”
“要不,我把相国还给你?”奉阳君李兑提出,真心实意地提出。
“多谢大王!多谢相国!乐毅落难来投,能承蒙收留就已经感激不尽了。不过此时还是低调一些,以免得罪燕国。再说,乐毅征战五年,身心俱疲,也想静下来歇歇。”乐毅婉拒了,他想回到自己的封邑种地去。
赵惠文王和李兑没有勉强他。

树欲静,风还不止。
东风刮过,西风又来。
时间不长,田单驱逐了燕军,恢复了齐国。
此时此刻,燕惠王才知道自己错了,每个当初诋毁乐毅的人也都知道自己错了。可是,谁会说自己错了呢!那些当初诋毁乐毅的人现在很恐慌,因为燕惠王随时有可能找他们麻烦。现在怎么办呢?
两种办法。
第一种,承认错误,得到燕惠王的宽恕或者适度惩罚。
第二种,继续抹黑乐毅,证明乐毅确实是个坏人。
基本上,大家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第二种。

分明是乐毅拒绝领军攻打燕国,从而阻止了赵国的入侵,可是传到燕惠王这里的时候,就成了乐毅怂恿赵王攻打燕国。
“臭不要脸,我爹对他那么好,这就翻脸无情了?”燕惠王破口大骂起来,骂了一阵不过瘾,令人写了一封信给乐毅送去了。当然,写信不是骂街,用词上客气了许多。
不久,乐毅接到了燕惠王的信,信的大意是这样:我爹把燕国的军队都交给您了,您帮助燕国破了齐国,报了国仇,威震天下,这个功劳,寡人我牢记在心。(先给自己脸上贴点金,证明自己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倒霉的是我爹死了,我年纪轻轻当了王,身边的人整天忽悠我。(我身边有坏人。)寡人之所以让骑劫替代您,没别的意思,就是考虑到您常年在外特别辛苦,想让您休息休息,也回来帮我管理国家。(可是我没有被坏人忽悠,召您回来原本是好心,是为了您的身体着想。)可是呢,不知道您听了隔壁老王什么忽悠,竟然认为我对您不满意,竟然不打个招呼就跑到赵国去了。(说来说去,是乐毅的错了。)要说吧,您要是为了自己考虑,您这么做寡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当初我爹那么对您,您对得起我爹吗?

乐毅看完这封信,火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不是颠倒黑白吗?这不是以怨报德吗?这不是不要脸吗?一气之下,乐毅写了一封回信。信比较长,这里就不原文照录了,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我这人很愚笨,在先王教诲下也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呢,没有能够讨得您身边人的欢心。您召我回去,我倒不是怕自己被杀死,而是担心如果我被杀死了,先王的英明会受到损害,大王您的名声就完蛋了。所以,我逃到了赵国。如今您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没办法,我只能自我解释一下了。因为担心您的使者说不清楚,所以我就写在信上。(此处省略五百字,主要是乐毅回顾当初怎样与燕昭王策划报仇,如何报仇成功,等等。)我听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伍子胥遇上了吴王阖闾,所以帮助吴国称霸于天下。可是后来呢?被吴王夫差给杀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伍子胥没弄明白阖闾和夫差不是一类人。我呢,就是想避免伍子胥所犯的错误,保全先王和您的名声。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就算绝交也不会互相辱骂。我虽然没什么本事,可是也曾经受过君子的教诲。

基本上,乐毅的话很客气,意思却是毫不客气。燕惠王收到乐毅的信后,勃然大怒。
“这不是反唇相讥吗?”燕惠王将信扔到地上,拍桌子大骂。
“大王,”这个时候,使者说话了,“据我在赵国所知,大王您得到的关于乐毅的说法都是错的。实际上,是赵王和奉阳君想要乐毅领兵攻打燕国,结果乐毅不仅拒绝了,还阻止了他们攻打燕国。”
“真的?”燕惠王大吃一惊,似乎不敢相信。“千真万确,大王确实冤枉了乐毅。”使者说。
燕惠王半天没有说话。他陷入了沉思。最终,他总算真的明白了。“是啊,是寡人对不起乐毅。”燕惠王承认自己错了。
于是,燕惠王又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口气就完全不同了。原文很长,这里只能大致说说意思,摘录名言名句。
信的大意是这样的:寡人就是个混蛋,无法理解您的高明战略,害得您流亡赵国,我真是个混蛋。俗话说,仁不轻绝,智不轻怨。仁德的人不会轻易与人绝交,智慧的人不会轻易发出怨言。谚语说,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自家人吵架,却去找邻居评理,这是不明智的。所以虽然寡人是个混蛋,也希望先生不要在赵国揭我的短,那样也会显得您不够厚道。寡人非常希望先生能够不计前嫌,再来教导我,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这封信让乐毅有些感动了,毕竟人家是王,能认错已经不容易了。
乐毅并没有再回到燕国,但是他答应燕惠王不会抱怨他,而且今后将会极力促进赵国和燕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作为回报,燕惠王保留了乐毅昌国君的封号,他的家人继续保有封邑。

30、田单:身正不怕影子斜

整个齐国都是田单打下来的。
田单的手下其实都很希望田单当齐王,这样大家都能高升。就是卿大夫和百姓也都愿意田单当齐王,因为他们了解田单的为人。
只可惜田单完全没有当齐王的想法,如果不是齐襄王非要任命他为相国,他甚至愿意回家种地去。
田单很低调,很谦恭,很宽容。田单以为这样就可以平安度日了,可是他错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

每当与田单在一起的时候,齐襄王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他知道自己欠这个人太多人情,永远也还不清。
每当他看到田单与其他卿大夫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感觉更不舒服,因为那些人对田单的尊重发自内心,而对自己这个王的尊重不过是因为身份不同而不得不为之。
每次想到田单,齐襄王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烦躁的心情,因为他知道这个人可以随时取代自己,只要他有这个想法。
身边的人早就察觉到了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不间断地说田单的坏话。渐渐地,齐襄王开始怀疑田单阴谋取代自己。
于是,他派人不分昼夜地监视田单。齐国人人都知道齐襄王猜忌田单,田单自然也知道。

一个稷下先生名叫貂勃,他就常常在人前人后贬低田单。
“田单,小人也。”貂勃总是这样说。
田单很恼火,他知道貂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贬低自己呢?于是,田单派人把貂勃请到了自己家里。
“貂先生,我想我们之间素来无仇无怨,可为什么你总是说我坏话呢?”田单问,虽然不高兴,语气还算缓和。
“为啥?”貂勃反问了一句,开始解释,“老张家的狗对隔壁老王狂吠,并不是因为隔壁老王的德行比不上老张,而是因为这狗是老张家的。老张和隔壁老王打架,老张家的狗也不会因为老张没理就帮着老王来咬老张。我说这些,你明白了不?”
田单想了想,明白了。貂勃的意思就是各为其主的意思,既然齐襄王讨厌自己,那么貂勃就顺着齐襄王的意思来贬低自己,至于自己是不是得罪过貂勃,这些不重要。
“好,我明白了。”田单说。
田单明白了什么?

貂勃实际上算不上是齐襄王的狗,他顶多是只想通过贬低田单来向齐襄王摇尾求收养的流浪狗。要让流浪狗不咬自己其实也容易,那就是收养它,让它成为自己的狗。
第二天,田单向齐襄王举荐了貂勃,而齐襄王正好对貂勃也有好感,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
貂勃从那之后再也不说田单坏话了,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说田单的好话。
这一天,貂勃从楚国回来了,齐襄王想听听貂勃这一趟的行程,于是专门宴请他。酒过三巡,齐襄王不知道为什么想起田单来,下令:“召相单来。”
貂勃听了,放下酒杯,离开坐席,向齐襄王稽首。齐襄王看得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大王,您刚才说的是亡国之言啊!”貂勃说。
“嗯?”
“大王,往上比,您觉得您比周文王如何?”
“不如。”
“往下比,您觉得您比齐桓公如何?”
“不如。”
“那就对了,我也知道您不如。可是,周文王怎么称呼他的相国?
太公。齐桓公怎么称呼他的相国?仲父。可是再看看您怎么称呼您的相国?单。大王,做人不能忘本啊!整个齐国,有谁的功劳比田单更大?没有田单,齐国早就灭亡了。当初田单驱逐燕军,手握重兵,威震天下,多少人请求他称王?可是人家没有,人家千辛万苦把您找到,立您为王。可是如今您怎样对待他呢?单。大王啊,您要是这样对待田单,谁还愿意给您卖命啊?您这不是要亡国,是要什么呢?”貂勃一番话,说得大胆直白,说得齐襄王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好在喝了酒,不大看得出来。
“老貂,你说得太对了,我改,我改还不行吗?”齐襄王借着酒劲,下令将夜邑封给了田单。
从那之后,田单过了一段舒心日子。
不过,没多久,齐襄王的疑心病又犯了。
田单很郁闷,自己辛辛苦苦赶走了燕国人,把齐襄王从一个种菜的佣工变成了齐王,可是如今他竟然这样对待自己,冤不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