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天下归秦1

2018-09-15 18:32:46

1、天才:白起首秀灭联军

白起隆重出场。
这哥们儿很早就在昭襄王手下混,一直是魏冉的马仔。
魏冉知道这哥们儿是个军事天才,但此前连魏冉都还在等待被提拔,所以,白起也就没有表演的机会。当然,随着魏冉的升级,他也跟着分官场红利,现在已经成为左庶长。以前秦国的庶长是很大的。可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其他职位的级别不断提高,而庶长却不断地下沉。
魏冉向姐姐推荐白起,说只有白起,才能让别人惧怕大秦帝国。

现在诸侯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怕秦国了。宣太后也必须搞点吸引世人目光的动作来,否则,这个位置就坐不稳。
于是,她同意弟弟的建议,让白起出来。何况白起也是芈姓,是楚国贵族的后代,跟宣太后算起来,也是亲戚关系。把枪杆子交给这样的人,可以放心。
就这样,白起接过任务,直奔前线,从向寿手里接过指挥棒,一口气便攻下了新城。
魏冉大喜,立即派人拿着一张任命书跑过去,送给白起,把他又提拔了两个级别:左更。要他再扩大战果。能打的就给老子打。
魏冉的目标是拿下崤函东部以及伊洛山地。如果那些地方还在韩国和魏国人的手里,秦国向东挺进的步子就会放慢。
韩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秦国才刚刚割还武遂,低声下气地向他们求和,转眼就又嚣张起来,一举拿下新城。刚刚即位的韩僖王马上跟魏国联合起来,再次向秦军宣战,要坚决把秦国的攻势死死地堵住。
这个想法很不错。
而且他们前期的合作好像也很默契。
双方根本没有经过几个回合的会谈,就形成决议,组织了二十四万人的韩魏联军,开向抗秦前线。

此时,白起手里的部队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数量对比极为悬殊。
按照简单的数学算法,这一战肯定是白起被打得不能起来。
但战争不仅仅是小学算术,还有很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两国二十四万联军,兵坛新秀白起一点儿不怕。虽然他的眼前,敌军浩浩荡荡。但他并没有正眼去望一下。他只是冷静地看着这支两部与他们的敌人,然后找出他们的弱点。
作为天才军事家,他的眼是很毒的。
韩魏两国联军在白起的眼里,出现了一个致命的软组织。
两个国家的军队虽然是杀向同一目标,但他们的步调并不统一。
于是,两国就存在着相互踢球的问题,都想让对方先打冲锋,以便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当两国联军开到新城前线时,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而是先吃饭洗脚睡觉,能拖着就尽量拖着——别的事可以抢先去做,打仗还是落后的好。
白起知道,完全可以对两国联军来个各个击破。
他在正面设疑兵牵制敌人,然后派主力部队绕到敌人的屁股后面,突然发起进攻,把魏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春去也”。不但魏兵被全歼,连他们的主将犀武也在战场上被砍下脑袋。
魏国军队这才知道,在强敌面前,想让别人帮你去牺牲,最后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魏军被一举全歼地消息传来,韩兵都集体发呆,不知道如何是好。
白起却知道如何才好。他全歼魏兵之后,士气大幅高涨,军威大振。此时,由于魏兵的全军覆灭,韩军的左翼全面暴露。白起的部队直插进去,大力屠杀。
这次,韩国虽然也全军被歼,但韩国的主将还活着。当然,他只是活在白起的囚笼里,披头散发,没有一点儿人样了。
此战的时间极短,但战果其极辉煌: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而且是以少胜多,打得极为顺利,一点儿卡壳都没有。白起的军事才能让天下人为之侧目。
韩魏两国的精锐也在这一战中,全部消耗完毕。从此,这两个国家就再也没有强硬起来。
白起再被提拔一级,升为国尉。

2、头铁: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

秦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他坐在殿上显得随便又得意,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喜欢之至,然后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高声向秦王欢呼道贺。蔺相如站在堂下,许久却无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诈,想了一想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来,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秦王没有多想,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倚仗着自己是大国,编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把和氏璧送来。但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国之君呢?且仅为一块无多大用处的玉,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是很不理智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将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但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大王却态度随便,傲慢无礼,还把美玉交给宫女传看,这是对赵国的污辱;您一字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这是无意偿还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里,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冲冲地举着玉璧,眼睛斜看着柱子,随时准备砸碎。
秦王唯恐他砸毁了玉璧,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归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认真,也就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秦王既然喜爱和氏璧,赵国不敢不奉献。只是赵王送璧前曾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该沐浴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说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蔺相如回到馆舍,连忙周密部署,让人穿着麻衣布衫,化妆成老百姓,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回了赵国。

五天过后,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从容地走上前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已历二十几位国君,可从没听说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担心受了您的骗,已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了。赵是弱国,秦是强国,如果秦王是真心诚意地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绝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来。过去孟明视欺骗了晋国,商鞅欺骗了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如今,我不愿看着大王再背上欺骗赵国的坏名声,所以把玉璧先送回赵国。就算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和大臣们十分恼怒可又无可辩驳。蔺相如又不怕死,杀了他也没用,反落下个恶名。倒不如放了蔺相如,还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并非诈取赵国的玉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之声誉鹊起。

3、击缶:渑池会硬怼秦王

秦王知道,赵国虽然连续败了几场,可他们的实力还在,要是他们趁白起对楚用兵时突然反攻倒算,还真的难办,于是便派人去找赵国,说咱们巩固一下双边关系吧。在所有的诸侯当中,只有咱们的祖先是同一个。呵呵,秦赵两国以后的口号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梦想。
基于此,两国举行了一次国家元首级别的会晤。
秦、赵两国元首终于在渑池会面。

他们在那个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合作协议框架,历史上没有记载,倒是记载了一个大大有名的故事。
秦昭襄王看到赵王果然脸色煞白地来了,还带着那个上演过“完璧归赵”精彩大戏的蔺相如,心里很高兴,天天都请赵王喝酒,吃秦国当地的土特产。
这一次,秦昭襄王不想像平常的宴会那样,请个伴奏队来,而是请赵王过来,举行一场赵王渑池酒会独奏。
赵王没有办法,只得拿着乐器演奏了。那时不像现在,你会拉个二胡,人家也会说你这个领导多才多艺啊,可以到处拉风一把。可那时,大家都认为吹拉弹唱,那是下等艺人做的,领导贵族只能听。也就是说,谁听谁高贵,谁弹谁下贱。
赵王演奏过后,脸色很难看。
秦王欣赏过后,脸色很灿烂。
当然,如果只是高兴了一把,哈哈笑着鼓一下掌,后面的故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哪知,秦昭襄王的高兴有点儿过头了,在笑着表扬了赵王的演技之后,还叫来史官,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鼓瑟。
赵王看到史官将这一段认认真真地写在竹简上,知道自己为秦王鼓瑟这一笔注定要垂之久远了,心里气得要命,骂完秦王又骂蔺相如和廉颇,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老子前来。说什么不来会让赵国丢脸。现在来了,这个脸丢得更大了。

这时,蔺相如出场了,他跑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我家大王老早就听说大王敲瓦盆的水平很高。现在请大王来个敲瓦盆独奏,让大家开开眼界。请大家鼓掌!”
秦昭襄王一听,差点儿大爆粗口,你这个蔺相如也太缺德了。老子不敲,看你如何。你想敲自己去敲。这里到处有瓦盆。
蔺相如不顾秦昭襄王的大怒,跑到边上拿到一只瓦盆,然后跪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瓦盆来了。请大王敲敲!”
秦昭襄王大声说:“我不敲!”
蔺相如冷冷一笑,大声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血溅大王!”
秦王的卫士们哪想到会发生这个事,一时都拔出大刀,要砍蔺相如。
蔺相如绝非长得高大威猛,可这时他突然怒目圆睁,大声呼喝起来,那些卫士居然都畏缩起来,不敢下手了。
秦昭襄王一看,知道真的碰到猛人了,自己要是硬着头皮不敲,只怕这哥们儿立马变成刺客,那可不好玩。只得在瓦盆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大声道,赵国史官何在?
赵国的史官走了上来。
蔺相如向他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昭襄王虽然脸色难看,但事已至此,也就没有办法了,谁叫自己缺德在先。现在吃亏在后,也只能无语了。
秦国的大臣们看到蔺相如多次让他们的老大丢脸,显得他们太没有用了,便都说,请赵王用十五城给大秦帝国的老大祝寿。
你听,讲出这种话的人,是多么弱智。这样的话要是能难倒蔺相如,那他还是蔺相如吗?
他们的话还没有画号句,蔺相如就大声说,那请秦国也把咸阳送给赵王当祝寿的礼物吧。
秦国的大臣们一听,个个都觉得自己真是比这个蔺相如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于是他们觉得只有把赵国打个大败才解气——现在这个社会是实力说了算,而不是嘴巴说了算。
可秦昭襄王知道,现在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视,况且还有廉颇这样的名将在,打得不好,那就完了。因此,他没有对赵国开战。

4、格局:回车巷与将相和

蔺相如在秦国这边为赵国大大地争了面子,让秦国君臣颜面尽失。赵王觉得这个蔺相如真好。于是,回到赵国之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的级别还高一格(有个故事叫《将相和》,说蔺相如回来之后就被任命为相国。其实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
于是,老将军廉颇就不高兴了:我为赵国打了无数胜仗,打得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才有现在这个位子,你就跟赵王跑一圈,争了个面子回来,就可以当我的领导了?你以为秦王不敢杀你,是怕了你?他们不敢对你动手,不敢杀向赵国,是怕了我啊。你在那里表演的时候,我陈兵边境,这才保证了你的安全。不信,你自己去跟秦王玩玩,看他还放你回来吗?现在你比我的级别还高,我这张脸真没有地方放了。

他到处宣称:以后见到蔺相如,我一定好好地教训教训他。
这话很快就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处处留心,尽量避免跟廉颇相见。即使要上朝,只要廉颇在,他就称病不朝。有一次,他在大街上远远看到廉颇骑着大马,威风凛凛而来,就急忙叫手下赶快把车赶到小巷里躲避,搞得像逃难一样狼狈不堪。
蔺相如的手下对他的这种行为都很不满,当了国家一级公务员居然还这么胆小,连我们都觉得没有面子了。
那个韩勃直接对他说,上卿大人,你为什么一定要怕廉颇?我们都不怕他啊。
蔺相如笑了笑,说,你们帮我看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所有的人都说,当然是秦王更可怕。
蔺相如说,你们说得绝对正确。秦王那么厉害,我都敢于在秦国的地盘上当着秦国大臣们的面,大声侮辱他和他所有的臣子。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那就因为我和廉将军在啊。如果我们两个斗起来,赵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我躲廉将军,是为赵国而躲。在任何一个地方,国家的利益才是第一的,个人的恩怨算什么?以后你们看到廉将军也要像我这样对待他。
大家听了,这才知道这个蔺相如真的不一般。

廉颇狂妄了一段时间,看到蔺相如不断地躲着自己,好像老鼠碰到猫一样,心里很爽。过了不久,他又看到,连蔺相如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自己也是毕恭毕敬的,心里也觉得有点儿奇怪,我只想教训蔺相如,并没有想为难他们啊,他们居然也怕起来。稍一打听,就知道了其中原委,这才觉得蔺相如的肚量太大了,自己是小鸡肚肠。
这哥们儿很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左思右想之后,认为自己真不是人,做得太不像话了。他后来又觉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决定向蔺相如道歉。

当然,如果只写个道歉声明,这绝对不是廉颇的风格。即使拿着名烟名酒登门,当着蔺相如的面,向他大声说对不起,同样不是廉将军的做法。
廉颇叫人去砍来一捆带刺的木头,然后脱下衣服,把那捆刺柴绑在后背上,让刺与那块粗糙的皮肉零距离,然后挺起胸膛,正步向蔺相如家走去,一路都说,我这不是在发疯,而是去向蔺相如请罪。
那边蔺相如老早知道,赶忙出来迎接。
廉颇一看到蔺相如,二话没说,双膝着地,跪在地上,向蔺相如磕头,表达了史上最为诚恳的道歉之意。
从此,这两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5、连胜:白起率军杀四方

齐燕那边白白打了几年战争,狠狠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把,最后燕仍然是燕、齐仍然是齐,国土面积没有变,倒是都打了个筋疲力尽,谁也无法再崛起了,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强国打成了弱国,弱国打得更弱。
秦国一看,你们打得太好了。现在谁还是秦国的对手?可以看谁不顺眼就直接打谁了。
当然,打仗并不只靠国力,只靠兵多,还是要靠牛人狠人的。否则,你一个脑力指数太低的人,带再好的部队、站在最牛的起点上,最后仍然会被人家翻盘,然后彻底打倒,那个骑劫就是生动的例子——有乐毅打下的基础,只用在那里坐等胜利时刻的到来,最后居然给田单以七千兵力打得兵败身死。
秦国很少犯这种错误。
现在秦国主持军事工作的是白起。白起不但在当时有名,就是放在中国历史上来个纵向对比,他仍然是很牛的。可以说,白起是牛人中的牛人。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带着部队向楚国进攻。
这一次,他攻得很猛,而楚国的应对很菜。
白起一战就拿下了郢得,然后放火烧了夷陵。
这时,楚国的国家元首是楚襄王。这哥们儿也是个菜鸟,看到首都都被人家拿下了,只得咬着牙、忍着气开展迁都工作,把楚国的行政中心迁到陈。
楚王很郁闷,秦王超级爽。他把白起刚刚攻占的地方设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如果大家认为白起占了楚国的首都就消停了,那你大大地错了。他被封为了武安君之后,又攻下巫、黔中,然后又设了黔中郡。
楚国给打了个灰头土脸,天天提心吊胆地面对秦国的大兵,怕白起又一声令下冲上来。虽然楚国国土面积巨大,战略纵深天下无双,可老是这么给赶着四处迁都,弄得首都像个移动靶子一样,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但楚国又拿白起没有办法,谁叫你没有水平?
楚国人没有办法,只得骂过秦国,又恨自己太倒霉。
而这时,不光楚国倒霉,魏国也倒霉起来。

魏国的领导人魏昭王死去,那个魏安王即位。
白起觉得魏国刚刚换届,权力重新洗牌,政局肯定不怎么稳固,如果伸手过去拿他一两座城,成本肯定比平时降低很多。这可是低支出、高效益之举。而且,这时楚国各地的兵力已结集,再在楚国玩下去,花的代价太大了。现在,形势并不十分明朗,你要是不幸身陷某场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那是十分不妙的。
秦国在这方面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他们比谁都清楚,现在剩下的这些国家,都是大国。这些国家能混到现在,都有一定的实力,以秦国现在的实力是难以灭掉哪个国家的。所以,现在秦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打周边国家的主意,只要你稍微一放松,他们就派大军冲进来,占你一两座城,然后把边界线又向前推进几里。久而久之,他们的国土面积就会不断扩大。所以,秦国在这个时期,基本不发动什么规模巨大的战争,极力避免持久战。如果现在仍然在楚国那里玩,就会有陷于持久战的可能。
白起立刻调整战略部署,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魏国,果然轻松地拿下了两座城。而这时楚国却又走了一步错棋。他们结集了十多万部队,本来就是要跟白起决一死战的,可看到白起不玩了,居然站在那里松了一口气。然后又觉得把这么多军队集中起来,总不能不做事吧?那就打江南吧。
他们还真的把长江以南大片土地弄到手了。

6、就楚:看通透黄歇使秦

秦国通过几场战争,把韩国和魏国都打得趴在地上,不敢再有什么声音,甘愿成为秦国的跟班。
秦国觉得光要这两个国家的土地,还不够爽,于是就请两个国家都派出军队,一起去打楚国。说打完楚国,咱们利益均沾。
其实你就是打死韩魏两国的领导人,他们也不会相信秦国这个利益均沾的话,但你不能提出一点儿反对意见。他叫你出兵,你就得出兵,你要是不出兵,他就向你出兵。
三国马上组强成立多国部队,准备向楚国开战。

楚国也一直怕秦国拿他们开刀。按以往的经验,打完那韩赵魏之后,秦国肯定又要来找他们的麻烦,所以已经派黄歇出访秦国。
黄歇是谁,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战国四公子大家是知道的。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春申君就是黄歇。
黄歇一到秦国,看到秦国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伐楚动员,就知道如果秦、魏、韩三国真的去攻打楚国,楚国肯定是挡不住的。他连夜想了个办法,然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直接交给了秦国最高层。
如果你以为,他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给目前秦国的当权者魏冉写信,说“你也是楚国人,楚国是你的家乡啊,请你念在家乡的分上,不要去攻打楚国”这类的话,那你是大错特错了。这些话,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是说不通的。
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亲情来衡量的,而是用“利益”两个字。只要有利可图,别的都免谈。所以,国家之间的谈判,都围绕“利益”两个字争吵。
黄歇这封信同样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当然,他是为楚国的利益而长篇大论的,但在这个长篇大论中,他只强调秦国的利益,一点儿没有谈到楚国的利益,好像他不是楚国的人而是秦国最忠实的公民一样,摆了一大堆道理,说秦国现在只把心思放在楚那里,好像楚国不完蛋,秦国就不安宁,务必要把楚国搞定。可是秦国不要忘记了一件事,就是楚国一玩完,韩国和魏国一定会跟着强大起来。所以,秦国只能以楚国为自己的友好邻邦,当自己的外援国,而其他的国家都是秦国的敌人。现在秦国相信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跟秦国并没有世代友好的传统,而只有不断流血冲突的事件。打开秦与这两国关系的历史,哪一页不是血迹斑斑、血雨腥风的?这两个国家的公民,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兵之下的,已经近十代了。难道这样的国家能甘愿做秦国的友好国家吗?可以说,只要此两国不亡,就会成为秦国的死对头。秦国现在相信他们,结果就会像当年吴国相信越国一样。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秦国进兵楚国,该从哪个地方进兵呢?难道秦国会向韩魏这两个世仇借道?那样做,韩魏现在肯定会举双手赞同。可是,你能保证他们日后不抄秦军的后路?当然,如果秦国不借道韩魏,也是可以打楚国的。但也只能进攻随水之西那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不毛之地啊。进攻那样的地方有用吗?发动了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只拿到一个不毛之地,这也太不合算了吧?更要命的是,如果当秦国和楚国正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其他几个国家看到机会来了,同时出手争抢红利。齐国会抢占楚国最富裕的地方,魏国也会抢到一大片土地。这样的结果是,秦楚两国同时弱化,而齐魏两国同时强大起来。
请问,秦国现在需要这样的结果吗?
当然不需要。
秦国高层把黄歇的这封长信念了几遍,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还真有道理。全面进攻楚国,真的不会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会陷进一个长期战争的泥潭,对秦国对楚国都不是有利的。于是,秦国向黄歇表示,秦国不打楚国了,并跟楚国签订了一个友好条约。

黄歇的这封信,从短期效应看,是救了楚,但从长期效应看,是成就了秦国。
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就是远交近攻,以占地为主,从不打无准备的仗,而且每战都是闪电结束,在国内大动员,组织力量在战场上给敌人致命一击,然后迅速撤出战斗,巩固胜利成果,属于短平快的战斗。这次,秦王在头脑发热,想跟楚国大打一场,幸亏被黄歇点破。否则,后果会有点严重。
楚国发现黄歇很有外交水平,在签完条约之后,就派太子去秦国为质,并对黄歇说,你就跟太子过去吧。
秦国这时还是讲点策略的。他们不再跟魏和楚为敌,却坚决支持魏国和楚国对燕国用兵——现在除了秦国之外,你们对谁用兵,秦国都强烈支持。
于是,秦魏楚三国组成多国部队去把燕国收拾了一把。因为在这三国当中,秦和楚跟燕国的边境一点儿不沾边,得利的好像是魏国。秦国虽然没有得到土地红利,但却赢得了形象。谁说秦国不帮人?

7、献计:范雎谈远交近攻

范雎准备到官里去,路上碰见秦王坐着车过来。他也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样地照旧走他的路。卫士叫他躲开,说:“大王来了!”范雎回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吵,秦昭襄王到了。范雎还在嚷嚷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呢?”正说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问,他就是范雎,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宫里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范雎拱了拱手说:“请先生指教!”范雎说:“哦,哦!”他一句话也不说。秦王见他不说话,就又说:“请先生指教!”范雎仍然不言语。秦王第三回真心诚意地请求说:“难道先生认为我是不值得教导的吗?”范雎说:“从前姜太公碰见了文王,给他出了主意,文王灭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干碰见了纣王,给他出了主意,倒给纣杀了。这是什么缘故?还不是因为一个信服一个不信服吗?如今我跟大王还没有多深的交情,我要说的话非常深。我怕的是‘交浅言深’,也像比干那样自招杀身之祸,因此大王问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张嘴。”秦昭襄王说:“我仰慕先生大才,才叫左右退出去,诚诚恳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是什么事,上大后,下至大臣,请先生只管实实在在地说,我没有不愿意听的。”范雎说:“大王能物我这么个机会,我就是死了也甘心。”说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个揖。君臣俩就谈论起来。

范雎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天然的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个国家有这么多兵车、这么多强壮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道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大王虽然是一心想要这么干,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量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个一定的政策。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范雎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要是出去的兵马少了,也许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一帆风顺地把齐国打败,也不过叫韩国和魏国捡点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倒给赵国吞并了去。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替大王着想,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跟魏国。距离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去管跟他们不相干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土地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把韩国和魏国兼并之后,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最妥当的法子。”秦昭襄王拍着手说:“秦国真要是能够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了!”当时就拜范雎为客卿,照着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从此以后,秦国只把韩国和魏国当做进攻的目标了。

8、揽权:劝秦王弱枝强干

当范雎成为秦昭襄王的亲密战友时,魏冉并没有发觉。
上次,他发动的阏与之战,被赵奢打了个大败,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巨大损失,但觉得很丢面子。
他很想把这个面子找回来。
于是,他又派胡伤带兵过去攻打赵国,而且一定要攻打阏与。面子在哪里丢掉,就得去哪里找回来。
胡伤带兵过去,大打一场,结果“不拔”。
范雎看到魏冉的这个做法,是个明显不成功的做法,心里就偷笑。跑那么远去攻阏与,得到了又怎么样?连廉颇都不愿去救的地方,秦国拿下了又有多大作用?当然,魏冉可以说是找回了面子。可是这个世界最信奉的是那个丛林法则,利益才是第一要务,面子是当不得饭吃的。
范雎知道,如果光当这个客卿,天天在深宫中陪秦昭襄王聊天灌水,时不时出点主意,自己这一辈子只会是一个优秀的幕僚,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是万万不能的。他必须涉足军权。当然,他要是突然走进军界,那是不可能的。
他建议秦昭襄王,可以派五大夫绾去打魏国。
魏国的实力确实有限,目前国内的牛人又缺乏,而且离秦国又近,一抬脚就可以踏进魏国的领土,打起仗来,很方便。
绾没有辜负范雎的期望,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怀城。
公元前267年,又发生了件大事,秦国的太子本来在魏国做人质,可是这哥们儿身体素质太差,居然死在那里。这哥们儿后来被称为秦悼太子。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水平如何,但如果他不死,而是健康地活着,最后继承了秦昭襄王的大位,那以后中国的历史又该怎么写?
太子死了,秦国更没有什么顾虑了。
在范雎的要求下,秦昭襄王下令扩大战果,继续攻魏,又拿下了邢丘。
接连的胜利,让秦王很兴奋。他认为范雎确实是牛人,是王佐之才,跟他越来越亲密。
范雎看到秦王对自己的信任已达到百分之百,已经到了离不开自己的时候,觉得该把最核心的话向秦王和盘托出了,他对秦王说:“我在山东的时候,只听到齐国有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王;只听到秦国有太后有穰侯,而没有听说过有大王。本来,一国最高元首是大王。大王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者,杀谁奖谁,都是大王说了算。可是现在秦国呢?太后对什么事都说了算,根本不顾大王的感受;穰侯也不把大王放在眼里,连出使访问也不向大王通报一声。其他人,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也是如此,好像秦国是他们的天下一样,做什么事从不请示大王。国家有这样的人存在,到处弄权,如果不灭亡,那才是怪事。最可怕的是魏冉,连外交大权也从大王手里拿走了。他完全可以决断关于各国的事务,到处派使者,然后征讨各国,大家都对他怕得要命。这些年来,他打了无数的仗,如果战胜了,他把所有的利益全放到自己的封地那里;要是打败了,他就说是国家的失误,由国家来埋单。大王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任何权臣的封地多了,他就会强大起来。他一旦强起来,对国家就是一种很大的威胁。这些事例很多,随便就可以举出几个来:当年淖齿相齐时,用箭射了齐王的大腿,然后抽去齐王的筋,再然后把齐王吊在梁上,折磨了整整一夜,才让齐王死去;还有,李兑掌赵时,把赵主父关在沙丘宫里,最后把一代雄杰活活饿死。现在魏冉他们其实都是李兑、淖齿之流,朝中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吏,乃至大王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是魏冉的死党。现在大王虽是秦国的国家元首,可你每天都是孤立地坐在王位上,什么作为也做不出。只怕你百年之后,秦国就不再是你的子孙的了。
他在这个长篇大论中,还用了一个比喻: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这句话后来被人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弱枝强干。
弱枝强干与远交近攻珠联璧合,成为范雎后来治秦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为秦国的强权政治和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远交近攻之策,秦昭襄王雄心大起,放眼天下,热血沸腾。
弱枝强干,又大合秦王的胃口。就是把这些权贵全部收拾,而且收拾得毫不留情——不管他功劳有多大、职务有多高、跟自己的关系有多亲,统统适用“收拾”两个字。
人活在世界上,本来是有亲情的,但你一旦变成政治动物,置身于官场环境,那就只有“权力”两个字了。获得权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争斗。争斗当中,就要不择手段,绝对没有亲情,管你父母兄弟、管你恩爱夫妻。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本来权力的顶峰就是一个家族,父子相传,要争斗起来,基本就是一家人在争个你死我活。
这时,在秦昭襄王面前,就是以他老妈为首的权贵集团,有他的舅舅,还有他的弟弟,全是不说两家话的一家人。
但现在他要听从范雎的计策,把他们拿下,使王权归到他自己的手中。
这时,宣太后也老了。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宣太后确切的年龄,但秦昭襄王已经即位三十多年,由此可知,宣太后已经不再年轻了。
这位曾权倾一时又有强烈的欲望的女强人,此时也不怎么太强了。
再说,秦昭襄王又是她的儿子,要亲政,她也不好设什么阻力了。于是秦昭襄王得以顺利收回王权。他首先下令,叫停了魏冉向齐国的进兵,成功地收回了兵权,然后把魏冉的相印拿下,再然后宣布废除太后临朝的体制,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统统放到关外去。你们在这里折腾得也算够了,也该让别人来玩玩了。至于魏冉,你不是跟那三君很好吗?也跟他们过去好了,别老在守都这里。那枚丞相大印,就交给范雎了。
当然,还封了范雎为应侯。

9、劝谏:触龙说服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10、归楚:黄歇得号春申君

秦国仍然没有闲着,赵国打不了,就去打韩国——反正现在就是战国时代,别的不好制造,但制造战争是很容易的。
公元前264年,白起再次出击。这哥们儿一动,总是大手笔,连续攻克韩国九城,斩首五万。过了一年,他觉得韩国真的很好欺负,又起兵打韩,拿下南阳,接着攻打太行山道,最后使得韩国的这条山道成为死路。
这时,秦国周边的几个国家没有一个碰上好运气。魏韩赵不是死了国君,就是被秦国猛扁,不光丢尽了脸面,还要丧师失地。楚国似乎还好一点儿。可也不长久了。
没几天,楚国的领导人顷襄王又被病魔打倒了。
楚顷襄王对其他事的判断能力很差,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总的预测还是很靠谱的,他觉得自己真的要完了,要告别这个让他不幸福的世界了。当然,他可以一了百了,什么也不管。但他仍然对他的儿子很负责。他要在自己离开之前,把他的法定继承人叫回来,以便继承楚国大统。
这时,他的太子还在秦国当人质。
黄歇也陪着这个太子在秦国。

楚顷襄王派人去跟黄歇说:“你不是很有办法吗?快想个办法让秦国把太子放回来。要是回来得晚了,一切就不好办了。”
黄歇也是个老手,知道要是太子回不去,其他公子就会抢了楚王的位子,那么自己就白白在秦国陪这个太子这么多年,最后什么也没有,说不定继位的公子会把太子列为篡党夺权分子,自己也会被划入这个集团的骨干力量,后果会十分不妙;而如果自己能够把太子带回去,等太子当了楚王,凭自己这么多年跟太子打下的关系,到头来肯定是令尹的。官场就是这样,要么你会被人一打到死,要么你就能站到制高点,生杀予夺大权,全在你的手中。
黄歇想了想,终于想了个办法,去找范雎说:“根据我得到的消息,现在我们楚王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估计最后“不起”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我认为,秦国不如赶快把太子放回去。他一直在秦国当人质,秦国人对他很好,是个亲秦派人士。如果他能赶在时间的前面回去而成为楚王,到时楚国肯定会成为秦国的友好邻居。如果秦国不放他回去,让他继续留在这里,他就是咸阳城里一个小老百姓而已。如果别的公子成了楚王,肯定不会把秦国当成友好邻邦。这对秦国有什么好处?”
范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去找秦昭襄王,把这个道理跟秦昭襄王说了。
秦昭襄王一直以来都很听范雎的话,可在这个事上却拿了一回主意,说:“还是先派太子的师傅回去看看楚王到底病到什么地步了,再说下一步。”
黄歇一听,就知道秦昭襄王是想要挟一把楚国,从这个太子身上压榨出一点儿利益来。他对太子说:“秦国现在想把你留在这里,要挟楚国要点利益之后才放你回去了。现在以你的能力,难以满足秦国的要求。而阳文君的两个公子都在楚国。要是大王真的挂了,阳文君的儿子就会成为接班人。太子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现在你还是先跟使者偷偷逃回去。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对付秦王。大不了一死。”
太子当然同意。
晚上太子化装成使者的车夫,混出关外,一路狂奔回去。
黄歇继续在那里,一碰到人就说,现在太子有病了,谁来也不接见。
等过了一段时间,估计太子已经逃回到楚国了,黄歇这才主动去找秦昭襄王,对秦昭襄王说:“报告大王,我们的太子早已离开秦国了。现在他已经到了楚国,大王再怎么也追不着他了。现在我前来领死。请大王动手。”
秦昭襄王一听,当然很生气。这些年来,坑蒙拐骗好像是秦国的专利一样,几乎天天都在大力开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哪知,现在他居然被黄歇玩了一把,不生气他还是秦王吗?他大声呼喊刽子手来执行任务。
范雎却劝他,黄歇作为楚太子的马仔,敢于为老板而献身,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我们天天倡导的舍身为主精神啊。而且,如果楚太子即位,一定会重用黄歇。如果我们对黄歇够哥们儿,他以后也会对我们好的。所以,我们不如把黄歇放回去,从此跟楚国结成友好邻邦。
秦王一听,觉得杀这个黄歇除了白白承担一个杀人的恶名外,真没有其他积极意义了,就说:“既然范丞相说放你回去,那你就回去吧。”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国的最高领导人顷襄王就与世长辞了。那个太子即位,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果然很感激黄歇,让他当了相国,把淮北之地封给他,号春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