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天下归秦3

2018-09-22 16:17:02

21、李牧:骄敌之计定北方

不过,秦国高兴得有点太早了。秦国高层以为廉颇走了,赵国就没有牛人了。哪知,又一个牛人从赵国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人就是李牧。
据说李牧也是嬴姓,算起来与秦王室的祖先还是很有瓜葛的。也许一千年前,他们还是一家人。可现在他们是敌人。
李牧此前一直在赵国军界任职,按说这样一个历史牛人,早该出名才对。他没有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一直在赵国的北部边境那里站岗放哨,任务是抗击匈奴的入侵。秦嬴跟匈奴似乎是天生的敌人。早在秦国创业之时,最先跟他们死磕的就是匈奴的祖先。现在赵国这支秦嬴的后裔,虽然从秦嬴分离出去,却仍然没有摆脱与匈奴打交道的宿命。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匈奴是一个很难缠的部落。
李牧就是长期跟这样的部落交手。如果没有点水平,能跟匈奴玩到现在吗?
当时赵国在忙着跟秦国打来打去,国家几次差点被灭了,高层根本无力去管北部的事务。于是,李牧就成为赵国北部边防的最高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很大,不光人事任免权,连税收权力也由他掌管。
这哥们儿对士兵们很好,每天都杀几头牛来给大家吃,让大家的生活过得很不错。而且他让部队都必须会射箭骑马(当时大家打仗基本还是用兵车),看好烽火台,还不断地派侦察兵四处深入匈奴境内把对方的情况摸清楚。
他对大家说,如果匈奴人入侵,我军就立刻带着人马、牛羊以及其他物资,全部退入营垒中死守。谁敢抓他们的俘虏,我就杀死谁。
匈奴人听李牧有这么一条训示,都笑了。他们频频入侵,每次赵国的军队都点起烽火,然后紧急带着所有的东西躲进营垒。这么坚持了几年,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李牧这样做,实在是太保守了。堂堂大赵帝国的大兵,怎么怕匈奴怕到这个样子?才看到人家出动就躲着头都不敢抬。
最后连赵王都派人过去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把。说你也太胆小了。
哪知,胆小的李牧面对赵王的批评却一点儿不胆小了,你骂吧,我就是不听。继续胆小政策不动摇。
赵王一看,就生气起来,立马把他换掉。新任的将领一到任,立刻修改李牧的部署,下令向匈奴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匈奴连胜了几场,觉得赵国也不过尔尔——就这个战斗力,难怪被秦国打得屁滚尿流。于是,更加放肆地骚扰赵国的边境,让赵国很痛苦。
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场。
李牧这时也很生气,就说:“我病了。不能见使者。”
但赵王执意要请他出来。
李牧就提出了他复出的条件: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必须让我继续胆小政策,否则,你杀了我,我也不复出。
赵王同意。
李牧又来了,继续执行那个人人骂的政策。
匈奴人更以为李牧怕他们怕得要命,因此越来越嚣张。
而那些天天吃着牛肉的士兵却认为,自己天天好吃好喝,却不能出去打仗,太对不起吃下去的牛肉了,个个希望出去跟匈奴人决一死战。
李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眼看敌人越来越无视自己,而自己的子弟兵越来越仇恨敌人,这就是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李牧那双眼睛突然光芒万丈,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以及获过一百金奖赏的军中勇士五万人,外加能拉硬弓的十万士兵,全部动员起来,再次进行作战训练,提高作战的协调能力。而且还组织让大家去放牧,让匈奴人看到边界的田野全是赵国人在放牧啊。要是能拿下,收获会很可观的。
匈奴边防军一看,就不断地出来抢夺。
李牧带着部队去抵抗,假装都打不过匈奴,制造了多次惨败的假象。
匈奴的单于接到这个情报后,觉得太有价值了,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大军前来侵犯。
李牧立刻设阵以待,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对单于进行包抄,果然大破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多万人,并顺便灭掉了代以北的胡族——褴,再攻破东胡,迫使林胡部族彻底归顺。那个想大有斩获的单于带着残部拼命跑路,从此十多年不敢再来制造事端。
北部边境没有事了,李牧终于被调出来。
赵王叫李牧带着部队去进攻燕国。李牧果然不负厚望,拿下了武遂和方城,开始了作为赵国牛人的历程。
赵王任李牧为相,让他出使秦国。这哥们儿的外交手段也不错,硬是跟秦国达成了一个协议,把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带了回来。

22、亲政:嬴政的成长道路

吕不韦因为把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扶上了王位,所以在嬴异人登基以后,就把他封为了丞相。不过嬴异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位仅三年就去世了,于是身为国相的吕不韦,和嬴政的母亲赵姬,就把13岁的嬴政给扶上了王位。
一个13岁的孩子在国家大事上还无法有所作为,因此当时的权力归赵姬所有。

但是赵姬并不是一个在这方面有担当的人,于是这部分权力就实际交到了吕不韦手中。赵姬为何会如此信任吕不韦呢?一是因为赵姬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吕不韦当年的帮助,二是因为赵姬本就是吕不韦的宠姬,当初是因为嬴异人看上了赵姬,吕不韦才忍痛割爱,而嬴异人一死,他两人自然又破镜重圆。所以赵姬对吕不韦的信赖和依赖都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最初之时,嬴政不能亲政,主要是因为他的年龄和经验,还不足以支撑他亲政。但是到了他成年之后,他依然没能亲政,这就和第二个人有关,第二个人就是嫪毐。据《史记》记载,在嬴政慢慢长大以后,吕不韦就想急流勇退,但是因为赵姬不依不饶,于是吕不韦就把生理特长的嫪毐介绍给了赵姬,赵姬和嫪毐深入交流以后,对他是“绝爱之”。

而且一来二去之后,赵姬竟然接一连二的为嫪毐生了两个孩子。这种事情虽然当初一直瞒着嬴政,但不可能瞒过所有人,因此嬴政之所以不知道,应该是众人碍于赵姬和嫪毐的权势。但是如果让嬴政亲政,那么众人一看嬴政大权在握,必然会有人仗义执言,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嫪毐和赵姬阻止了嬴政的“过早”亲政。
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赵姬和嫪毐,很可能会效仿当年宣太后和秦国四贵(宣太后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的旧事,让嬴政像秦当年的庄襄王一样,直到60岁才亲政。但是嫪毐和赵姬犯了两个大错,一是和当时掌权的吕不韦不睦(这是重点),二是他们曾密谋要让自己的孩子代替嬴政(这条可能为真)。

吕不韦和赵姬的关系,随着嫪毐的崛起,本就从疏远变为对立,再一听说嫪毐和赵姬想用自己的孩子替代嬴政(如果成真,吕不韦必然没有好下场),于是就一边向嬴政打小报告,揭发嫪毐和赵姬的丑事(当时以嫪毐的权势,如果不是吕不韦出手,应该没人能在嬴政面前“搬弄是非”),另一边他又鼓动嬴政亲政。
既然吕不韦做了初一,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嫪毐自然也要做十五,于是他就趁嬴政要去祖庙办理亲政大典的空,私下里召集人手,准备除掉吕不韦的势力(当时嫪毐的第一目标,并不是嬴政),但是吕不韦和嬴政当时应该早有察觉,所以嫪毐不光没得逞,还把小命给搭到里面(虽然不是当时伏诛,但这种事败了和死了区别不大)。

也就是说嫪毐的死,其实是吕不韦和嬴政的联手所致,否则以亲政之前的嬴政,应该还没有那么充沛的实力。不过在嬴政亲政以后,他的实力就迅速超过了吕不韦。这一方面是因为君王自带收拢人心“光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吕不韦这个“外国商人”,在秦国当相属于“幸进”,根基本就不牢,再加上他早已失去了赵姬这个靠山,所以实力直线下降。
大权在握的嬴政,自然有很多的人效忠,因此他很快就变得“耳聪目明”,因此也就知悉了吕不韦和赵姬的旧事(和可能之前就知道)。嬴政自然是无法容忍吕不韦这样的“污点证人”存在,于是他先把吕不韦罢相,解决了吕不韦的身份依靠,从而让跟随他的人也树倒猢狲散,然后再威严恐吓,直至吕不韦吓得自尽。嫪毐的败亡和吕不韦的失势,前后也就一年左右。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嬴政之所以到22岁才亲政,一方面是因为他前期确实年龄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吕不韦和嫪毐先后都不想让他早日亲政。而他后来之所以能很快推翻这两座大山,一方面是因为嫪毐和吕不韦不和,二是“孤军作战”的吕不韦,已经无力再和亲政的嬴政抗衡。

23、包容:李斯上谏逐客令

嬴政在处理事件时,虽然大下狠手,貌似只处理一党。其实,是连吕不韦也一起查的。
嬴政觉得自己真是倒霉到家了。自己的老爸年纪轻轻就死了,自己还来不及叫他几声老爸,倒是后来先来了个“仲父”,然后又来了个“假父”。一个本来少年丧父、最缺乏父爱的人,倒成了有老爸最多的人。
现在地震结束,但余震还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大家最后总结出一条原因,秦国本来没有什么坏分子,都是外来的和尚念歪了经。你看看,那个郑国是外来人员,吕不韦是外来人员,是外来人员吕不韦带来的,再往前追究,那些搞乱过秦国的基本都是老外。
这样一来,老外就等于是捣乱分子,秦国不欢迎捣乱分子。
他们向秦王嬴政提出,为了纯洁大秦帝国,必须把所有的外国捣乱分子赶出秦国。这些从各诸侯国来的人,基本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拿着秦国的工资,吃着秦国广大人民群众种出的粮食,却干着捣乱秦国的坏事,当然不能再留下他们了。
嬴政一看,很有道理,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派人到处查户口,谁不是秦国的人,都得赶出国门。这道命令在历史上叫《逐客令》,很出名。

于是,那些本来要到秦国再就业的外地人,都得卷起包袱在限定的时间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那个客卿李斯也接到了走人的通知书。
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先是在上蔡那里当基层公务员,后来去当了荀子的学生,觉得自己已不宜当这个基层小干部了。但又认为自己在楚国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他把各国都拿来进行了一场对比,觉得现在只有秦国才是最牛的。只有找最牛的公司,才能让你也跟着牛起来。
李斯先在吕不韦家做食客,后利用机会跟嬴政聊天,嬴政很快也发现李斯很牛,对他的印象很不错。这些人脉基础打下之后,李斯就向嬴政说:“以前穆公虽然强大,但最终没能统一天下。那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秦国经过几代英明领袖的接力赛,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更为关键的是,现在六国都已经衰弱,在强秦面前,彻底矮化了。这正是大王乘势横扫天下、一统海内,成就千古伟业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错过了。”
嬴政一听,觉得这话太养耳了。他最想听的就是这样的话。
当然,如果李斯只能讲出这些务虚的话,那他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重用。现在是什么时候?是最需要干实事的时候。你如果只会动嘴,没有一点儿“实干兴邦”的水平,你就到此为止吧。因此,李斯在嬴政对他有好印象之后,又提出了一套让六国更加虚弱下去的计划。这个计划其实也简单——仍然是那个反间计。
不过,这个反间计虽然没有像以前那些反间计搞得很直接,但这个反间计的规模很大,对象很多,一计下去,六国都在受害范围之中。具体做法是,先把各国高管人员的爱好都拿来研究一下,看谁喜欢钱财,然后再从国库里拿出不封顶的资金,派人送给他们,让他们成为秦国的朋友。对于那些只爱祖国不爱钱财的,就派恐怖分子过去,把他们直接杀死。
这样一来,六国不弱才怪。
嬴政觉得这个计划很可行。

李斯又打开地图,把天下大势全盘都讲了一通,最后那根手指停在韩国的行政区域内,说:“现在韩国仍然最好攻击。所以先直接灭掉韩国。韩国一完,其他各国都会陷于恐慌的状态。”
嬴政一看,李斯很有战略眼光。这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干精神的人必须提拔。于是让他当了长史,负责实行收买各国高管的行动。大家拿着金钱开路,果然大见成效。秦国的朋友终于遍天下。
嬴政又把他提拔了一把,让他成为客卿。
李斯费了这么多的精力,金点子提了一个又一个,好容易混到客卿的位置,正想再努力一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哪知却接到这个让他走人的通知书,心里很郁闷。他知道,他要是离开秦国,不但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国家了,而且即使在别的国家混到饭碗,但能否混到现在这个位子都很难说。所以,必须留下来。
当然,是不能赖着不走的,那样一来,清理人员就会过来对你进行强制执行,绳子大棒一起招呼,只怕你连性命都保不住,哪还能保得住你秦国的绿卡。
他连夜写了一篇文章,直接送给嬴政看。
这篇文章叫《谏逐客书》。
文章虽然很长,但嬴政还是耐心地看完了。
李斯在这篇文章里,把秦国历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一一晒出来,然后再指出,这些伟大成就里哪个没有外来人士的贡献?如果没有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这些外来人士的努力,秦国能否强大到今天这个样子,还真难说。
嬴政一看,这哥们儿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派人把李斯叫回来,宣布《逐客令》立即作废。

24、名将:李牧成秦军克星

在秦国君臣一心一意谋统一、聚精会神灭六国的时候,六国的那些家伙仍然不知末日将至,还在不断地互相残杀。
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始皇十一年,赵国伐燕,取夺阳地。
嬴政看到赵国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了,现在又大规模北伐燕国,国内一定很空虚,便派王翦等人带兵伐赵。
于是,秦国又一军事猛人王翦出场。
这时王翦当军头只有十八天,几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这哥们儿绝对是个天才军事家。他接到攻打阏与的作战任务后,立即来到军中,下了个命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都回家去,不用去打仗了。士兵们也是十个人中只选两人留下,其余的都回去再练练。如此一来,他部队将士的数量虽然锐减,但全是精锐。
他带着这支部队一口气就拿下了阏与,然后一鼓作气,连下赵国九城。这是秦国近年来取得的最重大胜利。
至此,嬴政文有李斯,武有王翦,三人组成了战国后期的最佳搭档。

这时秦国得到魏国的一封信,信中请秦国派部队帮助他们一起去攻打楚国。
嬴政读着这封信,不由笑歪了脸。魏国真是个奇葩国家,我们秦国天天打你们,都已经把你们的国家打得又平又扁了,现在居然还去跟楚国发生武装冲突。这不是等于帮我们去消耗楚国的力量是什么?这事要不是帮忙,那寡人不是猪头才怪。
于是,秦国决定不但援助,而且要大规模援助魏国,他们动员了四个郡的力量开过去,跟魏国猛打楚国。
同时,嬴政还派桓齮再打赵国。

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与赵将扈辄在平阳大战,结果斩杀赵军十万,扈辄的脑袋也丢了。赵国震动。现在赵国的人口不多,经不起几个十万的损失了。眼看秦国大军继续开进,只得派李牧出来。
赵王任李牧为大将军,带着部队与秦军在宜安、肥下一带决战。
桓齮刚大获全胜,觉得大规模斩赵军真爽,正牛得要命,做梦都还想找赵军作战。这时看到李牧又带着一群赵兵前来,不由笑了,“呵呵,送死的又来了,太及时了。”
这哥们儿以为自己能打败扈辄,同样也可以打败李牧。

哪知,李牧跟扈辄的差别太大了。
当然,桓齮对李牧还是有所提防的。他也知道李牧很善于防守反击。他现在深入赵国后方,最怕打持久战。他怕李牧会像以前廉颇那样,设营垒阻击,让他师老兵疲,然后大举反攻,那他就吃不消了。于是,他就率主力进攻肥下,意图是拿下肥下,刺激一下李牧,让李牧出兵援救,他就可以在运动战中消灭李牧。但李牧是什么人?一个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人哪能这么轻易中计?他一眼就看透了老桓的阴谋,便什么也不做,继续在那里坚守。
但那个赵葱却是个菜鸟,看到肥下城破在即,急忙来找李牧,叫李大将军快去救肥下。再晚就完了。可李牧没去救肥下。
他不去救肥下,并不表明他没有行动。他瞅准了个机会,突然向秦军的大本营发起攻击。
桓齮想不到这哥们儿会来这一招,急忙回军迎战。双方在肥下城之下交战,李牧奇兵突出,硬是把秦军全部就地歼灭。
桓齮只身逃回,这才知道,在会打仗的牛人面前,自己真的太小儿科了。

赵王大喜,封李牧为武安君。这个封号跟白起一样了。可见现在赵王对李牧的倚重。
桓齮被打得很没有面子,便乘着李牧回去,又带着部队打过去,夺取了宜安、平阳和武城,算是给领导有个交代。
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嬴政下令大军伐赵。
这时的嬴政很有信心,他想一举吞灭赵国,即使不能一举吞赵,但把赵国打得元气大伤还是可以的。
这次伐赵之军分成两路,一路向太原,夺取了狼孟和番吾,最后与李牧相遇。秦军这几年来,少有败绩,但却打不过李牧,于是便退回去。另一支部队攻打邺城,但居然也没有拿下。
嬴政这才知道,赵国仍不可伐。

25、灭韩:下个目标是赵国

韩国看到赵国那么牛,都给秦国打得那么狼狈,自己这个综合实力远远不够秦国打一下的。他们实在不想跟秦国玩了,但现在玩不玩是秦国说了算,不是韩国说了算——那句弱国无外交的话可不是乱说的。他们想了想,还是发扬传统的割地精神,派出使者跑到秦国,主动割出一部分土地献给秦国,然后还要求当秦国的二层机构,成为大秦帝国的子公司。
这个使者是个历史名人——韩非。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也是李斯的同学,水平是有,可是韩王却不把他的水平当水平。他向韩王提出了很多建议,但韩王一概不理,弄得他很郁闷。你再怎么狠,但你在一个菜鸟老大手下干,你的狠也等于零。如果你继续在这样的老大手下混,你也会是菜鸟一个。
这哥们儿看到自己不被重用,闲得没事干,就天天拿起竹简,写自己的文章,一共写了五十六篇,十多万言。十万字如果放在现在,很多网络作家估计三五天的时间就可以大功告成。可那时都写在竹简上,要拿着毛笔醮着墨在竹简上写完十万个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而且还是笔画最烦人的篆字,那是很花功夫的。装完这么多文字,估计得砍掉一大片竹林。
而且他的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名篇,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到现在仍然有人在读。
这哥们儿在当时就已经很出名,嬴政老早就听说过他。这时知道韩国的使者正是韩非,心里很高兴,十分想见到他。
韩非知道嬴政想跟他见面,也很高兴,就给秦王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见解向秦王陈述了一番。
嬴政一看,果然牛啊。
李斯曾跟韩非是同学,知道这位老同学要比他厉害得多,要是让他成为自己的同事,以后自己的市场就会全面压缩,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灭掉诸侯,作为韩国的传统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之一,韩非一定是只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着想的。这是人之常情啊。对这样的人,最好来个以法诛之。”
嬴政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把韩非抓起来。
李斯知道如果不尽快把韩非搞定,秦王早晚会醒悟过来,又会把韩非放出来,甚至会重用他。因此就叫人把一包毒药送给韩非,叫韩非赶快自杀,否则到时连选择死亡的方式都由不得你了。
韩非虽然聪明,但打死他也没有想到这是李斯同学的阴谋,于是,眼睛一闭,把那包毒药全部倒在嘴里,结果在牢房里死去。
没几天,嬴政觉得李斯的话又没有道理了,下令把韩非放出来。哪知,得到的报告是,韩非同学已经死了。
韩非无疑是有水平的人,如果让他得到发挥,历史也许会增加很多精彩的细节。
奸臣真好
幸亏这时秦国并不缺牛人。
此时,秦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完全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

既然赵国不可伐,那就老老实实按既定计划,先灭韩吧。韩国现在虽然没什么实力,也天天表示永远当秦国的二层机构,谁要是敢打秦国老大哥,他们韩国一定会武装保卫老大哥。可韩国到底还是一个有主权的国家。要是再被哪个敌对势力利用一把,麻烦也会不少。而且灭掉韩国虽然获益不大,但却可以吓一吓其他诸侯国,威慑效果十分明显。
韩国高层这时虽然没有什么牛人,但政治敏感性十分高,预感到秦国要把他们干掉了——连一个代表韩国去献地的使者都被秦国关到牢里杀了,秦国还把他们当一回事吗?现在伐赵不胜,那股怒火只有转到韩国这边来了。
但韩国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得又来老一套,再送地。
韩国派人去对秦国说,我们决定把南阳那块黄金地段割给秦国老大哥了。请老大哥派人去接收,好好开发。
本来,按照以往的做法,一般就是派个使者过去办理接收手续,宣布此地以后是大秦帝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就完事大吉。

但这次不同以往。秦国派的不是几个拿着尺子的官员,而是一大批军队过去,把那一块地皮隆重接收了。
魏国看到韩国这么主动割地,也怕了起来,主动向秦国献了一块地皮。
嬴政当然不会因为韩国这么乖了就不打了。关于诸侯国,他永远信奉这个信条:你不打他就不死。
他拿了韩国大量自觉送上的土地,不但从来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步步紧逼,你不给土地,我打;给土地,还是打。总之,不管你如何,他只有一个“打”字。秦国的这个行为,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国际关系中,强大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没有道理的。
韩国看到秦国不讲道理,但没有办法。他们还想送地,但连秦国都看得出,他们已经无地可送了。再送下去,就只有送首都了。
首都当然是不能送的。
但秦国执意要韩国的首都。于是,就只有抢了。
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带着部队杀进韩国的首都,把韩王抓了起来,然后向大家宣布,“大秦公司”成功并购韩国。
秦国在韩国的原地上设立颖川郡。从此,韩国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
韩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赵国便全面暴露出来。

26、灭赵:杀李牧等于亡国

这时,秦国高层觉得,伟大的秦国已经强大到这个地步,要是老欺负弱小,也太无聊了,也该找个强手来练练。于是,赵国便又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而且更让嬴政兴奋的是,赵国去年刚刚发生了大饥荒,全国到处都是“人相食”,正处于从未有过的困难时期。如果出兵打过去,赵国立刻就会“内外交困”。这是灭赵最好的机会,也算是上天对秦国的帮助。
这一次,嬴政把王翦列为首发阵容,让他带着驻扎在上地的部队,向赵国发起进攻,拿下了井陉,拉开了灭赵的序幕。同时,又派杨端和率河内之兵,前来夹击赵兵。
这模样做得很大。
赵国不是韩国,只是在那里开着城门,除了割地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他们还有李牧和司马尚。
这两个人都是牛人。
王翦虽然很牛,但王翦怕李牧。
赵王立刻任命李牧为大将,司马尚为副将,带兵出来抵抗秦军。

这时,是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
当时的局势是,秦国南路军已接近邯郸,北路军也已拿下井陉,正南下直向邯郸。秦军入赵的总数是二十万,声势极为浩大。
李牧带着全部赵军,毫无惧色,也把阵营全面布开,连营数十里。李牧知道,秦军势大,要是硬打,那是找死的打法,于是就把工事修好,死死守住。
秦军几次进攻,全部无效。
王翦对李牧的认识是充分的,知道自己虽然很牛,手中的军队很猛,但仍然干不过李牧。于是,把这个事实向秦王进行了汇报。
汇报的内容就是一句话,我们秦国目前还真没有找到能打败李牧的人才。

嬴政这时头脑也十分清醒,知道王翦的话不是在推脱责任,他们是真的打不过李牧。
嬴政找来李斯,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斯说:“容易。”也许你已经忘记了那个郭开先生,但李斯却记得他。
郭开人品极差,没有别的本事,但却是个做奸臣最优秀的材料。这哥们儿自小就被选为赵悼襄王的伴读,一边陪赵悼襄王读书,一边陪赵悼襄王玩。赵悼襄王觉得他很有水平(当然是会玩的水平和溜须拍马的水平),他接位后不久,就让他当了相国。他当相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廉颇玩了一把,让一代名将最后潦倒,让大家彻底认识到,打仗业务再厉害,也远不如精通拍马屁业务。功臣永远干不过奸臣。

李斯拿出一万两黄金,让王敖带着送给郭开,任务是把李牧换走。
郭开看到老王来了,就知道钱又到手了。这个秦国真好,这么多年来老是无缘无故送钱给我。估计我的拍马水平牛,秦王想把自己当人才引进秦国,让自己拍马屁。这时,郭开看到老王打开包袱,居然是一万两黄金。他当场傻了。这么多,不会是做梦吧?
王敖说:“不是做梦,是让你像以前搞定廉颇一样搞定李牧。”
郭开一听,“原来就是这个事情。呵呵,你也知道廉颇是我搞定的?”
王敖说:“当然知道。不过,我倒想问你一下,当时你是赵国的相国,难道不知道搞定廉颇,赵国会灭亡吗?”
郭开笑哈哈地说:“这你就外行了。赵国存亡,那是整个国家的事。而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我搞定他,跟国家没有关系。”
王敖一听,这哥们儿在奸臣里边,还真是属于杰出人物了。现在秦国正需要有这样的人帮助。立刻对他说:“好,马上搞定李牧。”
郭开说:“我以人格保证,一定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对于别人来说,那是很艰巨的,但对于郭开来说,是小意思的啦。
郭开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很讲效率,收好现金,就在第一时间去找赵王,对赵王说了一大通李牧的坏话。这哥们儿陷害别人的水平还是不错的,一时把李牧说成是叛国投敌的坏分子。如果还让他当这个大将军,只怕赵国没几天就完了。
赵王一听,说:“我也有点怀疑,但抓不住证据啊。”
郭开那张鲜活的奸臣脸立刻笑了,说:“我有证据啊。”
他当场拿出一把竹简,送给赵王。赵王虽然不聪明,那双眼睛不辨忠奸,但还是认识几个字的。他看了看那竹简,原来是李牧写给秦国的信。信中说,他准备当叛国投敌分子,请秦国批准他投过去。郭开看到赵王读完了,说:“这封信是我的门人从咸阳盗得的。是不是真的,请大王看仔细了。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但更不能放过一个坏人啊。”
到了这时,郭开就是用他的人格保证李牧是好人,估计赵王也不信了。他直接下令,撤销李牧的职务。赵王又说:“撤了李牧,谁去打仗啊?郭相国你能去吗?”
郭开说:“让赵葱去吧。赵葱根正苗红,又打过仗。”
赵王说:“要得。那就让赵葱去吧。”
这个命令一下达,那个司马尚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哥们儿认识到,李牧一完,就等于赵国也完蛋了,急忙跑到宫里,对赵王说了一大通,说李牧哪会是个叛国投敌的人?大王要是撤换李牧,谁也不是王翦的对手啊。赵国只怕打完这一仗,就再也没有仗可打了。
但赵王不听,说:“你怎么这么多嘴?好,你既然说没有李牧就打不了仗,那你也不用去打仗了。你也跟李牧一起下课算了。”
司马尚也被贬为平民。
赵王为王翦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李牧交出兵权之后,心情很郁闷。这些年来,秦国到处打四周的国家,打韩打魏打赵,只要开战,全是打胜仗。只有他和那个魏无忌连败过秦国两回。魏无忌当时靠的是多国部队,而他的对手只是蒙骛。那时秦国的实力远比现在弱。他打败秦军,靠的只有赵国的军队,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全是凭借自己的智商来打败对方。而且对方的统帅是王翦。王翦是史上与他齐名的历史牛人。
李牧是个职业军人,打仗是他的专业。他满怀信心地要跟秦军大打一场,但赵王不让他打,而且还让这个小人赵葱来替换他。
他痛苦得想大声哭出来。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呢?怎么老是小人当道呢?你的人品稍微好一点儿,你就没有好下场。
当然,他最后没有大声地哭出来,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一处小店,狠狠地喝了一顿。最后喝得不省人事。
他不省人事之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当然他不是醉死的,那时的酒不像现在的高度酒,再怎么猛喝,也不会直接喝死人的。他醉倒之后,一队骑兵开了过来。
带头大哥正是赵葱。
赵葱绝对是个标准的小人。他拿下兵权的第一天,并没有去考虑如何把秦军打败,而是想着,这个李牧的水平是真的高,只怕不过几天,赵王又会让他出来,那自己就完蛋了。还是趁着赵王还没有后悔,先把李牧搞死。没有了李牧,赵王再怎么后悔也晚了,他赵葱也就什么也不用怕了。于是,就带着几个人出来找李牧。看到李牧喝醉了,呵呵,你以为你喝醉了,老子就不杀你了?老子仍然要杀你。
他砍了李牧的脑袋,觉得真的太爽了。心想王翦怕李牧怕得要命,强大的秦军怕李牧怕得要命。可现在自己就这样轻松地杀掉了李牧。我牛吧?呵呵,这个世界谁也不如自己这么牛了。

赵葱为了让人家知道他是全地球最牛的人,还把李牧的脑袋拿回去,在军营那里示众,说:“这就是李牧。给我杀了。我牛吧?”
李牧所部基本都是赵国的北地兵。这些兵以前天天在北地那里,吃着李牧的牛肉,然后把匈奴打了个大败,再然后跟着李牧,把燕国又打了个大败。接下来,与秦军作战,连续两次把秦国侵略军歼灭。他们觉得跟李牧打仗很过瘾。
可现在他们的偶像就这样给杀了,那颗脑袋就挂在那里,满脸泪痕,须发飘飘,便都痛哭起来。
这些北地兵知道,他们的偶像死了,赵国也没有希望了,于是,在痛哭之后,都丢下兵器离开了军营。
司马尚知道李牧已死,知道自己如果还待在这里,下一个被砍头的就是自己了,于是带着自己的家属,离开赵国,逃生去了。
赵葱觉得自己现在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可当还浸泡在幸福之中时,有人过来报告:“大将军,不好了,部队好像都人间蒸发了。”
赵葱一听,你不会产生错觉吧?刚才他们不都还在那里围观李牧的脑袋?现在才半天时间啊,你就是真叫他们人间蒸发,他们也不可能蒸发这么快啊。”
那人说:“真的。现在军营都空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
赵葱跑出大帐,然后到军营视察,只见满地都是兵器,但军营中已经没有人了。

赵葱现在想找个人来问话,都难了。他回头看看自己的亲信。
亲信看到老大的脸色白得像被抽干了血,还问:“为什么他们都跑了啊?好像军营中也还有粮草啊,又没有被人家打败。”
赵葱是个小人,打仗的水平也不高,但他也不是猪头,知道这个后果全是自己搞出来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李牧居然会有这样的魅力。自己只杀他一个脑袋,几万部队就都跑光了。自己才当一天大将军,可只半天时间就成了光杆司令。这个大将军真不是谁都可以干的。
终于到了始皇十五年的春天。
但这个春天只属于秦国而不属于赵国了。
王翦知道李牧已死,心情大为放松。
现在赵国是赵葱为帅。赵葱算哪根葱?告诉你,除了他的名字里有个葱外,哪根都不算。王翦下令总攻开始。
曾经无敌的赵国子弟兵,此时一点儿抗打击能力也没有,战斗一开始就一边倒地迅速溃败。赵葱一看,急忙跑路,但现在他还能跑到哪里去?
结果被秦军杀死。这哥们儿杀李牧时,觉得自己很牛很无敌。直到临死时,这才知道,其实留下李牧才能留下自己的性命,杀了李牧其实就是杀了自己。
更后悔的不是赵葱,而是现任赵王赵迁。
他亲眼看到他的子弟兵四外乱跑,秦军铁骑过去,赵兵死尸相枕藉。邯郸的城门都没有人帮他关一下。最后秦国大军轰隆隆地开进邯郸。
赵迁终于成了俘虏。
曾经是诸侯国最有战斗力的赵国就这样被王翦宣布灭亡。

27、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朝见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的精神。大家听了非常伤感,皆垂泪涕泣。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至秦国都城咸阳后,荆轲持送厚礼给秦王的宠臣蒙嘉。由蒙嘉进言:“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乃朝服设九宾,在咸阳宫朝堂上召见燕国使节。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的那种阵式,不由得害怕的发起抖来,脸色苍白。使秦国群臣大为惊诧。荆轲只得对秦王说道:“北方蛮夷粗野之人,从未没见过如此大的场面,未免有些害怕,请大王谅解。”王政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直到图穷匕现。当荆轲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正要行刺。秦王此时大惊,出于本能反应,起身挣脱开了荆轲,荆轲抓着的袖子被扯断。秦王想将佩剑拔出,但剑太长,心里又着急,剑没有拔出来。荆轲向秦王扑来,秦王环柱逃避,荆轲紧追秦王。旁边虽有许多人,但是都手无寸铁;而殿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定,没有秦王召令是不准上殿的,官员中有个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因为荆轲要扬起手来挡避这个药袋,而使他分了神。这时,一边的大臣对着秦王喊道“大王背负着剑鞘,背负着就能拔出来了”。秦王抓住刚才夏无且制造的机会,将剑负于背拔出,刹那间斩断了荆轲左股,荆轲因伤栽倒到地上,勉强坐起,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掷去,击中桐柱,擦出火花。嬴政再用剑砍他,荆轲用手去接,五个手指应声而落。荆轲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对秦王说:“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的,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来回报太子啊。”此时,侍从的武士已受秦王命令,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而秦舞阳也被侍从的武士砍杀于朝堂的台阶下。

事后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无奈非秦军的对手。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国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秦王又派大将李信率军追击,非要将太子丹拿住,否则不肯罢休。燕王喜听从了代王嘉的计策,被迫缢死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军求和。暂缓了危局。秦军便南下攻打魏国和楚国,当魏楚两国被灭之后,便转而收拾燕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

28、灭魏:南北双向同开战

这时,秦国已经能够南北同时开战。
在王翦向北打燕国时,他的那个儿子王贲也带着部队强攻楚国。本来秦国对楚还是有点重视的。哪知,这个超级大国看起来很庞大,其实全是病态的。
王贲一口气就拿下了十多城,而且拿得很轻松,远比打摇摇欲坠的赵国更为容易。
嬴政这些年来到处打仗,已经打得没有道理了,但除了赵国的李牧打得有点艰难外,其他地方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只要秦国愿意进去,基本没有多少阻力。现在看到楚国也这么软弱,心情就波动起来,打一把楚国,那才是很过瘾的。而且此次向南用兵,也可以顺便把魏国也从地图上抹掉。楚国魏国完了,剩下的齐国、燕国,那就小菜一碟了。
当然,他仍然很重视楚国。进攻楚国,必须一举成功,否则以后就不好收场。因此,他在攻楚的计划里,仍然把秦国的王牌将军当作首发。
现在秦国的王牌当然是王翦。
嬴政先问李信:“你说,用多少部队才可以搞定楚国?”
李信信心满满地说,二十万就足够了。
嬴政再问王翦——老王比李信牛多了,李信才二十万,大概老王只用十多万吧?
哪知,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嬴政一听,我的天,六十万,这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了。楚国都虚弱成这个样子了,还要六十万?你没有吃错药吧?他当场就对王翦说:“王将军老了,胆子缩水了。”
于是,嬴政就派李信和蒙恬带二十万部队去伐楚国。

王翦听嬴政说他老了,便说自己的身体毛病越来越多,请老大给他准个病假,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嬴政当然准假。现在有那么多的牛人,也不差你一个老家伙。你以为你是廉颇?即使你是廉颇,秦国也不是赵国。赵国只有一个廉颇,秦国有的是牛人。
他还派王贲带另一支部队去打魏国。要是王翦当统帅,哪还能分兵去打魏国?
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带的部队先打进魏国,直接抵达魏国首都大梁城下。
魏国的部队全部缩在城里,等着王贲的强攻。
可王贲觉得强攻太麻烦,那会损失很大。他叫士兵们到汴河那里,决开河堤,把大水引进来,淹了大梁城。没多久,大梁城墙就被泡得软垮下来。大梁变成无墙之城,城内的军队全部裸露在秦国大军面前。
魏王一看,这仗还用打吗?举手投降。
现在投降也没有用。
王贲连投降手续也不办理,直接把魏王魏假“杀之”。魏国开国以来,只有魏文侯猛了一次,又有了吴起那样的牛人,着实把秦国打得差点彻底完蛋。后来的魏王基本都在走下坡路,都在挥霍魏文侯的老本。几年来,每一代都被秦国打几次,成为秦国的陪练运动员。后来虽然又有了个信陵君,让大家看到魏国闪光了一回。可因为这个体制,信陵君也只是这个历史的配角,虽然牛得让秦国觉得可怕,但他的命运却牢牢地掌握在除了蠢事做得很出色外,没有别的本事的魏安王手里。结果,魏国那个闪光也成了临死时的回光返照,除了让人看到信陵君还是个人物外,对魏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魏国消失。

这个时候李信觉得自己再拿不下楚国,等王贲的部队再过来帮忙,自己的胜利果实反而让他分了,于是,他跟蒙恬也快速向楚国进攻。他们兵分两路,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
结果大破楚军。
李信的信心更是一路涨停,继续进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这哥们儿这时只想着一路取胜,在楚国的大地上杀人如麻,成就他灭楚大功。楚国虽然很脆弱,但其幅员仍然是当时最辽阔的,人口也众多。灭楚之功,岂是灭赵灭韩灭魏之功可比?这个功勋章一旦被他拿下,其他功勋章基本就只算是配角了。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骄兵必败的老话不是白讲的。
当他的信心转换成骄傲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楚兵的这几次失败是对方故意造成的。
此时,楚国的统帅是项燕。
项燕是谁?可能有一部分人觉得是陌生的,但他的儿子项梁,以及孙子项羽大家是绝对知道的。
这哥们儿还是很有心计的。他知道秦兵很猛,楚国政坛刚上演了一出内讧大戏,权力洗牌正在进行中,以致王贲连续拿下十余城,居然没有人过问。如果直接跟秦兵交手,那是必败无疑。因此他就来个诱敌深入,把李信的骄傲情绪培养起来,然后再给他一脚。
李信果然按照项燕的设计一路走来,一路胜利,也一路骄傲。
到了城父,李信那双眼睛只是向前方看着,找楚国的主力决战。可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到楚国的主力部队。
哪知,楚国的主力早已躲到他的背后盯着他们,已经紧跟了三天三夜。
项燕看到李信的部队在前头停着,知道机会来了,下令总攻。
李信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心目中脆弱无比、一触即溃的楚军居然也会发动进攻,而且还是从背后猛攻过来。李信不是蠢材,知道碰上了高手,自己这次要吃大亏了,忙组织部队反击。哪知,你总指挥都这个心态了,还指望手下兄弟们冷静?大家突然看到楚军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杀来,以为已经被人家四面包围了。哪还有信心打下去。
项燕一番猛打,攻进秦军的两个大营,斩杀七名都尉。
李信狂逃而回,向秦王报告了失败的经过。
这一战,举世震惊,强大的秦军居然被打得遍地找牙,二十万大军一战而溃,弱不禁风的楚国原来战力不是一般的雄厚。
秦王嬴政也震惊了。他终于认识到,王翦的话是正确的。王翦并没有老到胆子全面缩水的地步。是自己太过轻敌,根本没有对楚国的力量进行过科学的评估。这个失败,看起来是李信的失败,应当由李信来承担,但真正的责任在自己。
他没有处分李信。
嬴政经过了认真思考。如果按照既定方针,在发现楚还如此强大之后,就应该把伐楚之事暂时搁置,先灭掉其他几个国家,然后再举全国之力南下伐楚。
但既然启动了这个程序,又遭到了灭赵以来最大的惨败,要是就此而罢手,秦国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几国的信心就会被提上来,到时秦国的麻烦就会增大。
因此,必须灭楚。
灭楚,必须王翦。

29、灭楚:王翦求财免猜疑

嬴政上次把王翦狠狠地嘲笑了一把,然后随意地在王翦请病假的条子潇洒地签了个同意,弃用王翦之意十分明显。哪想到现在仍然得用他。嬴政知道要让王翦出来,只有自己放下身段去请他复出,把面子给足了,他才会出来。否则,他还会继续病下去。
他亲自来到频阳,对王翦进行公开道歉:“我不把老人家的话当话,现在李信果然大败。看来秦国是离不开老人家的。现在您老虽然病了,但还是要出来啊。”
王翦说:“我现在是病夫啊,哪能当大将?”
嬴政说:“呵呵,老将军就不要说这样的话了。”
这话的威胁意图是十分显明:大家都是明白人,老子给你脸了,你要是还玩这一套,老子就不讲文明礼貌了。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上战场,我也没有意见,但必须有六十万人。这个条件不满足,大王你就是杀我我也不去。”
嬴政说:“只要你出来,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同意。”
于是,王翦在装病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当上秦国军界的头号人物。此时,他手下有六十万部队,不但成为秦国有史以来指挥最多军队的军方领导,也是中国历史上掌握军队数量最为庞大的将军。
秦国所有武装力量都交给了他。
王翦带着这支庞大的队伍上路,浩浩荡荡地向楚国开去。

嬴政也搞了个送别仪式,亲自把他送到灞上。
就在嬴政跟王翦挥手告别的时候,王翦突然说:“大王,我还有个要求。”
嬴政一听:“还有什么要求?难道六十万还不够?你要是再要求增加兵力,那寡人全家老少都得光荣入伍了。”
王翦说:“请大王再赏给我几块良田和几栋豪宅吧。”
嬴政一听就笑了,说:“你还怕贫困?”
王翦说:“呵呵,我们作为大王的手下,虽然立了一些战功。可是功劳再大,最后也就是封个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信任我重用我的时候,就加厚脸皮多提些条件,多讨点良田豪宅,为子孙留点财产啊。”
嬴政一听,哈哈大笑,“你帮寡人灭了楚国,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田地,也会有大量的豪宅。怕什么。你想要就尽管要。除了王宫,哪个豪宅都由你选。”
王翦这才带着大军继续前进。
才到武关,他又写了几封信,派了五个使者去找秦王,说:“上次灞上给的良田和豪宅太少了,请大王再多给点吧。好让我安心打仗。”
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顺眼了,对他说:“老大啊,你这样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却说:“你以为我真的这么贪心?大王的性格不但粗暴,而且极端多疑。现在把全国所有的枪杆子都交给我。我要是不要求多要良田豪宅为子孙留下产业,表示坚决为他服务而没有更高的想法,他一定会怀疑我啊。给大王一怀疑,结果如何,还用我说吗?”

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的大军又开到了平舆。这是去年李信取得大胜的地方,也是他开始上当的地方。
楚国高层听说秦国换人之后,又出来了。而且这次王翦带的部队很多,整整六十万。他们知道,这一次秦国下的决心无穷大,如果不认真对待,楚国就完了。于是,也紧急动员,把全国的部队都调过来,与秦军对抗。
哪知,王翦隆重开到之后,却突然叫停秦军前进的步伐,只在那里修筑营垒,然后高挂免战牌,好像现在是秦国在被动作战一样。
楚国的部队就天天向王翦下战书。可王翦对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文字从来不看,拿到手之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丢到一边。楚兵又天天跑到营前谩骂,把秦国的祖宗十八代,骂得一个不漏,然后又把他们的十八代子孙也骂得一网打尽。
可王翦的脾气却好得很,你骂吧。你有力气你尽管骂,我不生气。
如果项燕挤出点时间,把王翦研究一把,然后再对照现在王翦的做法,肯定会明白,王翦是一个谨慎的老人,从不打无把握的仗。只要他一出手,那一定稳操胜券。现在看到他这个做法,肯定是有预谋的,必须认真对待,而不是把他们骂出来一打了事。这是蛮干的行为。跟一个有头脑的人蛮干,你是会吃亏到底的。
可项燕现在只肯拿出时间布置他的手下去向王翦挑战,却不肯拿出一点儿时间来想一想这些。
于是,楚兵继续挑战,秦兵继续不理。

楚兵骂得无聊了起来。
秦兵不理,也有点无聊起来。
王翦为了不让大家无聊下去,便下令炊事班把饭做得好一点儿,让大家吃得好、睡得好,然后还亲自下到各营,跟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休息。他问大家,大家目前有什么娱乐活动?
大家说,现在为了丰富军营精神文化生活,为前线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我们正在玩投石和跳跃的游戏。
王翦一听,大喜说:“我们可以出战了。”
项燕看到王翦不出战,再怎么骂下去,唯一的收获就是显得自己太没有素质了,可你叫他也这么天天待在这里,跟王翦默默无闻地对峙着,既不打仗,又不往来,既不像睦邻,也不像敌人,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在求战不得之后,突然做了一个脑子进水的决定,带着他的部队向东而去。
他完全没有想到,去年李信来打楚国的时候,他也曾经这么伺机于侧,等敌人累了突然出击,最后大获全胜。他以为,只有他会这一招,王翦不会。或许,他把自己这个成名绝技完全忘记了。
总之,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没有理由地移动军队,结果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倒是给敌人创造了机会。
王翦绝对是抓住机会的高手。
他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他当即挑选精兵为前部,狂奔突袭项燕军。
项燕没有想到,一直没有脾气的秦军会突然杀出,而且杀得十分生猛,一时手足无措,想要组织部队抵抗,可秦军太多,而且有备而来,喊杀之声,十里相闻,楚国子弟兵尽皆丧胆。于是,只得败走。

老将军王翦这时一点儿没有老态,下令部队一路追击,楚兵逃到哪里,就追到哪里。只要有楚兵的地方,就是我们杀人的战场。
一直追杀到蕲县之南,连项燕也跑不动了,最后被秦兵砍了脑袋。如果这颗脑袋稍微开动一点,也许还不会惨败到这个地步。
这哥们儿也把王翦当李信,哪知最后自己变成了李信,而且比李信更惨,成了李信的升级版。
当然,即使项燕的智商再高一个档次,楚国仍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项燕是楚国最后的人才。项燕一死,楚国基本没有谁可以与秦军过招了。
这时,王翦一点儿不斯文了,迅速荡平周边的城镇,楚国大部分地盘全在他的管辖之下。
楚国真的太大了。王翦和蒙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最终把楚国的老大抓住,宣布楚国灭亡。

30、成功:华夏首次大一统

当时,国力稍微强大一点儿的,只有齐国和燕国了。
齐国和燕国又是两个传统冤家,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没有和解的意思,更加没有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一把的意图。
于是,在灭楚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五年,嬴政对王贲说:“你去把燕国也搞定了吧。”
这时的燕国已经跟原来的燕国差得远了。燕国本土早已经被秦国占领,他们现在是占据着辽东,在那里呼吸着冰冷的空气,瑟瑟发抖。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是希望秦国人怕冷,不要到辽东来就好了。
但秦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冷?
王贲带着一支部队来到辽东。
燕国连个抵抗的动作也没有就被王贲收拾了。
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不算强大的诸侯,但他们的祖先很牛。燕国的开国君主就是那个有名的召公。这哥们儿曾经与周公一起,把持周王朝的朝政,在历史上制造了一段“周召共和”的佳话。而且召公的后代经常在朝主持全面工作。但他们也跟周公一样,自己很牛,子孙却很不过硬。他们封国所处的位置也十分不幸。
燕国在最北部,得为中原诸侯拼命挡住北方的少数民族,几乎难得搞几年和平建设,所以国力从来就没有突出过。所以,当他们一直接面对秦国的时候,他们除了亡国,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虽然后来,很多人都把燕国的失败怪到太子丹的头上,说他太急躁,这才引火烧身的。其实,他再怎么不急躁,秦国仍然要灭掉他。其他国家没有太子丹,也没有谁派刺客去砍秦王,做对秦国有刺激的动作,但秦国仍然毫不客气地搞定了他们。

就这样,秦国把五国全部灭掉。
这时,齐国的国土面积仍然很大,如果趁着这几十年的和平时期,抓住机遇,仍然可以把国力提高起来。但齐国却像一个偷懒的小学生一样,什么也不做。
田建看到秦国灭楚灭燕之后,重兵全开到齐国的边境,这才觉得真的危险了。他召集大家来,问大家:“现在看来秦国要打我们来了,怎么办?”
那些大臣仍然大声说:“五国都打不过秦国,我们能打得过吗?大王不如带着我们去投降算了。我们主动投降,秦国是会优待我们的。”
田建当了这么多年齐国的国家元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主意,什么主张也没有,现在看到大家都举手同意向秦国投降,那就只得投降了。投降虽然有点难听,但总比不投降被打死的好。
这哥们儿虽然缺乏主见,有着典型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但这时做事效率却很快,立刻登上车,要跑过千山万水到咸阳去,向嬴政同志投降。
那个雍门司马挡住他的去路,问他:“请教大王一个问题,齐国所以设立国君,是为了齐国还是为了大王自己啊?”
田建说:“当然是为了齐国。”这哥们儿平时都这么教导别人,现在他也只得这么回答人家了。其实,他内心死硬地认为,这个齐国就是他们田家的齐国。
司马说:“既然是为了齐国,大王为什么要去向秦国投降?大王这算是为了齐国吗?”
田建一听,差点哭起来。只是平时都用这话去教导别人,要求别人的内心世界都要忠君报国,为他们田家去战斗,打到牺牲为止。现在给这个司马一说,他也无语了。这辈子也太窝囊了,连个投降派也做得不顺利。
他只得又把车子开回去。
回去就意味着抵抗到底。
那个即墨大夫是个主战派,他看到田建突然叫停投降活动,便跑过来见田建,说:“齐国现在的面积有千里,如果把成年人都武装起来,肯定有几百万。现在秦国虽然灭了五国,但以三晋一带那些人的性格,他们在短期内是不会服秦国的统治的。根据我掌握的情报,现在韩赵魏三国的很多高层都散居在阿城和甄之间。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收笼起来,让他们带着部队,去收复他们原来的国家。这样一来,秦国就很麻烦了。估计他们连晋关也进不了。而楚国的那些高层就更不服秦国了,他们现在都在南城那里观望。我们再把百万军队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复楚。秦国被他们一挡,恐怕连武关也进不了。这样一来,我们大齐帝国就成了诸侯中的老大,当年桓公的霸业就可以全面恢复。还怕什么秦国?
田建一听,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操作起来太难了。我当了这么多年的齐王,还从没有进行过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啊。”
他就这样坚决否定了即墨大夫的建议。
而别的人再也没有什么建议了。
于是,田建什么也不做,不能投降,又没有军事工作的经验,能做什么呢?
嬴政看到田建这个状态,心情当然很爽——齐国又可以打了。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他向王贲下令,攻齐。
这一次,嬴政认真汲取了第一次伐楚的教训,没有直接牛哄哄地令大军向齐国硬打过去,而是玩了个小小的阴谋。
嬴政知道现在齐国的主力部队全部署在齐国的西部边境,做着抵御秦国进攻的准备。因此,他不想用大军在那里跟齐国决战——那样一来,成本就大了。
所以,他一面先跟齐国玩外交活动,一面叫王贲避开齐国的主力部队,一路狂奔,突然出现在齐国首都临淄城下。
齐国人一看,战争还没有宣布开打,人家的大军都到首都了,便都高度紧张起来。
可嬴政却派人过去对田建说:“大王啊,不要紧张过度啊。只要你答应放下武器,开门出来,向我们投降,我们就可以封给你五百里的土地。”
田建一听,五百里?呵呵,也有齐国现在的三分之一了。如果不投降,秦军打进来,那可就完了。听说秦兵很残暴啊。
于是,这哥们儿这时很有主见,不再把大家叫来开什么会了,直接宣布老子投降。
齐国前线的主力部队听说老大投降了,便都解散。齐国就这样结束。其实当时,齐国首都还是有很多部队的。如果真的打起来,秦国能否在短期内打赢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这场战争拖的时间太久,对秦国是大大不利的。秦国这些年来,主要业务基本就是打仗,打仗就是消耗。消耗了这么多年,秦国也有点空虚了。而且接连打仗,接连灭六国,虽然版图都划归大秦帝国,五国公民的身份也都变成秦国公民,但民心还没有收服。如果五国的人看到秦国吃不掉齐国,估计公开出来捣乱的会不少。那样一来,秦国就会很头痛。
但齐国终于没有让秦国头痛。
田建送上投降书之后,就在那里等着再就业,他想:我把齐国这么好的地方送给秦国,嬴政同志也该给我一块不错的地皮吧?要是个边远山区,那还真难受。
没多久,嬴政的命令下来了,把田建送到共地那里。当然,并不把所有的共都封给他,只是在那里划了几颗松柏,你这辈子的最后时光就在这里度过吧。
田建一看,在这几棵松柏之间,怎么生活啊?连菜也种不上几根。吃什么啊?这不是要将我饿死是什么?
嬴政就是要将他在这里饿死。对这种人,嬴政连砍他一刀都不愿意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秦帝国终于统一了六国,中国的版图第一次统一在一个王朝手里——当然,以前周王朝好像也是个中央王朝,但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统一,诸侯国虽然承认周王朝是宗主,但各国基本自成体制,根本不受中央约束。虽然周之初,还能控制一点儿,但周就那么一点儿地皮,既没资源,也没有人口,哪个诸侯服,还得请某个有“得专征伐”特权的诸侯去摆平。
后世对秦灭六国的评价很多,其实基本都是围绕着“合纵”、“连横”这两个概念开展的。都说,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没有好好贯彻落实合纵精神,各自只为自己打算,最后还很卑鄙地去讨好秦国,做的全是自取灭亡的行为。那些评价都带着明显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充满了对秦国的愤怒。这些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秦国的政策很残暴。
其实,当时哪个国家都残暴。五国没有做出那么大的残暴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弱,根本无力做这些事。
秦国能从一个边远小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靠的不是残暴,而是他们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他们自从献公开始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历史牛人进入秦国,于是便有了商鞅变法,军事内政齐修,终于可以强大起来。为日后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