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国富论》亚当·斯密

2019-07-07 17:57:47

一、亚当·斯密创作《国富论》的背景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人类发展了数千年,但经济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只有近300年左右的时间。

真正把经济学独立出来的那个人叫做亚当·斯密。他出生在1723年。

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世界潮流是什么

我们在欧洲地区看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人文革命,第二是经济革命

人文革命叫什么?叫做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一些人,他们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此之前人是上帝的子民,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拜托给上帝。但是启蒙运动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灵魂和命运托付给自己。

所以人文主义在18世纪慢慢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摆脱了人对上帝的依赖,摆脱了公民对贵族的依赖,人变成了最大的上帝,人开始成为了自我的一个主宰者。

第二个是经济运动

亚当·斯密是诞生在英国,大家知道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在他诞生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技术上来讲有两个重大的东西。

第一叫做蒸汽机

当蒸汽机发明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改变了动力的发生。比如说人一天可以走100公里,如果这匹马呢?一天可以走200公里,人的交通和流通的路途就开始加大。马和牛它力量比人还大,所以马、牛的这些牲畜的驱动力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蒸汽机发生的时候,一辆火车一天可以开600公里,一下子人的运动的半径、货物运动的半径就开始大规模地增加。

第二是英国人发明的焦炭冶炼法,使得钢铁的产量极大的增加

所以一方面是驱动力、动力发生了一个革命,第二是冶炼技术发生了革命,所以这两个东西都跟粮食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工业有关系,所以叫做工业革命。

当这两个东西发生以后,就会在城市里面出现了全新的组织结构叫做工厂。当工厂开始出现的时候,那就面临一个问题了:哪一家工厂它能够赚更多的钱?哪一家工厂它具有更大的效率性?工厂它存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的模式,它的内部管理模式应该是怎么样呢?国家跟工厂、人和工厂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当这些问题发生的时候,经济学它的诞生的土壤就开始发生了。

二、《国富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国富论》这本书中,除了研究这些经济要素、产业分工以外,他还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一个企业组织的不断的发生,然后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成为了社会运营的主体,在此之前什么?家庭和农庄。那么城市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工厂,当这些城市不断地扩大以后,那么国家边界和效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国富论》中,他研究了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所以亚当·斯密同时也是现代国家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亚当·斯密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它有三个责任

第一,它保护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它是一个暴力机器。

第二,它保护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成员的侵犯。

第三,国家必须要提供一些公共设施,能够为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提供服务。

那么公民怎么来回报国家,来支付国家所为你提供的对外的捍卫、对内的和平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呢?公民要干一件事就是纳税。所以所谓的纳税人意识就是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唯一的一个关系,叫做赋税关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讨论了现代国家的责任和国家的存在的一个理论基础。

三、亚当·斯密最重要的三个理论

《国富论》提出的三个理论,正是因为这三个理论的创建,让亚当·斯密和他的这本《国富论》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奠基性的一个作品。

第一,他确定了经济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第二,他发现了经济行为最神秘的那个部分叫做看不见的手,他是被一个市场化驱动,所以亚当·斯密是一个市场主义者。

第三,他发现了企业运营的效率提高的最核心的那个秘密叫做分工理论,我们今天也把它叫做“斯密定律”。

1. 第一个重要理论:确定了经济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他认为说一个企业组织、一个经济体它开始运转,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他说有三个东西,第一叫做劳动,第二叫做土地,第三叫做资本。所有的商品的生产都跟人的劳动有关,所以后来马克思、凯恩斯他们都是研究劳动、劳动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个第一步提出来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第二是土地。他认为土地在经济行为中是一个固定增值。土地价值的高和低和这个土地上面所承载的经济行为有重大的一个关系,而它们之间又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关系。这一段话大家想,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还是我们个人财富增长,土地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三叫做资本。在亚当·斯密之前,主流社会对资本或者运用资本的这个人,他本身是采取一个,东西方一样,都是非常的藐视的。

2. 第二个重要理论看不见的手

什么叫“看不见的手”呢?一堆人在一个工厂里面,它开始生产,然后生产出来的东西,它以什么样的价格贩卖给哪个国家、哪个区域的人?然后这个贩卖过程应该有怎样的一种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构?这件事情的背后,一个商品它的整个流通的背后,大家好像发觉说并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或者某一个阶层说了算了,是由谁说了算?它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今天的粮食是涨的还是跌的?这辆火车它的价格大概是多少?等等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今天知道,它叫做“市场的力量”,是由“看不见的手”在推动整个商业行为的发展。

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贪婪的。无论你是写一本书也好,无论你是生产棉花也好,无论你是做一辆汽车也好,都是为了牟利,这个本身是自私的。但是亚当·斯密说,没有关系,你没有办法把人天生下来的这些自私和贪婪拿剪刀去剪掉它,它像影子一样地伴随你的一生。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是在商业行为中,人正是因为是自私的,所以你会去努力地工作,然后当你这些努力的工作的本身会产生一些不自觉的利他性行为。

我很自私地写了一本书,但是当这本书发行了以后,你可能因为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提高了你的境界,增加了你的知识,而这个本身是你的事。所以我的自私的写作最终导致了某一些人的知识的提升。我做一根针、我做一辆汽车、我做一个机器,那个本身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盈利,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个事情是我做这个行为的一个根本,但是因为我生产出来这些棉花、做了这些针、做的这些汽车,由此改善了其他人的生活,改善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的环境。

所以,“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自私的人,而一个一个自私的人他们的种种的经济行为产生了一种利他性的一个结果,而这些利他性的结果当汇聚为一种公共行为的话,这个社会就被改变了。

这个是国富论中的第二个理论性的创建。

2. 第三个重要理论分工

在一个工厂中,怎么能够极大地提高它的效率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第一章就讲了一个概念,叫做分工。他认为分工是一个企业组织能够极大提高效率,提高产能和成为一个优秀组织的一个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今天你在想,这些东西道理太简单了。但你知道吗?在300年前,当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专业化分工理念的提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国富论》讲到了专业分工,但一直要到1908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人叫做亨利·福特,亨利·福特做汽车才发明了生产线。一直要到1908年的时候,分工理论才进入到汽车行业。

到了1940年代以后,日本丰田,丰田喜一郎又把分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迭代,叫精益化生产。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分工的精细化效率的提升环境下,我们的产业效率的提升才慢慢地出现了很多的一个进步。

那么在人类历史上,亚当·斯密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了分工理论的人,你知道是谁吗?第一个是咱们的老祖宗,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在山东地区,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齐国,齐国有一个首相叫做管仲。

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他认为在齐国这个国家中从事经济和生活行为的有四类人,第一是士,士兵;农,农民;工,工匠;商,商人。

每一个专业的人都聚集在一个乡里面,然后子子孙孙祖辈相传,然后共同从事于一个行业。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面,在所有的农耕文明时期国家中,中国的手工业的先进程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而且有很多专家认为说中国的手工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明。但是中国的这种专业化分工最终并没有迭代到工业文明时期,而反倒是亚当·斯密这些英国人在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把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植入到了工厂和企业的经营、运营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