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2019-09-22 13:48:58

经济学的奠基有三个作品,简称“三论”,构成了基石般的存在。第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发明了“看不见的手”;第二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它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提出了一个“看得见的手”;那么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他把供给和需求建立了一个“二元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把亚当·斯密所发现的“看不见的手”和马克思所发现的“看得见的手”进行了一次融合,所以到凯恩斯出现的时候,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就逐渐成熟了。

一、凯恩斯的背景

凯恩斯诞生的时候,工业革命已经进行100年了。经过100年的发展,欧洲作为全球地理政治上一个非常偏小的一个区域,变成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一个统治者。100年来,整个欧洲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革命的一个大规模的跃进时期。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很多的人文学家和政治家认为说:100年过去了,工业革命把旧世界全部推翻了,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一个黄金时期,好像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都已经被解决掉了。但是你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到凯恩斯去世的时候,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以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更不确定的时期。

凯恩斯的一生对他的祖国英国来讲更加是百感交集,当他诞生的时候,大不列颠帝国统治了印度,在全球有很多的殖民地,所以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日不落帝国”,是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英镑被美元替代,美利坚替代英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的霸主。对英国来讲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转折时刻,凯恩斯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波动之中。他的所有的理论也是对这些所有变化所发生的一次理论和理性意义上的一个应对。

凯恩斯的这本《通论》发表在1936年,那是个什么时候呢?

在1929年的时候,从美国到欧洲发生了一个大萧条,在经济史上非常有名,叫“1929大萧条”。在192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从美国到欧洲经济陷入到了一个“滞胀”的一个状态,各个国家的失业率非常高。英国在1930年到1935年的六年时间里面,他的国民的失业率超过了20%。

所以在那个时候整个西方世界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认为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推导的资本主义覆灭的那个时刻好像已经到来了,洪水真的开始蔓延整个欧洲的世界。

这个时候凯恩斯发表了《通论》,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宏观经济管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二元论。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其实是他的老师马歇尔。马歇尔在他的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供需二元论。

凯恩斯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供需二元论投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治理上。

二、他走了,美国赢了

《通论》一书的理论起点是凯恩斯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也就是总供给跟总需求达到均衡,但是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而且相当大的部分劳动力会处在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认为,供给本身是没有办法创造出需求的,所以供给的变化一定是跟需求相关。当需求开始不断发生迭代的时候,供给才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说我们看今天的中国经济,我们说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那么产业转型就是供给部分,就是在企业生产的部分;消费升级就是在需求的部分。

那是产业转型来决定消费升级,还是消费升级来决定产业转型?用凯恩斯理论认为说,产业转型本身并不能够产生需求,所以中国制造业、服务业、金融行业所发生的所有的变化都是因为在需求端发生了消费升级,就是原来以价廉物美为主的这些感性消费者为主的需求市场(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会发觉说出现了一部分新的人群叫做“新中产”,他们开始由对商品的必需性需求转向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升级本身产生了对产品的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本身又会倒推到供给端,所以,所有的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者,你必须要能够生产出那些符合消费升级的新中产他们的需求,那么你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这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进而认为,由于并不存在引导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自我矫正机制或者“看不见的手”,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停留在低产出、高失业的痛苦状态,那也就是1929年以来大萧条时期所面临的状况。但是这个状况有没有可能被改变呢?如果不可能通过和平和政策的方式被改变的话,那么必然会爆发马克思所说的暴力革命。

凯恩斯说,我们必须要避免暴力革命。怎么能够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凯恩斯认为有办法,就是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使得经济在国家干预的前提下,渐渐地恢复到它的稳定和正常的状态。

凯恩斯给出的药方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以解决就业为中心的,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有效需求原理。

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个是消费的倾向,第二是资本的边际效率,第三是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基本因素,再加上政府在货币和财政上的调整,凯恩斯认为一个国民经济就可能走上它的正常的轨道。

如果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景象的时候,这时候该怎么办?其实是有两种选择。

有一种是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就认为什么呢?你看,当经济萧条了以后,那么必须干一件事情,就是能够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市场投入,然后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让国民经济慢慢地恢复。

但这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一个困难点,就是,市场开始萧条了,我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怎么知道哪些需求是市场可以被满足的呢?所以市场越萧条,企业家的投资就会越减弱,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的一个循环,就所谓的叫市场失灵的一个状态。在这个时候(哪怕)你拿着鞭子去赶那些企业家,他们仍然不敢投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会不会越来越差。

那么就出现了第二种选择,就是当企业家不敢投入的时候,由国家来投入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他承认“看不见的手”的存在,但是他同时认为说,当市场失灵之后,国家必须要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他这个时候认为,即便在这个时候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赤字政策,就是我(们)的投入和产出已经失衡了,国家已经背负巨大的国债。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国家性的投入。只有通过赤字政策的方式让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发展重新驱动的一个主体,这个时候国民经济(才)能够迅速地恢复到它正常的状态。

所以在另外的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又被认为是叫做国家干预主义

其实对凯恩斯的理论的种种的分歧和讨论构成了后来近半个世纪全球宏观经济学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我们再来回望这段历史的话,我们会发觉说,所有国家的治理者,无论是中国、欧洲、日本或者美国已经不存在一个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就是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无所作为,垂拱而治。我相信没有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敢于这样干。但同时也很少有一个国家治理(者)说,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把市场全部驱除掉,让“看不见的手”完全失效,就如同当年的苏联体制和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所进行的那种命令型计划经济的模式。完全的市场主义者和命令型计划经济主义者都不再是今天国家治理的阻力,而更多的人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或者半个凯恩斯主义者。

在1936年《通论》发表以后,第一个被验证说凯恩斯主义存在,他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并不是在他的祖国英国,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另外一个国家叫做美国。

美国在1929年进入到了一个大萧条的时期,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担任了美国总统,推动了所谓叫“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背后它的理论基础跟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出的理论是一样的,就是国家要积极地来干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罗斯福在1933年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就提出了一个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旨的经济复兴运动,它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了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政策。

在新政时期,罗斯福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他兴建了18万个工程项目,其中包括1000座飞机场,12000个运动场,800多个校舍和医院等公共设施。当这些政府投资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罗斯福要解决美国最大的问题,就业问题,所以新政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叫“以工代赈”。就是说,我救济你,但是我不能给你钱,我给你什么呢,我给你个工作的机会。因为政府投资了那么多的飞机场,那么多的道路和校舍,就需要用工人怎么办?

当时成立了两个重要的机构,一个叫做“工程兴办署”,还有一个是针对年轻人的,叫“全国青年总署”,两者加在一起,在四年时间里面一共雇佣了2300万人,占到了全美国劳动力人口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在1930年代初期,美国一半的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是通过政府的罗斯福新政的大规模工程建设设施来进行提供的。

所以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和美国经济的复苏,凯恩斯和他的《通论》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大,凯恩斯的理论开始日渐风行开来。

凯恩斯去世在1946年的4月份,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两年,凯恩斯和当时欧美的精英分子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认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了,那么有没有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呢?非常地危险,所以凯恩斯认为说,未来不可能通过暴力和战争的方式解决国家与国家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全球性的经济型和政治性组织,然后通过经济竞争和企业竞争这种相对比较和平的方式来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竞赛。所以在凯恩斯等人的推动下,当时成立了几个重要的组织,在政治上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联合国,然后在经济上成立了三个大的组织,一个叫做世界银行,一个叫做国际货币组织,IMF,还有一个就WTO。凯恩斯是世界银行的第一任行长。

凯恩斯天纵奇才,如此地聪明,对宏观经济如此地掌握(了解),但是一个人是没有办法跟趋势所对抗的。所以1944年到1946年,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讨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确立了一个新的美元体系,从而美国在货币的意义上替代了英国,成为了未来半个多世纪全球化最重要的获益者。而英国,凯恩斯的祖国成为了二流国家,所以有人说,1946年凯恩斯的去世是被美国人给气死的。

凯恩斯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地精彩,他诞生的时候英国是全球唯一的一个日不落帝国,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而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100年。很多人认为说,全球所有的问题都已经结束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漫长的可以信步游走的一个黄金时代。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的后半生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一个经济学家的一生经历如此动荡,一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但另外一方面也充满了悲剧和巨大的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