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2020-01-12 18:20:16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旗手

政治和经济永远是一个无法剥离的双胞胎,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和经济体制里面,经济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体制,一种是计划体制;在政治体制中又有两种,一种叫做民主体制,一种叫做专制体制。然后四个里面你可以进行搭配,构成了今天全球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比如说你把市场和民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今天所谓的欧美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你把市场和专制结合起来,那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它的商业按市场规律来进行的,但是它的政治上是独裁政治,这就是所谓的拉美化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专制结合起来,就是苏联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民主结合起来,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比如说新加坡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再比如说今天北欧的很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它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

《通往奴役之路》和哈耶克是这个模型中市场民主派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过去10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也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二、《通往奴役之路》的创作背景

哈耶克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发动的,然后全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最终把希特勒干掉。那两个大国,一个叫做美国,一个叫苏联。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拯救了世界,但是大家也知道,美国和苏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代表的是市场民主体制,苏联代表的是计划和专制体制,但是当他们两个成为盟友,当他们共同拯救世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的那些精英分子,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想一个问题:我应该站在左边还是右边。

所以二战结束以后,有一些知识分子,英国的、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面非常同情和认同苏联模式。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对苏联模式保持了绝对的警惕。

那么在思想界有两个人,一个叫做汉娜·阿伦特,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集权主义”。不是用专制主义,她讲,集权主义,就是,当统治者拥有社会资源,配置所有的权力后,她认为就形成集权,集权最终一定会干扰到人的自由。她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庸人之恶”,就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这样的一个集权体制下,你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这种体制的一个帮凶,每一个人,哪怕是最平凡的人,哪怕你是个庸人,你也要警惕,你有没有成为集权主义的一个帮凶。

哈耶克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阿伦特是一个哲学家,哈耶克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学派叫做“奥地利学派”,他是奥地利人。

然后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可以说是对苏联模式从经济学角度的一次终极审判。

但这本书其实并不像很多经济学家的书一样,比如有很多的表格,很多的公式。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一本哲学宣言,这本书没有一个公式,没有一个图表,甚至连数据都很少。

哈耶克是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推导到另外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然后对经济、政治、社会、道德进行了一次综合的表述,所以这本书中可以说带有思想启蒙的特点。

三、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一次交锋

也就在1944年的时候,因为二次大战,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到一摊烂泥的时候,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叫《就业指导白皮书》,就是希望通过一些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通过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让英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到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中。这个白皮书的起草人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凯恩斯。

哈耶克写《通往奴役之路》的时候,正好是凯恩斯起草《就业指导白皮书》的时候,所以哈耶克在自己的这本书中还专门就凯恩斯的《就业指导白皮书》写了一段话。他说,一些经济学家确实相信解决的办法来自对大规模公共项目的启动做出巧妙的实际安排。这句话是不是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他们在干的这件事?就是通过造铁路,通过建图书馆,通过建大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政府投资的项目来解决就业问题。

所以,哈耶克说,这件事情靠不靠谱呢?他说,这个办法将导致在竞争领域的严重限制。在向这个方向探索的同时,我们应当小心翼翼,以防止所有的经济活动会一步一步地依赖政府支出的方向和规模。

哈耶克说,无论是凯恩斯也好,无论是罗斯福也好,经济不好了,你们想修铁路,想修图书馆,想建航空站……然后你们提供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好像老百姓有了就业,有了工资,经济就恢复了。

但是他认为这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恶果,就是随着政府不断地进入到各个领域,你会不会修钢铁公司呢?你会不会再去建一个汽车公司?你会不会去建另外一家可口可乐呢?

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你从修图书馆到航空站,到最终你去建个钢铁公司和汽车公司时候,那么你对整个市场就会造成巨大的挤压。

所以他认为,恶是从原点开始的的,这个恶慢慢放大以后……所以他说,凯恩斯你错了,罗斯福你错了。

他这本书发表以后,凯恩斯刚刚在从英国去美国的轮船上,他当时去参加战后重建的讨论,后来那个叫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讨论。

在汽轮上的时候,有人就把这本书很生气地交给了凯恩斯说,你看,哈耶克写了本书,他在骂你,除了没点你的名以外,骂得非常清楚。

凯恩斯看完这本书以后,就在汽轮上写了篇文章,他说什么呢?他说,哈耶克同学出版了一本非常伟大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它代表了自由主义的精神,我们要对他表示敬意。

这是一本宏伟的著作,我们有最大的理由向你表示感谢,因为你说出了很多应该被说的话,在道德和哲学上我几乎同意你的所有观点。

凯恩斯首先对哈耶克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代表着我们自由主义的精神。

但是你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在何处划分界限的说法,我猜想你大大地低估了中间道路的现实性。我要批评你将道德和物质的问题混为一谈。在思想和感觉都正确的社会,危险的行动也可以是安全的。但是如果由那些思考和感觉都错误的社会来执行这些政策,就会走向地狱。

凯恩斯的意思是什么呢?经济和发展有两只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一只看得见的手。你把经济发展完全拜托给看不见的手是不可靠的,因为市场会趋向于无序,而无序在某一个点上会进入到沸点时刻,沸点会造成整个经济崩溃,崩溃以后,那么你所谓的民主,所谓的自由都会被贫穷所吞噬。

但是你拜托给那些看得见的手也不行。所谓的苏联模式,每一个人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然后所有的经济都拜托给两个机构,一个叫国家经委,一个叫国家计委,那能行吗?那也完全不行,国家控制所有的生产资源。

所以凯恩斯说,应该有一条中间道路,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说,这是需要计算的,任何一个中间道路,比如说罗斯福新政,比如说英国今天提出的《就业指导白皮书》,我所提供的公共项目和就业机会,它需要有个边界。

我会不会因为去修一个航空站,最终我就去建一个汽车公司呢?我不一定的,为什么?我有一个制度的边界和计算。那么他认为边界的计算靠什么?是靠一个政治制度。

所以凯恩斯说,如果是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家中的话,那么这个边界是一个被控制的,但如果是另外一个专制性的制度的话,那么它就会走向地狱。

所以凯恩斯用自己的这一段话来对哈耶克进行了一个温和的反驳。我们从史料来看的话,哈耶克并没有对凯恩斯的反驳进行再反驳,这个争论就到此结束了。过了两年后,凯恩斯就去世了,所以他们两个人就仅仅有这么一次小小的一个交集。

这个交集之后,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做“哈耶克陷阱”。

大家都非常尊重哈耶克,认为哈耶克是自由主义时代的一个旗手般的人物。特别是在1944年,苏联和美国联合击败纳粹德国之后,整个思想界极度混乱的时候,他像一个非常勇敢的勇士一样站出来,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来反对苏联模式,出版了这本书,认为苏联模式将通往奴役之路,看书名,本身就代表了他的道德立场。

但是因为他反对,所以哈耶克会出现一个陷阱,叫做“为反对而反对”,就是苏联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所以我要成为你的反面,我的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他就成为一个为反对而反对的人。

所以凯恩斯说,哈耶克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不太像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最大的一个工作是要量化,任何东西能够被量化,有边界,所以有中间选项可以妥协。

那么任何一个经济政策有没有长期呢?凯恩斯说,没有长期的,所谓的长期的经济政策是不可靠的,因为从长期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死的。政策需要不断被调整,但是它需要建立在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当你完全按哈耶克的经济来做的话,用凯恩斯的话来说,你没有告诉我边界的存在,那我怎么来管理这个国家呢?就会掉进所谓的“哈耶克陷阱”。

四、哈耶克的三个原则

在这本书中,哈耶克讲了三个原则和自己的三个不相信。

1.自由至上原则

大家知道,在西方的思想体系中往往有个问题说,是自由重要还是民主重要?

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悖论性的悲剧,就是古希腊时期有个哲学家叫做苏格拉底,他被认为是整个雅典城里最聪明的人,但是最后呢?最后他被投票选举说,这个老先生他非常聪明、非常有思想,但是他毒害青少年,那该怎么办?我们举手表决,需不需要判他死刑。结果举手表决说需要判他死刑,所以苏格拉底最终是被雅典的民主制度判处了死刑。

这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悖论性的悲剧。

那么哈耶克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哈耶克说什么呢?说自由而非民主是终极价值。他在这本书中还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而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2.政府不可靠原则

哈耶克在书中有一段话非常经典,他说,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制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并且一个民主制度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完全的专制统治来。

希特勒上台是不是这么一个过程?整个经济非常不好,需要一个拯救者,一个军队中的下士组建了一个以工人为主的暴力型政党。他怎么上台的?不是拿着机关枪冲到德国的议会大厦里面成为了总理的,他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但问题是选举产生出来的希特勒政权最终给了他一个绝对的权力,所以民主一旦被赋予绝对权力以后,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合法化的专制。

哈耶克告诉我们说,政府必须要有一个监督,有一个制衡,权力要被关到笼子里去。

有一个西方的神话讲的就是类似的一个道理,说一个村子里有一条恶龙,这个恶龙每年都会到村子里来,然后你需要献祭三个少年给他吃,然后他就走掉。然后这个恶龙就成为了这个村子的绝对的统治者和一个恐怖主义式的存在,那怎么办?村里面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

天才少年说,你们都跟着我,然后我带着你们去杀死这条恶龙。结果有一年,这个少年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带着整村的人杀死了这恶龙。当恶龙被杀死之后,这个少年坐到了那条恶龙曾经坐过的宝座上,整个村子的人看到什么呢?看到这个少年的身上慢慢长出了龙鳞。也就是说,杀龙少年因为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他成为了另外一条恶龙。

3.法治评判原则

哈耶克说,最能清楚地将一个自由国家的状态和一个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的状态区分开来的是什么?就是一个自由国家状态,遵循着被称为法治的这一伟大原则。

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自由主义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法治评判原则。

法治两个字怎么写?你脑子里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两个“zhì”:一个法治,法律的“法”,治理的“治”;一个法制,法律的“法”,专制的“制”。

所以耶克在这本书中首先告诉了我们三个原则,第一,自由至上原则;第二,政府不可靠原则;第三,法治评判原则。

再接着,哈耶克告诉我们说,政府不可靠,那么政府到底怎么样不可靠呢?

哈耶克的三个不相信

哈耶克说,我有三个不相信,这三个不相信就是政府不可靠原则前提下的三个不相信。哪三个不相信?

1.他不相信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是可以被计算和规划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宏观治理的一种惯例,叫什么呢?叫五年规划,最早是苏联斯大林时期。五年,我们把国家的国民经济、我们的产业进行一次规划,然后五年后我们来检视一下我们五年前的任务有没有实现。

因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他认为是一个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自由结果,而不是靠一只看得见的手。你可以规划好5年,可以规划20年,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经济和宏观本身是没有办法被精确管理和计算的,它是市场决定的一个结果。

所以哈耶克说,第一件事情,他不相信宏观经济是可以被规划的。

2.他不相信政府能够控制对权力的贪婪

哈耶克说,所谓经济权力,虽然它可能成为强制的一种工具,但它在私人手中的时候绝不是排他性的,或完全的权力绝不是支配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的权力。但是如果把它集中起来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工具,它所造成的依附性就与奴隶制度没有什么区别了。

比如说,哈耶克在书里面讲到了垄断这件事情,他说,市场的垄断是有它自然存在的可能性的。

到今天,无论在西方,在中国,我们知道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不对?我垄断了搜索市场,我垄断了电商,我垄断了社交环境,我这个东西还跟别人屏蔽掉,不跟人家别的兼容。

所以在几十年里面,关于市场化的垄断一直有重大的争议。我们到今天会发觉,无论是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并没有对此进行完全的彻底的一种法律上的认定,说市场化垄断它具有强大的一个绝对的违法性,今天是没有的。

哈耶克说市场化垄断有它市场自然生存的机制,但接着,随着技术的变革,它可能会被摧毁掉。

但是政府垄断不一样,政府垄断它会产生什么?它会产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因为政府垄断了一些资源,所以它就会干一件事情就是,老百姓不能与国家来争利,因为政府的垄断性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利益集团。

比如说我开加油站,我开加油站以后你就不能开加油站了,因为你一开加油站,你跟我竞争,一竞争以后油价就会下跌;我有一个手机牌照,你就不能再搞手机牌照了;我有一个银行,你就不能办银行了,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垄断。

政府垄断会干扰整个市场的正常配置,同时我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捍卫我的利益的时候,就一定会发生一件事情,就是每一个公民和私人资本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

所以哈耶克说,政府性的垄断是需要被颠覆的。这是第二个,政府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对权力的贪婪。

3.他不相信精英子能够发现绝对真理

在西方,到今天仍然存在着两种思潮。一种认为什么呢?说这个世界是由少数人思想所产生的,就大多数人活得跟蝼蚁一样的,每天埋头为了自己的三餐饭,为了自己的一个月的月薪开始努力地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超脱了这些日常的生活,他们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替我们去想象这个国家该怎么治理,人类该怎么进步。

另外一种思潮认为说什么?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什么?是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无论是一个像蝼蚁一样的每天上下班的上班族,还是一个当总统的人,其实我们都在思考这个国家往哪里走,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怎么样成为进步力量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一个人类共同思考的结果。

哈耶克认为,你把一个国家的命运,你把人类的进步拜托给这些精英分子,这件事情是不可靠的。

所以你看,他一方面对政府不信任;第二方面,他对精英分子不信任。

他认为说,最可信的是什么?是两个东西,第一叫自由,第二叫市场,所以自由和市场是可以被信任的,其他的都值得被怀疑。

哈耶克的批评精神和时代影响

哈耶克在自己的书中对命令型计划经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苏联模式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批判。

他说,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当局所掌握的对所有消费的控制权的根源就是它对于生产的控制。一个国家要控制国民经济,首先要控制的不是生产,而是控制你的需求。

比如说中国在命令型计划经济时期的时候,中国有票据。1952年第一张票叫布票,就是我们每年穿多少衣服,不是我爸妈说了算的,不是我家里有多少钱,是谁说了算,是国家说了算。

南方人每年的布票是一件衬衫,东北人每年的一张布票是可以买一件棉袄,是不一样的。通过布票、粮票、豆腐票、煤球票控制你的需求,当我控制你的需求以后,我接着就控制了生产。

哈耶克对私有财产是这么论述的,他说,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这一观念仍然使大多数人感到胆寒,这不仅是由于这项任务存在着极大的困难,而更多是由于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心来加以指导的观念所形成的恐惧!

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使计划恰好停止在我们所希望的限度内,并且市场的自由活动所受的阻碍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计划者就被迫将管制范围加以扩展,直到它变得无所不包为止。

所以他认为说,当政府拥有了一个恶和一个专制的开始以后,它会把这个恶和专制延伸到所有的领域,最终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最终会干涉到每一个人的个人自由。

在《通往奴役之路》的结论的最后,哈耶克有过一段话,他说,如果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从头做起的勇气,即使这意味着欲进先退。我们几乎没有权利感到比我们的祖辈优越,我们不应忘记,把事情弄成一团糟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哈耶克写完《通往奴役之路》以后,一直保持着这种非常激进的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态度。

在他的晚年,特别是在1980年代的后期,哈耶克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一方面是因为整个苏联经济进入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我们开始批判和观察苏联经济模式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想起1944年那么早的时候,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讲的每一句话。

而在1980年代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进入到了新的一个浪潮期,当时美国的总统叫里根,英国的首相叫撒切尔,所以有一个主义叫做里根—撒切尔主义,他们都是哈耶克的信徒。他们认为说,一个国民经济就应该像哈耶克这样的,应该还市场以自由,把所有的政府管制全部都取消掉。

所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1980年代末的美国和欧洲推动了一场新自由主义的运动,在他们的演讲中经常引用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和格言就来自于哈耶克。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因为种种的主客观的原因,声望达到了顶点。

哈耶克的书在80年代时候就引进到了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面,他的书、他的很多观点成为我们中国学者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批判的一个理论的武器和工具。但是中国改革走到今天,我们摆脱了那只完全的看得见的手,摆脱命令型计划经济,但是我们有没有走向完全的看不见的手呢?好像也没有。

在中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仍然存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凯恩斯所说的那个需要有量化、有边界的、中间的、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

所以,哈耶克的存在在中国是一个参照式的存在,从他的思想和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对专制、对计划批判的理论的武器和勇气,但是哈耶克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自身的悖论,就是所谓的哈耶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