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齐楚崛起1
2018-05-07 20:29:351、岐山震 周公召公骂幽王
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岐山地震,震级7.9。
岐山在哪里呢?在今时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宝鸡市还有一个称呼,就是暗度陈仓的那个陈仓。
这么严重的地震,整个周朝为之震恐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点太特殊了。
要知道,岐山是周朝的发家福地。用后来的话说,那就是周朝的龙脉啊。龙脉崩了,那不是要倒大霉了吗?
当时的太史伯阳父第一时间跳出来唱衰周朝。太史啊,是掌管史籍的,当时的地位相当的高,那就相当于今时今日的国家社科院院长啊。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史记·周本纪》)伯阳父连时间都给预测了,十年亡国。果然如此吗?
2、博一笑 幽王烽火戏诸侯
提起周幽王,大家都会想到褒姒这样一位美人,熟悉她的人们都知道这位美人不经常笑,常常都是冷冰冰的,而一提到红颜祸水这四个字,褒姒总是逃脱不了这个罪名,这个美人在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将他抛弃了,之后她由养父母抚养长大,在当时正好发生了地震,民不聊生,县长赶快上报。
可是当时的幽王正在急于充实后宫,想要给后宫多添加一些美人,于是便直接将他打入了监牢,这可让县长公子急坏了,迟迟没有等到父亲的消息,最后换来的却是这个坏消息,当时他们全家因为这件事情花了很多钱,找了很多关系也没有想到能把他爹救回来的方法,有人和公子说,幽王喜欢美人,如果这个时候能给一个美人,一定可以将他爹救出来。
公子实在没有有找到办法,于是便回家了,这个消息被自己母亲听到之后,便想到了褒姒,于是就跪在褒姒面前,求她救救公子的爹,之后她便被献给了周幽王,当时的周幽王一看到褒姒这么一个美人,便十分喜爱,于是就放了县长。褒姒进宫后,周幽王十分喜欢,但是却发现褒姒很少笑,但是一露出笑容,就能迷倒一大片的人,当时的周幽王对这个冷冰冰的女人很感兴趣,但是无论怎么逗她笑,她都不会笑。
这让周幽王真的是没有办法,于是便下令,谁能让褒姒笑出来,一定重重有赏。这样一来就有了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最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在骊山被杀,太子伯服被杀,西周灭亡。褒姒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有人说她成了犬戎国的国主的老婆,换个地方做她的国母去了。
3、迁洛邑 春秋大幕由此开
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
周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将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这一决定主要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
镐京的地理位置和安全。镐京在周幽王时期被犬戎攻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
洛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洛邑(今洛阳)拥有成周六师,经济发达,地处天下中央,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为周王室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且有利于管理的环境。
此外,周平王东迁还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周朝在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形成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总的来说,周平王东迁是出于对镐京安全问题的考虑以及对新都城洛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的考量,这一决定对周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个规矩,首都在哪里,就以那个位置来命名。当首都在西边镐京的时候,就叫西周。当首都迁到了东边洛阳的时候,西周就变成了东周。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登基仅仅八个月,周朝首都东迁,此时距岐山地震刚刚好十年。
从这一时刻,春秋大幕就此拉开,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戏开始上演了。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以春秋的历史是一个回肠荡气,气壮山河的历史。
4、姬寤生 忍字当头奉亲娘
春秋第一个人物,第一个故事终是要开始了。
郑庄公与公叔段本都是郑武公与武姜所生,郑庄公为兄,公叔段为弟。可为何母亲武姜要帮助弟弟篡夺哥哥的政权呢?
据说,武姜生庄公时难产,疼得死去活来。一番折腾后,孩子竟然脚先出来,当场给武姜吓个半死。鬼门关走了一遭,武姜不由地对这个孩子心生厌恶,想也没想便给取名叫“寤生”,“寤生”即“逆生”。
三年后,弟弟公叔段顺利出生,武姜对其宠爱有加。难产、顺产本是自然,与孩子无关,但母亲对两个孩子区别对待,为日后兄弟相残埋下祸患。
郑武公27年,武公病重,武姜提议立次子公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一贯秉持礼法,断不同意“废长立幼”,武姜只能作罢。不久,武公病逝,“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然而,武姜并不死心。她看中“制”这个战略要地,便向庄公索要“制”封赏给公叔段。“制”是著名的“虎牢关”,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庄公明白武姜的心思,不动声色地回道:“制,是军事要地,先王遗命不准把这作为封地。要是其他地方,我一定遵照母亲的意思”。于是,应武姜要求,郑庄公把“京”封给了弟弟公叔段。
听说消息后,大夫祭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说:“先王早有规定,封地的城墙不能超过三百方丈长,否则会对国家构成威胁!即便是最大的城市也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可现在,京这个地方太大了,明显超过了封地标准,你把它给公叔段这不是给自己埋下后患吗?”
庄公叹了口气道:“我能怎么办?她可是我的母亲啊!”祭仲一脸担忧:“我劝您还是趁早给这对母子安排个妥当去处,免生事端!”
“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真要是动了邪念,自会自食恶果,不必过于忧虑”,庄公回道。
果不其然,没多久,祭仲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公叔段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一到京地,便开始大张旗鼓扩充势力。他居然命令原属于郑国西部、北部的两个边城同时听命于自己,这可是妥妥的强占!
叔父公子吕坐不住了,他气冲冲的面见庄公说:“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国君,你到底怎么想的?你要是打算把郑国拱手相让的话,那我就去服侍公叔段!你如果还想保住国君的位置,那就当机立断除掉他!”
俗话说“皇上不急,急死太监”。郑庄公也是够沉得住气的,一句“不急,咱们姑且静观其变”,把个公子吕气得差点没憋出内伤。
很快,公叔段就把这两个边城彻底据为己有,还强占了廪延地区,此时他已掌控郑国以北的半数领土。
就这样,在郑庄公的一再“沉默”中,公叔段“磨刀霍霍”,野心快速膨胀。他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做好了偷袭郑都的准备。
另一边,郑庄公表面上不睬不理,掩人耳目,背地早已秘密安插探子,对公叔段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郑庄公22年5月,公叔段一声号令,叛军开赴郑都。谁知没走多远,便迎面遭遇强劲部队突袭,没等公叔段反应过来,背后又一行人马包抄上来。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公叔段仓皇南逃。
原来,庄公佯装外出觐见周王,其实已悄悄派出一支精兵埋伏在公叔段行军的半路,只等武姜和公叔段上钩起兵一举将其消灭。
京邑在西北,郑都在它东南。庄公穷追不舍,一路围追堵截,把个公叔段拖得筋疲力尽,直至撵到郑都东南的鄢城将其打败。落荒而逃的公叔段别无去处,又折向西北往共地逃亡。
从西北到东南,再到西北,公叔段生生被哥哥绕着郑国追杀了一大圈。
这一场兄弟厮杀大剧足足让周边各国看得是目瞪口呆。
5、黄泉见 祭足妙计通阴阳
助纣为虐的武姜终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害了小儿子,自己也被放逐且庄公誓死不与相见。然而,郑庄公的内心却是痛恨,与亲情反复交织折磨。
一个叫颍考叔的边关小吏得知后,便带着供品去进献庄公。庄公赐他饭汤,他却单单把肉挑出来说要带给母亲吃。惹得庄公触景生情,道出有母亲却不能侍奉的遗憾。
在颍考叔的劝导下,庄公最后与母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但是奈何当初发下了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颖考叔机智提出“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办法。在地道里,最终庄公与母亲姜氏得以相见。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这一场手足相残的悲剧,始作俑者是母亲武姜。
父母的偏袒、宠溺,有时不仅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还会造成孩子之间的矛盾和仇恨。
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公平、适当的爱才是父母与孩子们之间合适的距离。
6、如儿戏 第一场世界大战
就在叔段被郑庄公打得四处逃窜的时候,叔段之子公孙滑的日子也不好过。举目四望,无处可走的公孙滑决定逃往了卫国。
公孙滑之所以要前往卫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卫国也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就是公子州吁。他相信,两个都有政治野心的人能够尿到一个夜壶里。
公子州吁是卫前庄公的庶子。这里再插一句,卫国历史上,有两位卫庄公:一位就是本文提到的这位,是卫国的第十二任国君姬杨;另一位是卫国的第三十任国君姬蒯聩。此处的“庄”是谥号,不知道何故,两位国君死后,后世之君都把“庄”这个褒谥追授给了他们。为了区别,史学家只好用“前”、“后”称呼他们。卫前庄公的夫人庄姜长得非常漂亮,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考的女诗人。据说《诗经》中的《燕燕》、《柏舟》、《绿衣》都出自庄姜之手。
虽然庄姜温柔美貌,可惜她没有孩子,所以,她就将卫前庄公另一位早逝的妾所生的庶子公子完收为了养子。这样一来,公子完“子以母贵”,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卫前庄公的嫡子。卫前庄公宠爱另一位小妾,这个不知名的小妾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公子州吁。
卫前庄公死后,公子完继承王位,是为卫桓公。公子州吁对此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就离开了卫国的都城朝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卫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和石厚等人密谋,借卫桓公前去成周(今洛阳)觐见周天子机会,假意设酒宴为卫桓公送行。卫桓公不知是计,从容赴席,在席中,被公子州吁杀死。
公子州吁谋权篡位,史称卫前废公。公子州吁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在这之前,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不管卫国大臣还是国内百姓都对之不满,
州吁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非常希望得到卫国贵族和民众的支持,就在这个时候,公孙滑来到了卫国。两个阴谋家一拍即合,公孙滑认为,州吁想要得到卫国贵族的承认,就得立下不世之功。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借口帮助公孙滑取回封地,出兵征讨郑国,如果能打败郑国,那就得到了天下诸侯的认可,卫国贵族自然也就承认州吁地位的合法性。
州吁认为有理,就出兵征讨郑国,居然还取得了胜利。州吁为了扩大战果,就又去游说了宋国、陈国、蔡国和鲁国共同攻打郑国。就这样,针对郑国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交战的双方还多是周王室的亲族。唉,周天子碰到这群本家,想不倒霉都不行啊。时值秋天,正是粮食秋收之际,五国联军将郑国的粮食掳掠一空,各自回国。从此,郑国和卫国陷入了长期的交战状态。
州吁联合的五国攻打郑国,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诸侯联合讨伐其他国家的战争,虽然这五个国家各怀鬼胎,在这场战役中除了抢了郑国一些秋粮,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而州吁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并没有让国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反而因为他的穷兵赎武,加剧了对他的痛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想起了已经告老还乡的石碏。
原本对石厚已经失望的石碏,这次却一反常态,他和颜悦色的告诉石厚:要想稳定天下人心,不是靠四处用兵获得天下诸侯的认可,而是要让周天子承认州吁王位的合法性。而州吁是弑君自立,要想让周天子承认其合法性是有困难的。州吁和陈桓公有交集,而陈桓公又是周天子最信任的诸侯。不如州吁前去陈国拜访陈桓公,让陈桓公在周天子面前替州吁多说好话,那么,州吁的地位就稳定了。
听到石厚回来的汇报,州吁非常高兴,立刻领着石厚前去陈国。不料到了陈国,没有见到陈桓公,倒是见到一批全副武装的士兵。这批士卫二话不说,就将州吁和石厚捆了起来。在石碏的主张下,将州吁和石厚杀死,迎接卫前庄公另一个公子晋回国继位,是为卫宣公。
而石碏为了卫国早日结束兵乱,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受到了后世的尊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来历。
7、占儿媳 卫宣公荒淫无耻
卫宣公是一个极度荒淫无耻之人,他毫无道德伦理观念,只要是他看上的人,不管是他大娘婶婶或是儿媳妇,他就一定要弄到手,所以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他也是少有的小妈儿媳妇都通吃的人。
卫宣公的老爹卫庄公,有一个小妾叫夷姜。夷姜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还丰满异常,在卫宣公眼里就是不可多得的尤物,就算是自己的小妈,卫宣公也不顾伦理观念,费尽心思想要将其弄到手。卫庄公还活着的时候,两人已经私下里搞在一起了。等到卫庄公死了之后,两人更加不顾外界的流言蜚语,肆无忌惮,干脆住在一起,最后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叫伋子。
这已经是让人们匪夷所思了,但是荒淫如他,竟然干出比这个还要让人不耻的事儿。
儿子伋子长大之后,那是风度翩翩风流倜傥,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美男子。但是孩子大了总要娶妻传宗接代,可是这样的美男又有哪家的姑娘能配得上呢?右公子听说齐僖公有个女儿长得倾国倾城,与伋子郎才女貌非常般配,于是就当了个媒人,去齐国给伋子提亲。
齐僖公一听男方是卫宣公的儿子伋子,很是高兴。他早就听说过伋子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名头,没想到能成为自己的女婿,齐僖公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右公子临走之前,齐僖公还特地把大女儿叫出来见了一面,好让右公子放心。右公子看了一眼这个宣姜,心下非常满意。
右公子回到卫国之后,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向卫宣公做了汇报,并且详细描述了宣姜的美丽。卫宣公听完之后很高兴。但是让人不禁发笑的是,他不是为儿子伋子高兴,而是为自己高兴。
卫宣公在淇水边上修建了一个行宫,取名新台。修新台干什么?宣公的说法是给朝中公卿们消暑度假,类似如今的干休所或者疗养院。但实际上,他是想把齐僖公的大女儿宣姜接到新台来,好让两人在这里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
卫宣公先是把伋子和右公子打发到宋国出差,又派公子泄到齐国迎亲,并叮嘱把新娘子接到新台。这样一来,齐宣姜就来到了虎穴,而卫宣公很是顺理成章地就把这个原来是自己儿媳妇的人占为己有了。
8、争替死 兄弟情深动天地
宣姜原本是伋子的妻子,对伋子还有一份情谊。伋子在见过宣姜后也是计划与其私奔。但是,不久,宣姜也生了两个儿子,长曰寿,次曰朔。宣姜也是死了这条心,反而因爱生恨,宣姜要除掉伋子。
卫宣公娶宣姜之后,就把夷姜放在一边,还想把太子之位传给寿。但是,伋子已早立为太子,不能轻易废掉,这样伋子便成了卫宣公和宣姜的眼中钉。他们多次私下商量除掉伋子,可惜没有机会。在此时,齐僖公约卫国出兵打纪国,卫宣公和宣姜商议,欲以派伋子去齐国商定出兵日期为名,在中途将伋子害死。
公子寿虽说是宣姜所生,但他却秉性忠厚,一直与伋子关系很好。他经常在卫宣公面前赞扬伋子,也深知母亲宣姜和宣公有害伋子之意,处处小心,保护伋子。这次他见宣公和宣姜又在私语,恐怕对伋子不利,便直接去问自己的母亲宣姜。宣姜如实告诉寿说:“这次借伋子出使齐国之机,命人埋伏在莘野(今莘县西南部),让伋子带着一面有记号的旗子。伋子到后,将他杀死,以后你就是太子了”。
公子寿听后心急如焚,急忙将险情告诉伋子,劝他不要去齐国。伋子是个十分讲孝道的人,仍然遵照父命出发了。
公子寿为救伋子也急忙叫过一艘船,准备好酒菜去赶伋子。两船齐头后,公子寿叫伋子到自己的船上来饮酒,伋子说:“父命在身,不敢耽误。”于是公子寿带着酒菜上了伋子的船。
公子寿以为伋子送行为由,将伋子灌醉,趁机将伋子移到自己的船上,自己乘坐伋子的船向齐国进发。等公子寿的船到莘野之时,埋伏的兵丁马上将公子寿杀死了,公子寿用替伋之死的办法救了伋子。
伋子酒醒之后,不见公子寿和自己那艘带旗子的船,知道大事不好,催赶船工快速追赶公子寿。半路上,恰遇伏击公子寿的船返回,伋子赶忙上前问话。那艘船上的人以为伋子是卫宣公派来看事情结果如何的,说人已经杀死了,并拿起寿的人头让伋子看。伋子一看到弟弟的人头,立刻号啕大哭起来,指责船上的人不该把公子寿杀死。
其中有认识伋子的,知道错把宣姜的爱子寿杀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伋子也杀死了。
这是历史文献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在《左传》中要算花费笔墨比较多的事件了,足见时人对二子之重视。这兄弟二人大义凛然,争死不拒的高中品质被历代传为佳话!
9、留笑柄 卫懿公以鹤为尊
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卫惠公即位后,地位非常不稳固。太子伋和公子寿各有党羽,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怨恨卫惠公诽谤杀害太子伋而取代他继位,他们时刻想为两位公子报仇。公元前696年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发动政变,赶走了卫惠公,立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卫国国君。卫惠公逃亡到齐国。
卫君黔牟八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领诸侯共同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诛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卫君黔牟逃奔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卫惠公复位。
但是卫国国内两公子的党羽势力仍然很强。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势力,齐襄公出了一个馊主意,作主把宣姜改嫁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卫昭伯),生三子二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另卫襄公正夫人亦称宣姜,二女非一人。
卫惠公堪称是被废然后又复辟的鼻祖。卫惠公鞠躬尽瘁之后,公元前669年,卫懿公这位癖好奇特的极荒唐君主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
卫惠公是个极端变态的的君主,他的后宫里,不像其他君主一样后宫佳丽三千人。他的后宫里就像是一个动物园。宫女们的主要职责不是伺候各位公子、妃嫔。而是伺候卫懿公精心挑选的鹤。
卫懿公养了几百只鹤,没啥事的时候就是和鹤们待在一起玩耍。别的君主出行都是侍卫开路,保证君主的安全,而卫懿公出行是前后一群鹤排成队列,简直就是天下奇观。如果仅仅是陪鹤出行可能还不算是太奇葩,卫懿公偏偏想象力丰富,他给鹤们加官晋爵,公鹤封为将军、大夫;母鹤封为夫人妃嫔等等。懿公封的各种官爵那不是虚的,是有相关待遇的。鹤官员们出门,都要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譬如公车、譬如保卫等级,譬如交通管制等等。鹤夫人有自己的宫室,卫懿公还会临幸它们,做出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卫懿公对百姓的死活就不闻不问,百姓吃不上饭,鹤却吃特供食物。将军抵抗外地,杀敌夺城的功劳一直得不到升迁,上朝的时候一站,鹤比人还靠前。仙鹤已经是超国民待遇,骑在人的身上拉屎。只要是卫国人,没有不恨卫懿公的。“卫鹤公”,卫国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卫懿公。
卫懿公九年(前661年),北方的狄人赤翟决定进攻卫国,他们穿越卫国北面的邢国。大军南下了,卫国全境震动。专注养鹤的卫懿公这时候慌神了,卫国人饱受其害,根本没人愿意为国效力。九年之间,卫国也没有保持好周边国家的良好睦邻关系,卫国与诸侯国基本没有往来,职业外交官都退休了,没退休的又没有外交经验。卫懿公派了一批人出去,一个是齐国,算是亲戚。另一个是宋国,两个国家算是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 可是,远水不解近渴,援军迟迟不能到来,卫懿公没办法只好自己带兵迎战。最终被砍成了肉酱,被赤翟攻入了国都,百姓惨遭兵祸。
卫国从此衰落,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
10、自作贱 周天子权威渐无
周平王在位时,就对郑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想要把他的权利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得知后怨恨周平王。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
按理说,质子制度应该是两个平等政权之间的一种外交手段。可是谁也没想到,开创这项制度的居然是身为周天子的周平王!
平王死,周桓王任用西虢公为王室卿士,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
郑庄公遂于同年四月派其臣祭足率兵侵周,取温(今河南温县西)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郊)之禾,周、郑遂成仇敌。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