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齐楚崛起2

2018-05-12 22:44:19

11、郑国狠 打完北戎打宋国

郑国宋国很快又刀兵相见了。为什么要打?因为公子冯一直在郑国受到庇护,公子冯一日不死,宋殇公一日不得安稳。

郑庄公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不能抛弃公子冯,一个是道义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也在投资,万一将来宋国内部发生大的变动,到时他就护送公子冯回国继位,那以后宋国还不得天天跟着郑国混?

前714年,郑庄公决定先发制人。他当时任周王朝的左卿士,便伪传天子诏书以宋殇公对天子不恭敬的借口讨伐宋国。当然,这个借口也是扯淡,当时很多诸侯都不鸟周天子了。

在这个当口,边报传来:北戎人入侵了。郑庄公有点犯憷了:“戎人以骑兵和步兵为主,我们都是车兵,我怕他们会包抄突袭我们。”这时他的次子公子突进言道:“戎兵都没有文化,战术素养很差,我们只需要派一些老弱病残去诱敌,一交战就诈败,丢弃财物,同时在后面设下三道埋伏,引他们前来,戎兵轻率而不整肃,贪心而不相互亲爱,战胜时各不相让,战败时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俘虏定然急于前进,前进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后面的人不加救援败兵就没有救应。这样我们就能获胜了。”

郑庄公听后大喜,他一直认为这个儿子最像他,因此最喜欢这个儿子。

第二天,郑庄公依照公子突的计策行事,郑军诈败,戎兵果然没什么智商,一边哄抢财物一边钻进了包围圈,伏兵四起,戎兵大乱,后面的一看前面的中埋伏了果然是掉头就跑,才不管什么救援。一切都在公子突预料之中,郑军大获全胜。

前713年,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中丘相会结盟,六月,三国联军开始攻打宋国。郑国军队打宋国跟玩似的,很快攻入郜邑、防邑,郑庄公格局很大,将这两个地方都让给了鲁国,令鲁国感恩戴德。

宋国有亡国之虞,宋殇公急得团团转,这时,司马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献计道:“郑国此次精锐全部来了,都城肯定空虚,我们派一支队伍奇袭郑都,郑军必定回师。”此计堪称春秋版的“围魏救赵”,宋殇公大喜,依计而行。

于是孔父嘉带领一支宋军悄悄出城,并向关系一直不错的卫国、蔡国求援,两国也派了援兵前来,三国军队攻入郑国,在郑都荥阳附近逗留了两日,听说郑庄公的军队回来了,宋国之围解了,战略目标已达成,便率军准备返回宋国。

不料在回宋国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国戴国时,戴国不仅不让路,还登城据守。孔父嘉怒了:“郑国比我们强,我们怕他也就算了,你戴国什么鬼?也敢来阻拦我们。”

于是宋卫蔡三国联军一起进攻戴国,本以为三下两下就能拿下,结果打了两天竟然毫无进展。宋军战斗力是丢人丢到家了。

这时,郑庄公的大部队赶到了,戴国以为是来帮他们的,就放郑军入城,结果郑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戴国占了。戴国后悔也来不及了。由此可见,郑庄公的确是一代枭雄。

随后,郑军出北门,向蔡军进攻,蔡军大败,又向西门的卫军进攻,卫军全军覆没。郑军又全力进攻南门的宋军,孔父嘉急忙逃跑,回到宋国时只剩下了二十几个随从。

12、子都妒 暗箭伤人赌口气

经此一役,宋国卫国元气大伤,郑庄公的威名响彻整个华夏。而郑国、齐国、鲁国也结成了更为牢固的联盟。

前712年,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时郲相会,谋划进攻许国。

出兵之前,郑庄公搞了一个阅兵,并造了一辆大战车,车上插了一个一丈二尺长的大锦旗,郑庄公说:“谁能把车上的大旗取下来,并且手持大旗步履如常,我就把这辆战车赏给他,并让他做先锋!”

这下郑庄公麾下的那帮悍将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兴高采烈。

经过了几轮选秀,最终颍考叔获得了先锋官和战车。子都心中记恨,筹划着什么时候定要报复。

七月,郑齐鲁三国联军进攻许国,许国国君只是个小小男爵,许城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军队围的水泄不通。

先锋颍考叔为了不辜负郑庄公的信任,也为了在子都面前施展手段再气气子都,身先士卒,第一个奋勇登上了城墙。

子都心中的嫉妒和怨恨在一刹那爆发,拿起手中弓,瞄准城墙上的颍考叔后背,一支冷箭射了过去,颍考叔当场被射死。

三国君主进入城池,郑庄公又很虚伪地要把许城转送给齐国鲁国,两国君主都固辞不受,于是郑庄公把许国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让许国君主的弟弟接管,另一部分让自己的弟弟公孙获掌管。

不久子都暴病而亡,人们都说是他暗箭射死颍考叔的报应。

13、自称王 楚国推一国两制

春秋初期,楚国是诸侯中地盘最大的国家。到了熊通为楚国国君时,正好周桓王联军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打的狼狈而逃。熊通了解到周王朝的势力已大不如前,于是打算称王。

楚国令尹(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建议熊通:贸然称王会不得人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嘛。大王依然要尊周朝为中央政府,但是,让周朝封楚国为王,统管整个南方,同时周朝可以邀请楚国帮助维持中原的秩序。这就是最早一国两制的思想。

楚国并没有愣头青似的直接去找周桓王谈这件事,而是先成立联盟。盟主必然是楚国。联盟成为之后,楚国让与周王朝关系好的随国带着一国两制的方案面见周桓王。

周桓王看到方案后勃然大怒,对这个方案坚决不同意。

楚国令尹对熊通过:我们搞一国两制,就是不要分裂祖国。如今,周王不答应一国两制,那就不能怪我们分裂祖国了。国君可自己封王。

所以,古人是很讲究名誉的。即便楚国这样的半蛮国,分裂祖国也是要找个借口的。

于是,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也就是楚武王。

14、红颜祸 迷四国君亡两国

周朝开始第一号美女就是褒姒,那是坏了周幽王的命和西周江山的。第二号美女是谁啊?那就是宣姜,那是害得卫国多年动乱,元气大伤。

现在啊,第三号美女出现了,那是谁呢?就是嫁到息国的陈侯的女儿,息妫(gui)。号称“桃花夫人”。

有一次息夫人归宁探亲,回到娘家触景生情,想起与姐姐小时候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就觉得特别思念姐姐。于是在回息国的时候特意绕路来到蔡国看望姐姐。到了蔡国后姐姐蔡夫人设宴款待妹妹。姐妹二人相谈甚欢,夜深了两姐妹各自回房休息,万没想到蔡国国君是好色之徒,姐夫蔡侯趁着酒劲对他进行各种挑逗还险些强暴了息夫人。面对姐夫的淫威,息夫人不堪受辱,拂袖而去,回国后就告诉了老公息侯。

息侯一听勃然大怒,可是盛怒之后一想我息国比蔡国弱鸡那么多,要是我兴兵讨伐不就是以卵击石吗。于是这个头号大傻子突然一拍脑袋,“灵机一动”不妨借力打力,马上主动联系了当时一方大主南方楚国的楚文王,请求攻打息国。

息国的大傻子的此番操作真是把称霸中原的楚文王乐飞了,发重兵三下五除二就灭了蔡国,俘虏了蔡侯,蔡侯当时气的眼冒蓝光。心想我成了亡国之君都是拜这个大傻子所赐,你不让老子好过,老子也不能放过你。

于是蔡侯计上心来。竟然在楚文王面前大力夸赞息侯老婆有多么多么美,绝对是世间少有的美人。楚文王本就好色,被他撩拨的动心了。于是找了个借口,说办个庆功宴,邀请息国国君和夫人,在酒席上色狼楚文王见到了垂涎已久的大美人息夫人。色急的楚文王,二话不说当场将息国国君绑了,并逼迫息夫人就范。这回这个空有美貌的息夫人,改称文夫人了。

文夫人给除楚文王生了2个儿子,楚文王死后,惯例老大继承王位。可是文夫人偏爱老二,厌恶老大。郑国的姜夫人主要靠语言输出,文夫人却是人狠话不多,直接找杀手解决了正在睡觉的大儿子。

至此,载在这个漂亮女人手里的诸侯已经有三个了,都是至亲,而且一个比一个惨。前夫成了小地主,姐夫成了劳改犯,儿子则直接丢了性命。

杀了大儿子,文夫人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小儿子册立为王。这就是春秋时颇有名气的楚成王。由于成王年纪还小,当时女子掌权不合体统,大家找来成王的叔叔子元代为操持。

然而狗血故事又开始了,这个子元也拜倒在了文夫人的石榴裙下。

子元是个软蛋,每天派人对着后宫唱情歌,爱慕嫂子,却又不敢动手。文夫人听了之后说,你特么脑子是不是有病,整天对着寡妇唱什么歌,有本事不要这么怂。

子元恍然大悟,原来嫂子喜欢我狂野的样子。于是立刻带兵进攻郑国,然而又不是真打,转悠了一圈后就回来了,随后他宣称打了打胜仗,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下文夫人彻底看透了子元,本事一点没有。于是,就在子元半夜三更唱情歌的时候,文夫人发动了兵变,子元脑袋搬家了。

15、坑鲁侯 兄妹乱伦要人命

齐僖公的大女儿宣姜因美貌被荒淫无耻的卫宣公强占了,小女儿文姜更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息妫、夏姬、西施。西施是大家都知道的,由此可见文姜究竟有多美。

不过让文姜闻名天下的,可不是她的出身,也不是他的美貌,而是她和哥哥齐襄公之间的一段虐恋。好家伙,感觉捧了一个春秋大瓜有没有?我们切开来看看这个瓜香不香。

春秋时期的女子没有名字只有姓,所以齐国国君的女儿们应该统称为姜。那么怎么区分她们呢?这就要看看各自的特征了。

文指的是有才华的意思,这说明文姜这个小公举是个有才华的姜姓女子。有才华、长得又漂亮,这本来就会有不少人来追求她。文姜还是贵族出身,你说谁能配得上她?当然是门当户对的其他贵族了。迎娶文姜的人是鲁国国君鲁桓公。他可是把文姜当成了亲亲大宝贝一样疼爱,立刻立她为夫人,也就是正妻的意思。

但是鲁桓公不知道的是,其实文姜早在嫁给他之前,就跟自己的异母哥哥齐襄公厮混在了一起。这事儿说出去不太好听,所以藏得比较深。

如果没有后面这档子事儿的话,或许这个秘密就不会有人知道了。可惜文姜似乎对哥哥旧情复燃,就怂恿丈夫鲁桓公到齐国玩一趟。文姜到了齐国以后,立刻跟齐襄公重归旧好,两人你侬我侬的事情,没多久就被鲁桓公给发现了。

鲁桓公虽然是个老实人,可是他也不傻啊!所以严厉责备了文姜,看样子是要休妻了!文姜无奈之下只好去找哥哥齐襄公,看看咋办才好。齐襄公觉得这事儿的确不太好办,与其让鲁桓公回去导致两国交恶,不如直接结果了他。于是乎齐襄公居然主动跑来找鲁桓公喝酒。

鲁桓公的心情本来就差,想着借酒浇愁好了,于是一顿乱喝,把自己给灌醉了。要的就是这结果,齐襄公看鲁桓公喝醉了,于是让公子彭生驾车送他回去,结果在半路上,这个公子彭生就把鲁桓公给解决了。

结果鲁国人倒好,国君死了他们一点儿也不伤心,只是为了找回一丢丢颜面。他们请求齐襄公把杀害鲁桓公的凶手彭生给宰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16、谋襄公 都是吃瓜惹得祸

齐襄公不仅仅和妹妹上演伦理大片,后来还养男宠孟阳!私生活混乱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守信用,这下子他的死期可就不远了。原来那时候齐国边境条件艰苦,所以大臣们都是轮流镇守边疆。

这回轮到连称、管至父前往边疆,齐襄公拍着胸脯保证,明年瓜熟的时候,就让人替换他们。忍受一年,似乎问题也不大,所以连称、管至父也就熬了一年。

等到第二年瓜熟的时候,连称和管至父正打算回去享福呢,可齐襄公却没找人来替代他们。他们主动提醒了一下齐襄公,可齐襄公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这下子麻烦来了,连称和管至父立刻联合上了齐国贵族公孙无知,结果人合伙打算发动起义,灭了齐襄公这家伙。

连称的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受宠,所以公孙无知让她打探消息,并且相约,事成之后,就让连称的堂妹做自己的夫人!

多方谋划之下,在齐襄公出去打猎的时候,公孙无知等人便合伙发动兵变,将齐襄公给宰了。自此文姜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17、友共情 管鲍之交独一份

鲍叔牙很赏识管仲的才学,也很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两人曾经一同做买卖,他们在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得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贫困,从来不因他多得了钱而说他贪心。管仲曾替鲍叔牙办过几件事,可是事情没办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鲍叔牙也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当官,三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因为鲍叔牙知道他是没遇到赏识他的人,没有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管仲曾经三次参加作战,每次都逃跑了,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养。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管仲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后来分开了,管仲做了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无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赶到了国外。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都急忙往国内赶,想抢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亲自带人去拦截公子小白。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劝公子小白和鲍叔牙退回去,他俩不肯,管仲就取出箭向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向后倒去。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护送着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

谁知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那一箭正巧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他怕再挨一箭,急中生智,假装被射中倒下。看见管仲走了,他才命令抄小路加速前进,公子小白最终抢先赶回国都,当上了国君,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捉住。齐桓公恨管仲差点儿杀了自己,要把管仲处以极刑。而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他说如果能重用管仲,就能使国家强盛。齐桓公终于被说服,不仅没杀管仲,还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管仲的助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18、民为天 管子思想放光芒

齐桓公问管仲。先生做国君要尊重什么呢?管仲只答了一个字,天。齐桓公于是抬头望天。管仲在旁边笑。主公天天不是指上面的天,而是百姓。

国君要以民为天。百姓爱戴国君,国家就会安定。百姓帮助国军,国家就会强大,百姓对国军不满,国家就会危险,百姓厌弃国军,国家就会灭亡。以民为天。以民为天与后世的爱民如子,那可是两个概念。与管子相比,后世在大踏步的倒退。

那怎么体现?以民为天呢?管仲强调的是政策的制定,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乐安全富足。政策实施之前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有利于百姓的坚决去做,不利于百姓的坚决不做。管仲还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后强国。这也是管仲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国富民穷是危险的,也是无耻的,首先要藏富于民,然后才能有好的治理,国家才能强大,才能长治久安长久发展。如果国家与民争利,长期处于国富民穷的状态,即使能强大,也不过是一时之事。为此管仲采取了大量的具体措施,来增加齐国人民的财产。以民为天,以人为本,富民政策。管仲对民本思想还有很多的论述。

什么是以德治国,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德政是承接以民为天这个基本概念。我们如今经常听说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多少件实事啊。这就属于德政的范围了。对于德政管仲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我们称之为六策。

第一策,厚其生,开辟田野。建造住宅,研究种植,鼓励耕作,修缮房屋,这叫改善人民的生活,厚其生。

第二策,疏之以财,广开财源,整顿库存,修筑道路,便利贸易,给大家输送财物,让百姓发财。

第三策,移之以利。疏浚积水,打通河道,修理水沟,建造桥梁,这叫给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策,宽其政,薄收租税,轻征绢腹,宽减刑法,赦免轻罪,宽恕小过,这叫宽松的政治。

19、论经济 资本主义在齐国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少有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完善、卓越,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也有前瞻性。

1.富国富民:管子既主张富国,又主张富民,而且强调国富与民富的统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开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治国》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不公正)止。” “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五辅》)

“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小问》)

2.发展农业

重视农业。“一者本也。(第一是农事)”(《五行》)“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牧民》) “故上不好本事(农业),则末产(工商)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权修》)

发展农业的措施:

开垦土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苑)也。”(《水地》)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治国》)

兴修水利。“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万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  “修概(溉)水上以待乎天堇(馑)”(《五行》) “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禁藏》)

不违农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生长规律),国家乃路(露,败坏)。”(《四时》) “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小问》) “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四时》) 春天,“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整修)屋行水。”(《四时》) “赎(消灭)蛰虫,茆菱(蔬菜)春辟勿时,苗足本。”(《五行》) 夏天,“除急漏田庐。”(《四时》) “令掘沟浍,津旧涂(途)。”(《五行》) 秋天,“慎旅农,趣聚收”“补缺塞坼。”(《四时》) 冬天,“毋发山川之藏”“禁迁徏,止流民。”(《四时》)

3.消费

管子认识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主张适度消费,在正常情况下节俭,在条件许可时侈靡。

消费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4.民性求利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禁藏》)

5.市场与货币

“市者,货之准(水平)也。”“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乘马》)“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国蓄》) “刀币者,沟渎也。”(《揆度》)

6.分配

必须照顾各方面群众利益。“兼爱无遗,是谓君心。”“旦暮利之,众乃胜任。”(《版法》) “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枢言》)

解决贫富对立的措施

国家宏观调控。“利出于一孔者(经济权益由国家统一掌握),其国无敌。”“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国蓄》)

国家控制资源。“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专管山海资源)为可耳。’”管子论述了盐铁专营的具体办法。用这种理财之法,“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海王》)

给农民部分自然资源。“均地分力(给农民公平分配土地,讲明分成),使民知时(抓紧农时)也。”“是故夜寢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乘马》) “山泽各以其时至(按时开放),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不妄取祭祀用的牛马),则牛马育。”(《小匡》) 

合理税赋。“相地而衰其政(按土地肥瘠征税),则民不移矣。”(《小匡》) “桓公践(即)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放宽关市征税),五十而取一(税率为五十分之一)。赋禄以粟,案(按)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两年收税一次),上年什取三(上等年景收十分之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缓解)而税。”(《大匡》)

粮食准平政策。“齐西水潦(水灾)而民饥,齐东丰庸(丰收)而粟贱。”“今齐西之粟釜(一釜为六斗四升)百泉。”“齐东之粟釜十泉。”“请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谷菽粟决其籍(请下令向每一口人征税三十钱,并要用粮食完成)。若此,则齐西出三斗而决其籍,齐东出三釜而决其籍。然则釜十之粟皆实子仓廪(一釜仅卖十钱的齐东粮食进入国家粮仓),西之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无本者予之陈(陈粮),无种者予之新。若此,则东西之相被(互相补助),远近之准平(调节)矣。”(轻重丁)

适时调整粮价。管子总结出一套轻重论。即:“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国蓄》);“物臧则重,发则轻”(《揆度》);“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地数》)。管子以此理论调整粮价。“一岁耕,五岁食,粟贾五倍(一年耕种,够吃五年,就把粮价提高五倍),一岁耕,六岁食,粟贾六倍,二年耕而十一年食。”(《揆度》) “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一种粮食无收成,就少了一种粮食,粮价上涨十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提倡瓜菜补充民食),无食者予之陈(陈粮),无种者贷之新。故无什倍之贾,无倍称之民。”(《揆度》) “国有患忧,轻重五谷以调用。”(《揆度》)

社会救济。“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管理朝政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种惠民政策)。”“一曰老老(敬老),二曰慈幼(爱幼),三曰恤孤(抚养孤儿),四曰养疾(收养残疾),五曰合独(媒合鳏寡),六曰问疾(慰问病人),七曰通穷(及时报告穷苦情况),八曰振困(赈灾济困),九曰接绝(祭祀英烈)。”(《入国》)

7.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五行》)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 “山不童(无草木)而用赡(够用),泽不弊而养足。”(《侈靡》) “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轻重甲》) “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国准》)

这些论述,表明了管子朴素的生态观和生态保护思想。以上,是管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有相同、相近、相似之处,而管子要比亚当·斯密早2000多年。

20、治国论 法治思想的萌芽

管子的法治思想系统、卓越、具有创造性。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手段。

1.以法治国

管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的。“是故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排除)私也。威不两错(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明法》) “圣君任(依靠)法而不任智。”“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任法》)

2.法的概念及地位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容量单位,10斗为1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七法》) 

“法者,天下之仪(准则)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系)命也。”“故主上视法严于亲戚,吏之举令敬于师长,民之承教重于神宝(祖先)。”(《禁藏》)

管子指出了法的概念、规范性、公开性、权威性。

3.立法

立法的重要性。“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无度则事无机(规则)。”(《版法解》)

立法的原则:

第一,顺应天道,合乎四时。

第二,顺乎民心,合乎人情。

第三,立法统一、宽严适度。

第四,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4.执法

令行禁止。“宪(法令)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四肢百骸)之从心,政之所期也。”(《立政》)

严格执法。“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故曰:亏令(损害法令)者死,益令(增添法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扣压)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从)。”(《重令》)

不避亲贵。“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带兵)。”“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邻国)。”(《立政》)

贵贱皆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之大治。”(《任法》) “禁胜于身(禁律约束君主自身),则令行于民矣。”“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法法》)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以身作则。

宽严相济。“当春三月”“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雔(调解纠纷),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夫动静顺然后和也,不失其时然后富,不失其法然后治。”(《禁藏》)

维护稳定。“夫盗贼不胜(镇压),邪乱不止,强劫弱,众暴寡,此天下之所忧,万民之所患也。忧患不除,则民不能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则民望绝于上矣。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正世》)

5.德刑相辅,礼法并重

法治不是万能的。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同时重视德与礼。

德体现在:“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帮助)其急”“振(赈)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五辅》)

“国有四维(大纲)”“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

礼包括八个方面:“礼有八经”“上下有义(礼仪),贵贱有分(本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限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五辅》)

“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禁藏》)

“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枢言》)

通过德与礼实施,减少刑罚。“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禁藏》)

这些观点、理念,是先秦法治思想的萌芽,对先秦法家商鞅、韩非及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代法制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有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有的理念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