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齐楚崛起3

2018-05-13 19:53:39

21、超精彩 管子小白论缺点

齐桓公对管仲说,”老实对你讲,我这个人,有三样很大的坏毛病,据你看,我真的还可以做大事业,可以担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吗?”

管仲说:“臣未得闻。”我还没有听人讲过你的缺点”老实对你讲,我这个人,有三样很大的坏毛病,据你看,我真的还可以做大事业,可以担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吗?管仲说:“臣未得闻。”我还没有听人讲过你的缺点。

“我真不幸,平生癖爱出去打猎,不管白天夜里,喜欢猎捕禽兽为乐。每次打猎,一定要猎获到很多动物,才肯回来。所以使各国来的大使,等了很久也见不到面。政府里的百官和担任公职的人们,没有机会向我汇报请示。因为我只管好玩。不喜欢办公做事。”

管仲说,“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这种习惯,坏是很坏,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

齐桓公又说,“第二我很不幸,喜欢喝酒,白天夜里,连续地喝。那些外国使节,根本见不到我的面”

管仲说,这也是很坏的恶习惯,但还不是最关键的。

齐桓公再说,第三我有很不好的禀性污点,非常喜欢女色,而且乱来。因此,在长辈中的阿姑,平辈的姊妹,都有被我污染的,就不能出嫁了(这就是古代大家族社会的阴暗面)!

管仲说,这是坏透了的习惯,但还不算是最重要的关键。

齐桓公听到管仲这样答复,真的奇怪,用一副怪模怪样的眼光,很紧张地问管仲,“你说我有这三样很坏的恶习惯,都还可以担当领导国家的大任,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呢?”

管仲说:“人君唯优与不敏则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做一个国家主体的领导人,最要紧的不是一个优哉游哉,如果一个君王有优柔寡断、没有智慧、拿不定主张的个性,同时,又不够聪明,碰到事情,反应不敏捷,有这两种毛病,实在不足以担当治国的重任。因为优柔寡断、马马虎虎,使部下轻视,失去崇敬信仰的重心,能干肯干的人才就别有作为了。如果碰到事情,反应不灵敏,缺乏决断,糊里糊涂,那还能做什么事呢?

22、曹刿论 一鼓作气退齐师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齐桓公对鲁国帮助公子纠这件事情耿耿于怀,所以决定再揍一次鲁国,结果这一次就曹刿论战,齐国被揍了。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3、破天荒 北杏联合国大会

三年时间,齐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富,国强,军力大增。管仲来对齐桓公说“主公,可矣”,可矣,可什么矣?”,“称霸。”

按着管仲的部署,第一步算是小试牛刀。怎么个小试法:召开联合国大会,那时候叫盟会。

“周王室这个招牌,不用白不用。这样,宋国不是发生战乱了吗?公子御说虽然登基,但那是暴力对抗的结果,在法理上不成立。如今,我们可以组织一次诸侯大会,请周王室出面,正式册封公子御说为宋国国君。这样,王室得到尊重,会感谢我们;宋国政府得到承认,也会感激我们,而我们自然就成了天下诸侯的首领了,今后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管仲的计策就是这样,他总是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全,总是双赢三赢四赢甚至全赢。

事情基本上在管仲的意料之中,宋桓公也高兴啊,这样一来,自己名正言顺了,还有组织可以依靠。

诸侯大会在齐国的北杏召开,管仲特地布置了会场,会场的主旋律是和平友好,整个会场没有军队,连带刀的都没有,显示齐桓公对各路诸侯平等相待的态度。

问题来了,鲁国、郑国、卫国等实力较强地位较高的诸侯都没有给面子,竟然一家也没有来。齐桓公有些恼火,还有些没面子。

“仲父,您看,来的诸侯这么少,是不是改期算了?”

“主公,第一次盟会,能有这么多也算不错了,俗话说,三人为众,何况我们如今有五家诸侯呢?没问题,咱们这次先把架子搭起来就算是成功了。”管仲也觉得没面子,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第一次联合国大会就这样召开了,周王的特使当场册封宋桓公为宋国国君。随后,与会各国进行了诚挚而热烈的会谈,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展开了全面的对话。

大会主席齐桓公建议成立诸侯盟会,以便今后在盟主的领导下,一致对外,共同发展,为整个大周朝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与会各国纷纷表示同意,并一致推举齐桓公为盟主。

至此,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24、侠客祖 曹沫单刀挟桓公

在第一届联合国大会时发生了一个插曲,因为鲁国、郑国等国家没有参加。盟主齐桓公提出了讨伐他们,结果宋桓公连夜逃跑了。齐桓公一怒之下把王子成父给叫来了,那是国防部长啊,准备追击办了宋桓公。

管仲叫住了王子成父,之后对齐桓公说,“算了,要称霸,就要软的硬的两手抓。胡萝卜要有,大棒也要有。盟会就是一个胡萝卜,看来效果不行,那没办法,要上大棒了。大棒先砸向谁呢?鲁国。以地位和实力而言,鲁国算是仅次于齐国了,鲁国服了,就谁也不敢不服了。这次宋国逃跑,多半也是看着鲁国没来,所以才有这个胆量。”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再次伐鲁。管仲亲率战车七百乘讨伐鲁国,齐桓公亲自坐镇,王子成父为先锋。这是什么规格?国家元首、总理和国防部长都上了。

鲁国一看这个架势,也只好全国动员,六百乘战车伺候。鲁庄公亲自压阵,施伯、曹刿充当参谋,猛将曹沫出任先锋。双方先锋在鲁国的附庸遂相遇,王子成父与曹沫大战三场,结果曹沫三战皆败,狼狈逃回,把遂也给丢了。

第三次山东德比大战,鲁国战败。

战败了,怎么办?只能去敌人大营参加盟誓了。两国君主会面的地点在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称为坛。鲁庄公来到,双方国君并不相见,而是各自沿着一条台阶上坛,坛上相见。按着规矩,双方君主各自只能带一个随从官员上坛,分别是管仲和曹沫。

双方国君在坛上相见,寒暄之后,共同参拜香案。可是,战鼓擂完的时候,齐国军队发现坏事了。曹沫竟然敢藏一把匕首,他悄悄地从裤裆里掏出了匕首,之后一个跨步绕过鲁庄公,一跃上了一个台阶,再一个跨步来到齐桓公的身边,贴身上去,伸左手揪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的匕首就举在齐桓公的胸前。

“齐强鲁弱,齐国总是欺负我们,三番五次打我们,今天我要跟你们算总账。”曹沫大声说道,手中的匕首在阳光下闪动着凶光。

齐桓公一动不敢动,脸色吓得煞白。管仲一听,也吓了一跳,难道曹沫要杀了桓公?他回头看了看鲁庄公,发现鲁庄公也很紧张,放了一点心,看样子这不是鲁国君臣预先商量好的,既然这样,还有得商量。

“那你想要怎样?”管仲沉着地问。

“要怎样?把抢我们的地盘还给我们。上次抢了汶阳,这次抢了遂,都还给我们。”曹沫的算总账就是这么个算法。

管仲放心了,这点要求实在算不了什么。“主公,答应他。”管仲对齐桓公说。

“老曹,松手吧,我答应你。”齐桓公急忙说道。

“多谢齐侯。”曹沫松了手,把匕首也放了回去,下了一个台阶,向齐桓公行礼之后,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现在该怎么办?齐桓公忍了这口气还是召集武士砍了曹沫?气氛再度紧张。

“隰部长,开始。”管仲下令开始盟誓仪式,主持仪式的就是隰朋。于是,人们又松了一口气。

仪式进展相当顺利,两国君主歃血为盟,从此结为战略性合作伙伴,继续发展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和裙带关系。

事实上,在司马迁《史记》中,曹沫是“刺客列传”中的第一位。从事迹上说,曹沫的事迹算不上最感人最动人最轰轰烈烈,但是,他是开山鼻祖。而刺客正是侠客的前身,因此我们说,侠客的祖师爷就是曹沫。

25、收宁戚 齐桓公用人不疑

仪式结束后齐桓公在当地设宴,开宴之前王子成父很恼火,说要把鲁侯给劫持了让他再把地盘让出来。但是齐桓公说算了吧,既然已经歃血为盟了就不要反悔了,管仲当场表扬了齐桓公。并且说,曹沫确实是无赖但是如果我们连这样的盟誓都遵守以后天下谁还会不信任我们呢?

盟会之后齐桓公就下令立即归还齐国所侵占的鲁国地盘,这下鲁国彻底服了铁了心,要跟着齐国干了。

消息传出去后天下诸侯都说齐国守信用,上次缺席盟会的卫国和曹国急忙派人到齐国,就上次缺席的事进行了解释和道歉,同时积极主动的要求补充加入盟会。

这时盟主齐桓公决定,以破坏盟会的名义讨伐宋国,各盟国纷纷表示支持。连周王室也出面赞同并派兵支援,于是盟军出发向宋国挺进。

离开临淄三十里后,路过一座山时突然从山脚下传来一阵苍凉而优宛的歌声,原来是有个流浪汉在放牛唱歌。

管仲觉得此人有些不同凡响,就让手下士兵给他送点酒肉流浪汉吃。完后说了句浩浩乎白水,让士兵回去报告领导,管仲听说后赶紧请流浪汉过来见面。

交谈后得知此人叫宁戚是卫国人,还真是个人才,想来投奔齐国,于是管仲就写了一封信交给宁戚,并说齐侯三天后会路过这里,你把信交给他必有重用。

几天后齐桓公到了,他果然留下了宁戚,并拜他为中大夫。宁戚虽然有管仲的信,但是是在得到齐桓公的认可之后才拿出来的。

管仲为什么不直接留下宁戚,而是要等三天后的齐桓公呢?因为人才都有一股傲气,需要主公亲自招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既然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拿出来?”齐桓公问。

“如果主公本身不欣赏我,只是因为管总理的推荐而用我,那我迟早也会被炒,所以,我要先让主公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由主公来决定。”宁戚回答,他觉得那样会很没有面子。

隰朋提议先派人去卫国调查一下这个人有没有案底?如果历史清白,那时再任命他也来得及啊。

“不要,我看这个人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说不准真有案底。万一查到什么案底的话,那我一定不会用他。但是,就因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就损失一个人才,那不是很不合算?所以,干脆不要去调查。”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豁达。

到了宋国边界以后,盟军召开前敌会议,宁戚主动提出愿意前往宋国首都睢阳劝降宋桓公,如若不同意投降,再动手也不迟,于是宁戚来到了宋国首都睢阳见到了宋桓公,也成功劝降了。

26、首称霸 齐桓公九合诸侯

第一次 北杏会盟(公元前681年)
前面已经介绍了齐桓公第一次在北杏会盟,北杏会盟前,齐桓公也曾邀请遂国国君一同参加,却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便出兵吞灭了遂国,由此揭开了齐桓公称霸的序幕。

第二次 鄄地会盟(公元前680年)

起因是宋国背叛“北杏会盟”的盟约,于是齐桓公就联合“北杏会盟”的另外两名盟友——陈国和蔡国一起出兵讨伐宋国。出征前,齐桓公曾派人请示周天子,想以天子的名义来讨伐宋国,周天子也想借齐国之力来重树自己的威望,于是便一拍即合,还派周大夫单伯带兵会同齐、陈、蔡三国一起向宋国“兴师问罪”。宋国见对方势大,又打着天子的名义,于是便主动“求和”了。之后,齐桓公便再次以天子的名义在鄄地(山东省菏泽市)召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会盟,各国见周天子也支持齐国,便共同推举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开始称霸!

第三次 幽地会盟(公元前678年)

可以认为是鄄地会盟的扩大会议,在鄄地会盟三年后,齐桓公再次邀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次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等于是得到了诸侯的承认。

第四次 柽地会盟(公元前659年)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出兵救援燕国,将山戎一路击退至孤竹国才班师。燕庄公为了表达对齐桓公的感谢之情,在送齐桓公回国时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只有诸侯送天子才需要送出国境,如果是诸侯之间相送是不需要送出国境的,于是齐桓公就把燕庄公送他时所经过的地方全部割让给了燕国,这样就表示燕庄公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国境,他们两之间是平等的,齐桓公此举受到了天下人的赞美。

齐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戎狄入侵刑国,齐桓公召开柽地会盟,正式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宋、曹两国共同出兵救援刑国。在击退戎狄后,齐桓公还帮助刑国把他们的国都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以便更好地保护刑国。

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戎狄又入侵卫国,齐桓公联合诸侯击退戎狄后,又帮助卫国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重新重建国。

第五次 阳谷会盟(公元前657年)

齐桓公有一个夫人,叫做蔡姬,是蔡国人。有一次他和蔡姬在船上嬉戏,蔡姬故意摇晃船只,齐桓公不识水性,就有点害怕,于是就劝阻蔡姬,但蔡姬不听,兀自晃个不停,于是齐桓公大发雷霆,下船后就把蔡姬送回了蔡国。蔡国国君也很生气,就把把蔡姬改嫁给了别人。这惹怒了齐桓公,于是齐桓公就联合诸侯兴兵伐蔡,将蔡国击溃。

当时蔡国是楚国的盟友,于是就向楚国求救,楚国就发兵攻打齐国的盟友郑国。于是齐桓公在阳谷邀集各国国君,共商救郑伐楚之计。

第六次 召陵会盟(公元前656年)

阳谷会盟后,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国联军共讨楚国,两军对峙,楚成王问道:“为什么到我的国土上来?”管仲答道:“昔成王受我先君太公‘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大权,如今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缴纳用作贡品的包茅,特来问罪;还有就是从前昭王南征没有回去(意为死在了外面),也特来查问。”楚成王回道:“没有按时进贡包茅这件事是有的,这是我的过失,我哪敢真得不进贡!至于昭王南征没有回去,你应该到汉江边上去查问,来我这里作甚,难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于是,楚成王派大将屈完领兵抵抗联军,双方相持不下。最后,齐国做了让步,楚国也答应会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率领诸侯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第七次 首止会盟(公元前655年)

当初,周惠王已立皇后姜氏之子王子郑为太子,但姜后死后,周惠王宠信妃子陈妫,立她为继后,陈妫有一子,即王子带,于是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齐桓公得知此事后,就采纳管仲之计,邀诸侯在首止(今河南商丘睢县)会盟,并要求周惠王派太子郑参加,以此巩固太子的地位。

但这里其实齐桓公是有私心的,因为太子郑的母亲姓姜,极大可能就是齐国人,齐桓公支持太子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周王室内部的影响力。

第八次 洮地会盟(公元前652年)

周惠王死后,齐桓公再次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地(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会盟,共同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的宝座,是为周襄王。

第九次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再次在葵丘(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会盟诸侯,周襄王为了表示对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的感谢,派宰孔正式册封齐桓公为诸侯之长,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颠峰。

27、齐三贵 竖貂易牙与开方

君王有喜好,自然有人陪!偌大的齐国,什么人才也是有的。于是,竖貂、易牙、开方三位奇才就脱颖而出,隆重登场。他们怎么来陪姜小白呢?

竖貂先来。竖貂天资聪明伶俐,极善察言观色,但这本事,也要有用武之地呀。没有大靠山,任你有屠龙计,世间偏无龙!竖貂一狠心,就:挥刀自宫!而后做了桓公贴身的侍者,官不大,但能随侍桓公左右,所以是很重要的位置。

他利用侍侯桓公之便,处处留心,揣摩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惯和各种嗜好。对桓公是时时事事投其所好,满足其所欲,逢迎其所欢。齐桓公觉得使唤他比使唤自己的手脚还要顺心畅意,以至于在生活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他,须臾不可分离。

易牙接着上。易牙精于烹调技术,在餐饮这行,估计是大师级别的。有一次,齐桓公一位爱妾长卫姬病了,不思饮食。易牙知道了,马上为她精心制作各种美味,慢慢加以调理,长卫姬的病居然因之而痊愈了。

借此机会,易牙与长卫姬勾搭在一起。长卫姬自然在齐桓公面前常常为情人说话,易牙因此也得到桓公的信任。易牙这人,敢给齐桓公戴绿帽子,当然也是个狠人,还有一个关易牙最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桓公和易牙开玩笑,大意是说,我吃遍了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不知滋味如何。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易牙听了,回去便将自己三岁的儿子给杀了,精心烹调以后,敬奉给齐桓公。

开方的出身比上两位要贵重,他是卫国人,卫懿公的儿子。有一次出使齐国,看到齐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就要求留下来。

齐桓公问他,你是卫懿公的长子,有世子之尊,将来能做卫国的君主,为何要放弃,而来屈就我呢?开方借机大大奉承了齐桓公一番。他说,您是天下的明君,能为您执鞭随镫,追随左右,这种荣幸实在是胜过自己做君主的荣幸啊。

这大帽子一戴,齐桓公满心欢喜,认为开方的确是崇拜自己,便给了他一个官做。开方为了进一步讨好桓公,又将自己的两个妹妹献给齐桓公,由此更加得到齐桓公的欢心。

所谓人以群分,竖貂、易牙、开方这三位惺惺相惜,居然成了一伙的。每日里互相帮衬,互通有无,逐渐成为齐国的“三贵”。不过,上面有管仲这样绝世的人镇着,这三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28、讨戎狄 齐桓公所向披靡

山戎进犯燕国,燕庄公国小兵弱难以抵挡北戎之一令支的进攻,令支在燕国境内掳掠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燕国面临亡国灭祀之灾。

燕庄公无奈之下,遣使向齐桓公求援。燕国虽然还没有进入齐桓公主导的“圈子”,即便如此,齐桓公还是愿意发兵救燕,一来,齐燕是邻居,唇亡齿寒的道理齐国是懂的;二来,齐桓公既然荣登盟主之位,抵御外来侵略也是盟主的责任,否则难以服众。

齐军渡过济水,与鲁庄公在鲁济会面。鲁庄公并没有打算跟随齐桓公同去救燕,齐桓公也就没有勉强,说了几句客套的话:“北征山戎,路途遥远艰险,如果我不能取胜再请您出兵相助。”寒暄过后,齐桓公便率领大军继续前进。

令支国王密卢听说齐桓公率领大军正往燕国赶来,便携带掳掠之物回国。等齐桓公率军赶到燕国之时,密卢早已逃之夭夭。

燕庄公出城迎接齐军,感谢齐桓公救国之恩。密卢已经撤军,管仲认为:“山戎虽然不敢与我军接战,但是也算得胜而归,如果我们就此班师,他们必定还会进犯燕国,不如继续进军,一劳永逸地消除边患。”齐桓公也正有此意。

远征拓土齐桓公与管仲率领齐军讨伐令支,但是齐军对北方的地形、风俗都不熟悉,知己知彼才可能取胜。燕庄公告诉齐桓公,燕国边境有个小国名叫无终(故地在今河北玉田西北),虽然是山戎的一支,但并不是山戎阵营的,可以让他们做行军的向导。

齐桓公派人送给无终国国王大量的金帛,无终国王不仅答应给齐军做向导,而且还派出大将率军帮助齐军讨伐令支。

有无终的将领作为大军的前导,在齐桓公和管仲的指挥之下,齐军顺利进军,开始围攻令支的国都。

令支国王密卢一方面加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派人前往孤竹(故地在今河北卢龙一带)求援。密卢依恃险要的地势,并且大掘壕沟深堑,阻遏齐军的进攻。管仲命令士兵每人背一个沙土袋,将密卢挖掘的壕沟填平。齐军一举捣毁密卢的巢穴。

齐军把密卢掳掠去的燕国的臣民都给解放了,将燕国臣民遣返回国。桓公命令不准滥杀无辜,令支人对桓公感恩戴德。

桓公召集令支人:“你们的国王已经逃窜,他会跑到哪儿去呢?”
令支人说:“令支与孤竹结好,先前密卢已经向孤竹国王求援,现在密卢应该在孤竹。”
齐桓公和管仲决心“剩勇追穷寇”了,桓公将俘虏来的令支兵拨给无终大将以补偿此前的兵员损失。

稍事休整后,齐军继续进军。

29、越戈壁 老马识途灭孤竹

密卢跑到孤竹国王那里大倒苦水,孤竹国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溪涧,是齐军必经之处。孤竹国王命令将河上所有的船只全部烧毁,没有渡河的工具,齐军只能插翅而过了。

山穷水复之际,史书记载桓公遇到了“俞儿”(传说中的登山之神,只有遇到霸主他才会显形)。在俞儿的帮助之下,齐军顺利渡河,向孤竹的国都无棣城杀去。

孤竹国王哪里想到齐军能够越过溪涧呢?情急之下,只能弃城逃跑。

孤竹北部有个叫“旱海”的地方,此地是个不毛之地,时常狂风怒号,沙石走飞。孤竹国王决定将齐军引诱到此地,让“旱海”吞噬桓公的大军,于是他率军北行,齐军到达无棣城时,他已经远去。

桓公继续追击直至茫茫荒漠,夜晚到来,风沙俱起,浓雾弥漫,声如鬼泣,人马俱惊。

桓公大惊,管仲说:“臣曾经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有去无回之地,恐怕我们已经进入旱海了。不能再向前走了,还是收兵撤退吧。我听说老马识途,这些马匹多是从漠北而来的,它们应该知道返回之路。”

公便让士兵选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士兵们随其后,终于走出了令人惊悚的旱海。齐军历尽千辛终于从旱海中走出来。

桓公率军重新到达无棣城,发现孤竹国王已经回到无棣城,正准备封城御敌呢。管仲让无终大将带人乔装入城,入夜时分,里应外合攻破无棣城,生擒孤竹国王,桓公历数他的罪状后,将其枭首示众。桓公大胜孤竹,斩杀孤竹国王凯旋。

30、灭两国 燕国扩地齐声震

燕庄公前去迎接,酬谢齐军不在话下。席间,桓公对燕庄公说:“寡人应君之邀,孤军千里兵定孤竹,一举消灭了令支和孤竹,不仅解除了北戎对燕国和中原各国的边患,而且辟地500里。这些土地与我国并不毗邻,我没法有效管理,还是送给您吧。”

燕庄公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呢?桓公不仅解救燕国于危难之中,而且还把征伐得来的土地送给燕国。

燕庄公忙推辞:“受惠于齐军威严,敝国才得以保存宗社,怎么还敢期望别的呢?”桓公不愧是个大政治家,坦诚地对燕王说:“寡人所征伐的土地偏于北方边陲,如果不进行有效管理,山戎很快便会复国,继续危害燕国。希望您能固守这些土地,拱卫中原各国。”

燕庄公听后,也不再推辞,这不仅是个恩惠,也是个任务。征伐结束,大功告成,齐桓公便班师回朝,燕庄公一路相送,不知不觉进入齐国边境50里。

桓公下车对燕王说:“按照礼制,诸侯相送都是不能出国境的,寡人不能不遵循礼制。”于是齐桓公割地50里送给燕国。燕庄公转眼之间又得到了50里沃野。

在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战争之中,燕国获益良多,不仅保国无忧,还假齐桓公之手向北拓地500里,一跃成为北方大国。

对于齐桓公而言,一战定军威,既向各诸侯国显示了齐国强大的国力,又尽了盟主之责,与桓公结盟的各国无不敬畏齐桓公。齐桓公离霸主之位又近了一步。

齐桓公到达鲁济,鲁庄公设宴恭贺齐军大获全胜。桓公也不是小气之人,将所获战利品分给鲁庄公一半。管仲辅佐桓公一战定乾坤,诸侯莫不侧目赞叹。

管仲有个采邑名叫小谷(故地在今山东东阿)靠近鲁国边界,鲁庄公便征伐民夫在小谷修建城郭,修成之后送给管仲以讨好之。

桓公远征孤竹,消灭了北戎对齐国的威胁,声威大震,而楚国在南方的势力极度膨胀,齐楚争霸之势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