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秦晋恩怨1

2018-05-14 11:46:40

1、终向南 打趴蔡国救郑国

楚成王熊恽任用子文做令尹,励精图治,修明国政,有称霸的雄心壮志。听说齐桓公出兵援救邢国,又帮助卫国重建,四方颂扬之声一直传到楚国,心中便闷闷不乐,对子文说:“齐侯广施恩德,沽名钓誉,正是人心所向。我蛰居汉水以东,德行不足以使人向往,威望不足以使人慑服,当今之时,有齐无楚,实在让我蒙羞!”

子文回复说:“齐侯担任诸侯之长,苦心经营霸业,到现在将近三十年了。他以尊崇周王为名,所以诸侯乐意归附,不可匹敌呀。郑国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之间,是中原的屏障,大王如果想要吞并中原,非得到郑国不可。”

郑伯得知楚国攻过来,派人去齐国求救。

管仲说:“我们几年以来,击退北戎救助燕国,扶立鲁君存续鲁国,帮助邢国修筑城池,重新给卫国封地立国,施加恩德于百姓,传布大义于诸侯,如果要动用诸侯的兵力,现在正是良机。您与其去救郑国,不如干脆攻打楚国。讨伐楚国就必须召集各路诸侯。”

齐桓公问:“召集各路诸侯,楚国必然有所防备,有必胜的把握吗?”

管仲答:“蔡国得罪了您,您一直想要讨伐它。楚、蔡两国接壤,我们以讨伐蔡国为名,乘机攻打楚国,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出其不意’。”

原来,蔡穆公先前将自己的妹妹嫁给齐桓公为第三夫人。有一天,桓公和蔡姬一起登上小舟,在水池中游玩,以赏花采莲为乐。蔡姬和桓公戏耍时,用水泼洒桓公,桓公让她住手。蔡姬知道桓公怕水,又故意摇晃小舟,水溅到桓公的衣服上。桓公生气地说:“婢女不能服侍国君!”便让竖貂遣送蔡姬回国。蔡穆公见此情形,发怒说:“已经嫁到齐国,又被送了回来,这是断绝关系了。”竟然把自己的妹妹又嫁到楚国,做了楚成王的夫人。桓公为此对蔡侯深恶痛绝,所以管仲提到了这件事。

这时,楚军再次来到郑国,郑文公准备求和,以使百姓免于遭受兵灾。大夫孔叔说:“不行。齐国为了我们郑国,正要和楚国开战。齐国对我们有恩德,背弃齐国会有后患,应当坚守以等待救兵。”于是再派使者到齐国告急。

桓公将计策告诉了使者,让他对外宣称齐国救兵即刻就到,以减弱楚军的攻势,到了约定出兵的日期,不管是郑国国君还是大臣,率领一支军队出虎牢关,到上蔡会师,等候诸侯大军集结,一起协力攻打楚国。于是桓公约了宋、鲁、陈、卫、曹、许国的国君,让他们都要按期起兵,名为讨伐蔡国,实为攻打楚国。

几天后,齐桓公的军队到达上蔡。七路诸侯也陆续都到了,一个个亲自带兵前来助战,军威雄壮。七路诸侯分别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燬、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连同首领齐桓公小白,一共是八位。其中,许穆公有病在身,却快马加鞭,率领军队先到上蔡。桓公为了表彰他,将他的次序排在曹伯之上。这天夜里,许穆公去世。桓公便在蔡地停留三天,为他发丧,命许国用侯爵之礼安葬他。

2、何必打 风牛马不相及也

七国大军向南进发,直达楚国边界。只见边界上站着一个人,衣冠整齐肃穆,车子停在左边的道路上。他恭恭敬敬地弯着腰问:“来的是齐侯吗?烦请通报,楚国使臣奉命早已在此恭候。”那人名叫屈完,是楚国的公族,担任大夫一职,奉楚王之命出使齐军。

桓公问:“楚国人是怎么提前知道我军要来这里的呢?”

管仲说:“这一定是有人泄露消息。既然他们派使者前来,必定有话要说。我就用公道正义谴责他们,让他们自惭形秽,就可不战而胜。”管仲乘着车出了队伍,和屈完在车上拱手致意。

屈完开口说:“我们国君听说贵国兵马到了楚国之地,使楚国受辱,就派我这个臣子来传达使命。国君让我告诉您:‘齐、楚各自统治本国,齐国位于北海,楚国靠近南海,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不知您为什么跑到我们楚国的地方来?’请问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昔日周成王分封我们先君姜太公在齐国,派康公前来颁布王命,是这么说的:‘你世代掌管征伐,有权讨伐公侯伯子男五侯及九州的方伯,以协助辅佐周室。东至东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关,北至无棣,凡是有不按爵位朝觐纳贡的,你勿要赦免其罪。’自周王室东迁,诸侯恣意妄为,我们国君奉王命主持会盟,修复先君之业。你们楚国位处南方荆蛮,每年应当上贡包茅,为周王祭祀所用。自从你们拒绝纳贡,周王无法用青茅滤酒,因此我们国君前来征讨。况且周昭王南征而未能返回,也是因为你们楚国的缘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屈完反驳道:“周王室失去纲常,朝贡的制度早已形同虚设,天下都心知肚明,不纳贡的国家难道只是我们楚国吗?即便如此,我们没有缴纳包茅,国君已经知罪。如果齐侯要求纳贡,我们怎敢不供给呢!至于周昭王没有返回,那是所乘船只的胶水开裂,您应当去水滨向河神问罪,我们国君可不敢担此责任。我会报告给我们国君。”说完,指挥车子离开了。

管仲告诉桓公说:“楚国人十分倔强,仅凭话语无法让他们屈服,应当进军紧逼。”便传令八国军队继续进发,一直到了离汉水不远的陉山。管仲下令:“就在此屯兵驻扎,勿再往前!”

诸侯都不解地说:“军队已深入楚国,为什么不渡过汉水,与楚军决一死战,却逗留在此?”

管仲说:“楚国既然派使者前来,必然已有防备。军队一交锋,便将陷入战争,难以收拾。现在我们屯兵在此,远远彰显声势,楚国害怕我们人多势众,一定会再次派遣使者过来,我们就乘机与他和解。我们以讨伐楚国的名义出征,以楚国顺服的名义回国,不也很好吗?”诸侯仍然将信将疑,议论纷纷。

3、零伤亡 齐楚争霸告一段

楚成王已任命斗子文为大将,聚集武器,厉兵秣马,驻扎在汉水南岸,只等诸侯渡过汉水,便过来挑战。这时收到情报:“八国军队,屯兵驻守陉地。”

子文上奏说:“管仲通晓军事,没有万全之策不会发兵。现在八国士兵数量众多,却原地逗留,不向前进,一定有所图谋。应当派遣使者再去一次,查探他们的兵力强弱,观察他们的企图,或战或和,到时候再决定也不晚。”

成王问:“这次派谁出使呢?”

子文说:“屈完既然已与管仲见过面,应当派他再去。”

屈完说:“楚国没有上贡包茅,我前次已经承认了过错。您如果要求和,我一定尽力而为,化解两国纠纷。如果您要开战,那就另外派能干的人去吧。”

成王说:“与齐国开战,还是与齐国结盟,你可自行决断,我不制约你。”屈完便又到了齐军大营。

屈完又来到齐国军营,请求面见齐侯。管仲说:“楚国使者去而复来,必是求和结盟。您应当以礼待之。”

屈完见到齐桓公,恭恭敬敬拜见行礼。桓公回礼之后,询问他的来意。

屈完说:“我们国君未能朝贡苞茅,以致您不得不出兵征讨,国君已经知罪了。您如果肯将大军后退三十里,他一定唯命是从!”

桓公说:“大夫您能说服楚君履行职贡,缴纳苞茅,使我在周天子面前得以复命,我已别无所求!”

屈完道了谢,告辞而去,向楚成王报告说:“齐侯已经同意撤退大军,我也同意让楚国向周王缴纳贡品。您不可失信于人。”

楚王说:“齐军后退,一定是畏惧我们。”便想要反悔进贡苞茅的事。

子文立刻劝阻说:“齐侯承诺后退三十里,八位国君都言出必行,未失信于屈完。您怎能让屈完食言于八位国君呢?”

楚王哑口无言,便让屈完准备八车金帛,去召陵犒劳八支诸侯军队,再装一车菁茅,送到齐军大营,让他们验过样品后,派人写好奏章,赶往成周进贡。

4、执牛耳 屈完检阅中原军

屈完进入军营,见过齐侯,献上犒劳大军的金帛等物品。桓公命人分别派发给八支军队。菁茅验过无误,仍然让屈完收回保管,自行安排进贡。桓公问:“屈大夫曾经检阅过我们中原的军队吗?”

屈完答道:“我久居南方偏僻之地,尚未目睹中原的强盛,希望能借此机会一观。”

桓公与屈完一同登上大车,望见各国军队各自占据一个方位,队伍肃穆整齐,连绵不绝数十里。随着齐军的鼓声响起,七路大军鼓声顷刻作出响应,一时间,如雷霆震击,惊天动地。

桓公喜形于色,问屈完说:“我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一旦开战,怎么可能不胜?一旦进攻,怎么可能不克?”

屈完答道:“您之所以能够主导华夏中原之盟,是为天子宣扬恩德,抚恤广大黎民百姓。您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如果依仗军士众多而诉诸武力,那么楚国虽然偏僻狭小,却有方城为城墙,汉水为城池。城池深邃,城墙高峻,即使您有百万雄师,也无用武之地!”

桓公面有愧色,对屈完说:“大夫您真是楚国的贤良呀!我愿与楚国修好,您看如何?”

屈完答道:“您大驾光临楚国,是楚国社稷之福。您愿屈尊与我们国君结盟,我们国君怎敢推辞?请让我代表国君与您盟约,可以吗?”

桓公说:“可以。”当晚,留屈完在齐国军营中住宿,大摆宴席,盛情款待。

次日,在召陵设立盟约之坛。桓公手执牛耳,担任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作为楚君的全权代表,与桓公一起立下盟誓,写入盟书:“从今以后,世代友好结盟。”桓公先歃血,随后七国国君依次与屈完歃血。仪式结束后,屈完行礼拜谢。

5、虎牢城 小人为此掉脑袋

陈国大夫辕涛涂收到撤军回国的命令,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说:“大军如果取道于陈国、郑国,所需粮食衣物花费巨大,国家必然不堪重负。不如从东面走海路回去,让徐国、莒国承担物资供应,我们两国就可以减轻负担。”

申侯说:“好。您试着劝说一下齐侯。”

辕涛涂就对桓公说:“您北伐山戎,南伐楚国,如果带领众多诸侯途经东夷,在此大举阅兵,那么东方诸侯畏惧您的军威,怎敢不来齐国参加朝会呢?”

桓公说:“大夫所言极是。”

不一会儿,申侯通报求见,桓公召他进来。申侯说:“我听说军队征兵不违农时,是唯恐妨碍民生。这次出兵,从春到夏,霜露风雨,大军已精疲力尽。如果取道陈、郑两国,则粮食衣物,唾手可得,如同在府库中拿取一样。如果取道东方,一旦东夷挡道,恐怕大军不堪战斗,行军受阻,那该怎么办呢?涛涂体恤自己的陈国,出于私心,提供了一个对大军不利的计谋。望您明察,三思而行!”

桓公说:“幸亏大夫你提醒我。否则就误事了!”便命人把涛涂抓起来,囚禁在军营中,又让郑伯把虎牢关所在的军事重地,赏赐给有功的申侯。申侯的封地因此扩大不少,成为南方和北方之间的一道屏障。郑伯虽然不得不从命,但是自此以后,心中就有了芥蒂,很不痛快。

陈侯派使者送来厚礼,向桓公再三请罪,桓公才赦免了涛涂。辕涛涂被摆了这么一道,心里那个憋屈那个恨啊。

第二年,辕涛涂找到申侯,不但没吹胡子瞪眼,反而表现的乖宝宝一样。

看来老子是彻底把他折服了,嘎嘎,申侯放松了警惕。

这一天,辕涛涂就对申侯说:“齐桓公把虎牢给你,这就是你的地了。你应该把自己家拾掇拾掇,好好修建虎牢城,这样一来,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我也想啊,就是缺钱。“没钱?不怕,我替你向诸侯请求筑城。”辕涛涂为了坑死申侯,那真是下血本了!

好啊,申侯一听,完全同意!于是,辕涛涂利用自己的人脉,向各诸侯请求一起帮助申侯筑城,把虎牢城修建得壮丽辉煌。

正当申侯满意无比,心花怒放呢,辕涛涂开始放大招啦!他赶紧找到郑文公,指天笃地说:“申侯为什么要修建虎牢城呢,他想凭借牢固的城池来反叛您。”

郑文公一想,是这么回事啊,尼玛,本来老子就不想把虎牢城给你,你特么仗着齐桓公欺负老子才得了城,现在还想坑我?郑文公立马杀死了申侯。

就这样,辕涛涂的仇才得报了。

6、管仲逝 预言三佞害齐国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冬,管仲病,齐桓公亲往慰问。见其瘦弱,拉着管仲的手道:“仲父之疾很重了,若不幸而不起,寡人将委政于何人?”

当时,宁戚、宾须无已先后俱卒。管仲叹道:“可惜哉宁戚了!”

齐桓公说:“宁戚之外,难道无人了?吾欲任鲍叔牙,何如?”

管仲答道:“鲍叔牙,虽是君子,但不可以为政。他善恶过于分明。光好善还好,可太疾恶如仇,谁堪忍受?鲍叔牙只要看见人的一恶行,便终身不忘,这是其短。”

桓公曰:“隰朋何如?”管仲回答:“他勉强可以。隰朋能不耻下问,居其家不忘国君之门”

管仲言毕,喟然叹道:“天生隰朋,以为管仲之舌。身死,舌安得独存?恐君之用隰朋不能长久。”

齐桓公曰:“那么,易牙何如?”

管仲回答:“君主就是不问,臣亦将言之。这个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必不可亲近呀!”

齐桓公曰:“易牙能烹其子,以适应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难道怀疑他的忠心吗?”

管仲回答:“人情莫爱于子。对其子且这般残忍,何有爱君?”

桓公曰:“竖貂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也有可疑吗?”

管仲回答:“人情莫重于身。对其身且这般残忍之,何有爱君?”

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

管仲回答:“人情莫亲于父母。对其父母且残忍,又何有爱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

齐桓公曰:“此三人,事寡人久矣。为何仲父平日不闻一言?”

管仲回答:“臣之不言,将以适君之意也。譬之于水,臣为之堤防,勿令泛滥。今堤防去了,将有横流之患,君必远之!”桓公默然而退。

7、桓公甍 托孤高傒宋襄公

犹如中国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规律一样,齐桓公的人生也是这一条曲线,早年英姿勃发、奋发向上,中年号令诸侯,晚年却昏聩不已、重用奸臣,以至于他被活活饿死在宫内,甚至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无人料理,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即便后来同样被饿死的赵武灵王,死后就有人收敛尸体了,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君王,没有一个比齐桓公死的更耻辱了。

对于接班人,齐桓公实际上早有安排,就是第三子公子昭。但当时管仲、鲍叔牙等都刚去世,一时之间朝堂上青黄不接,公子昭缺乏足够的支持,如今加上齐桓公病重,这就给了其他公子们机会,于是诸子激烈争夺君王。

内侍易牙见齐桓公病重,认为他时日无多,就与竖貂商议出一条计策,即假传齐桓公的命令,大概意思是“从今以后,不论是群臣还是诸位公子,一概不许入宫。病好之后再向我禀告国政”,并将守卫任务全部交给他俩。借助这一手段,易牙与竖貂成功地封锁了王宫。

易牙与竖貂不可能自己做齐国国君,他们是想借此投靠大王子公子无亏,由此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于是,其他人都见不到齐桓公,也不能进入宫中,唯独公子无亏可以。一旦齐桓公甍,那么公子无亏就可以立即继位,而立下大功的易牙与竖貂,在未来继续能得到重用。

起初十多天,病重的齐桓公熬了过来,让雍巫、竖貂、公子无亏都等不及了,于是他们就将宫女、侍者全部驱逐出去,然后将宫门封死,又在寝宫周围筑起三丈高墙,隔绝内外,只留一个小洞,早晚让人钻进去探查齐桓公生死。就这样,没过几天,73岁的齐桓公就被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死后,易牙与竖貂声称齐桓公遗旨改立公子无亏,而不是先前的公子昭。于是,除了支持公子无亏的,其他大臣都出来反对,其中以高傒影响力最大、态度最为激烈。随后,易牙与竖貂恼羞成怒,直接发动兵变,杀了十几个大臣,但没有杀高傒,之后公子无亏成为齐国第17位国君。易牙与竖貂之所以不杀高傒,和他的身份与生平关系很大,说到底是不敢杀。

高傒是齐文公的曾孙,高姓始祖,齐桓公继位的第一功臣,又参与管仲改革、齐桓公称霸,历经齐桓公43年执政期,还长期是齐国上卿(犹如宰相),是一位资格老、地位高、影响力大的齐国重臣。更重要的是,从齐桓公还未继位时,高傒就一直辅佐他,数十年来一无二心,可谓是对齐桓公最忠心的大臣,所以齐桓公生前非常信任高傒,就将公子昭托付给了高傒。

齐国突然爆发内乱时,高傒已经85岁了,短时间内很难平定叛乱,于是安排公子昭立即逃往宋国,寻求宋襄公的帮助,自己在国内做内应;其次,挑拨其他公子的野心,让他们与公子无亏争位,以拖延时间。

齐国与宋国并不接壤,宋襄公为何还会派兵为公子昭撑腰?这里面原因很多,既有宋襄公想要继承齐桓公号令诸侯的霸主地位,又有齐桓公对宋襄公的嘱托。原来,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开诸侯大会,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史称“葵丘会盟”,这是一场胜利的大会、圆满的大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葵丘会盟上,齐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太子地位,并请求宋襄公照顾公子昭,宋襄公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

果然,宋襄公两度全力发兵,作为内应的高傒,先是设计杀死竖貂,之后联合其他大臣攻打齐国王宫,攻打公子无亏,高傒与宋襄公里应外合之下,最终易牙逃到鲁国,公子无亏被杀,公子昭进入齐都临淄继位,之后宋襄公还帮助公子昭肃清了反对势力。

齐桓公是非常之人,为确保太子继位的两个安排,都体现了他的大智慧,最终高傒与宋襄公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但齐国经此内乱后,政局开始长期混乱,齐国到底有多乱呢?看一看国君就明白了,第17位国君是公子无亏,第18位是公子昭,第19位是公子潘(齐桓公第四子),第21位是公子商人(齐桓公第五子),第22位是公子元(齐桓公第二子),即齐桓公六个儿子中,五个先后成为齐国国君,原因在于互相争斗,一人上台,其他兄弟都在谋划夺位。不断的内耗,葬送了齐国的大好局面,也丢掉了霸主的地位,晋国从此开始成为长达150余年的霸主。

8、唐叔虞 表里山河成大业

“一部春秋史,半部说晋国”,晋国六百年的兴衰,是纵横捭阖、逐鹿中原大变革时代的缩影。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

这里有一个典故:桐叶封唐的典故来源于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的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削成圭状,赠给叔虞并说要将这块土地封给他。这本是兄弟间的嬉闹,但史官却要求周成王兑现承诺。最后,叔虞真的被封到了唐地,成为了唐叔虞。

如今处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就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对于唐在何方,当今学者给出了多种推测,如:太原盆地——晋阳说、临汾盆地——霍州、洪洞、平阳说、吕梁山区——乡宁说、运城盆地——夏县安邑说等。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但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上千年。

唐叔虞死后儿子迁居到晋水改国号为晋国。晋国值得一提的是曲沃小宗以及春秋几位连续称霸的晋国国君,唐叔虞就成了晋国的开国始祖。

此后,传了六代,到了晋穆侯。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仇,小儿子叫成师。后来仇当了晋文侯,死后儿子昭侯继位。昭侯把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而曲沃城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当时就有人断言:曲沃将是晋国的动乱之源。

后来正统翼城和曲沃小宗争夺了67年,这是一段混乱史。最后以曲沃小宗的胜利而告终,小宗的后代也证明这支小宗确实有极强的基因,因为连续出现了好几代英明的君主。

“曲沃代翼”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成语"本末倒置"的出处。

9、一锅端 晋献公通杀四代

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前680年),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这一年,恰好就是齐桓公开始称霸的那一年。

三年之后,曲沃武公鞠躬尽瘁,儿子诡诸继位,就是晋献公。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晋献公,但是,晋献公绝对是一个应当被记住的人。

晋献公是什么人?牛人,第一牛人。什么时候的第一牛人?春秋?不对。晋献公堪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牛人,决不带水分的。

晋献公,公正地说,是一代雄主。晋国能够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晋献公居功至伟。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二胜。其中除虞、虢、焦、耿、霍、杨、韩、魏八国是姬姓诸侯,还有不少戎狄部落。

献公五年,这时候的晋献公十分憋屈,原因是曲沃桓叔、曲沃庄公之族,也就是晋献公曾祖、祖父一辈所分封的家族。在春秋时期,国君的儿子,除了继承国君的嫡子,其他儿子都会被分封作为大夫,而大夫就有家。大夫有家就有独立的势力范围和土地田产,甚至会拥有独立的城邑和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种情况,一如晋昭侯把曲沃分封给叔叔曲沃桓叔,也就是姬成师一样。当年,正是曲沃桓叔及其子孙们一代一代的威胁逼迫晋昭公及其子孙,并最终拿下了翼城,完成了曲沃代晋的历史转折。

显然,这时候的晋献公同样也尝到了自己祖先曾经针对翼城大宗一方的那种滋味,历史的回旋镖正在袭来!当然,鉴于历史记载的缺失,现已无法知道,“晋桓、庄之族”是怎样对晋献公构成威胁的,也不知道这种威胁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不过,晋献公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士蒍,并献上了诛杀公室弟子的毒计。《左传》记载就是“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关于士蒍“去富子”计谋的具体含义,大概就是即从贫富差异的角度撬开群公子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制造群公子之间的火拼事件,由于火拼,群公子不但会两败俱伤,而且也容易凑齐晋献公聚而杀之的罪名和理由。这样的计谋才会显得更加智慧,而且也更加合情合理。

其次,这样的结果,对晋国的内伤也最小,士蒍也更容易为这起阴谋诛杀戴上合理合法的帽子。这当然对稳定晋国政局十分重要。因为,从历史现实主义的角度看,群公子之所以会逼迫晋献公,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尤其在曲沃代晋之后,存在着利益瓜分的不平衡和各族后世发展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都会转变成为向晋献公不断讨要好处与封地的压力。

而士蒍之谋,就是把这种矛盾转变成为群公子与富子之间的矛盾。

10、抢老婆 晋侯娶亲靠打劫

在开始讲晋献公的公子们权力斗争之前,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春秋时候诸侯娶亲的方式,一般呢诸侯都是和诸侯之间互相通婚,当迎娶另一个诸侯的女儿时候,女方必须以侄女或者妹妹或者堂妹两人随嫁,叫做“媵”。同时还要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的国家各聘一位女子陪嫁,也都要带媵,于是一共九人。除了夫人,其余都属于贵妾。要是夫人死了,不能再娶,要从众贵妾中依次递补。

晋国呢和上面讲的还稍微有一些不同之处除了好中原诸侯之间的明媒正娶,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靠抢。在当年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开始抢老婆了,对了那时候他还叫诡诸。

诡诸抢回来的第一个老婆叫贾君,那是灭了贾国之后把贾国国君的女儿给抢来的。说起来,贾国是叔虞儿子公明的国家,还记得叔虞吗?贾国与晋国同宗同源,不过这并不表示晋国会对他心慈手软,该灭还是要灭。
  之后,诡诸听说北翟国主的两个侄女那是国色天香,是草原上的两朵花。北翟也就是北狄,翟就念狄。诡诸亲自统军,把北翟国主打的哭爹叫娘,最后没办法,只能乖乖把两个侄女都送给献公了。
  狐家姐妹的老爹名叫狐突,女儿被抢过来了,索性也就跟着女儿一起来晋国了,更重要的是把两个儿子也带晋国了,大的叫狐毛,小的叫狐偃,狐偃这个人不简单啊,他是未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首席谋士,狐家也因为他,一举成为晋国的第一家顶级家族。

靠强取豪夺,诡诸已经抢了3个老婆,诡诸对这一套有点腻了,所以他开始玩花样了。他爹武公还在曲沃的时候,从齐国娶了一个公族女子做小老婆,名叫齐姜。这个主要就是政治联姻了,武公想以此加强和齐国的关系。

可是武公岁数太大,有些地方满足不了齐姜。诡诸色心顿起,明里暗里的诱惑齐姜。于是,一来二去,事情就办妥了。结果竟然把齐姜的肚子给弄大了。这下花样玩的太大了,搞得大家都很难看了,只能把齐姜偷运出宫,藏在一户姓申的人家,没多久生个儿子下来,取名就叫申生。

后来,狐姐也生了个儿子名叫重耳,狐妹生了个儿子名叫夷吾。重耳生得“重瞳骈胁”,“重瞳”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孔,“骈胁”就是俗称的板肋,就是肋骨之间没有肉,连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