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秦晋恩怨3

2018-05-20 11:23:22

21、宫斗戏 机关算计一场空

骊姬大获全胜,献公就着力培养奚齐了,没办法嘛,其他几个大儿子都被赶走了,同时让荀息做他的师父,因为荀氏家族家风比较谨慎,从不轻易站队,其他较为有实力的家族,郤氏家族的族长陪着夷吾逃亡了,狐家的狐突暂时蛰伏,两个儿子陪着重耳在北翟避难,剩下的大家也都挺安分,献公自以为国内这些势力都摆平了,把荀家列为各大家族之首,希望荀家能忠心恳恳的辅助骊姬和她的儿子奚齐,只可惜,他忘了一个最不应该忘记的人,这个人将把他身前布置的所有东西全部粉碎,让王室再次上演了悲剧。。。。。。

荀息自打被任命为上大夫,作为托孤大臣来主持政务,正想大展拳脚。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朝堂中一直沉默的另一派已经准备一场新的政变了。这一派就是原先三巨头的另两位里克和丕郑。在献公的时候,他们的位置还比荀息高,可惜在太子案中因为他们的站队错误,所以托孤的时候,根本没有他的位置。献公还忘了,里克现在仍然手握晋国的军权。里克的手中不仅有晋国下军,还有晋国上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军的七舆大夫都是他的人,都唯他马首是瞻。献公一生算计别人,偏偏老了的时候犯了一个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没有夺取里克的军权。

献公走后,里克和丕郑早就已经秘密开始串联,暗下活动,准备推翻政权,把奚齐、荀息都给废了,把重耳弄回来。具体政变思路如下1、跟七舆大夫在国内做内应,2、去翟国煽动他们出兵,3、 联络上秦国摇旗呐喊。

优施准备亲自出马去摆平里克,何来如此自信?因为之前献公派他去恐吓过里克,里克那次惶恐懦弱的样子给他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从那以后优施就认定里克是一个软蛋。优施太天真了,他以为里克怕他,其实里克怕的无非是他后面的那个人,但是献公已经离去,现在,里克谁也不怕!所以天真的优施在里克家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但这件事激化了里克一党提前动手,因为他们以为事迹已经败露了,搞政变的就怕自己的阴谋变成光天化日下的阳谋。

在献公死后不到一个月,也就是杀死优施的当天晚上,里克一党火速行动,派了一名武林高手去王宫。《左传》记载:“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

慌了,骊姬迅速召开会议,结论就是再立一个,大家要问了,怎么又来一个太子?原来骊姬的妹妹小骊姬三年前生了一个儿子,就叫悼子,正好这次派上用了,四人决定立悼子为国君。然后召集所有卿大夫全部到场,准备正式宣告悼子为晋国国君。里克接到通知还有点慌,找来丕郑合计之后又信心十足了,丕郑告诉他原因很简单,军队在我们手里,王宫里的卫队也是我们的人,还怕他们搞什么阴谋,不如趁此机会,彻底把他们一锅端端了。
    终于晋国最血腥的一场宫廷会议召开了,荀息直接宣布悼子为新任晋国国君,还没说完,里克就怒斥道:根据周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申生死了,重耳还在,怎么轮得上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里克身后,七舆大夫一个个都怒目圆睁,手握剑柄。门外刀枪晃动,显然有大批人马集合在殿门口。

里克直接给下面的人一个眼神,示意武力解决吧,不过毕竟是王子,大家还有点犹豫,这时屠岸夷上,屠岸夷是晋国著名的武林高手,原本是左派东关五的跟班,最近认清形势,果断投靠里克。这时候更要表现出忠心,直接上去,用蛮力摔死了悼子

荀息彻底绝望了,直接自杀,骊姬姐妹也彻底疯了,披头散发,又哭又笑,裸体狂奔,最后双双跳进自杀。曾经嚣张一时的骊姬党至此彻底覆灭。

22、城府深 夷吾使出连环计

骊姬党是彻底被灭了,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谁回来当主公呢?非公子重耳莫属。因为屠岸夷在朝堂上良好的表现,里克就把邀请重耳回国执政的美差交给他去办。

结果重耳的回复是就三个字:不回去。原因是狐偃说“里克既然能连弑两君,我们回去,顺他意还行,不顺他意,他杀你跟杀奚齐有什么不同?”

在得知里克派人去请重耳的消息之后,夷吾很失望,甚至有些绝望。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吕省和郤称到了。逆转,真的是大逆转啊,没想到,几个公子斗来斗去,最后是我夷吾赢了,哈哈哈。

郤芮分析到;现在国内政局险恶啊,里克一伙把持朝政,军权都在他们手里,回去万一被里克咔嚓怎么办,所以我们要先把里克稳住,慢慢把军权收回来,先给里克点甜头,另外去找几个外援比如秦国,让他们给我们撑腰,等形势稳定,嘿嘿嘿,里克等人就不在话下了。

师傅现在就是担心如何才能让秦国帮我们?夷吾说:那不简单,我执政后给秦国那几个土棒子几块田地不就行,郤芮心里暗骂,操,这不就是卖国吗?不过转念一想,反正晋国是你们家的,你都不在乎了,我还管那么多干嘛。所以这就是重耳不回去,夷吾能回去的最大原因,性格决定命运啊!

就这样,吕省和郤称马不停蹄又赶回绛,几人一商议,决定派梁由靡出使秦国。秦穆公挺重视这件事情,一来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求自己帮忙,有面子啊;二来也想以此来讨夫人的欢心。别说,秦穆公自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做夫人之后,对夫人那是言听计从,爱得死去活来。

谈判结果,割让河西的五座城池给秦国,事情就这么定了。穆公派公孙枝率领三百乘战车前往梁国,在那里与夷吾会合,然后护送夷吾前往晋国继位。晋国方面,里克得到了夷吾的口头保证,允诺一切待遇不变且额外赠送汾阳一地给里克。

就这样,公孙枝和夷吾顺利抵达绛城,晋国卿大夫们接着准备登基典礼。正在大家准备典礼当中,突然城外有大队人马开来,众人大惊,莫非重耳改变主意,来争位了?夷吾说莫慌,一定是周王派人祝贺的。果不其然来的人正是周王室的大夫王子党,奉周王之命前来帮助晋国确立新君,当然这一切都是芮计划安排的。

有周王室和秦国国的支持,夷吾的位置算是稳若泰山了。即便里克敢反水,也要三思后行了。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再叫夷吾了,我们一起改称晋惠公。

惠公继位后不仅没有割让河西的五座城池给秦国,还杀死了里克、丕郑和七舆大夫。

23、德报怨 秦穆公泛舟之役

有一年,晋国遭遇大饥荒,晋惠公派使臣到秦国买粮。

秦穆公便问子桑说:“借给他吗?”

子桑回答说:“如果晋惠公重视别人的帮助并懂得回报,那您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他只知道让别人施舍,却不知道回报,他的百姓必将一起远离他。百姓远离并且讨伐他,没有众人的支持他必定失败。”

秦穆公又征求百里奚的意见:“借给他吗?”

百里奚回答:“发生天灾,对于国家来讲是代代都有的事。救助邻国的灾祸,这是正道。按正道行事会得到福报。”

丕郑的儿子丕豹当时在秦国,向秦穆公请命想乘机讨伐晋国。

秦穆公说:“虽然他们的国君如此可恶,然而晋国的子民又有什么错呢?”

秦国于是输送粮食给晋国,从秦国的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晋国的都城绛(今山西绛县),物资主要靠水路运送。于是渭河、黄河、汾河上的船只前后逶迤连续,遮天蔽河,救灾的粮食通过这条水路,源源不断地从秦国运输到了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凑巧的是,在第二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灾害,而晋国粮食丰收。秦穆公便派使臣冷至到晋国请求买粮救灾,遭到了晋惠公的拒绝。秦穆公大怒,率兵大举讨伐晋国。

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年)11月,秦晋两军战于晋国的韩原,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军俘虏。无奈之下,晋惠公只好割河西五城给秦国,并以晋太子公子圉入质于秦为条件,才得以归国复位。

"泛舟之役”,是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外交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大事件,也是对黄河、渭河航运的最早记录,反映了春秋时期渭河、黄河、汾河和浍水的水文及水运航道、工具、规模等情况。也给后人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

24、泓之战 蠢猪式的假仁义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十一月一日。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泓之战开始了。

泓水之东,宋军战车四百乘,宋襄公亲自指挥,列阵。

泓水之西,楚军战车六百乘,楚国国防部长成得臣指挥,准备渡河。

楚军显然没有把宋军放在眼里,按常理,渡河作战,必须趁早过河,先于对方列阵,以防对方半渡攻击, 可是,成得臣完全不在乎。

宋军列阵结束的时候,楚军还在渡河。公孙固猛然之间看到了取胜的机会,就像下围棋,劣势之下看到了逆转的胜负手。

“主公,敌众我寡,趁他们还在渡河,人马未齐,现在发起攻击,一定可以战胜他们。”公孙固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议,声音竟然有些颤抖。机会啊,敌人轻敌给了我们机会,这样的机会真是求之不得。

“不可。”宋襄公轻轻地说,甚至没有看公孙固一眼。公孙固失望地摇摇头。过了一阵,楚军全部过河,但是乱哄哄的,正在整理队列,部署阵形。

“主公,趁敌人混乱,出击吧。”公孙固再次提出建议,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

“未可。”宋襄公摆摆手,意思是等半天了,这一下就不能等了吗?见公孙固还要说,宋襄公不高兴了,“兄弟,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厚道呢?没看见人家还没布好阵吗?”

公孙固要哭了。终于,楚军准备好了,战斗结果可想而知了。宋国上下,一片骂声。

一场惨败,多少人家失去了儿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父亲,大家能不骂宋襄公吗?

那么,宋襄公是怎么看的呢?他后悔吗?他羞愧吗?

“仁义的人打仗,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二毛。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可是决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宋襄公说。仁义啊,仁义到底啊。

什么是二毛?二毛就是头发斑白的人。那三毛呢?头发全白的人。

“主公啊,打仗是不能讲仁义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打仗就是杀人,怎么能不忍心呢?”子鱼讲了一通道理,归结起来,就是战场上不能心怀慈悲。

“不,宁可打败仗,我要仁义。”宋襄公说。

子鱼哭了。

25、撒腿跑 二次流亡游列国

新君主晋惠公上台后,其才能和品行均不如父亲和兄长。他担心国人归附重耳,于是想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早有细作打听到惠公之谋,便赶往翟国向重耳报告,他弟弟要对他下手了。

重耳与谋臣商议,众人认为应该借此机会离开白狄,谋求事业的发展,乃至于有朝一日能恢复君位。他们认为齐桓公志在协助王室,而且管仲刚去世,齐国君主需要人才辅政。重耳依其言,便与家小作告别。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突然杀到,让一行人猝不及防,一番挣扎之后才摆脱了困境。

这些流亡贵族,首先流亡到姬姓的卫国境内。在此之前,卫懿公因为好鹤而荒废军备,丧失民心,最终被戎狄杀死,卫国几乎亡国灭种。此时执政的卫文公,是越王勾践般卧薪尝胆的英雄君主,他身穿粗布衣缝制的冠服,以身作则,组织卫国的遗民复国,并在短短一年内组织起规模可观的新军队。由于戎狄几乎灭亡卫国,所以卫文侯对于戎狄化的晋国流亡公子缺乏兴趣,卫国正在集中力量恢复国家,也不愿意拿出足够财物支持重耳。

重耳没有得到卫国贵族的援助。在卫国五鹿,饥肠辘辘的重耳向一群农夫乞讨。但是民间对于这些戎狄化的流亡贵族也不友好,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扔过去,还调侃重耳让他吃土。深感侮辱的重耳气愤地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能获得国土了。"此时重耳依旧意气旺盛,如同一块璞玉一般有待更多的打磨。而重耳不知道,几十年后,在命运的捉弄下,卫国的五鹿将成为城濮战役的首战,是重耳在晋楚争霸中攻克的首座城池。

重耳逃入卫国国境(今大名县东部)时,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不是为了以后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而是因为重耳是振兴晋国的希望,奉君就是奉国,这不只是忠君,更是爱国。介子推不因为危难而离君远去,更不为利禄而贪天之功,他宁可被烧死也不愿违背自己所秉持的正义。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儒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后来经过千辛万苦,一行人来到了齐国。齐国在立国之初,姜太公就确立了顺应东夷风俗,因地制宜的治国之策,所以齐人不死守周礼,善于变通,对于戎狄之人不太排斥。重耳见识了管仲变法留下的成果,目睹了齐国积累的雄厚实力。桓公热情地待重耳一行。在与重耳的交往中,姜小白发现重耳气度不凡,于是把女儿嫁于重耳,希望束缚住住重耳,使他忘却大志,即便重耳最终复国,也可与晋国联盟。

在齐国的温柔乡里,重耳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陷入了诸公子争权的局面。以齐之力复国已不实际。重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不愿再去流浪奔波。狐偃、赵衰等人多次提醒重耳,重耳不从。公元前639年,狐偃、赵衰等人密谋,与齐国公主合谋,将重耳灌醉。然后拖上马车,快马离开临淄。等重耳一觉醒来,为时已晚。重耳气得要操戈砍杀主谋的狐偃,但最后依旧清醒地面对现实,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26、到楚国 最高礼遇敬重耳

离开齐国后,重耳来到了姬姓曹国。曹共公由于看不出晋文公的价值,不听大夫僖负羁之言,拒绝厚待重耳。荒唐无耻的曹共甚至在重耳沐浴之时,在窗帘外偷窥重耳的裸体。深感不满的重耳记下了这次羞辱,愤然离去,并将在多年之后加以报复

后来在另一个姬姓国郑国,重耳受到了类似待遇。由于姬姓诸侯国卫国,郑国,曹国的冷眼,重耳在日后的外交政策中,和父亲一样,他更加偏袒异姓的秦,齐,楚,宋等大国,打压曹卫这些投靠楚国的姬姓同宗。

公元前638年,重耳一行人来到刚战败的宋国。宋国司马公孙固对重耳早有耳闻,宋襄公和公孙固认为如果复国,可以作为宋国未来的依托。于是在国内困难的情况下,依旧给晋文公准备了20辆马车和随从,作为他的开支与护卫。对于宋国的厚礼,晋文公非常感激,宋国也成为了日后唯一不屈服于楚国的中原诸侯。

重耳离开宋国和郑国,又踏上了漫长的旅程,进入楚国境内。当时的楚国正在汉水与长江流域称霸,刚击败了宋襄公,气焰嚣张,大有饮马黄河的态势。若干年的流亡生涯已经让重耳积累了一定的声望。楚王不顾周礼,别有用心地用招待君王的礼节招待重耳,还故意问公子重耳,以后你登基了,准备怎么报答我?

由于目睹了楚国击败宋国,现在又想扶持自己当晋国君主,很明显楚成王是有所图的。但是出卖本国利益,很容易内外不讨好。几年前,晋惠公曾经许诺割地给秦国,结果回国后出尔反尔,没有履行。最后导致了秦国的讨伐,在韩原之战中被俘,最后险些被秦人用来祭天。导致其在国内外威望大跌。

所以对于耀武扬威,而且有所企图的楚王,重耳不再是那个在齐国花天酒地的年轻人,牢记使命的他表现得格外清醒,有礼有节:贵国君主的恩德我不会忘记,如果说回报,那就是日后交战中,我们会对贵国军队退让90里,再与您开战。

成王听了之后深感震惊,更加意识到重耳不是池中之物。当时的令尹子玉私下面见楚王,表示重耳君臣都是贤臣良将,如果不趁着羽翼未丰将他们除掉,以后这些人会成为楚国的大患。但是楚王依旧出于招降重耳的角度,拒绝了这么做。

重耳不仅察觉到了楚国重臣的敌意,而且也看出了楚国的君相矛盾,这一矛盾,将被他用于称雄图霸的事业。

27、君归来 晋文公横空出世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为了防止秦人继续用太子干预晋国内政,于是命亲信往秦。太子圉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也害怕秦人利用自己作为肉票干预晋国内政,于是不带妻室,偷偷溜回晋国。

惠公不久就去世了,公子圉顺利继承父位,是为晋怀公。由于重耳的贤名已经遍布天下,所以他以杀死重耳家臣家属作为威胁,要求重耳一行人归国,此举在晋国内部引发了一阵血雨腥风。其残暴统治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反对。

当初秦穆公待怀公为上宾,怀公的不辞而别也惹怒了穆公。穆公便考虑再度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所以,重耳自然成为秦穆公新的的投资对象。他打听到重耳已经入住楚国,便派使臣面见楚成王,要求见重耳。

重耳听说秦伯要帮助他返国,由于日夜担心遭到楚人暗杀和囚禁,重耳喜出望外,来到了这个西部大国。在文化上,秦人与戎狄杂处,与晋国类似,所以在地里和文化上都比较接近晋国。

来到秦国,穆公表示愿意辅佐重耳夺取君位。但依旧要重耳即位后将昔日的河东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酬劳。重耳稍稍考虑后,便欣然应允。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之前公子圉抛弃的妻子怀嬴许配给重耳,作为两国联姻的保证,同时考验重耳的气概与诚意。

在重臣们的劝慰下,重耳决定暂时屈服。穆公看着重耳谨慎守礼,能屈能伸更愿意支持重耳。

公元前636年春天,秦穆公委派公孙枝率领秦军,护送重耳归国。到此为止,重耳已经阔别祖国长达19年之久。

重耳回国后,立刻联络早已埋伏于国内的亲信力量前来接应,栾氏、郤氏、狐氏、胥氏、先氏等重耳家臣的家族,纷纷积极响应重耳的号召,在众人的簇拥下,重耳大军开到曲沃,被众人拥立为君。怀公逃亡高粱,不久在四面楚歌中被杀。至此,晋文公才坐稳了国君的宝座。

为巩固统治,重耳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对于全国上下,重耳重视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减免农业和商业赋税,恢复晋国民力和军心。他继续之前晋惠公的策略,将公田和其他公室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和士人,保证他们的收入来源和战斗力。

由于祖父曲沃武公以及父亲晋献公对于公族的剿杀,晋国公族的势力大为衰败。重耳为了防止姬姓旁支构成新的威胁,让这些人担任内官,在宫廷内掌握国君的家族内务,断绝了他们在外作战,积累个人力量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追溯自己流亡的重臣,还有拥立自己的国内大家族,晋文公封他们为近官,负责商讨内务,指定政策。

这种补充了新鲜血液的核心统治集团,让晋国朝堂焕然一心,风气为之一振。在重创了公族之后,外国的流亡贵族与士人就有更多机会来晋国施展抱负。整个春秋时代,晋国都是吸引流亡贵族和外国士人的宝地,为后人留下了"楚材晋用"的典故。

28、敬忠臣 介子推与清明节

晋文公登基后,大加封赏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分封了很多人,唯独忘了割腿上肉给他吃的介子推。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也不由想起了往事,心中懊悔不已,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接受赏赐。可是,使臣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他认为自己所行乃是人臣之道,是应该做的无功不受禄。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时,只见他家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之中做了一名隐士。晋文公便让他的使者上绵山之上搜索,偌大的绵山那里找得到这么两个人。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了不让老母被烧,会自己走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找到介子推了。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走出来。火停以后,使臣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已经死去多时了。

晋文公非常感慨,于是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用以祭奠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走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像是看见到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也就成了寒食节。

29、第一功 晋文公勤王受邑

经过了对朝政大刀阔斧的改革,晋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但依旧没有大事可以证明自己。

自从周桓王之后,周王室与郑国关系日益恶化,周襄王甚至娶戎狄女隗后为王后,调动戎狄军队攻击郑国。戎狄借此机会,开始干预周王室的内政。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与王后私通事发,王子带联合戎狄,与受到内外孤立的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族军队进攻洛阳王城,大败周军之后攻破城池。

由于周襄王的王后是狄人,所以戎狄拥护王后的情人王子带。戎狄在武力进攻诸夏失败之后,开始借助对周人礼法和文化的学习,采用隐形攻势,以婚姻手段干预周天子的王室内务,比之前破坏性的武力入侵,具有更恶劣的影响。

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地,并告难诸侯。与晋文公同样有着图霸之心的秦穆公收到了周王的告急文书,便调兵遣将,屯兵于黄河岸边。

晋文公认为想得到诸侯拥护,勤王是上上之选,足以取信诸侯,且合乎大义。周天子是天下之大宗,有他的支持,必能奉天子以令不臣。

历经了几年的励精图治之后,文公下令出兵勤王。公元前635年3月,文公以叛乱是姬姓家事为由,婉言拒绝了秦军东出,从而提前阻止了西戎化秦人染指中原的野心。

在进军到阳樊之后,晋人分兵两路。一路迎接襄王回国;一路从温城攻击叔带。很快,叛军在晋军大举攻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在短短一个月之后,戎狄军队就被击败,晋文公杀叛党叔带、隗后、颓叔等。

周襄王被迎回王都,这一事件,极大提升了晋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襄王大为感动,于是重耳趁机向周王索要周天子的墓葬礼仪,周天子委婉地表示:"国无二王。"而这正是有心计的重耳希望看到的结果:通过周王难以接受的条件,换取其他形式的报偿。这颇像晋献公的做派。

于是周王将部分难以控制的属地: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区:阳樊、温、原、欑茅赐予文公,方便重耳就近辅佐王室。所以晋国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的农业发达地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