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晋楚争雄1

2018-05-26 19:16:22

1、救宋围 文公取曹卫两国

公元前632年年初,晋文公统率晋军主力逼近晋卫边境。他以曹共公当年对己无礼为借口征讨曹国,向卫国借道,为卫成公所拒绝。晋文公遂统兵绕道南河渡过黄河,接着乘机袭占了卫国的五鹿,同时进占敛盂,使晋军处于卫都楚丘东面约30公里处,东距齐之穀邑约120公里,南距曹都定陶约80公里。

晋军据此,西逼卫都,东威楚兵戍守之穀,南胁曹国,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晋文公遂在此地展开外交活动,与齐昭公在孟举行会盟,结好于齐国。卫成公见晋齐联合,声势浩大,想请求与晋和好结盟,但为晋文公所拒绝。卫成公不得已向楚告急,遭国人反对,被驱逐出卫都。

晋军于是轻松地占领了整个卫国。卫国被晋攻灭,在诸侯中引起很大震动,鲁国本来是楚的同盟国,曾派兵援卫,这时也转而和晋、楚保持等距离。晋文公便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统军南下攻曹。同年三月,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解救宋围,伺机机动歼敌。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反而加紧了对宋都商丘的围攻。于是宋成公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

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即如不出兵驰援,既对不起当年过宋时宋襄公的礼遇,又势必失去宋这个同盟国,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且在齐、秦无意同楚交战的情况下,己方兵力有限,在远离本土条件下与楚军交锋亦怒难以取胜,另外这样做也违背了过去与楚王的誓约。

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新任元帅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进行调停,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击楚军的决心。

先轸进而指出,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如今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调解。而齐、秦既然接受了宋国的厚礼,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

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

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不但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战略态势也有了巨大的改观,即楚国处于战线漫长、后方空虚、三面受敌的不利境地。

由此可见,晋文公在战前伐谋、伐交斗争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而楚成王则因轻率拒绝调停,促成晋、齐、秦三国联合而使楚陷入被动。

2、守承诺 晋国人退避三舍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所直属的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并命令戍守穀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擅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发生直接冲突。他告诫子玉说,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除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

楚成王对子玉坚持与晋决战的态度很为不满,但又优柔寡断,企图侥幸取胜。所以他既没有坚决制止子玉的做法,又没有给子玉增拨充足的决战兵力,“少与之师”,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这种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做法,无疑对日后城濮之战的结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子玉得到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出使晋军大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苛刻的“休战”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相应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提议实不怀好意,给晋国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晋国如果答应了,就会使曹、卫、宋三国感恩于楚,是“楚一言而定三国”;晋国如果不答应,则宋围不解,曹、卫不复,则三国必怨晋而亲楚,“楚有三施,我有三怨”,等于是“一言而亡”三国,不仅三国怨己,连其他诸侯也会指贵晋无礼,积怨太多,又如何破楚定霸?这意味着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

但晋文公终究未被难倒,他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前来寻战。

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背信弃义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扑来,寻求战略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向北撤退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

当晋军后撤时,军吏认为以晋国之君而躲避楚国之臣,殊为耻辱,且楚军疲惫,无须后撤。晋文公表示“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背)乎!”意思是说这是信守当年对楚成王作出的诺言。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把握主动、谋图胜敌的一着重要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有利于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破敌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遂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这样,一场继齐桓公称霸之后对春秋历史进程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就一触即发了。

3、皆英雄 城濮大战垂千古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不是一场寻常的战斗,这将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影响整个中国军事历史乃至世界军事历史的完美战例。

a. 精兵出击

晋国人的战鼓率先响起,晋国左军发起冲锋。

对于子玉把陈蔡两国军队放在右军,先轸几乎要笑出来。如果是他,宁可让这两国军队上山头去当拉拉队,这也是先轸不用齐秦两国军队的原因,尽管齐秦两国军队比陈蔡两国军队的战斗力要强很多。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先轸对陈蔡两军的定义,这样的军队,一个冲锋就能击溃。

胥臣额外为陈蔡军队准备了一份礼物,晋军前排战车上,每匹马都披上虎皮。披着虎皮的马是忽悠不了人的,但是可以忽悠马。

晋军的“马虎”冲锋,对面陈蔡军队的战马就开始哆嗦了。国家弱小,连马的胆子也小。陈蔡军队的马要逃命,马车上的人更想逃命。原本还不敢逃,怕秋后算账,现在有借口了:不是我要跑,是马要跑。

第一战,叫做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率先突破敌人的薄弱点。后来《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乱军引胜”,其原理就来自这里。

b. 歼灭战

二狐的上军故意乱打旗号,迷惑楚军。待楚军进攻,晋军上军后撤,下坡之后向左,在一片山丘后埋伏。栾枝率领下军一半人马在正后方的树林后埋伏,预先砍伐树枝,待上军撤下山坡并埋伏好之后,用马拖着树枝来回跑动,激起灰尘,造成晋国上军已经逃跑到这个位置的假象,引诱楚军追击。栾枝的这一招,后世广泛应用,《三国演义》中张飞在当阳桥就曾经用来欺骗曹操。

楚军果然上当,全速追击,这个时候,中军公族杀出,上军下军前后夹击,消灭楚军。

第二战,叫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就来自先轸这里。

春秋以前,两军交锋以击溃对方为目的;春秋以后,常常以歼灭对手为目标。这样的改变,就是出自先轸。

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投入了总共超过十万人的兵力,创下了春秋以来的战争人数记录。其结果以晋国的全面获胜而告终结,此前无敌于天下的楚国损失了几乎一半的精锐部队,元气大伤。以此为标志,春秋进入晋楚争霸的时代。而晋文公也因此登上春秋第二位霸主的宝座,先轸则凭此一战成为一代名将。

城濮之战,晋国君臣联合策划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战争大戏,这出大戏,对于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场战争,从策划到实施,从谋略、外交到具体的战斗部署,就是一部战争教科书。此后着名的《孙子兵法》,极大地受到这场战争的启发和影响。

晋文公、狐偃、先轸、赵衰、栾枝、胥臣、魏犨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而楚成王的远见、成得臣的强横以及楚军的精悍,也同样令人难忘。

4、晋文公 实至名归第二霸

战胜楚国,也就意味着天下无敌。

“趁热打铁,趁着大胜的机会,直接朝拜王室,确定霸主地位。”狐偃建议,众人都赞成。于是,晋文公派出各路特使前往各诸侯国,邀请他们参加周王亲自出席的盟会,举办地在郑国。除了太远的国家和楚国之外,只有一个国家没有邀请,那就是真正的东道主郑国。

为什么不邀请郑国?晋文公的意思,在盟会之后,直接灭了郑国(后来被周襄王)。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十日,这是一个晋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

根据《左传》,授权仪式如下: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这段话别看字数不多,翻译起来可就多了,所以免了。那么,什么意思呢?

就是周襄王从国库的箱底弄了一堆礼物给晋文公,然后说:“叔叔啊,从今以后。您就代表我安抚诸侯,讨伐叛逆了。”

为什么叫叔叔?这是规矩。周王跟诸侯的称呼,同姓的叫叔父,异姓的叫伯舅。

之后,颁发了“策书”,也就是证书,什么证书?授权证书。

证书发了,开始盟誓,与会诸侯共推晋文公为盟主。

因为结盟的地点在践土,此次结盟被称为践土之盟。

现在,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名正言顺、实至名归的霸主。

春秋第二霸,晋文公。

5、子玉亡 莫予毒也晋侯爽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却不见大胜后的欣喜,反倒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长吁短叹不已。左右见此场景,都非常奇怪:“打败了楚国,国君却仍然忧心不已,所为何事?”

晋文公长叹一声,答道:“我听说只有圣人才能在战胜后安之若素,(我非圣人),所以才恐惧。况且楚国子玉还在,怎么能欢喜!”

数日后,子玉率领残兵败将回到楚国,气头上的楚成王立刻逼他自杀,说:“大夫如果回国,如何面对申、息二邑的父老呢?”子玉听了,羞愧不已,在楚地连谷上吊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子玉已死,居然喜形于色,他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将士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没有谁能危害我争霸中原了。

成语“莫余毒也”、“人莫予毒”就是出自于这里,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造句:从他们将犯罪时间选择在临晨三四点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明知故犯,再加上一些侥幸心理,长此不悟以为人莫予毒。

子玉死后,晋文公居然会如此把持不住,颇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事实上,正在兴头上的晋文公却犯了一些小错:在子玉死后,楚成王并没有让蒍吕臣作楚国令尹,而是让城濮之战中楚国的右军主帅斗勃当了令尹。

楚人尚左,城濮之战中左军主帅是斗宜申。楚成王没让斗宜申作令尹,却提拔了斗勃,不是楚成王不信任斗宜申,而是别有缘故。

早年,楚国范邑的巫师矞似曾经预言,楚成王、令尹子玉、司马子西三人,“三君皆将强死”。意思是,楚成王、楚国令尹成得臣(子玉)、司马斗宜申三人,都会死于意外!晋文公虽然对楚国情报密切关注,但他却不知这一预言;子玉之死,已经让晋文公喜形于色,如果他再知道矞似的这一预言,他会不会高兴得设宴大势庆贺三天?

城濮之战后,虽然气头上的楚成王对子玉恨不得扒其皮、食其肉,但冷静下来后,楚成王又想起了矞似这一预言,赶忙令人前往连谷,阻止子玉等人自杀。

可当救命使者赶到之时,已经晚了,子玉早已自缢身亡。可是,司马斗宜申却因上吊的绳子断了,得以逃过一劫,被及时救了下来。因为城濮之败,又有矞似这一预言,楚成王觉得不宜让斗宜申再当令尹,而是让他做了商密的地方长官。

6、烛之武 一嘴结巴三寸舌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秦国去征伐郑国。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

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晋国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秦国)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郑国)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郑国)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3个将军带了2000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说的正是郑国的围正(养马官)烛之武,离间秦晋,机智救国的故事。

第一论:讲明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但是郑国亡,对秦国来说,有好处吗?
第二论:看图说话,秦国攻打郑国,并得不到郑国的土地,因为,郑国是晋国的邻邦,郑灭亡只能是扩大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强大了,那么秦国就必然变弱。如果放过郑国,并通过使者往来,那么郑国还可以成为为秦国提供物资的盟国。
第三论:为了堵住秦穆公的嘴,烛之武预见性地提到了,晋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个城池,可却言而无信,早上答应了晚上就派兵防备秦国。可以说,这一招成功离间了秦晋两国。
第四论:总结,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第五论:进一步预见,如果晋国把郑国收编后,成功实现东扩,那么下一步想要西扩,就必然要使秦国的土地缺损。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为了点醒秦穆公。

7、勇担当 弦高犒师退秦军

晋文公九年春天,楚成王派斗章前来晋国,请求建立友好关系。晋文公非常高兴,派阳处父前往楚国问候楚成王,并签署晋楚友好和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楚国承认了现有的势力版图,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所有这些事情都办好之后,晋文公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自己闲下来了。不仅晋文公,狐偃也觉得很无聊了,魏犨也觉得有劲没地方使了。

人间没事干,活着干什么?狐毛狐偃兄弟二人率先离开了人间,狐偃享年六十六岁,魏犨大醉之后坠车归天,只有五十一岁。

到了冬天,晋文公九年冬(前628年),春秋第二霸晋文公溘然长逝,在位九年,享年四十五岁,英年早逝。公子欢继位,就是晋襄公。

晋文公去世的前后脚,郑文公也鞠躬尽瘁了,公子兰继位,就是郑穆公。

两个文公没有了,有人就有想法了。谁?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第2年2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

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要偷袭就不可能了。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贩牛人。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他急中生智,装成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报告,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

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三个将军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8、崤之战 利用地形创经典

在秦穆公派大军出发前,百里奚和蹇叔都来劝秦穆公:“主公,千里偷袭,兵家大忌啊,何况还要经过晋国的地盘,何况在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何况……”

“不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向中原国家宣示实力的机会,一定要干。”秦穆公是下定了决心,内心里,他想当霸主了。

大军出发,有两个老头(百里奚和蹇叔)哭哭啼啼,泪流满面。

“哎,二位,省省吧,哭什么啊?要哭回家去哭,别在这里惑乱军心。”秦穆公说话也没客气。

“主公啊,只怕我们能看见他们去,看不见他们回来啊。”蹇叔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你这什么话?你是说你活不了几天了?嘿,老爷子,你算长寿了,要是像常人一样,你现在坟墓上的树都有一抱粗了。”秦穆公更来气了,说话也够阴损。

正说着,白乙丙过来了。蹇叔将他拉到一边,对他说:“儿啊,你知道你会死在哪里吗?”白乙丙一听,爹怎么这个时候说这种丧气话,换了别人,早一拳打翻了。

“我不知道。”白乙丙说,心说最好死在美女怀里。“晋国人一定在崤谷伏击你们,崤谷有两个山头,南面的是夏朝天子皋的坟墓,北面的是周文王当年避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头之间的,到时候我去那里找你的尸骨。”蹇叔说,当年从送过来秦国的时候路过那里,印象深刻。白乙丙不愿意听了,心说老爷子八成老年痴呆了,要不就是幻想狂了,支吾几句,走了。

秦军返回的路上一路吼着秦腔,这一天,秦军来到了崤谷。

“哎,兄弟,咱们出来的时候,两个老爷子要死要活的,这不,咱们不是平平安安回来了。”孟明视高兴啊,打这么多年狼,就这次收获最丰富。

“老孟,你爹还好啊,哭哭就是了。我爹那叫一个烦啊,非说咱们非死不可,还给指定了一个地方,说非死在那里。”白乙丙接过话头,得意地说。

然后他们不知道愤怒的晋国人将白色的丧服染成漆黑,偷偷在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将秦军彻底包了饺子。

什么才叫真正的奇袭,先轸给秦国人好好上了一课,此役秦军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当了俘虏。

综上,秦军的失败可谓败得其所:不顾现实竟劳师远征,不遵礼仪而藐视天子,名为偷袭却大摇大摆,行踪败露仍不知进退,身处险地竟不自知,在城濮之战的晋军班底面前就如同业余挑战专业,一点悬念都没有。

9、箕之战 以身殉国真英雄

晋军不仅大败秦军,还俘虏了三名秦军主帅。后来秦国的文赢夫人亲自出面,晋襄公还是放了他们。

先轸也惦着秦国三帅呢,心里不踏实,总觉着不早点把他们宰了,他们就有逃走的可能。而秦国能够带兵的也就是这三个人,杀了他们,至少二十年不用担心秦国人。于是,先轸来找晋襄公,看看是不是早点处置他们。

“元帅,请坐。”晋襄公很敬重先轸,这不仅是叔叔辈的,曾跟着老爹走南闯北,那还是天下名将啊。“主公,我来问问,那三个秦国俘虏是不是早点处置?”

“已经处置了。”

“处置了?怎么处置的?”

“文赢夫人来找我,说是放他们回去让秦侯杀他们,想想也是,我把他们给放了。”

“啊!”先轸听完,腾就站起来了,指着晋襄公的鼻子吼了起来,“小子,我们三军将士费了这么大力气捉来的,一个女人几句话你就给放了?这不是打击我们的士气吗?晋国离完蛋不远了,啊呸。”

先轸一口口水吐过去,吐了晋襄公一脸。

跑了秦国三帅,先轸很郁闷了几天,等到他冷静下来,他觉得很不安。自古以来,敢把吐沫吐到国君脸上的,似乎自己是第一个人,自己为什么这么冲动呢?自己凭什么这么牛呢?先轸认真地思考了一遍,最终他想明白了。

先轸这一拨留齐派的兄弟跟晋文公在骨子里根本就是兄弟,而不是正经八百的君臣。流亡十九年,大家都一个锅里吃饭,说话都吆三喝四,没大没小。基本上,晋文公也没把自己当根什么葱,兄弟伙们在一起嘻嘻哈哈,什么玩笑都开。

因此,先轸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晋襄公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自己的一个侄子而已,该骂就骂,该说就说,反正都是为他好。

在冷静反思之后,先轸明白了,国君终究是国君,臣子终究是臣子,不能整得太近,不能没有规矩,否则,后果不可想象。

“晋侯可以原谅我,但是我不能原谅自己。”先轸心想,他在想象自己问赵衰:“司马,当众羞辱国君,该当何罪?”赵衰会怎样回答?

聪明人应当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问题变大了让别人来解决。

先轸知道,自己应当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同一年的“箕之战”,这并不是一场着名的战争,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战斗。

突然,晋军大阵冲出一乘战车,直奔狄人阵地而去。

“什么人?”所有人在惊问。

仔细一看,大家又吃一惊,因为战车上的人竟然没有甲胄护身。换句话说,没穿军装没戴钢盔,穿着便服就上去了。

仔细再一看,大家目瞪口呆了。因为,那人就是元帅先轸。

晋军大阵鸦雀无声,擂鼓的掌旗的都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直等到先轸已经撞进对方大阵,晋军中军副帅郤溱才回过神来,大喊:“快击鼓,快击鼓。”

晋军开始冲锋,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元帅先轸死于白狄的乱箭之下。

10、先轸亡 一代战神配得上

一代名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战神先轸

之所以用战神这个词来形容先轸,是因为他配得上。

可以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记载的靠谋略打仗的人就是先轸,他改变了中国战争的传统思维方式,而第一个案例就是城濮之战。《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兵书,但是请注意,不夸张地说,《孙子兵法》最主要的就是在总结先轸的战争艺术。

且看《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不能理解的话,看看城濮大战的前前后后,就能准确理解。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乱军引胜。”这就是具体战斗中晋军实施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和“各个击破”的总结。

再看看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几乎都是城濮大战的理论成果,而九变篇、九地篇令人想起崤之战。

如果我们说孙子是“兵圣”的话,先轸就是他最重要的老师。而城濮之战,是整个春秋最漂亮的战例,先轸的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都堪称千年楷模。

几千年之后的中国,毛泽东领导的军队统一了中国。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要就是两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各个击破。就这两条,打遍中国无敌手,甚至在朝鲜战场对抗实力超强的美国人,同样取得胜利。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事实是,这两条金科玉律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先轸创造性地运用了。城濮一战,晋军歼灭半数楚军精锐,一举遏制楚国的北上扩张。以当时的形势,如果没有晋军的胜利,楚国甚至有可能统一全国,从而让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一个楚朝。所以,城濮之战作为一次“扳头”战役,改写了历史。

同样,崤之战和萁之战,晋军全歼秦国远征军、重创狄军,成功震慑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威胁。可以说,只要先轸在,没有任何国家敢于对抗晋国。

三国时期关云长喜欢夜读《春秋》,估计他没有读对地方,如果他能够多读几遍城濮大战,决不会有走麦城的悲剧发生了。当然,或许,走麦城也是关羽为自己设计的死法。

战神先轸,这个评价,应该是公允的和不夸张的。

而战神的死法令人感慨和赞叹,真的英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