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春秋》贾志刚——天下大乱1

2018-06-03 15:12:32

1、晋三郤 傲慢贪婪兼无礼

三郤(xi)是晋国出现的一个权臣集团,主要由郤锜、郤犨、郤至三人构建。三人皆晋国郤氏家族成员,时人称之三郤,又作三郄。三人皆有才干,为政要职,且关系密切协调,可谓同生共死。

首先是郤錡。郤锜是郤克嫡长子,郤缺嫡孙。前587年,郤克死后,原下军将栾书继为中军元帅,栾书抑或报答郤克知遇之恩,安排郤锜为下军将,直接超越赵同。郤锜进入卿士行列,此时郤、栾两家可谓至亲,双方相互提携,共举大业。

其次是郤至。郤至为郤义曾孙,郤扬之孙,郤扬封于步,立步氏,为郤氏小宗。赵氏灭门后,郤锜安排自己能干的堂弟郤至进入十卿,佐新下军,以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很快,郤至就显示出杰出的政治才干,在各种场合,各类才干发挥的淋漓尽致,郤氏的势力大大增强,

最后入围的是郤犨。郤犨为郤义之孙,步扬幼子,蒲城鹊居之弟,郤克的堂弟。前577年,郤犨将新军,并担任公族大夫。“三郤”正式成型。郤氏家族势力更为庞大,似乎坚不可摧。

鄢陵之战后,“三郤”春风得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至前574年,中军佐士燮忧愤而死,三郤的地位依次提升。郤家人明显不懂何谓低调。郤克靠着“高调”,成为了执政,郤锜要学习爸爸,做什么事情都要强梁霸道,直至别人屈服,到“三郤”成型后,郤锜就更加肆无忌惮了。终于他敢于明目张胆的去抢厉公宠臣夷阳五的田邑,摆明了不把国君放眼里。

士会决定退休了,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把原因告诉了儿子士燮。

“儿啊,你听我说,如果一个人阻止别人的怒火发出来,他就很危险了。郤克现在对齐国是一肚子怒火要发,如果不发在齐国身上,那就一定要发在晋国身上。可是他没有权力讨伐齐国,就没办法报复齐国。这个时候如果我不把位置让给他,恐怕他的怒火就会转移到我身上。所以,我要退休,把位置让给他。”士会说。

什么叫知道进退?知道进很容易,知道退很不容易,而士会是知道退的。到后来三国时期的贾诩被认为是计谋最深,最聪明的人,而他的为官之道就是在克隆士会。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八条:当你成为强势人物或集团的障碍的时候,要懂得主动让开。副一条:主动让路和被踢开绝对不是同样的效果。』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九条:把功劳推给自己的上级。副一条:不要和下级争功。』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条:最好没有正义感,即便有正义感,也千万不要出头。副一条:相信坏人一定会被收拾,但不要认为自己能收拾坏人。』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一条:尽量避免成为非主流,如果不幸成为非主流,尽量不要发言。』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二条:如果无力自卫,就自残。』

2、反三郤 栾书精心设圈套

鄢陵之战后,“三郤”春风得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至前574年,中军佐士燮忧愤而死,三郤的地位依次提升。郤家人明显不懂何谓低调。郤克靠着“高调”,成为了执政,郤锜要学习爸爸,做什么事情都要强梁霸道,直至别人屈服,到“三郤”成型后,郤锜就更加肆无忌惮了。终于他敢于明目张胆的去抢厉公宠臣夷阳五的田邑,摆明了不把国君放眼里。

晋厉公出猎,寺人孟张抢了郤至的猎物,郤至一看,欺我太甚,一箭射死。这“一箭之仇”竟直接成为后来厉公屠杀郤氏的导火索。

按照晋国的规矩,晋国的诉讼由八卿轮流掌管。说白了,大家轮流值班担任法官。从前六卿的时候,两人一组共分为三组,每组十天,一个月一轮。如今八卿了,依然分为三组,中军帅栾书搭配一个人,其余都是三人一组。这一天,轮到了三郤这一组。为什么三郤恰好成了一组呢?原来,当初分组的时候,三郤要求分在一组,而且别人也不愿意跟他们一组,所以,他们就自己一组了。

通常,这叔侄三人往这里一坐,打官司的都不来了,走到门口看见是三郤,仇人也要立即拥抱假装主动和解,然后过十天再来。人人都知道三郤的法庭是雁过拔毛,只要来了,不死也要掉层皮。特别是郤犨,恨不能把人榨干了卖油的那种。除了他们自己徇私枉法之外,别人值班的时候,他们也通过各种方法去干预。这一天叔侄三人往这里一坐,反正也没人来打官司,就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聊到了最近的传闻,说是晋厉公好像对三郤不满,频频召开“自己人会议”,似乎有要采取某种行动的迹象。因为话题比较敏感,三郤就把其他当班人员都放假支开了。

就在这时,竟然有人来打官司了。两个人互相扭抓着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长戟。简单判断,这两个人在决斗。决斗未果,于是傻乎乎来找三郤判决。等到两人走到近前,郤犨看清楚了其中一个人,忍不住笑了出来:“哈哈哈哈,我说是谁?原来是长鱼矫啊。”郤锜脸色大变,心想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打官司,长鱼矫也不可能来啊。

说时迟那时快,长鱼矫的大戟就到了,直接刺透了脖子。郤锜已经站了起来,剑拔到一半,还没有站稳,清沸魋的大戟也到了,郤锜躲无可躲,只听“噗”的一声,大戟穿透了肚子,血溅法庭。也就在一瞬之间,三郤就死了二郤。

郤至跑出了法庭,来到后院,看见自己的车在院子里,一纵身上去,大喊:“快走快走!”跑晕了,郤至是跑晕了,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御者根本不在车上,不知道去哪里泡妞了。等到郤至发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再跳下车来逃命,长鱼矫和清沸魋已经追了上来,长鱼矫的大戟直奔后心而来,郤至再也躲不开,被长鱼矫刺了一个透心凉,尸横当场。

三郤就这样完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三郤就这么简单地被干掉了。在世界第一大家族若敖氏被消灭之后,世界第二大家族郤家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干掉了三郤,栾书本来应该心情愉快,可是想到自己险些被清洗,他就高兴不起来。

“从前三郤在,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他们太骄横跋扈,好处是他们是大家的关注点。如今他们完蛋了,好像大家的眼光就都在咱们两家身上了。除掉三郤,说白了是忌讳他们势力太大。如今他们完蛋了,下一个目标会不会就是咱们两家了?”栾书悄悄找来荀偃,商讨当前的形势。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很快就达成共识:要想活得安生,就要干掉晋厉公的那帮“自己人”。要干掉那帮“自己人”,首先就要干掉晋厉公。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三条: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底。』

3、太生猛 这个小孩不简单 

杀了厉公,谁来接任?厉公还没有孩子,厉公的兄弟呢?栾书不傻,厉公的兄弟都已经是成人了,不好忽悠了。

“我看,把孙周接回来吧,听说他名声很好。”栾书想起孙周来,弄来弄去,自己成了继承郤至的遗志了。荀偃举双手赞成。于是,全体通过。

为什么要把孙周弄回来?因为孙周只有十四岁。十四岁的孩子,好忽悠。栾书一定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栾书一定不知道郑庄公的故事。十三岁的孩子都那么厉害,十四岁的难道就不行?

如果栾书见过孙周的话,打死他也不会去迎孙周了。

关于孙周,《国语·周语下》中有一段叫做“单襄公论晋周”,专门说到了孙周这个人,或者说这个孩子。

话说孙周来到周室,侍奉单襄公。

他站不歪身,目不斜视,听不侧耳,言不高声;
谈到敬必定连及上天,谈到忠必定连及心意,谈到信必定连及自身,谈到仁必定连及他人,
谈到义必定连及利益,谈到智必定连及处事,谈到勇必定连及制约,谈到教必定连及明辨,
谈到孝必定连及神灵,谈到惠必定连及和睦,谈到让必定连及同僚;晋国有忧患他总是为之悲戚,有喜庆他总是为之高兴。

荀罂和士鲂来到了伟大首都,前去迎请孙周回国继任国君。

到了单襄公家里,说明来意,孙周和单襄公连忙请两位就座详谈。荀罂把晋国最近发生的事情介绍了一遍,说是国家无主,栾书元帅特派两人前来,希望孙周为了国家的前途,勇挑重担,回国登基。

“两位大夫,感谢栾书元帅,也辛苦你们了。不过,这件事情是国家大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如果我能做而不做,那是我对不起祖国;如果我做不了而非要做,那同样对不起祖国。所以我要慎重一点,两位稍坐,我跟姥爷商量一下。”孙周跟单襄公交换了眼色,然后很镇定地说。

十四岁的小孩,说话如此直率简洁而且直达要害,荀罂和士鲂都不免心中一惊,看来,这个小孩名不虚传。

孙周随着两位大夫回国,来到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卿大夫们就已经在这里迎接了。这个时候,孙周还不是国君,在级别上与卿相当。所以,大家基本上也就平起平坐,开了个恳谈会。

栾书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说了一顿什么“历史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公孙周的身上”等套话,最后欢迎孙周发表讲话。十四岁的小孩要说话了。通常,十四岁的小孩在这个场合连话都说不出来,可是,孙周不是通常的小孩,他是孙周。

“各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还能回到自己的祖国。现在既然到了这一步,只能说是上天的安排。人们之所以拥立国君,就是为了让他发号施令。如果立了国君而又不听他的,那要这个国君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当了国君却没有什么成就,那是我不够材料;如果立了我而又不听我的,那就是各位的过错了。立我还是不立我,取决于在座各位。如果你们认为我不行,那我立马就走;如果认为我还行,那今后就要听我的。是扶立一个好国君以延续晋国的霸业,还是任由这个国家衰落下去,都在今天了。现在,各位作决定吧。”

孙周话音落下,整整三分钟没人说话。谁能相信,这样一段话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之口?什么叫不卑不亢?!什么叫从容不迫?!什么叫怡然淡然?!什么叫胸有成竹?!

“您就是我们翘首以盼的国君啊,我们都听您的。”卿大夫们异口同声。他们服了。

“那好,我们对天盟誓。”孙周趁热打铁。

于是,孙周与卿大夫们歃血为盟。歃什么血?诸侯用牛耳,卿大夫用鸡。《史记》记载:“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孙周随后前往曲沃朝拜祖庙,然后到新绛登基。孙周,现在是晋悼公。

4、眼一亮 晋悼公施行新政 

二月一日,晋悼公正式登基。

“各位,自从襄公去世之后,晋国就党争不断,大臣们为了权力和家族利益而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导致国家混乱,国力衰微,国际形象损毁。曾经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狐家、先家、赵家、胥家和郤家先后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其余家族虽然依然存在,但是也都生活在胆战心惊、朝不保夕之中。我宣布,从现在开始,重新任命百官,推出一系列振兴措施。至于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今后大家齐心合力,共同为建设一个和谐强盛的晋国而努力。如果还有谁搞帮派、搞权力斗争,严惩不贷。”晋悼公的就职宣言铿锵有力,直抵要害。很显然,他早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系统。

栾书以下,一个个都有些战战兢兢。自己的那些小算盘,看来今后都不好使了。

晋悼公随后宣布了自己的新政。什么样的新政?按《左传》记载,新政如下:救济贫困,援助灾难,严禁邪恶,减少税赋,赦免轻罪,免除百姓债务;照顾鳏夫寡妇,起用被废黜和屈居下位的贤人。节省政府开支,该赏没有赏的要补上,该罚没有罚的要处罚。恰当地使用百姓人力,决不能违背农时。

新政公布之后,悼公开始宣布人员任免。八卿现在只剩下了四卿,空出来的四个位置需要填补。悼公心中暗暗高兴,这简直就是老天爷给自己的重新布局人事的大好时机。

“我宣布新的八卿组成,中军帅栾书不变,荀偃递补为中军佐;上军帅和上军佐分别由韩厥和荀罂递补。当初魏锜在两次晋楚大战中表现英勇,射伤了楚王,最终为国捐躯。这样的英雄一定要表彰,因此,魏锜的儿子魏相为下军帅;赵家对晋国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赵武为下军佐;士家从士会到士燮都是国家的重臣,士会的二儿子士鲂忠正贤能,特任命他为士家的族长,出任新军主帅;魏颗击败秦国人,活捉杜回,一举震慑秦国,现任命魏颗的儿子魏颉为新军佐。”晋悼公宣布了八卿人选,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八卿中,既有栾荀韩士四大家族,又增加了魏家和赵家,这样,权力被分散,而且,让更多的小家族看到了希望。紧接着,悼公继续更多的人事安排。由于栾荀韩三家在八卿安排中没有得到好处,晋悼公把四个公族大夫的名额全部给了他们,具体是:荀家、荀会、栾黡(栾书长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如果说以上的安排有分猪肉的成分在内,那么,对于一些职能部门的人事安排就完全是唯贤是举了。

士渥浊为太傅,负责国家规章制度的完善;右行辛为司空,掌管国家建设的规范;栾纠为悼公的御者,所有御者归他管理;荀宾为悼公的车右,所有车右都归他管。各军帅佐没有固定的御者,由军官统一进行管理分配。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为他的副手,魏颗的另一个儿子魏绛为中军司马,解张为侯奄。铎遏冠为上军尉,籍偃为上军司马。

值得注意的是,右行辛被起用。他是什么人呢?当初晋文公设置三个步兵军,分为中行、右行和左行,荀林父为中行大夫,因此后人为中行氏,以中行为姓。那么,右行辛就应该是右行大夫的后代。右行大夫是谁?按《史记》记载,右行大夫是先縠,右行辛就应当是先家后人。(鲁宣公元年有先辛,受胥甲牵连,奔齐。)解张字张侯,公族,似乎应该是解扬的儿子,他也是张姓始祖之一。

除了赵家、先家后人得到起用之外,晋悼公还计划起用狐家后人,只可惜没有找到。而郤家和胥家被灭的时间太短,灭他们的人都还在,所以不便起用。

晋悼公登基第一天,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帖帖。

5、新霸主 一代雄主晋悼公 

“主公,夷阳五等人是厉公余党,心怀不满,恐怕不利于主公,建议灭了他们。”栾书提出建议,想要借此表示忠心。

“不必了,还没登基就杀人,容易人心不稳。这样吧,把他们赶走算了,你看怎样?”孙周拒绝了栾书的建议,不过给了他一个台阶。

就这样,晋悼公赶走了夷阳五等七人,既表现出宽容仁慈,又铲除了潜在威胁,还没有得罪栾书。

下面来看看晋悼公继位之后的几件事情,从中就能看到晋悼公的见识、魄力和人格魅力。

a. 晋悼公登基当年六月,鲁成公亲自前往晋国朝见。悼公热情接待,礼节周到,令鲁成公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等到鲁成公回国之后,晋国的士匄随后也就到了,答谢鲁成公对晋国的访问。这下把鲁国的大夫们惊喜坏了,跟晋国打交道这么多年了,晋国人始终像对待一个跟班那样对鲁国不屑一顾,如今却按照平等礼节来对待鲁国,大家能不感动吗?

b. 当年十一月,楚国令尹子重侵犯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求救。晋军火速出动,赶往宋国。子重得知晋军果断出兵之后,自己主动撤军了。“晋国人不忽悠人了。”天下诸侯惊呼。

c. 晋悼公三年,祁奚告老退休。祁奚首先推荐解狐,“解狐?你们不是仇人吗?”悼公有点吃惊。“您问的是谁适合接任我,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祁奚说。悼公很感动,祁奚这是什么精神啊?结果解狐没有这个命,提前去世了。祁奚又推荐祁午,“祁午?那不是您儿子吗?”“你问的是谁接任合适,没问我谁是我儿子。”“那,羊舌职也病危了,谁接替他比较好?”“他儿子羊舌赤最合适。”后来,祁午和羊舌赤都干得很出色。
这段故事就是祁奚“一举不避仇,二举不避亲”的故事,千古以来传为美谈,也是“举贤不避亲”这句话的来历。悼公很敬佩祁奚,不过其实他更应该敬佩自己,首先他重用了祁奚这个人才,其次他创造了一种民主公正的气氛,祁奚才有可能以如此无私的立场推荐人才。试想,如果国君就是个昏君,这个国家恐怕就不是“举贤不避亲”,而是任人唯亲了。

所以,一个君主的伟大人格,是可以带动臣子们的人格也变得高尚的。而如果一个国家到处都是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尸位素餐,恐怕君主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晋悼公在晋国的历史上又是一代雄主,有人认为他比晋文公还要厉害。的确,从他的表现来看,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晋悼公自从十四岁登基之后,迅速稳定了国内形势,压制了多年来不断的内部权力斗争。由于晋悼公的英明睿智和慧眼识才,晋国在悼公时代涌现出大量能臣,大臣们安分守业,各展所长而且懂得谦让。至于有哪些能人贤人,以及有哪些让贤荐贤的例子,随后慢慢道来。

内部的和谐和发展,使得悼公有资本也有信心对外强硬。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君主能够像悼公那样对外强硬。也正因为有了强横的实力,晋悼公对于盟友可以体现出大度,表现得有礼。

尽管此前的三次晋楚大战中晋国二比一领先,但是两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让对方服气过。而晋悼公时期,晋国尽管没有再次取得城濮大战那样的胜利,却让楚国口服心服。

很奇怪晋悼公这样的君主竟然没有能够入围春秋五霸,而事实上,他很可能是整个春秋最应该被称为霸主的人。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晋悼公命名为春秋第四霸。

6、还真香 这就是礼仪之邦 

臧文仲在鲁国的历史上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属于鲁国的改革派代表。眼看齐国的自由市场经济获得巨大成功,臧文仲下令鲁国改革开放。怎么改革开放?实行自由通关,免除关税。由于鲁国历来是个重农轻商的国家,他这一举动受到许多人的质疑。直到臧文仲去世之后,孔子还在说臧文仲的“三不仁”,其中的一条就是“废六关”,也就是免除关税。

臧文仲是个很实际的人,而且是个很有办法的人。

那一年鲁国大旱,按过往的规矩,这个时候要烧死巫师和一种凸胸仰面的畸形人来祭祀老天,请求天赐雨水,因为人们认为老天爷就是对他们不满才不肯下雨的。

臧文仲没有这样做,他决定废除这种方式。“杀了这两种人有什么用?老天爷如果要杀他们,那就根本不会让他们出生。要是他们能造成大旱,杀他们不是激起他们的怨恨,引发更大的旱情?这么说吧,要抗旱救灾,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

臧文仲说到做到,当年鲁国政府压缩各项活动,减少各类开支,全力支援农业。到年末的时候,收成虽然不好,但是还过得去,国家并没有发生粮食危机。

鲁僖公年间,有一年鲁国发生饥荒,于是臧文仲来找鲁僖公商讨对策。

“主公,我们跟邻国搞好关系,互相嫁娶,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国家有难的时候,远亲近邻什么的能帮个忙吗?我们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灾荒的时候救助老百姓吗?如果国家遇到了困难,却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用,这些东西不就等于没有价值了吗?依我看,把钟鼎宝器抵押给齐国,向他们借粮。”

“你这话有道理,那派谁去借粮呢?”鲁僖公一听,觉得很对。“自古以来,国家遇到饥荒都是由卿去求购粮食。我现在是卿,派我去吧。”臧文仲主动请缨,于是鲁僖公派遣臧文仲去齐国借粮。

臧文仲为什么要主动请缨?“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国语》)什么意思?

贤明的人应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当官的应该不避危难担当责任,领导人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我不去齐国,就是逃避责任。管理国家却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这样事奉国君是不合格的。

“急病让夷”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意思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鲁国真的是礼仪之邦吗?真的是。

不过,既然礼崩乐坏已经是大势所趋,鲁国就能独善其身吗?泥沙俱下的时候,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在鲁国,普通百姓对于烦琐的周礼早已经不耐烦,而士们也很讨厌各种各样的等级制度。其实,不仅仅社会中下层对周礼越来越不感兴趣,就是卿大夫乃至国君,对于周礼也并不严格遵守。

《左传》及《国语》中都记载了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如隐公到棠地观渔,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桓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到齐国去,庄公到齐国观社,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等等。

对于礼仪之邦来说,关起门来守不守礼其实都无所谓,可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摆出一副知礼守礼的架势来,要不,怎么贩卖文化?

就像如今的英国人,在国内怎样酗酒怎样裸奔不要紧,在外国人面前一定要摆出一副英国绅士的架势来。

问题是,时间久了,鲁国人连在外国人面前做做样子的功夫也不愿意做了。

7、掌大权 鲁国三桓势力深

回顾一下往事。文姜与齐襄公通奸被鲁桓公发现了。齐襄公仗着齐国的实力强大,在齐国暗杀了鲁桓公。后来桓公之子鲁庄公继位。
在不检点的文姜和齐国的震慑下,鲁庄公又娶了齐国之女哀姜为夫人。为了娶哀姜为正妻,鲁庄公24岁了才大婚(古代国君15岁就应该有儿子),这是因为哀姜岁数太小了,不到出阁的年龄。但是鲁庄公很讨厌这种政治联姻,不喜欢哀姜,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鲁庄公没有嫡子。没有嫡子,按照周礼就该立长子。此时鲁国的长子是哀姜的陪嫁女叔姜生的儿子公子开,一辈子活在齐国阴影下的鲁庄公自然不愿意立他。鲁庄公中意自己的宠妃孟氏之子公子斑,但是子斑又不是长子。极度郁闷的鲁庄公开始找自己的两个亲弟弟试探。
此时,鲁庄公有一个庶长兄,名为庆父。另有两个嫡亲弟弟,叔牙和季友。鲁庄公先找来叔牙商量,谁知道叔牙说,咱们的大哥庆父很贤能,一定能把鲁国治理好,主张立庆父为储君。无论如何,鲁庄公是不会希望自己的哥哥继位的。失望的鲁庄公又找季友商量,季友知道庄公的想法后,就自己拿了鸩酒逼叔牙自杀。叔牙知道这是庄公授意的,并且为了自己家人的安全,就自杀了。鲁庄公不久去世,季友扶植庄公儿子公子斑即位。结果公子斑尚未即位,就被庆父派人暗杀。季友无奈出逃陈国。
庆父开始了执政,立叔姜之子公子开即位,是为鲁闵公。此时,齐国的君主就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鲁闵公和齐桓公会盟后,胆子大了起来,请回了季友制衡庆父。庆父听说后,就杀了鲁闵公。杀了鲁闵公后,季友回国迎立鲁庄公另一个儿子公子申为君。这段史书一直含糊其辞,但是可以猜测,齐桓公的齐国一定是做出了干预,否则庆父也不会因为季友回国就出逃流亡。后来,庆父在莒国被季友逼着自杀了(季友相当于逼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
鲁国进入了季友执政的时代,这一执政就是十多年。春秋时期,尤其是周王室和姬姓诸侯国,贵族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卿,第二等是大夫,第三等就是士。季友虽然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叔牙和哥哥庆父,但是并没有为难这二人的后代,还都封为了卿。从此,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都成了大家族。周代,嫡子排序号为“伯、仲、叔、季”。而庆父是庶长子,故称为“孟”,而不是“仲”,其子孙自称“孟氏”或“孟孙氏”。叔牙后人自称“叔孙氏”。季友后人自称“季孙氏”。因为庆父、叔牙、季友都是鲁桓公之子,因此被称为“三桓”。这就是“三桓”的由来。

季友死后,“三桓”进入了第二代。庆父之子公孙敖,也就是孟孙氏的孟穆伯,本有希望成为执政。公孙敖以卿的身份,多次代表鲁君同宋、陈、晋、郑等诸侯会盟。眼看着孟孙氏就要崛起,这时候“三桓”之外另一个家族崛起了,这就是鲁庄公的另一个庶出儿子公子遂,他自号“东门氏”,史称东门襄仲。东门氏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使“三桓”专权延后了十多年。
英雄难过美人关。本来占据优势的孟穆伯公孙敖,却看上了本应该嫁给东门襄仲的莒国女子。可能公孙熬是真的喜欢莒国女,之前他已经娶了两个莒国女子了。公孙敖借着与莒国会盟的时机,率领大军相逼,强娶莒国女。东门襄仲勃然大怒,暗中报复,都年以后私下与晋国执政的赵盾结盟,准备除去孟穆伯。此时,孟穆伯正代表鲁国在周王室吊丧,听说东门襄仲的动作后,担心回去后被杀,于是出逃莒国。从此,鲁国进入了东门氏执政的时代。然而东门襄仲没有赶尽杀绝,于是孟穆伯的儿子继承了孟孙氏,史称“孟文伯”。

孟孙氏败了,叔孙氏还在。叔牙有两个孙子,叔孙得臣和叔孙彭生,号庄叔和叔孙惠伯。庄叔、惠伯多次代表鲁国参与诸侯会盟,与东门氏争权。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文公,正妻是齐国女,宠妾是嬴姓女子(不知道是不是秦国宗室女)。鲁文公去世后,东门襄仲,身为鲁国之臣,居然不守周礼,强行拥立嬴姓女子之子为国君,是为鲁宣公。东门襄仲此时的威望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刚才说了,鲁文公正妻是齐国女,襄仲为了齐国不干预自己的立庶计划,亲赴齐国去交涉,最后齐国硬是没有过问此事。此时的东门襄仲嚣张至极,杀死齐女生的嫡子,不仅杀嫡立庶,并且连坐杀死了嫡子的老师,叔孙惠伯。叔孙得臣也敢怒不敢言。于是,叔孙氏也被打压下去。但东门氏依旧没有赶尽杀绝,叔孙氏依旧存在。
看到孟孙氏、叔孙氏都失败了,季孙氏的第三代掌门人季文子开始依附东门氏。“三桓”进入了隐忍期。东门氏专权近八年,此时东门襄仲去世,东门氏就再也压制不住“三桓”。此时,“三桓”都已经是第三代了,而“东门氏”才第二代,执政权落入到了襄仲之子公孙归父手中。一直隐忍不发的季文子站了出来,逐渐开始侵蚀东门氏的权力。季孙氏正式开始挑战东门氏。

鲁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代表鲁国前往齐国会盟,见到了齐国重臣晏桓子。晏桓子就是后来齐国重臣晏婴的父亲。晏桓子在见到志得意满、自以为位高权重的公孙归父后,回国说:“公孙归父恐怕要逃亡了,贪于权势必然要谋算别人,在鲁国树敌太多而引起公愤,何以不亡?”此时的公孙归父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鲁国权臣,却不知季孙氏、孟孙氏已经崛起。季文子向鲁宣公建议推行新的“亩税制度”,使得百姓纷纷感念季孙氏。而孟孙氏的掌门人孟献子老成持重,俭朴又贤能,知人善任。当年庆父之子孟穆伯公孙敖流亡莒国生的两个儿子投奔孟献子,孟献子待二人如至亲,受到举国称赞。而叔孙氏在两家共同扶持下,也开始复苏。不知不觉中,东门氏的公孙归父被架空了。而鲁宣公此时也不再甘于当傀儡,遂与公孙归父同谋,让公孙归父去晋国联络,想借晋国的力量除去“三桓”(之后的历史会证明,同样是卿族执政的晋国是多么的不靠谱)。公孙归父还没回来,鲁宣公却意外去世了。东门氏专权多年,杀嫡立庶,得罪了不少大家族。于是季文子,以“三桓”之首的身份,驱逐了“东门氏”,迎立鲁成公。鲁国执政权再次回到了季孙氏手中。然而他比东门襄仲狠,他将“东门氏”彻底赶出了鲁国,断绝了东门氏在鲁国的卿位。
季文子执政后,废了叔孙氏不安分的叔孙侨,而立叔孙豹为叔孙氏的继承人。于是叔孙氏开始依附季孙氏,并且复兴。而孟孙氏掌门人孟献子本就是大贤,与季文子共同执政。鲁成公死后,三岁的鲁襄公继位。由于主君年少,季文子为司徒,孟献子为司空,叔孙穆子为司马,大权完全被“三桓”控制。从此,“三桓”正式崛起,成为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大家族,世代掌管鲁国政权。而鲁国从此彻底公权衰落。

8、初税亩 土地私有合法化

“该死的三桓,咱们现在要加大打击力度了。”在齐国和楚国的支持,公孙归父自信满满,他要为自己的父亲出一口恶气。
“怎么整?”鲁宣公也觉得可以羞辱三桓一把,也把心头的恶气出一出。
公孙归父早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想法,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套想法会衍生成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并且改变历史的进程。
“主公,三桓占了鲁国一大半的土地。这还不说,他们还有大量的私田,这些私田他们是不上税的,结果他们现在比主公还有钱了。我看,咱们要颁布法令,管他私田公田,咱们按田收税。”这就是公孙归父的主意。
不要小看了这个主意。

按照周朝的规矩,土地是国有制的,也就是所有土地都归周王。后来事实上诸侯的土地都归了诸侯,成了集体所有制。但是现在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按照周朝的规定,公田里每十亩中就有一亩的收成要上缴国库,这一亩的位置是固定的,其余的部分属于拥有这些土地的大夫和他们所雇的农民。问题是,要上缴国库的这亩地越种越差,产量远远低于其他的地块。直接结果就是,公室的粮食收入越来越少。
第二个问题,除了公田,还有大量的新开垦的农田属于私田,这些私田大部分属于贵族们,根本不用交税。

三桓家族就拥有大量的私田,这些田没有税收给国家,但是三桓收租。其实不仅鲁国,各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国家越来越穷,卿大夫们越来越富。
“这,这个——如果这样的话,岂不是公田和私田一样了?岂不是等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地位?”鲁宣公有点犹豫,祖上留下来的规矩,不敢说改就改啊。
“主公,管那些干什么?只要打击了三桓,主公您有好处,为什么不做呢?”公孙归父倒是个实用主义者。
“好,干!”鲁宣公下定了决心。

《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
鲁国农业税收改革,不再划分公田私田,所有土地一律按十分之一的份额交税。
按现在的解释,初税亩等于宣布了土地私有化。这究竟是不是土地私有化的象征且不去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鲁国初税亩之后,各国诸侯纷纷效仿。


9、不甘心 三桓族开始反击 

三桓最近的日子有些郁闷,除了剪了鲁宣公的一张渔网之外,其余任何实惠都没有,反而被“初税亩”了,眼睁睁看着鲁宣公从自己这里抢走大笔的税收。
怎么办?三桓再次召开家长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忍。

鲁宣公十八年,公孙归父觉得动手的机会到了。
“主公,依我看,现在是机会下手了。”
“什么机会?”
“铲除三桓。”
“啊,铲除?咱实力不够啊。别看你说的跟齐国楚国关系怎么样,那都是虚的啊。别人不知道,咱自己不知道吗?忽悠别人行了,别把自己也忽悠了啊。”鲁宣公苦笑着说。虽然这一段时间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可是心里还是发虚。
“怕什么?我去联络楚国人,让楚国人帮忙。”
“楚国人?不行不行,引狼入室啊。三桓固然可恶,可是还是一家人啊,楚国人要是来了,咱们亡国的可能都有啊,不行不行不行。”鲁宣公当即否决。
“别啊,主公你是不了解楚庄王,庄王这个人很厚道。你看看,陈国本来都亡国了,人家都给恢复了,再看看宋国和郑国,人家楚王不也都原谅了?主公你放一百个心吧。”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一句伟大的格言,因为它很正确。
鲁宣公十八年夏天,公孙归父来到楚国,朝见楚庄王之后就开始忽悠,基本上就是控诉三桓如何在鲁宣公的脑袋上拉屎,三桓就是三个斗越椒,鲁宣公想学习楚庄王的忍的精神,可是忍了这么多年,由于没有庄王的胆略,至今还在被三桓欺负,因此请求楚庄王主持正义,替鲁国铲除三桓。
楚庄王原本对于战争已经没有兴趣,不过还是被公孙归父忽悠得云里雾里。“既然如此,我们在秋收之后出兵。”楚庄王答应了。
三桓听到了一些风声,他们很恐惧。有什么办法吗?什么办法也没有。季文子召集了几次家长会,也是没有结果。
从夏天到秋天是很快的,到了秋天,从楚国传来一个消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看对于谁来说。“楚庄王死了。”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怎么办?”鲁宣公和公孙归父也开始讨论对策。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讨论的结果就是:请晋国人帮忙。
“咱们跟晋国人的关系一般般啊,晋国人会帮忙吗?”鲁宣公很担心,还有一句话他没说,那就是自己跟楚国人眉来眼去,晋国人恐怕很生气吧。
“没办法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吧。”公孙归父也只能这样回答了。秋收还没有结束,公孙归父上路去了晋国。

自从公孙归父去了晋国,三桓就开始行动了,世界上没有人会坐以待毙。
鲁宣公胆战心惊,从前还有公孙归父给壮胆,如今公孙归父也不在,自己随时可能被三桓干掉。另一方面,鲁宣公对公孙归父去晋国不抱希望,本来晋国人就不喜欢他们,再加上现在是郤克执政,这个刻薄的家伙是最记仇的,他能给公孙归父什么好脸?
鲁宣公天天晚上做噩梦,几天时间瘦了十几斤。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薨了。
按规矩,由六卿决定谁来继位,公孙归父不在,于是三桓和臧宣叔、子叔声伯(公孙婴齐,宣公的侄子)一道宣布太子继位,就是鲁成公。
大事商量妥当,三桓就开始发难了。
当天,司寇臧宣叔宣布:东门家族为不受欢迎的家族,立即驱逐出境。东门家族被驱逐到了齐国。
公孙归父在路上得知噩耗,痛哭一场,前往齐国避难去了。机关算尽,最终落得个流落异乡。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三桓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0、婚不婚 瞧瞧宋国内婚制

宋国,郑国人叫他们“送国”,因为他们总是送东西过来。宋国为什么成了“送国”,要看看历史了。
宋国是商的后代,商礼看上去比周礼还要迂腐一些。宋国人打仗超讲规矩而且超讲慈悲,因此几乎是战无不败。不过宋国人觉得自己很有文化很讲仁义,就算打败仗也没关系。宋襄公就是宋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而不是特例。
所以,商朝之所以被周朝打败,恐怕也并不仅仅因为纣王无道这么简单。
宋国人很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尽管仅仅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在内心认为自己才是城里人,其余的诸侯国都是乡巴佬。“我们是周朝的客人,我们这里也有天子之礼啊。”宋国人常这么说,确实,宋国和鲁国一样都有天子之礼,不过大家都不去宋国观礼,一来忌讳,二来根本瞧不起他们。
除了说,宋国人也是这么做的。

对于大多数诸侯国来说,同姓不婚是铁律,譬如鲁国卫国等等。少数国家偶尔有违反,但是也只是偶尔,譬如晋国齐国等等。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宋国,这个国家继承了商朝的规矩,同姓可以结婚。
正是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周朝的一个特点就是各国国君都不在本国娶老婆,各国之间通婚十分频繁,而国君在本国娶老婆成了一种忌讳和笑话。
不仅国君,各国的卿通常也都是涉外婚姻,好像不娶个外国老婆都不好意思对别人说。
可是,宋国不一样。大概是自认高贵,宋国多数情况下不愿意与外国人结婚,而是自己内部解决,反正同姓也可以结婚。国君这个层面,由于政治联姻的考虑,与诸侯国通婚的比例较高,至于卿大夫,则极少与外国人通婚。这种现象,称为“内婚制”。

宋襄公、宋共公和宋昭公连续三任国君都娶了国内大臣的女儿做老婆,因此《公羊传》嘲讽宋国“三世无大夫”,因为按照周礼,国君不能以自己的老丈人为臣下,所以老丈人就不能算大夫,进一步,老丈人的同僚们也就不能算大夫。
内婚制带来的坏处很多。
首先,内婚制妨碍了宋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宋国的保守思想,也使得宋国在国际上常常处于孤立;
其次,长期族内解决婚姻问题,导致人口素质下降,智障人口比例偏高。后来诸子的寓言中常常拿宋国人找乐,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狗猛酒酸”等笑话,都摊在了宋国人的身上;
第三,内婚制引发内部政治问题。外婚制的好处是没有所谓“后族”“外戚”,而内婚制就必然使得后族的势力得到提升,国君总是搞几个老丈人来压着自己,公室的权威就受到打击。所以,宋国的国力总是被分散,无法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