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天下大乱2
2018-06-09 17:50:2711、一盘棋 建虎牢以谋郑国
公元前575年,爆发了晋、楚两国的鄢陵之战,而鄢陵之战的起因,则是郑国的叛晋亲楚。 公元前574年,虽然在鄢陵之战中,楚国临阵而逃,但楚国上下知道晋、楚两国的胜负未分,因此楚国指使郑国发起对晋国的入侵,郑国和楚国结盟在鄢陵之战中也属于失败的一方,但郑国也知道鄢陵之战并没有完全显示出实力,而在接下来的颍上之战中,郑国以一己之力打败了齐、卫、宋的三国联军,这更增加了郑国的信心,因此在得到楚国的指使后,发起了对晋国的入侵。
公元前573年,郑、楚为了护送宋国的左师鱼石五人,而进攻宋国的彭城,在攻占彭城后,郑、楚撤兵回国。 刚刚继位的晋悼公为了成就霸业安定诸侯,便出兵救援宋国。
在公元前572年,晋悼公率领诸侯平定了宋国的祸乱后,便开始讨伐郑国。诸侯联军一直进攻到郑国都城的外围,在围困郑国后,诸侯联军进攻楚国的焦地、夷地(今安徽亳州市附近),并进攻陈国。为了缓和诸侯联军对郑国的压力,楚、郑也联军进攻宋国,才使得诸侯联军退兵。
公元前571年,晋国再次联合诸侯讨伐郑国。面对连续多年的征战,郑国上下已经疲惫不堪。在这四年的征战中,郑国都是受命于楚国的指使,征伐对抗诸侯,郑国俨然成了楚国的手中傀儡马前卒。直接面对诸侯联军的讨伐,郑国虽然有楚国的支持,但毕竟是远水难解近渴。
现在诸侯再次讨伐郑国,郑大夫子驷向已经生病了的郑成公建议,向晋国求和。
当郑大夫子驷提出向晋国求和后,虽然已经病重的郑成公,也不愿向晋国求和,并说出楚国有恩于郑国,如果背叛有恩的国家,那还有那个诸侯愿意结交郑国呢?如此忘恩负义之举,我是不愿意接受的,还希望各位大夫能遵循我的意愿。
郑成公之所以不愿意向晋国求和,是因为郑成公曾经因为贪财私下结盟楚国,被晋国扣押,险些丢了君主之位,因此郑成公对于晋国还是心生厌恶,再后来楚国又给了郑国汝阴之田,如此实际的利益让郑国再次背叛了晋国,臣服于楚国,才导致鄢陵之战的发生。在鄢陵之战中,楚国出兵救援郑国,楚共王被射伤一眼,这让郑成公对楚国更是感恩戴德,因此甘愿成为楚国的马前卒。
在这春秋战乱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这个国家的个别人之手,这些人则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着国家的走向,而受战乱摧残的国民却无能为力,只能紧紧跟随自己的君主。
郑成公就是完全不顾郑国的现状,因为自己的贪婪,和对晋国的心存芥蒂,即使连年被征伐,也不愿为了郑国民众的生计向晋国低头求和。
公元前571年夏,郑成公去世,其子继位,即郑僖公。
以晋为首的诸侯联军正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市),还在商议讨伐郑国,结果传来了郑成公去世的消息,使得诸侯联军对郑国的讨伐也因此停止。
郑国众大夫则希望借着新君继位,和晋国议和,毕竟连年的征伐,已经是国乏民怨。而当初劝谏郑成公的大夫子驷在听过郑成公的说辞后,亦然成为了亲楚份子,拒绝向晋求和,并高声说这是郑成公的遗言,郑成公尸骨尚在,怎么能违背其遗言呢。由于郑大夫子驷的反对,迫使郑国大夫放弃了求和晋国的想法。
按照周礼,诸侯联军虽然不能趁郑国丧事讨伐郑国,但不代表以后不能讨伐郑国。因此各诸侯趁着这次戚地会盟,商讨对郑国的具体战略。鲁国的孟献子向晋国提议到,可以加筑虎牢城(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并驻兵在虎牢城用来牵制郑国。
正是鲁大夫孟献子的提议,对虎牢城进行扩建加筑,让晋国如梦初醒。以前晋国讨伐郑国都要先渡过黄河,才能对郑国进行讨伐,而因为黄河天堑的存在,让郑国能提前准备,甚至求助于楚国,如今驻兵虎牢城,这无疑将晋国的战略的前沿阵地安放到了郑国的门口。
而对于郑国来说,虎牢城的存在无疑是最致命打击,虎牢城距郑国都城新郑仅百十里,虎牢城北依黄河,南靠群山,后有成周,前是平原。从虎牢城向东进攻郑国那是一马平川,如果诸侯在虎牢城驻军,那郑国引以为傲的黄河天堑,将不复存在,晋军一天之内可以随意往返新郑和虎牢城之间,更可怕的是虎牢城的加筑,使得晋军进可攻,退可守。
晋、郑两国对于虎牢城并不陌生,但在战略角度上,都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虎牢城存在的重要。而鲁大夫孟献子的提议让晋、郑两国都如醍醐灌顶,也看出了鲁大夫孟献子的战略眼光。
在公元前571年的冬季,诸侯联军加筑扩建了虎牢城,迫使郑国向晋国求和。
如果晋军从黄河对岸出兵讨伐郑国,那郑国还能借助地理优势抵御,并向楚国求援。而晋军驻扎虎牢城,这无疑是将郑国的西大门掌握在了晋国手里。那和楚国的结盟将毫无意义,除非让楚军驻扎在新郑城中,如果让楚军驻守郑国,这不就成了亡国的举动吗?最终郑国还是向晋国求和。
这就是战略布局的高妙之处,合理的利用地理位置,不费兵卒便让郑国臣服。随着春秋时期的战争的频发,对于后来的战术和战略都有很高的提升,而且郑国前两次打败诸侯联军,都用的是夜晚突袭,可见弱小的郑国早早的就学会了战术技巧。
12、不留情 魏绛执法严方正
鸡泽盟会期间,晋悼公宣布了一个好消息:长期屈从于楚国的陈国由无法忍受楚国人的骄横和贪婪,决定弃暗投明,重归联合国怀抱,他们已经派了特使前来,洽商具体回归方法。
“哇噻。”一片欢腾,各国诸侯均表示,这是晋悼公个人魅力的胜利,是晋国强大感召力的必然结果。
随后,晋悼公兴致勃勃地带领大家去观看阅兵。
晋国阅兵,那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阅兵了。只见队列整齐,号令统一,军官威严,士兵勇猛。大家正看得带劲,突然,一乘战车冲出了自己的队列,一通乱窜,把晋军前队搅得一塌糊涂。
很快,这乘失去控制的战车被清理出去,战车上的三个人都被中军司马魏绛捉拿。晋悼公远远看去,大吃一惊,因为这乘战车就是自己同母的亲弟弟扬干的车,是自己最疼爱的亲人。
“去,问问司马怎么处置。”晋悼公急忙派人去问。派去的人还没到,那边人头已经落地,号令在竹竿上。还好,不是扬干的,是他的御者的。
“我们带着诸侯来阅兵,本来是一种荣耀,可是魏绛却把我弟弟的御者给杀了,太不给面子了。不行,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你赶紧过去,不要让他跑了。”晋悼公很恼火,对旁边的羊舌赤说。
“魏绛这人很耿直,说一不二的,所以他照章办事,有了罪过也不会逃避惩罚,放心,他不会跑,他会主动过来接受惩罚的。”羊舌赤动也没动,他知道魏绛会过来。
果然,不一会,魏绛来了,手中拿着一封信,把信交给晋悼公的侍从之后,拔出剑来,就要自杀,旁边的人连忙拦住了。
晋悼公把信拿过来看,上面写着:当初主公缺乏人手,让我当了司马。我听说,服从纪律叫做武,宁死不违军纪叫做敬。主公会合诸侯,我怎么敢不执行军纪呢?我为了执行军纪而杀了扬干的御者,是因为我对属下训导不利,以至于害他们被军法处置。我的罪过深重,还让主公生气,因此,请军事法庭审判我。
晋悼公看完,光着脚就从观礼台上蹦下来了,来到魏绛的面前,激动地说:“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啥意思?寡妇说,亲爱的。错。正确答案是:我说的气话,是因为爱自己的弟弟;你杀掉扬干的御者,是执行军法;我不能管教好自己的弟弟,是我的过错。请求你就不要上军事法庭了,那会加重我的过错。
说完,晋悼公躬身行礼。
观礼台上,各国诸侯面面相觑。现在他们知道,为什么晋悼公能够让晋国再次称霸了。
回到晋国,晋悼公立即宣布,魏绛升为新军佐。
魏家,从此冉冉升起。
回顾一下晋国历史上的三次严格执法。
第一次,韩厥杀赵盾御者;第二次,韩厥杀郤克亲戚;第三次,魏绛杀扬干御者。三次杀人,第一次属于预谋,第二三次都属于意外。不过,三次杀人的效果都是正面的,第一次杀人,韩厥的地位得到巩固;第二次杀人,韩厥不久提升为卿;第三次杀人,魏绛提升为卿。
赵盾有权谋,郤克知机变,晋悼公有度量并且有错就改。
晋国为什么强大?这就是答案之一。
13、有远见 魏绛和戎划时代
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
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
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
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摄作用;
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
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于是悼公使魏绛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对悼公说:“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方才接受。
14、又来事 郑国的西宫事变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六月,因为不顾实力上的不足、强行二次出兵与援宋的卫国军队在襄牛(河南睢县)进行交战并大败而归,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的郑国执政正卿当国子驷,在国内的权力和地位都遇到了极大的冲击。
不久后,时任郑国正卿当国子罕因病去世,而粉碎了未遂政变、又出兵伐蔡取胜的子驷在郑国国内的声望已经超过了其他卿士大夫,因此顺理成章地继任执政正卿,成为郑国的新一任当国。
不光如此,在周灵王八年(前564年)底,诸侯盟主晋悼公率领联军包围新郑、围攻郑国之时,子驷以当国的身份指挥郑军抵抗作战、并调派郑国其他卿士大夫们参与抵抗晋国联军;而在这一过程中,子驷又故技重施,借机打击压制尉止,故意减少了尉止所率领兵车的数量,想借机使尉止在作战中失利,从而以‘败阵’为由来惩处他,以发泄个人的私怨。
见尉止非但没有打败仗,还几度出战获胜,子驷不由得恼羞成怒,在战后论功时强词夺理,非要和尉止来分辩、争夺作战获胜的功劳(子驷认为都是由于自己指挥得力、调派有方,尉止才能在出战中获胜);另外,子驷还唆使自己家族的成员去抢夺尉止所在战争中俘获的联军俘虏。
按照当时的礼制和惯例,在出战取胜之后,立下战功的将领应前往本国宗庙,向先君们汇报胜利、同时举行“献俘”的仪式;本来,这次郑国的“宗庙献俘”仪式,应该是以在作战中立下主要功劳的尉止为主,郑国其他卿士陪同,但身为执政正卿的子驷又借口尉止在作战中指挥的战车数量过多(还说多,都被你已经削减了大半了),在规格上逾制,以此为由不让尉止前往郑国宗庙去‘献俘’。
之前就说过,此时在郑国国内不光是尉止对子驷恨之入骨,忌恨、厌恶他的大有人在——当初,子驷还在担任为政(次卿)的时候,曾经奉时任当国子罕的指派,负责整治、修建郑国的水利灌溉设施,并重新丈量、规整各卿士大夫家族所拥有的田地的边界。
虽然子驷公报私仇压制和打击尉止,又假公济私地攫取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家族的田产,导致与这几家贵族纷纷结怨,但子驷身份贵重、地位超然,又手握军政大权(子驷是郑国公室成员,郑穆公之子、郑国执政六卿之一),所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尉止、司臣、堵女父、侯晋、子师仆这几家和子驷有仇的郑国贵族,思虑再三之后也只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了事。
原本子驷在名义上是‘借调’诸位大夫的物资和人员,还信誓旦旦地答应——等打败了卫军、获得了战利品之后,再按照各家出力的大小,归还所借物资,并分配战利品。
这里,就要再提一提之前所埋下的伏笔了——为什么在楚国要求郑国第二次出兵攻打襄牛的卫军时,当国子驷还在考虑是否出兵,而一向和子驷不和的少正子展却一反常态地支持出兵,还以“不能同时得罪晋、楚两个大国”的理由来说服子驷;现在子展这么做的原因已经明了了——他就是要让子驷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并因此得罪国内的其他贵族大夫,导致他因为刚愎自用、言而无信而在郑国国内失去人心,最终以众叛亲离、彻底垮台来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自从子驷强行出兵导致襄牛大败后,他在郑国国内的地位就不再稳固,权势也遭到了大大的削弱;虽然另一部分郑军在司空子耳的指挥下协同楚军作战,最后还是带回了一些战利品,但这些物资属于杯水车薪,不够郑国全体贵族来分的,子驷首先得保证七穆集团内部的利益,以维护自己在国内已经出现松动倾覆迹象的执政位置,然后才顾得上其他的普通贵族大夫家。
恰在此时,晋悼公为了实施早就计划好了的‘三驾疲楚’战略目标,于周灵王九年(前563年)九月再一次率晋军为首的联军南下伐郑,并恢复在虎牢的驻兵,还占据了梧、制两城,对新郑形成了新的围攻之势,郑国的外患再起(就没有停止过)。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十月十四,正当正卿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子司空耳等执政卿士在新郑西宫内的朝堂上再次举行朝议,商讨如何应对晋军来攻的不利局面时(估计子驷的对策是又要向晋国再一次输诚归附,以换取暂时的安宁),早就做好了政变准备的尉止、司臣、堵女父、侯晋、子师仆这五位大夫率领各自家族的私兵,突然攻入西宫,将没有防备的子驷、子国、子耳当场杀死在西宫的朝堂上,并劫持了出席朝议的国君郑简公,然后退守到北宫。
但尉止等人的政变未竟全功,原本应该参与这一次朝议的司徒子孔,不知为何在当天突然临时告假,并没有在西宫中参与议事;而另外两位卿士——令正子蟜、少正子展,当时恰好另外有事,也没有参与西宫议事;三人因此逃脱了一劫。
15、慎重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鲁襄公十一年,郑国与宋国在边境发生摩擦,郑国派兵袭宋。九月,晋国率各诸侯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求和,派子展出城与晋悼公订立盟约,同时献给晋悼公师悝、师触、师蠲车辆、衣甲、兵器及歌钟两架,女乐两行十六人。
回到晋国,晋悼公把魏绛召到了宫里。
“老魏,这里有歌钟一架,美女八个,归你了。”晋悼公把郑简公给的歌钟和美女分了魏绛一半。
“哎呀妈呀,爽大了。”魏绛当时这么想,可是不能这么说,魏绛问:“主公,这是为什么?”
“是你让我和戎狄部落讲和,从而让中原诸国都归服我国。这八年时间里,我们九合诸侯,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如同音乐一般和谐。因此,我要请你和我一同分享这些礼物。”晋悼公说,他是个喜欢和人分享的人,而他最赏识的就是魏绛。
“主公,和戎狄讲和那是国家的福气,九合诸侯那是主公的威望,也是大家的功劳,我算得了什么呢?《诗经》写道:‘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率从。’音乐是用以强化德行的,只有通过道义对待它,用礼法推广他,用信用保守它,用仁爱勉励它。然后才能震抚邦国,同享福禄,怀柔远方的人,这才是所谓的快乐。《书》中写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魏绛引经据典,说了一大通道理,还弄了两个成语出来给后人们应用,想不到,魏犨的孙子竟然这么有学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两个成语出于这里,由于《书》已经亡佚,我们只好认为这两个成语就是魏绛发明的。
《诗经》的诗出于《诗经·小雅·采菽》,意思是“快乐的君子,镇抚天子的邦国;快乐的君子,集聚无数的福禄;治理好邻近的国家,让他们甘愿顺从。”
这一通,基本上是连卖弄带讲道理带拍马屁,听得晋悼公十分高兴。
“你的教导,我牢记了。不过,论功行赏,这也是国家的典章制度,神明为证,我们不能不遵守,所以,这些奖赏,你就拿走吧。”晋悼公高兴了,自然更要奖赏魏绛。
最后,魏绛还是接受了歌钟和八个美女。
16、听他的 众人唯马首是瞻
有一年,晋将荀偃为统帅,率领联军向秦进发。到了泾水河边,各国军队见水流湍急,便停止前进,纷纷安营扎寨,谁也不肯先渡河。统帅荀偃急忙召集各国将领、谋士商量此事。大家致认为,攻打秦国势在必行,因此决定打造船只分批渡河,然后和秦军决一死战。几天以后,船只打造完毕,在鲁国和莒国军队的带领下,各国军队相继渡过了泾水。
这边秦军见各诸侯国集结军队在泾水河边造船渡河,就暗中派人在泾水上游投放了毒药,毒死了联军的许多人马。郑国军队十分气愤,率先向秦国发动了进攻,各国军队也都跟着郑军一齐出击,一直打到秦国的棫林。但秦军面对人数众多的联军也毫不退缩,仍然顽强抵抗,战斗不止,双方军队僵持了很长时间。联军统帅荀偃见各国这么多的人马都打不过人数比他们少得多的秦军,心里非常着急。他一时情急,没有和各诸侯国的将领商量,就下达了一道命令:“明早早晨鸡一叫,全军就要驾马套车,填平水井,拆掉炉灶,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大家都要看我的马头行动,我的马跑到哪里,你们就要跟着打到哪里。”
魏国将领栾黡听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他气愤地对手下军士说:“荀偃的命令太过专权独断,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他这样说根本就是不把我们魏国放在眼里。好,他的马头向西,我就偏要向东,我不听他的命令又怎样。”于是,他掉转马头,率领魏国的军队撤回国去了。其他各国将领看到这种情况,各个人心涣散,谁也不跟随荀偃进攻秦国了,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此时后悔不已,他说:“我的命令下错了,已经追悔莫及。如今军心涣散,人心不齐,士兵没有一点儿斗志,将领们也都不想作战,已经是未战先败了。如果再强行进攻秦国,只会白白牺牲。”于是,只得沮丧地下令撤兵回国。
17、太可惜 晋悼公英年去世
晋悼公十五年(前558年),晋悼公薨,终年二十九岁。
晋悼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在他执政的十五年的时间里,晋国的权力斗争受到遏制,没有一个人死于权力斗争。在对外斗争中,他采纳魏绛的办法,安定了北方;采用荀罂的办法,让楚国人无力争锋,让郑国人死心塌地投靠晋国。他对盟国以礼相待,实现了中原各国的和谐相处。
他提拔任用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为老百姓带来了财产性收入。
晋悼公的去世,是晋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巨大损失。
随着晋悼公的去世,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一位具有伟大人格和广泛号召力的国家领导人了。
晋国,权力斗争的激化将不可避免,全面腐败将无法阻挡。
世界,将再次陷入混乱。
现在,来回顾一下晋国的历史。
从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登基,晋国开始走上称霸之路,到晋文公五年(前632年),用了五年时间,晋国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国,开始称霸。先轸、先且居父子先后执政,狐偃、赵衰全力辅佐,这段历史是晋国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到晋襄公七年(前621年),
赵盾执政,拉开了晋国权力斗争的序幕。从称霸到开始权力斗争,共用了十一年时间。
此后,尽管权力斗争不断,但是赵盾、郤缺、荀林父和士会都还算尽心尽力,廉洁奉公。到晋景公十年(前590年)郤克执政,政治开始腐败,不过还算有节制。这时候,距离称霸四十二年。此后,三郤腐败更加严重,但是执政的栾书、韩厥和荀罂都很自制,再加上晋悼公的强势,腐败被最大程度地压制。到荀偃执政,全面腐败已经不可避免。到晋悼公去世(前558年),晋国全面腐败。
晋国从走上正轨到称霸,用时五年;从称霸到开始权力斗争,用时十一年;从权力斗争到开始腐败,用时三十一年;从开始腐败到全面腐败,用时三十二年。
也就是说,从晋文公登基开始,晋国用了七十九年完成了全面的腐败进程。七十九年,很长吗?很短吗?
从团结走向斗争,从清明走向腐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偶然,还是必然?
晋国的霸业到此结束,尽管他们依然是最强大的国家。
18、除栾盈 栾家一族遭灭门
从晋文公到晋平公,晋国历八君,期间约百余年,栾氏世袭卿位,是晋国政坛上的显赫家族。晋文公时期,栾枝担任下军将,位列当朝六卿。晋灵公时期,栾盾任下军将,六卿之一。晋景、晋厉、晋悼三朝时期,栾书任中军将,位居六卿之首。晋悼时期,栾黡任下军将,位列六卿。栾黡娶妻于晋国另一豪门士氏,他的妻子是时任晋国中军佐、六卿之一士匄的女儿,这门婚事属于典型的强强联合。栾黡与士氏的女儿生下儿子栾盈,是栾氏下一代继承人。
前559年,也就是晋悼公十五年,晋国联合诸国讨伐秦国。这一战史称"迁延之役",望文生义可知联军并没有取得预期战果。非但如此,栾、士两家还因此结下仇隙,士鞅投奔秦军去了。
士鞅因在栾氏施压之下被迫逃亡秦国,因此对栾氏心怀怨恨。他返回晋国之后与栾盈虽同朝为官,彼此却无法共处。栾黡死后,其妻栾祁(士氏又作范氏,本祁姓,周时妇女称姓不称氏,栾黡的妻子娶于士氏,所以称栾祁。)与栾氏家族的族老(家臣之首)州宾私通,栾氏的资产几乎因此被州宾侵占殆尽,栾盈对此深以为患。
栾祁担心儿子栾盈追究自己的罪行,干脆先下手为强,跑去娘家自己父亲士匄那里告状,说栾盈将要作乱。士鞅本来就对栾氏不满,此时趁机站出来作伪证,说栾祁所言属实。事实上,栾盈是个颇有能力的人,平时乐于施恩,许多士人都归附于他。也正因此,士匄对栾盈不断增长的个人势力颇为忌惮,于是相信栾祁所言,认为栾盈确有作乱的动机和图谋。
此时,士匄担任晋国中军将,官居六卿之首,而栾盈任下军将,是当朝六卿之一。为除掉栾盈,士匄先安排栾盈去著地筑城,随后借故驱逐他。这是前552年发生的事,当年秋天,栾盈被迫出走楚国。士匄清洗栾盈在国内的势力,杀了十位当朝大夫,囚禁了三人,当中包括史上有名的大夫叔向。
栾盈被逐之后,开始四处逃亡。由于晋国是诸侯霸主,敢收留栾盈的国家并不多。栾盈一路向南,过境周室前往楚国,不料在周室西部边境被人洗劫一空。栾盈于是跑去洛邑申诉,只好冒死进言:往昔天子陪臣栾书,受王室奖励。他的儿子栾黶不能保持他父亲创造的勋劳,以致于有今天的状况。天王若念在栾书往年效力王室的份上,那么我栾盈还有地方可以逃亡。如果天王无视栾书的效力而考虑栾黶的罪行,那么我栾盈就只是个侥幸逃于杀戮的人,迟早回国受死而已。栾盈不敢隐瞒,唯天王之命是听。
于是周灵王让司徒出面制止劫掠栾氏的人,归还此前抢夺的财物,派专人把栾盈一行送走,直到出了轘辕山险道。栾盈由周去了楚国,在那里一直待到来年秋天。直到齐国表示愿意接纳他,这才动身去了齐国。
当栾盈逗留齐国时,晋、吴两国正在筹划联姻,晋国将嫁女于吴国,齐庄公便想借晋侯嫁女一事做文章。齐国送礼的队伍西行入晋,途经曲沃,栾盈和他的随从脱离大众偷偷进了城。
四月,栾盈率领曲沃的人马,在另一位晋大夫魏舒的帮助下进入晋都绛城。栾盈当初担任晋国下军副帅,下军的主帅是魏舒的父亲魏绛。魏舒和栾盈私交非常好,栾盈起事,魏绛站在他这一边。但是,除了魏绛及七舆大夫(主管诸侯副车的七位大夫)之外,晋国大多数贵族都因各种不同原因而与之站在对立面,对比来看,栾盈明显处于弱势。
大夫乐王鲋陪侍于士匄左右,有人进来报告说:"栾氏带着人马入城了。"
晋平公家里有亲戚在办丧事,乐王鲋让士匄穿上丧服,带上两位妇人乘辇前往迎接平公,随后去了固宫躲避。士匄的儿子士鞅(也叫范鞅)带人朝魏舒的住处赶去,看到魏舒的部队已经列队,正准备出发前去迎接栾盈。士鞅假装不知道栾魏联手,快步上前对魏舒说:"栾氏率叛军入城,我父亲和众大夫已经到了国君那里,派我来迎接您。我请求作您的骖乘,与您一同前往。"骖乘是陪乘的意思,士鞅请求作魏舒的骖乘,是想与他同车而行。
魏舒正犹豫不决之际,士鞅不等他发话,一把抓住带子跳上车,右手抚剑,左手拉着带子,命令车子急驰而出。驾车者请示去哪里,士鞅说:"去国君那里。"魏舒就这样被士鞅连拉带拽给弄走了。车子一到固宫,士匄亲自到阶前相迎,拉着魏舒的手,许诺把曲沃之地封给他。
魏舒稀里糊涂反了水,事情的结局基本上没了悬念。栾盈向晋侯的宫殿发起进攻以作最后一搏,士匄组织人马抵御,他对儿子士鞅说:"只要栾氏的箭射到国君的房子,我就要杀了你!"重压之下,士鞅亲自挥剑督阵,终于将栾氏的人马击退。士鞅随后驾车追击,途中与栾乐(栾氏家族人员)遭遇,士鞅喝斥道:"栾乐退下,你若杀了我,我死后定会诉你于天。"栾乐没管那么多,举箭朝士鞅射来,没有射中,再次搭箭时,滚动的车轮碰上凸出于地面的槐树根,车子倾覆。士鞅的士兵拿戟去钩,割断了栾乐的胳膊,栾乐战死。栾氏另一位成员栾鲂受伤,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栾盈无奈之下,率领余下的人马退守曲沃,晋国部队随后将曲沃团团围住。不久,曲沃城破,栾盈被杀,栾氏族党被尽诛。栾氏一门仅栾鲂一人幸存,逃往宋国避难去了。
19、杞国人 修城夺田还忧天
世界和平了,这一次是真的和平了。连续两年没有战争了,而且也没有战争的迹象。不仅和平了,世界人民还很友爱,互相帮助了。
晋平公给天下诸侯发了一道通知,大抵说杞国人民需要帮助,希望大家出钱出力出人去帮他们修建都城。
没办法,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国家都遵照执行,离杞国最近的鲁国、齐国和宋国出力最多。为什么晋国对杞国这么关怀?
当初晋悼公登基不久,杞国国君杞桓公到鲁国访问,跟鲁成公谈起晋悼公。鲁成公对晋悼公赞不绝口,说是小孩人品好、能力好、帅气十足、有气魄等等等等,把晋悼公捧上了天,而且语气表情都很真诚。杞桓公一听,当时就有想法了。什么想法?
杞桓公有个女儿,恰好十三四岁,生得聪明伶俐,貌美如花,人见人爱,杞桓公决定,趁别人没动手之前,赶快把宝贝女儿嫁给晋悼公,有了这个金龟婿,杞国还怕谁?
于是,杞桓公立即派人到晋国向晋悼公提出通婚的请求。晋悼公还是个小孩,听杞桓公的人把个女儿吹得天花乱坠,当时就同意了。
就这样,杞桓公的女儿成了晋悼公的夫人,晋悼公对夫人也是百般宠爱,后来,就生了晋平公。
如今天下太平,晋悼公夫人就对晋平公说:“儿啊,反正也不打仗了,大家闲着也是闲着,你舅舅家的城墙都垮了,让大伙去给帮忙修修吧。”
就这样,晋平公下令天下诸侯给杞国修城墙去了。
城修好了,鲁国的功劳最大,于是,晋平公派司马女齐前往鲁国表示感谢。同时,还转达一项命令:把过去侵占杞国的田地还给杞国。
“太过分了吧?晋国是盟主啊,不关心王室的兴衰,不关心同姓的兄弟国家,却要兄弟国家牺牲利益去帮助异姓小国,今后还怎么当盟主啊?谁还愿意跟你们混啊?”鲁襄公再也忍不住了,一通抱怨出来。
“主公,算了,其实我们大家感同身受,我们也知道各个国家都有意见。可是我们也没办法,太后一定要这样,大家不敢违抗啊。”女齐帮着鲁襄公说。
鲁国把侵占杞国的田地还给了杞国,不过,只还了一半,另一半是“历史遗留问题”。
说起来,杞国也不容易。我们来看看杞国的历史。
杞国从一开始就是小国,经常受欺负,因此经常搬家,就人们所知道的,就搬到过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迁到安丘一带。最后,靠跟鲁国通亲,算是安顿下来。不过,鲁国不高兴的时候也常常找他们的麻烦,抢他们的土地。而鲁国欺负杞国的理由很搞笑,通常是四个字:讨不敬也。杞国怎么会不敬鲁国?因为杞国是夏礼,比较简单,而鲁国是周礼,很烦琐,杞国稍不留意,就会“不敬”。
说起来,杞国也就这些年跟晋国攀上亲戚之后稍稍扬眉吐气了一些。最终,杞国在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这是后话。
杞国在历史上最着名的一件事情就是杞人忧天了。《列子》中记载,说一个杞国人整天发愁,担心天塌地崩,于是有人来劝他,告诉他天不过是空气,不会塌;地呢,都是实在的东西,没地方可崩,所以放心活着吧。列子就评价说:担心天塌地崩的没道理,说天不塌地不会崩的也没理由,因为谁也不知道。既然谁也不知道,操这闲心干什么?
杞人忧天,就这么来的。
为什么这个故事安在了杞国人的头上?因为杞国人总是被欺负,早上起来不知道晚上会搬去那里,所以整天担忧,终于世界和平了,城墙也有人帮自己修了,田地也还给自己了,没别的好担忧的,于是就担忧天会掉下来了。
20、孟姜女 传说的来龙去脉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名殖)、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已呈现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唐代有关记载,使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杞梁妻在《琱玉集》所引《同贤记》中名仲姿,在敦煌曲子词中被直呼为“孟姜女”。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明清以来,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此时秦始皇也直接成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增加了新情节。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孟姜女美貌,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三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此外,尚有秦始皇用赶山鞭,驱石填海,砸孟姜女等说法,幻想成分和传奇色彩有所增加。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