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吴越兴亡1
2018-06-10 11:52:121. 太伯立吴
商朝末年,周国国君是古公亶(音单)父。周国在古公亶父的时候已经是西部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商王任命古公亶父为周公。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大儿子叫太伯(又作泰伯),二儿子叫仲雍,又叫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太伯是君位的继承人。可是,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太伯没有儿子。那么太伯之后,谁来继位?从前还没有遇上过这样的事情。
小儿子季历的嫡长子叫做姬昌,非常聪明能干,用《史记》的说法:有圣瑞。古公亶父于是有个想法:太伯之后,姬昌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姬昌继位,他父亲季历怎么办?那么,是不是季历先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季历继位,他哥哥仲雍怎么摆?按理,仲雍排在季历的前面。那么,仲雍继位之后再传给季历,季历再传给姬昌?
可是,问题又来了,仲雍有儿子,那么仲雍之后就应该传给儿 子,而不是弟弟。
那么,干脆废了太伯和仲雍,直接让季历继位?可是这也不行, 一来这是破坏规矩,二来,太伯和仲雍本身也很贤能,没有理由废他们。
古公亶父为了这个问题,想得脑仁都痛,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父亲愁眉苦脸、心绪不宁,太伯和仲雍都看在眼里,怎么办?太伯和仲雍于是去找父亲,提出愿意让弟弟接任国君,可是古公亶父没有同意,他知道两个儿子都很孝顺,不想让他们受委屈。
尽管拒绝了太伯和仲雍的请求,古公亶父心结未去,依然情绪不佳。不多久,古公亶父病倒了。
“兄弟,机会来了。”太伯对仲雍说。
“什么机会?大哥,你可不要乱来啊。”仲雍担心哥哥要对父亲不利。
“兄弟,你想哪里去了?”太伯瞪了弟弟一眼,有些不满意:“我说的机会是咱们两人可以借口去衡山为父亲采药,趁机出走,那么,国君的位置自然就留给季历了。”
“原来如此。”仲雍恍然大悟。于是,兄弟二人去见父亲,说是传说中南岳衡山有仙草包治百病,两人想去采药,为父亲治病。
古公亶父其实猜到了两个儿子的意图,不过他没有阻拦,他觉得这样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于是,太伯和仲雍离开了家乡,一路东行,来到衡山。那时的南岳衡山是哪里?不是现在的湖南衡山,而是现在安徽霍山县境内的天柱山,那是叫做衡山。直到汉朝,南岳衡山都是这里。
后来太伯和仲雍带领江南的工匠们开始了新的创业,周人的先进文化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在入乡随俗的大框架下,对当地文化进行了有限改造,太伯和仲雍在荒蛮之地的事业越做越大,当地人都愿意接受他们的指教和领导,用《史记》的话说: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一个新的国家出现了,太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勾吴”,为什么这样命名?太伯说了:“我是个没有儿女的人,这个国家应当是我弟弟吴仲的,所以就叫勾吴。”
太伯就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任国君——吴太伯。
为了防备周边国家的侵扰,太伯按照周国的方式,修建城池,这座城被称为“故吴”。后来太伯去世,就葬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里)。太伯去世,仲雍继位。
到仲雍三传到周章的时候,周武王灭了商朝。随后,周武王按照父亲的遗嘱,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人,结果发现他们已经建立了吴国。于是,周武王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了虞国。春秋初年,虞国被晋国所灭。
2. 朝秦暮楚
这一天北方来了一位客人,巫臣。巫臣干什么来了?
原来,巫臣拐带夏姬逃往晋国之后, 子重子反非常恼火,于是把巫臣整个家族都给灭了,并且瓜分了财产。 巫臣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这个老婆竟然付出整个家族为代价。巫臣咽不下这口气,他要找子重子反报仇。于是,巫臣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子重子反,信是这么写的:“尔以馋慝(音特,邪恶之意)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通疲)于奔命以死。”什么意思?你们邪恶贪婪,滥杀无辜,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而死。疲(罢)于奔命,这个成语源于这里。
巫臣是什么人?有理想有志气有办法有能力的人。他去找晋景公,请求出使吴国,联络吴国夹击楚国。于是巫臣成了吴国的总军事顾问。
吴国人此前打仗是不用马也不用车的,自然也就没有战车,甚至连盔甲也没有。打仗的时候就是大家手持刀叉棍棒,一边吼一边冲杀,直到消灭对手或者被对手消灭。不过,吴国人对死看得不重,打仗十分勇猛。巫臣把吴国的贵族们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教给他们怎么驾车,怎么在车上射箭,怎么在车上格斗。此外,还教给他们怎么布阵,怎么进攻和怎么防守。巫臣还带来了战鼓和战旗,告诉吴国人怎么统一指挥。
在巫臣的悉心指教下,吴国人迅速学会了车战,学会了排兵布阵。 巫臣知道,这帮不要命的蛮子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战法,其战斗力将是令人恐怖的。
三个月时间过去,巫臣决定回到晋国复命了。 临行前,巫臣留下了十五乘战车以及战车上的乘员给吴国,作为晋国军事顾问。此外,他把儿子巫狐庸也留给了吴王寿梦。
巫臣走后,按照巫臣临行前的建议,吴王寿梦出兵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在安徽境内巢湖一带)。一来演练先进打法,二来配合中原诸侯的抗楚战争。巢国一开始并没有把蛮夷小国吴国放在眼里,看着吴国人驾车的技术都很二五眼,以为这就是一支乌合之众。谁知道一旦交锋,吴国士兵都是不要命的打法,巢国哪里见过这样的,纷纷惨败,立即向楚国求救。
于是,子重子反急忙率军来救巢国,等他们到了,吴国人已经撤了。屁股一歪,攻打楚国的另一个附庸国徐国(今徐州境内)去了,没办法,子重子产领兵驰援徐国去了。等到楚军到了徐国,吴国人又转而攻击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
台)了。于是子重和子反又去救州来,可是吴国人又撤了。
一年当中,吴国人七次入侵徐国巢国以及州来,子重子反也奔波了七次,真的是疲于奔命了。
现在,楚国人真的麻烦了。北面有强大而狡猾的晋国人,东面有蛮横而不要命的吴国人。最糟糕的是,吴国人现在和晋国人勾结在了一起。
关于州来,顺便说说。州来原本是个小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后来被吴国占领,后来又被楚国夺回,后来又被吴国夺去。后来吴王夫差把蔡国迁到州来,因此州来改名为下蔡。再后来,吴国灭亡之后,州来又成了楚国的地盘。再后来,在秦的打击下,楚国东迁,这里又成了秦楚必争之地。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财产。这也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来源之一。
3. 鸠兹之战
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也就是晋悼公三年,这个时候晋国又开始强大起来,在中原与楚国争夺霸主。楚国令尹子重决定要对吴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以便让吴国停止侵扰,从而楚国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晋国人。
子重亲自挂帅,楚国大军进入吴国境内,第一目标为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楚国人的实力没得说,一举拿下鸠兹。随后,楚军进逼衡山(今安徽当涂县横山)。
吴军主力并没有出现,只有小股部队在楚军侧翼骚扰。吴军都是轻装,再加上周围地势不是山地就是湖泊,吴国人来去如风。这么说罢,就是抗楚游击队。而楚国人行动迟滞,感到非常费力。
“令尹,此地地形复杂,我们大军行动不便,再加上雨季就要到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让我率领小股精兵突入吴国腹地,扫平道路。”子重手下悍将邓廖提了这么个建议。于是,子重给了邓廖一百乘战车、三千步卒,率先出发。子重率领大军就驻扎在衡山之外,等待消息。
三天之后,消息来了。原来,楚军在山水之间盘旋前进,道路十分艰难,不是高低不平就是泥泞不堪,不说走路,就是推车都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等到大家累得半死的时候,吴国人杀到了。本来吴国人就是以逸待劳,再加上其凶狠程度远远超过楚国人,这仗还怎么打?邓廖被活捉,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不到三十乘战车和三百名步兵逃回。
子重现在傻眼了,而眼前非山即水,又开始下雨,自己车多人多也没有用。进攻没有把握,留守则缺乏意义,子重下令撤军了。
回到楚国,子重不敢说这次出兵损兵折将。“我们一举拿下了吴国的鸠兹,打得蛮子们抱头鼠窜,心惊胆战,再也不敢来犯了。”回到朝廷,子重这样自我表扬。为了显示这一次的胜利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子重设庆功宴,宴请高级将领。
按照子重的计划,庆功宴将一连进行十天。可是实际上只进行了三天,因为第三天的时候东面传来消息:吴国人攻击楚国,夺取了驾。驾是哪里?今天安徽无为县境内。
子重虽然脸皮够厚,可是到这个时候也挂不住了。“算了,庆功宴结束了,该回哪回哪吧。”子重撤销了庆功宴。第二天开始,整个楚国都在流传子重的故事:大将被捉,重要城市被占,还要开庆功宴。
“你这人真子重。”楚国人骂人不要脸的时候,都这么说。子重受不了了,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突发心肌梗塞而死。
4. 庸浦之战
公元前560年,吴国乘楚共王刚去世之际出兵攻打楚国,养由基、子庚率楚军迎战。双方交战于庸浦(今安徽无为南),吴楚两军对圆,这是吴国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次打正规战。
吴军开始擂鼓,准备冲锋。按着规矩,楚军随后擂鼓。吴军冲锋了。公子党的战车冲在最前面,吴军一阵龇牙咧嘴的乱叫,亡命一般冲杀过去。楚军看上去有些惊恐,他们并没有按照常规冲锋,而是在犹豫了一下之后,掉转车头向后逃去。好在后面的步兵逃得更快,楚军的战车并没有冲撞到自己的队伍。按照《左传》的标准写法,楚军在“奔”,吴军在“驰”,一个没命地跑,一个舍命地追。
公子党是学过兵法的,他有些担心狡猾的楚国人会不会布置了埋伏。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追了一程,楚军果然设计了埋伏,埋伏的楚军让过了养由基的逃兵,然后截击吴军。可是,吴军势头正猛,直接将楚军的伏兵冲得七零八落。“哈哈哈哈,楚国人真是不懂兵法,连埋伏也不会。”公子党笑了,吴军继续追击。过不多远,又是一处埋伏,又被吴军冲散。现在,公子党算是彻底看清了楚国人贪生怕死的嘴脸了。吴军已经不仅是“驰”,而是“奔驰”了,队伍拉得很开,跑得快的跑到了很前面,其余人远远地落后,队形已经完全不是队形了。当“驰”变成了奔驰,问题就来了。
楚军的第三处埋伏终于出现了。与前两处不同的是,这一处埋伏并没有从正面阻击吴军,而是从侧面拦腰杀来,将原本就已经松松垮垮的吴军拦腰斩成两段。更加不同的是,这一队楚军由子庚亲自率领,十分勇猛,并不逊色于吴军。随后,原先被击溃的两路楚军伏兵从后面杀来,而养由基的队伍掉转身来,从前面夹击吴军。这个场景,令人想起城濮大战中先轸为楚军布置的口袋阵。战斗很快结束,吴军全军被歼,公子党被楚军活捉。
这一仗,是吴楚交战以来楚国的第一场大胜,由司马子庚指挥。
次年,楚子囊率师由棠伐吴,吴军坚壁固守不战。子囊误以为吴军怯弱无能,在撤军过程中疏于戒备,不料吴军绕道悄悄来袭,子囊仓皇逃回楚都,不久亦因忧伤发病而死。此役吴军反败为胜,使楚国再次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基本上
5. 晋国忽悠
庸浦之战,吴国和楚国现在算是打成平手。此后一连九年,两国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事。直到诸樊登基十一年(前550年),这时候晋国已经是晋平公,而中军元帅是范匄。那一年,范家陷害栾家,栾盈出逃,晋国陡然之间感觉实力大损。
晋国六卿会议,除了栾盈,其余五卿出席,晋平公也亲自参加。
“各位,从前悼公的时候咱们能够让楚国人服软,除了咱们自己的实力之外,很重要的是吴国人在东面牵制楚国人。可是,最近这些年,吴国人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不去骚扰楚国人了,简直就是个流氓国家。”范匄说到这里,扫视众人一眼。
大家都想笑,可是都忍着,大家都在想到底谁是流氓国家。
“我们晋国是个大国,讲信用有度量的国家。我看,咱们再给他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联络吴国人,让他们在东面继续威胁楚国,楚国人就不敢来对付我们了。”范匄的主意,就是要再利用吴国。又说人家是流氓国家,又要利用人家。
好主意还是好主意,可是没人愿意去。没办法,范匄最后决定派自己的儿子范鞅前往吴国,忽悠吴国人。
诸樊这些年其实也挺怀念晋国人,毕竟那也是门亲戚,名门正派的亲戚。刚接见范鞅的时候,还拿腔拿调,说几句风凉话。可是范鞅搞了几首《诗经》,狠狠地拍了一顿马屁,再说了些血浓于水之类的话之后,诸樊就有点感动了,有点云里雾里了。
“嗯,嗯,对,那叫什么?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还要联手对付楚国人。”诸樊表态了。
诸樊好忽悠,可是巫狐庸就没有那么好忽悠了。“且慢啊,范鞅,十年前我们王子馀祭向你们晋国求援,结果被你爹一顿臭骂回来。你说,我们怎么还能相信你们?”巫狐庸也没客气,哪壶不开提哪壶。
“老巫,那是一场误会。其实,我爹是无辜的,都是荀偃在后面操纵啊,这你爹最清楚啊。再说了,彼一时,此一时,难道对抗楚国不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吗?”范鞅说得很明白,大家都是为了利益,就不要纠缠于过去的事情了。之所以要提到巫狐庸的爹,画外音就是你不要忘了自己全家都在我们手里,小心点。
巫狐庸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知道,既然是你们自己找上门来的,不敲诈你一下,你们会更加瞧不起我们。“那这样,为了表达你们的诚意,也为了吴晋两国更加亲近。这样,我家大王的长子公子光已经到了娶亲的年纪,就向贵国求亲,请你转达。”巫狐庸给范鞅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晋吴两国同姓,按周礼不能通婚。
诸樊瞪了巫狐庸一眼,心说你这不是要让人家笑话咱们吗?晋国人肯定不同意。出乎巫狐庸的意料,也出乎诸樊的意料,范鞅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亲上加亲,好啊,我代表我家主公应承了。”
巫狐庸和诸樊大眼瞪小眼了。“看来,为了利益,文明人也不讲文明了。”范鞅走后,诸樊和巫狐庸相顾感慨。
后来诸樊按照范鞅的指点,派人暗中联络舒鸠,承诺保护他们,并且拿了些财宝贿赂他们,果然舒鸠就背叛了楚国,也不进贡了,也不贿赂了。总之,不尿楚国这一壶了。
6. 舒鸠之战
楚国果然出兵了,不过这一次不是进攻吴国,而是攻打舒鸠。舒鸠在哪里?在现在湖北武汉的黄陂区。吴王诸樊说话算数,立即派馀祭率领吴军驰援舒鸠。
吴楚两军在舒鸠再次碰面。这一次,馀祭犯了当年公子党同样的错误,中了楚国人的诱敌之计,结果再次惨败,馀祭弃车而逃,翻山越岭逃回吴国。随后,楚国大军灭掉了舒鸠国。诸樊很恼火,现在他发现,每次进攻楚国,最终结果都是大败。而战胜楚国,每次都是靠游击战术。
“难道我们天生就是要防守的?难道我们就不配进攻?”诸樊决定,要亲自统军进攻楚国,看看楚国人有什么能耐。在秋天被楚国人击败两个月后,诸樊亲领大军,进攻楚国。
吴军这次来是来势汹汹,诸樊下了决心要跟楚国人决一死战。巢地只有楚国的边防军守卫,当然不是吴军对手,只得全军退守巢城。巢城守将名叫牛臣,他知道目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其实就是两条路。第一条,投降,不过投降吴国蛮子既没有面子,而且很可能还是要死;第二条,死守,直到被攻破,也是个死。算来算去,死路两条。当一个人只有死路可走的时候,他会想什么?拉一个垫背的。
第二天,吴军准备攻城,却看见巢城城门大开。“狗日的,守不住了,要逃跑?快,攻进城门。”诸樊命令自己的御者向城门冲去,他一向就这样,打仗都是冲在最前面。诸樊的战车冲了过去,身后是吴国的大部队。
战车冲进了城门,一根圆木横躺在路中间,战车不得不停了下来。诸樊在车上没有动,他在等着后面的步兵上来搬走圆木。就在这个时候,不远处的矮墙悄悄地露出了一个人头,然后是一把弓和一枝箭,箭瞄准了诸樊,然后有力地射了出来。
这么近的距离,不用养由基,牛臣就够了。箭,从诸樊的脖子穿了过去。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诸侯死在战场了,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吴王诸樊就这样倒下了。吴军蜂拥而入,牛臣被砍成了肉酱。诸樊死了,死在楚国人的箭下,更是死在晋国人的人忽悠之下。
7. 楚王好细腰
楚灵王这个人,虽说有些暴虐,有些贪得无厌。但是,说起来还有可爱的地方,譬如胸怀。楚灵王是着名的吃硬不吃软,不喜欢别人拍马屁。当初穿封戍的故事说过了,穿封戍追杀他,当面骂他,他喜欢,还给他升官晋爵。
楚灵王有个非常信任的人名叫倚相,职位是左史,这人很有学问。有一天,楚灵王愁眉苦脸对倚相说:“白公子张这人很讨厌,总是来劝谏我,怎么才能让他闭嘴呢?”楚灵王其实很喜欢子张敢说实话,不过不喜欢他总是说。
“接受劝谏很难,让他闭嘴很容易啊。如果他再劝谏你,你就说你左手握着鬼的身子,右手抓着鬼的家,所有的什么警告劝戒,你都早就听到了。所以啊,别劝了,有这工夫,讲几个段子吧。”倚相确实有学问,想了这么个主意。过了两天,子张又来进谏,楚灵王按照倚相的话说了,然后看子张还有什么话说。
子张一听,你这不是忽悠我吗?于是,子张讲了一通商朝时候高宗武丁的事迹,最后说了:“现在您还赶不上武丁,却讨厌规谏您的人,要治理好国家不是太难了吗?”
“那,那你爱说就说吧,反正就是那些车轱辘话,我都记住了,可是我就是不照你说的作,你自己看着办吧。”楚灵王被子张说得没脾气了,干脆开始耍无赖了。
“唉。”子张叹了一口气,走了,从此再也不来劝谏楚灵王了。虽然楚灵王不喜欢拍马屁的人,可是拍马屁的人还是主动会来拍。
在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拍马屁的故事叫做“楚王好细腰”,就是楚灵王的故事了。楚灵王生得身高马大,膀大腰圆,可是他偏偏喜欢细腰,喜欢自己的部下和后宫的妻妾们把腰束起来,越细越好。楚灵王的这个爱好很快流传了出去,大夫们于是纷纷主动向这个方向发展。
于是,在楚国的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减肥热潮,一般来说,大夫们每天就吃一顿饭,而且绝对绿色食品,决不吃肉。一段时间之后,全国性减肥大获成功,基本上,大夫们的腰都很细了,夸张一点说,细到从席子上站起来要扶着墙,从马车上站起来要扶着轼。看见好吃的,要忍住不吃。就算饿死,也决不多吃一点。
《战国策》上如此写道: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
8. 楚灵王之死
楚灵王七年(丁卯,公元前534年)四月,陈国发生争立之乱,公子招与公子过杀掉太子偃师,立公子留为太子,并发兵攻哀公,哀公自杀。公子招遂立公子留为国君,同时派使者赴告于楚。而哀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胜也来到楚国,向楚灵王揭露公子招及公子过杀嫡弑君的经过。灵王早有并陈之心,于是乘机杀掉公子招派来的使者。同年九月,派王弟公子弃疾率楚师围陈,楚师攻破陈都,遂灭陈。楚灵王以陈地为县,命楚大夫穿封戌为陈公。楚灵王灭陈以后,又筹划灭蔡。
楚灵王十年(庚午,公元前531年)三月十五日,楚灵王设宴招待蔡灵侯,却暗中埋伏,经过长期的攻打,楚军终于攻破蔡都。其后蔡国与陈国同时复国。楚灵王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讨,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他借平定陈国内乱为名,虽然杀了几个导致陈国内乱的大夫,却趁机灭掉了陈国,又诱杀蔡灵侯,不顾诸侯调解攻灭蔡国,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有杀了祭神。
楚灵王十一年(辛未,公元前530年)冬,楚灵王伐徐至乾溪(今安徽亳州东南)。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在风雪之中,寒冷难耐。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观看雪景,连声赞叹“好雪!”便士兵们身冷心更寒。于是,楚灵王便在乾溪这个地方呆着,每天吃喝玩乐,完全把国家大事忘记了。右尹郑丹曾经劝他班师,本来已经说动了,却正好伐徐的将领传来捷报。楚灵王以为徐国早晚可灭,班师的事也就不提了。
楚灵王十二年(壬申,公元前529)春,楚灵王还在乾溪寻欢作乐,却不料国内出事了。蔡公弃疾(楚灵王的弟弟,后为楚平王)等人趁灵王不在家,杀掉灵王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自己的另一个哥哥公子比为王;同时还派人到乾溪去,向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换了新的国王,你们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归还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王,继续跟着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杀头并夷灭三族。”让他们这样一说,灵王的部队本来便非常不满,就一下子作鸟兽散,只剩下灵王在乾溪。楚灵王见自己的王位丢了,儿子也被杀死,就倒在地下嚎陶大哭。他对旁边仅存的两个随从说:“我不是为自己伤心,我是为儿子伤心。我对儿子多好啊,怎会遭到这种报应啊?”这时一个随从说:“你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种地步吗?”灵王被他抢白了这一句话,当即止住了眼泪。这时,郑丹来到他的身边。灵王非常信任他,就问郑丹,他现在应该怎么办。郑丹说:“我看你应该回到楚都的郊外,看看国人的反应怎么样?”灵王慌忙摆手:“这还用看吗?我要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他们准得把我杀了。”郑丹说:“那你就去诸侯家去找救兵吧。”灵王说:“那也不行,我把他们的王给得罪了,谁会在这时候帮助我呢?”郑丹觉得这个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今天真正可怜极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觉得自己也帮不了他,便离开了他。
楚灵王孤独极了,一个人在山里闲荡,走得饿了,就想下山去要点吃的。他遇上以前的一个熟人涓人畴,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我都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可是那人说:“我们的新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送你吃的,就会给杀头。”灵王又气又饿又累,一下倒在了地下,正好压在了那人腿上,昏了过去。那人抽出了自己的腿,边走嘴里还边说:“你这罪恶滔天的家伙,你也有这一天啊!”灵王后来又遇到大夫申无宇之子申亥。他为王之前和之后,申无宇都出于正直冒犯过他,但他并没有处置申无宇,所以申无宇临死时叮嘱申亥报答灵王的恩情。申亥把灵王请到家中,给他饮食,还让两个亲生女儿给他侍寝。但灵王已经没有这个心思了,衣不解带,只是哭。半夜里,哭声没了。申亥的女儿向父亲报信说,楚灵王已经自缢而死。申亥竟然杀了自己两个亲生女儿给灵王殉葬。
9. 楚国退出争霸
楚平王倒是个比较宽厚的人,他登基之后,立即实行大赦,从国库拿出财物赏赐群官,允许被迁移的百姓回到自己的故乡,废除苛捐杂税。
楚平王恢复了蔡国和陈国,找到了两个国家君主的后代担任国君,同时任命朝吴为楚国驻蔡国总管,代表自己监管蔡国。
楚平王也是个讲感情的人。楚平王登基几年后,申亥带着楚灵王的灵柩来告诉楚平王,于是,楚平王以王的规格改葬了楚灵王。
需要单独说一说的是楚平王的爱情故事。
当初在蔡国的时候,楚平王平易近人,经常微服私访,结果在一次外出中遇上了一个蔡国姑娘,姑娘美丽大方,公子风流倜傥,结果是两人一见钟情,再进一步发生了一夜请。后来那位蔡国姑娘干脆私奔到了楚平王那里,两人就这样同居了。再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孩子熊建。
等到楚平王登基的时候,楚平王不顾孩子他娘的出身和名分,毅然让蔡国姑娘做了夫人,立熊建为太子,就是太子建。他为太子建任命了两个老师,他们是伍奢和费无极。
子革是受楚灵王赏识重用的人,楚平王同样对他赏识。登基第二年,楚平王派子革到楚国西部的宗丘选拔并训练西部的部队,同时安抚当地百姓。按照楚平王的布置,子革在西部赈济穷人、抚养孤儿、赡养老弱,减免税赋,选拔贤能。同时,与西部邻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于是,整个楚国的西部平稳下来,而西部边境也安定下来。
子革在西部做得不错,于是楚平王命令屈罢按照西部的模式,克隆到了东部,东部因此也很快安定下来。
“我宣布,楚国坚决反对一切霸权主义,我们保证五年之内不会对外用兵,希望全世界和平相处。”楚平王作出了和平承诺,向各个国家宣布。
“时代变了,老虎都不吃人了?”全世界惊呼,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相信。可是,事实上,楚国人确实不打仗了。
10. 数典忘祖
周景王在位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国力日下,甚至远不及一些诸侯国。由于周王室财力微弱,周王室每年都要向其他诸侯国乞讨度日,诸侯国那是名义上还尊崇王室王权,所以每年也基本会向王室进贡,但是这些贡品远不及周景王和王室的开销。周景王日常的青铜器皿等都要向各诸侯国讨要。
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每年都有器物进贡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进贡呢?”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财力较为匮乏,所以送不出礼物来。
周景王听了就十分生气:“您晋国不进贡也就罢了,还说我王室没有赐给你们晋国东西。当年你晋国土地是不是我周王室赏赐的,你晋国的一些王鼎是不是也是我王室赐给的。你籍谈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这就是周景王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而后人们就用数典忘祖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