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吴越兴亡2
2018-06-16 15:29:0111. 叶公好龙
楚平王这人性格温和,对待大臣和百姓们也都不错。不过,人的性格永远是两面性的,温和换一种说法就是软弱,楚平王这人性格软弱。
登基之初,楚平王宣布停止对外用兵五年,五年之间,果然没有对外用兵。那么,五年之后呢?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将阴地的百姓南迁到下阴(今湖北光化县),随后在郏(今河南郏县)修建大城,以防备晋国和郑国。
对此,鲁国的叔孙婼(音若)说得一针见血:“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意思就是:楚国人无心争霸了,他们不过想维持现状,平安度日了。
同年,楚平王下令在州来筑城,以防备吴国。州来此前被吴国所灭,因为不容易防守,吴国将州来人全部迁到了吴国境内,州来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楚国人卷土重来,在州来建城。
对此,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也是说得一针见血:“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左传》)
沈尹戌的这段话,是说尽管楚平王五年没有用兵,但是都在搞拉动内需了,无限制地大兴土木,老百姓根本没有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州来建城,原本是想防备吴国人的进攻,而是事实上却是在挑衅吴国人,招来吴国人的进攻。
楚平王在两地建城,说明了一个问题:楚国已经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退守。楚国,已经主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霸主了。
既然沈尹戌出场,那么顺便要说一说沈姓的由来。说到沈姓的由来,就必须弄懂沈尹戌的来路。而沈尹戌还是叶姓的祖先,所以,自古以来沈叶一家。问题是,沈尹戌的身世历来是个不解之谜。
按照不同记载,来看看沈尹戌的两种出身。周武王时,封十弟姬季载在沈,又名聃,所以,季载又叫做聃季载。春秋后期,沈国被蔡国(一说郑国)所灭,季载的一些子孙改姓冉,季载就是冉姓的祖先。沈国公子逞逃奔楚国,以沈为姓,沈尹戌就是他的孙子,一开始隐居于零山,后来出为左司马。此一说是最流行的说法,沈姓出于姬姓。
另一种说法,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于沈,后代姓沈,沈尹戌就是他的后代。此一说,沈尹戌为楚国王族。
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或者说,都没有什么道理。首先,据《左传》,沈尹戌出现的时候,沈国还没有被灭,而当时的沈国国君就叫姬逞,所以沈尹戌肯定不是公子逞的孙子。
其次,沈尹戌不一定就姓沈,沈是地名,尹是官职,戌才是他的名字,就像前面说的穿封戍也不一定姓穿一样。沈尹戌应当是从沈尹的位置上提拔到了左司马,而既然当时沈国还存在,他有可能是楚国派驻沈国的官员。
如果沈尹戌早出现一百年,那么他几乎肯定是楚国王族,可是现在出现就很难说了,因为楚国已经大量使用北方诸侯国的人才,而尹这个位置又非常适合外国人才。说来说去,沈尹戌的出身还是说不清楚。
不过,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略大,因为当时沈国是楚国属国,沈国的执政被楚国任命为沈尹的可能性很大,而沈国执政应该是沈国公族。
综合来说,尊重沈姓自身的记载:聃季载之后。后来,沈尹戌之子沈诸梁被封为叶公,后代姓叶,就是叶姓的得姓始祖。叶公特喜欢龙,全家上下都画满了龙,整天祈祷龙王大驾光临,于是感动了老龙。老龙那一天腾云驾雾而来,亲临叶公家中,结果呢?见到了真龙的叶公吓得屁滚尿流。这则故事,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出处。当然,此为寓言。
12. 费无极乱楚
楚平王二年,宠臣费无极对平王说:“太子建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了。”平王考虑到晋国是楚国的劲敌,为联合秦国对付晋国,促成了太子建与秦国公主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前往秦国迎亲。
费无忌是一个野心家,急于爬上令尹的高位。当他见到孟赢是一个绝代佳人,就想出了一个缺德的坏主意。他把孟嬴接回郢都,不是禀告太子准备迎亲,而是首先进入宫中向平王绘声绘色地描述孟赢如何美貌无比,诱劝楚平王将孟赢占为己有。平王本来就特别好色,这时已不能自持,完全听从费无忌的摆布,把新娘子调包,让一名齐国女子冒充秦国公主孟嬴,让太子建迎娶;平王则把孟嬴收进后宫做夫人。
从此以后,楚平王对费无忌更加宠信,命他为太子少师。一年之后,孟嬴生下儿子熊轸,丑闻开始被泄露。太子建当然闻知后,对太师伍奢非常尊重,而非常厌恶少师费无忌。
费无极开始担心太子建在未来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便设法离间楚平王父子关系。他对平王说:“晋国之所以能称霸天下,是因为晋国紧靠着中原华夏各国,可见地理位置很重要。而楚国地域偏远,所以与晋国争霸失利。不如去大力建设靠近宋国、郑国的城父(今河南襄城西),把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求北方各国的尊奉,您自己收取南方各个诸侯小国,这样就能称霸天下了。”平王很高兴,派太子建去了城父。
过了一年,费无忌又诋毁太子建,对平王说:“我听说太子建和伍奢将要领着方城山外的人背叛您,谋反作乱。”平王问:“他已经做了太子,还要谋求什么?”费无忌说:“他固然还在为娶妻的事怨恨您哪,他们自以为据有了城父,就如同宋国、郑国一样独立了,加之有齐国、晋国一起辅助他们,很快将会危害到楚国,他们的事情快要成功了!”
楚平王相信了费无忌这些无中生有的鬼话,把伍奢召回,质问伍奢为什么和太子建谋反。伍奢回答说:“君王啊,您有一次过错已经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谗言?”
平王逮捕了伍奢,派城父的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没有到达,就派人通知太子逃走了。三月,太子建逃亡到宋国避难。
楚平王派人去召回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逮捕押送自己回到郢都。平王质问奋扬说:“话是从我的嘴里说出去,进到你的耳朵里的,是谁告诉太子建的?”奋扬回答说:“是臣下我告诉他的。君王曾命令我说:‘事奉太子建要像侍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或有二心。奉了您起初的命令去侍奉太子,就不忍心执行您后来的命令了。所以我让他逃走了。不久我后悔了,也来不及了。”平王说:“你放走了他还敢回来,这又是为什么?”奋扬回答说:“被派遣而没有完成使命,召见我又不回来,这是再次违背大王的命令。再说了,我逃走也没有地方可去啊。”平王说:“回城父去吧!”奋扬还像过去一样在城父做官。
左尹郄宛曾经在对吴国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备受百姓爱戴。费无忌嫉妒他的成功,觉得郄宛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便设计铲除他。
费无忌先是无事生非,对令尹子常说:“郄宛想请您喝酒。”回头又对郄宛说:“令尹子常想到你家里与你一起喝酒。”郄宛说:“我地位低,不值得令尹光顾啊。如果令尹一定要屈尊光顾,我拿什么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最喜欢盔甲兵器,他去您家的时候,您把这些东西摆在门旁,供他观赏,令尹喜欢的话,您就献给他。这样他一定很开心。”到了赴宴这天,郄宛果然在房门两旁摆上盔甲兵器,并用帷幕遮掩起来。费无忌等他布置妥当,就跑到令尹子常跟前说:“我差点害了您。左尹郄宛打算谋害您,把兵器都藏在门两边了。”令尹子常派人暗中打探,果然如此。令尹大怒,派人杀死了郄宛。
郄宛的死引起朝野共愤,舆论纷纷指责子常。就连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人都指责他。沈尹戎对令尹子常说:“你怎么能听信小人费无忌的话呢。他使计谋遮蔽楚王的耳目,撵走太子,杀害了伍奢,如今您又听信他的谗言,杀害左尹郄宛,现在朝野上下都在非议这件事,我看您已经离祸患不远了。”得知真相的子常非常恼怒,出手杀死费无忌,又诛灭费氏家族,以取悦国人、平息舆论。
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却不知道别人也会害自己,致使宗族被诛灭,指的就是费无忌吧!
费无忌以一人之谗,致使费氏家族灭亡,从此费氏在楚国一蹶不振。与费无忌相比,左尹郄宛和令尹子常都是头脑简单之人。君子易交,难防小人。不过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费无忌的谗言连番得逞警示我们:生活中应该远离小人;当小人手握有生杀大权时,往往就是身边的好人或一个国家灾难的开始。
13. 太子建出逃
太子建与妻儿出逃到了宋国,伍子胥得知后前往投奔。两个落难之人一经相见,各诉冤屈,悲愤不已。双方情绪稳定后,伍子胥就问太子建可曾见过宋国国君。太子建说,宋国正在内讧,还没有机会拜见。不久,宋国的内乱招致楚国参与。伍子胥得知后,就与太子建一家人移身到郑国。
当时的郑国与晋国交好,与楚国不睦。郑定公闻知太子建与伍子胥投奔而来,非常高兴。但是,郑国是个小国家,难以为他们报仇雪恨。于是,郑定公就建议他们求助于晋国。随之,太子建让伍子胥留守郑国,自己亲往晋国求助。
太子建到了晋国,见到晋顷公后,说明了来意。晋顷公听闻了楚平王的不德不道之举后,就召聚六卿(魏舒、赵鞅、韩不信、士鞅、荀寅、荀跞)商议决断太子建的诉求。这时,与郑国有嫌隙的荀寅就暗中谏言晋顷公,近来,郑国游移于晋、楚两国间,对我国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为此,我们可以让太子建做内应,袭占郑国。然后,把郑国封给太子建,那么,太子建就可以郑国为基业,图谋讨伐楚国。
当时的晋国,主弱臣强,政务主要由六卿操持。于是,晋顷公就依从了荀寅,并让他将此计策转告太子建。太子建听闻后非常高兴,就立即回归郑国,与伍子胥谋划此事。伍子胥认为,郑国以诚相待,不能恩将仇报。太子建则强调已经答应了晋国,不好悔改,故没有听伍子胥的劝谏。
随之,梦想着早日得到郑国的太子建就悄悄地贿赂、联络郑定公的一些近臣,相与相结,约定共享富贵。同时,太子建适时与晋国联系,通报郑国的有关情况。
不料,行事过程中计谋外泄,为郑定公得知。郑定公得知太子建的行为后,异常愤怒,决定除掉忘恩负义的太子建。于是,郑定公与大臣游吉密商后,宴请太子建。
并不知道自己的计谋已为郑定公所知的太子建,毫无防范地应邀前往。宴席开始,主宾用过一些酒食后,郑定公突然发难,严厉指责太子建:我好心待你,你却与晋国联合图谋我郑国,是何居心?
太子建闻听郑定公之言后,大吃一惊,随即否认郑定公之说,并极力辩解。郑定公见太子建强词夺理,拒不承认,就命令告密之人出面与其对质。太子建一看是曾经的同谋之人,再无话说,只好默认了罪责。随之,郑定公于席间斩杀了太子建。
于是,蒙受耻辱、为父王所不容、求助于郑国的太子建,再也没有机会雪耻了!再也没有机会回归祖国了!但是,太子建的结局却难以让人同情!
一言以概之,罹难的太子建的行为,真可谓“人情难料皆如此,冷尽英雄好义心”。
14. 亡命天涯过昭关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伍子胥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
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 与食粽子。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15. 专诸刺王僚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知道了专诸的能力。伍子胥去见吴王僚,跟他说攻打楚国的益处。吴国的公子光说:“那个伍子胥的爸爸和哥哥都是被楚王杀死的,所以他说要攻打楚国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吴王于是停止了攻打楚国的打算。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要刺杀吴王僚,于是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把专诸介绍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爸爸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二弟叫馀祭,三弟叫夷眜,四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所以就没有立太子,就把王位挨个传给三个弟弟,这样最后就能传给季子札。诸樊死了以后,王位传给了馀祭。馀祭死了以后,王位传给了夷眜。夷眜死后,应当传给季子札了;结果季子札逃走了不愿意当国君,所以吴国人立夷眜的孩子僚做国君。公子光说:“按兄弟排,应该是季子札当国君;如果一定要按儿子排,我才是真正的嫡嗣,我应该做国君。”于是偷偷养门客以谋求当国君。
公子光得到了专诸,很好地以门客的待遇待他。九年,楚平王死了。春天的时候,吴王僚想要趁楚国丧事的机会,命令自己的二弟公子盖馀、属庸领兵围困楚国的潜;让住在延陵的季子去晋国,来观察各个诸侯的动向。楚国发兵断了吴将子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兵就不能回军了。在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么好的机会不可以错过,如果不争取的话,什么都得不到!而且我是真正的嫡嗣,应该立为国君,就算是季子札回来,也不会废掉我。”专诸说:“僚可以杀掉了。他的母亲老了,孩子很弱小,两个弟弟还都在被楚军围困。现在吴国外被楚国围困,内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臣,没有人能奈何我们。”公子光郑重地对着专诸磕头说:“您专诸,就和我自己一样。”
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16. 因地制宜
篡位成功,该杀的杀了,该赏的也赏了。
“老伍,搞点什么新意思吧。”吴王阖闾跟伍子胥商量,要体现自己的治国风格。
“大王,如果要称王称霸,以近制远,那就要修建城郭,充实仓库,提高军备。咱们吴国虽然军力强大,但是城郭太小,咱们的都城还不如人家楚国一个乡政府气派。现在是咱们占有攻势,万一哪一天咱们打了败仗,敌军长驱直入,咱们连个能守的城都没有。”伍子胥的建议就是修建都城,搞个标志性建筑。
“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吴越春秋》)阖闾说,什么意思?建城郭,修仓库,怎么才能因地制宜,符合天象?
之所以引用原文,在于阖闾贡献了一个成语:因地制宜。阖闾随后下令由伍子胥主导,修建新的都城。
伍子胥成立了“新首都建设指挥部”,从鲁国、郑国、楚国、齐国等地请来建筑师和风水大师,设计了新的都城。新都城在今天的苏州,古称阖闾城。
新首都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周长四十二里三十步,内城周长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八座,以象征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象征地之八卦。后来《吴都赋》写道:“通门二八,水道六衢。”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阊门,吴军讨伐楚国从这里出发,因此又叫破楚门。胥门,因为伍子胥住在那里,因此得名。盘门,又叫蟠门,门上刻蟠龙,以此镇压越国。蛇门,南面有陆无水。在已地,属蛇,因此称为蛇门。娄门本来叫疁门,后改娄门。匠门,又叫干将门。齐门,齐景公的女儿嫁给了吴太子终累,后来太子夭折,齐女想念齐国,出此门北望齐国,哭泣致死,此门命名为齐门。平门,夫差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称平门。
到西晋,左思着有《吴都赋》,描写阖闾城。再加上他的《魏都赋》和《蜀都赋》,合称《三都赋》,《三都赋》面世之后,立即引发轰动,洛阳城内纷纷传抄,一时导致洛阳纸贵。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顺便提及。
伍子胥大兴土木,修建都城,次年六月完工。吴王阖闾大喜,就在新城举行庆
17. 同病相怜的伯嚭
伯嚭出身楚国贵族,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他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贪得无餍的楚令尹(国相)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
但伯嚭竟得侥幸逃离。他听说另一位遭楚迫害的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立即赶来投奔。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在盛大的宫宴上,吴王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被楚相暴怒攻杀。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投奔来此,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吴王听罢颇为伤叹。
当时陪宴在场的吴大夫被离,却对伯嚭很不放心,轻声询问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伍子胥坦然以答:“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么?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被离则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提醒子胥道:“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伍子胥不以为然。最后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阖闾收留了伯嚭,任伯嚭为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
而此时的伍子胥却没有料到被离的话会在日后应验。正是眼前这位穷途末路的伯嚭,时过三十年后,真就贪赃擅权,像费无极谗害他父亲一样,将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他,残害致死!这是后话。
18. 要离刺庆忌
公子光阖闾登王位后,得悉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
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士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友人要离前往。传说,要离家在今无锡鸿山之北,大河头火叉浜口南岸,以打渔为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今鸿山十八景之一,东岭山上的“磨剑石”,相传就是当年要离磨剑的石块。
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据民间传说,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偶得胜利,便在太湖战舰上庆功,要离乘庆忌坐在船头上畅饮之机,便在月光下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说完庆忌便倒地而亡。
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
要离的坟墓在苏州胥门内梵门桥西城脚下的马婆墩。那里本有炮座,清道光七年,在城脚下水潭边,发现石碣一方,上刻“古要离墓”四字。
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便令伍子胥将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但因年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
19. 孙子练兵
孙武来了,孙武出场了,礼炮二十一响,孙武见到吴王阖闾。孙武带来了一本书,原创的,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子胥说你熟知兵法,来,讲讲看。”吴王阖闾还算客气,他本身是会打仗的人,因此想要看看这个齐国人的真才实料。
“好,那就从第一章开始吧。”孙武说,声音并不大,但是很沉着。放下了兵书,孙武开始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孙子说完第一段话,吴王阖闾的眼睛就瞪大了。
就这一段话,吴王阖闾就知道此人的境界在伍子胥之上了,太冷静了,太清醒了。随着孙武的讲解,吴王阖闾的眼睛越瞪越大。《吴越春秋》记载:每陈一篇,王不错口之称善,其意大悦。等到孙武把十三篇大致讲解一遍之后,吴王阖闾已经对这个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先生,您说得太好了。”吴王阖闾现在改口称先生了,满脸的笑容也堆了上来。“可是,能不能找个什么地方演练一下,试一试,让我也感受感受?”
“没问题啊。”
“那,给你一只队伍,去打楚国,或者越国?”
“不可以,兵者,国之大事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没有充分的准备,怎么能挑起战端呢?”孙武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完全符合他的兵法。吴王阖闾笑了,这是他故意要考验孙武的。
“不错。既然不能轻易攻打邻国,那我就给你一只队伍训练,怎样?”吴王阖闾要继续考验。
“没问题,什么样的队伍都可以。”
“什么队伍都行?”吴王阖闾想了一下,猛然想起来一个好主意。“你说什么都可以,我把后宫的女人交给你训练,行吗?”
“当然行。”出乎吴王阖闾的意料,孙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后宫大院,宫女三百。在孙武的要求下,吴王阖闾派了两个宠姬来担任队长。孙武把三百宫女分为两队,每队一名队长,就是那两个宠姬。宫里有现成的装备,三百女兵都穿上盔甲,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女人穿上盔甲,那是别有一番英姿,古来就是如此,如今叫做制服诱惑。宫女们把这当成了一种特殊的梳妆打扮,互相看着,都觉得好笑,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各位,肃静。现在,你们不再是宫女,而是大王的士兵。”孙武大声说着,勉强把宫女们的叽叽喳喳压下去。“士兵,嘻嘻,嘻嘻。”宫女们互相说着,又笑了起来。“击鼓。”孙武命令身后的士兵击鼓。鼓声大起,一通战鼓之后,宫女们算是静了下来。
“行军打仗,重在步调一致。军中指挥,鼓和旗为号,今天,先练习以鼓为号。”孙武终于可以开始了,然后命令士兵击鼓示范,怎样的鼓点是前进,怎样的鼓点是左转,怎样的鼓点是停止前进等等。
讲解完了一遍,孙武高声问:“记住了没有?”“嘻嘻,嘻嘻。”宫女们只管笑,没人应声,只有人窃窃私语着这个指挥官好年轻好英俊。
“好,既然大家不说话,想必就是记住了。下面,以鼓声为号,第一遍鼓,都要做好准备,原地踏步;第二遍鼓,开始前进;第三遍鼓,就要提盾持剑,准备战斗。”孙武决定开始第一遍演练。鼓声起来。
“嘻嘻,哈哈,哈哈哈哈。”宫女们没有动,都在原地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觉得很搞笑。第二通鼓声起来。宫女们还在笑,并且开起了玩笑。第三通鼓声起来。宫女们笑得弯了腰,有人蹲了下来,甚至有人就干脆坐到了地上。
孙武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好,大家不要笑了。这一次,可能是大家没有理解,那么,我再说一遍。”孙武压住火,把命令和注意事项又讲了一遍。第二次演练开始,孙武亲自击鼓。第二次演练与第一次演练一样,宫女们一步也没有前进。孙武的脸色更难看了。
“我再把注意事项向大家讲解一次,此外,两个队长注意,约束好自己的部下。”孙武又耐心地讲解了一次,然后,第三次演练。第三次演练的结果与前两次毫无区别。“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一片,宫女们笑得花枝乱颤,一边笑一边用手指着孙武,看他的笑话。
《史记》:约束既布,即三令五申之。三令五申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三令五申的结果是依然如故,这时候孙武怎样了?
《吴越春秋》记载:孙子大怒,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顾谓执法曰:‘取鈇锧’。什么是鈇锧(音夫质)?就是铡刀。孙武要干什么?
“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既以约束,三令五申,卒不却行,士之过也。军法如何?”(《吴越春秋》)孙武说了,三令五申之后而无法执行,那就是队长的问题了,怎么处置?一旁的执法官回答:“斩。”“斩。”孙武下令。
一声令下,大内侍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队长抓了出来。“啊。”一片尖叫声。尖叫声惊动了吴王阖闾,这时候他正在远处高台上观赏孙武练兵,随着尖叫声仔细一看,自己的两个宠姬已经被人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出了队列,向铡刀走去。
“快快,快去救人。”吴王阖闾急忙下令,身边的侍从飞奔而去。两名队长现在吓得是花容变色,浑身发抖,被按倒在铡刀之下。正在这个时候,吴王特使赶到。
“孙先生,大王说了,没有这两位宠姬,大王食不甘味啊。大王已经知道先生能用兵了,就把这两位宠姬放了吧。”特使传令。
“不好意思,大王已经任命我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拒绝了,随后对执法军士喊道:“还等什么?斩。”大铡落下,香消玉陨。三百宫女,鸦雀无声。随后,孙武再次任命了两个队长。鼓声响起,宫女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
吴王阖闾很生气,可是他没有办法,人死不能复活。他很后悔让孙武拿宫女做实验,可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他没有办法再在高台上看下去了,于是回到宫里,找了几个剩下的宫女来表演歌舞,以便抵消外面的阵阵鼓声。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心思去看歌舞,他满脑子都是那两个宠姬的曼妙身姿。
终于,鼓声消失了。不一会,孙武来了。“大王,操练结束,现在已经整齐划一,请大王亲自指挥,赴汤蹈火她们也不敢违抗。”孙武来汇报成绩,看来,两颗人头的作用不小。
“行了行了,我知道你确实很厉害,你、你回去休息吧,我不想去看。”吴王挥挥手,让孙武出去,其实他想说“你回家种地去吧”。
孙武笑了笑,说:“看来,大王也就是喜欢说说而已,并不愿意来真的。”说完,孙武走了。
伍子胥在旁边看着,赶紧来劝:“大王,不能这样啊。孙武的能力您也看到了,要称霸,就得靠他这样的人啊。再说了,咱们不用,楚国就会用,那咱们可就危险了。再说了,不就两个宠姬吗?宠姬易得,大将难求啊。有了孙武这样的大将,还愁没有美女?”
吴王阖闾听完这段话,寻思一阵,然后叹了一口气:“子胥,宠姬被杀,我,我生会气还不行吗?”伍子胥笑了,他知道吴王阖闾这个人的性格,所以他也知道,生气是生气,吴王阖闾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果然,第二天,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将军,与伍子胥共同训练军队。孙武,终于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20. 柏举之战
公元前518年,一片土地上长了一颗桑树,按理说这种事情没什么稀奇的,但巧就巧在这棵树生长在边境线上。
吴女和楚女围绕着桑树的归属问题开始骂街,吵着吵着两个人还动了手,一动手双方就开始摇人。从两个人的斗殴逐渐演变成两个家族的群殴,一个家族在一个村子里肯定有亲戚,亲家被打了,那其他人也不能看着亲家被打,就这样两个家族的群殴演变成了两个村子的持械斗殴。
在打架的途中死了一个吴人,这性质立马从斗殴变成了命案。吴国百姓赶紧上报官府,官府一听这事就火大,火速派人去包围对方村子。楚国一看对方都叫官府了,那自己也不能干看着,所以也通知了官府。官府就调动军队来解围,结果闹得越来越大,吴王和楚王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战。吴王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占领两座城池后才停止兵戈。
很多键盘侠拿这件事抨击古人斤斤计较,不懂得什么叫“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事实上当时楚国和吴国的国际关系十分紧张,退一步往往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得寸进尺。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不也很小吗?谁也不知道一颗子弹会拉开一战的序幕,但这件事确实成了一战的导火索。
在柏举之战前吴国把军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吴军袭击楚国边境,等楚国大军迎击的时候撤退;楚国大军后撤的时候,第二部吴军袭击楚国边境;楚国大军回击的时候,吴军撤退;楚国大军再次后撤的时候,第三部分吴军袭击楚国边境。就这样周而复始,吴军频繁袭扰楚国边境,其作战思路和游击战的作战思路完全符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是伟人总结游击战的精髓,我认为是《十六字游击战秘术》。
吴国在当时也是这样做的,自己用很小的代价牵制了楚军,使楚军疲于奔命,其士兵士气低迷、战争开支庞大。当时吴国搞了六年游击战,搞得楚国十分虚,时常感受到身体被掏空。
打铁还需自身硬,楚国毕竟是南方大国,要想和这样的国家开战,吴国必须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工作准备。吴王采纳了孙武、伍子胥的建议,开始养精蓄锐,发展国内经济建设。具体怎么发展史书没写,史书只给了八个字的评价:“禾稼登熟,兵革坚利”。意思就是粮草丰富,军备充足。一个是身体被掏空的国家,一个是肥的流油的国家,高下立判。
周敬王十四年,中原霸主晋国主导了召陵之盟,召集中原18国诸侯共同讨伐楚国。这是自春秋以来晋国发起的最大规模的峰会,也是晋国霸业的回光返照,说是帝国余辉也不为过。这场峰会从国际上孤立楚国,同时晋国还主导联军侵略楚国。虽然侵略楚国的战略并没有彻底实施,但楚国的仆从国陆续开始倒戈,楚国影响力江河日下。吴国抓住时机,联合蔡、唐诸侯国发起伐楚之战,也就是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吴王亲自挂帅出征,孙武、伍子胥为大将,吴王的弟弟为前锋,举国凑了3万水陆兵。大军沿淮河西进,行至淮汭地区孙武放弃水军,让军队向南行进。
当时伍子胥就纳闷了,我们擅长水军,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优势,扬短避长?孙武:你能想到的事情,楚人想不到吗?兵贵神速,我们就是要趁楚国防范不及,打他个出其不意。
楚国知道吴国擅长水师,所以水战防御十分周密,但是在陆战上就防御松散。如果还按照原本作战观点,继续发挥水军优势,那么吴国大概率还是要失败的。因此孙武放弃了水军优势,试图从陆地上打开一个突破口。而且顾栋高还指出柏举之战“吴舍舟用车,而卒破楚”,在这里可能会有人纳闷,吴国哪来了车兵。这其实是晋国援助的,晋国为了遏制楚国独霸南方,所以刻意扶持吴国对抗楚国,史书记载“中国之长技皆与吴共之”。在晋国的扶持下吴国陆战能力逐渐变强,原本水军优势也变得不凸出了,因此弃舟用车也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所谓的扬短避长。
孙武挑选了三千五百壮士组成了先锋,这支部队迅速突破楚国北部地区的三道防线(大隧、直辕、冥阨),深入楚国腹地,直逼汉水。大部队随后降至,吴军迅速挺进汉水东岸,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奇袭。
吴军突然赶至汉水地区让楚王十分意外,要知道吴军此时距离楚都已经不远了,汉水防线一破,那楚昭王就成流亡政府了。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楚昭王派遣子常、沈尹戌、史皇三人前往汉水御敌。纵观战争史,经典战役之所以经典,名将超常发挥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方蠢猪式指挥。
子常强渡汉水这件事让吴军十分兴奋,吴军迅速改变方针开始后退,子常一看吴军后撤就更兴奋了,挥着鞭子指挥楚军加速追击。不得不说孙武他老人家就是兵家集大成者,这一后退就有“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等多方面作用。吴军在小别山、大别山之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打得子常都想要抹脖子自杀了。
夫概不听吴王号令,独自率兵攻打楚军大营,楚军经历几次惨败后风声鹤唳,看到吴军来袭就迅速溃败。吴王看到夫概成功后迅速把主力部队投入战斗,楚军主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史皇战死、子常逃往郑国,楚昭王的三大将就只剩一个了。
随后吴军迅速追击,在追击的过程中沈尹戍得知主力崩溃的消息,迅速带领部队迎战吴军。吴军先锋措不及防,被沈尹戍击败,沈尹戍能击败先锋,但是因为部队有限,根本无力回天。在吴军的层层包围下,沈尹戍自杀了,楚军开始全面溃败。吴国五战五捷,一路攻到楚都(郢都)。
楚昭王得知前线败退的消息后向西逃亡,逃亡时抽空了楚都精锐守军,以至于吴军轻松攻破楚国都城,赢得了柏举之战的胜利。吴军胜利后在郢都烧杀抢掠,伍子胥更是扒了楚平王的坟。随后楚国的盟友秦国派兵援楚,越国趁吴国空虚袭击吴国都城,夫概又试图夺取王位,吴王不得不放弃战国,开始撤退。这一战吴国并没有如愿以偿灭掉楚国,但楚国在吴国的打击下一蹶不振,说国力腰斩一点也不为过。
吴国变得强大起来,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吴王阖闾是一代霸主,和齐桓公他们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楚国开始走下坡路,长期以来形成的南方霸主的形象被摧毁,通过楚国国力几乎腰斩,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再图霸。伍子胥完成了报仇的梦想,孙武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