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吴越兴亡3
2018-06-23 10:56:3021. 哭秦廷
伍子胥和申包胥,本是好朋友。因为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投奔吴国,立誓要灭亡楚国,为父兄仇。申包胥劝他不要为了个人私仇,背叛祖国。伍子胥不听。申包胥说:“如果你一定要灭亡楚国,那么我也立誓:一定要复兴楚国!”两人从此断绝了朋友的关系。后来,伍子胥到了吴国,首先帮助吴公子光夺取政权,立为吴王阖闾。又进一步策动吴王阖闾,趁楚国内政混乱的时机,兴兵攻楚,攻破了楚国的郢都〔郢yǐng〕。这时,楚平王已死,平王的儿子昭王,仓皇逃走。伍子胥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算是出了怨气。
申包胥见伍子胥这样做,十分激愤,便找到了楚昭王,商议恢复楚国的大计。不过这时的楚国,内部力量已经非常衰弱,非请邻国援助不可。申包胥主张向秦国求援,因为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总不能坐视不救。楚昭王同意了,便任命申包胥为特使,赶到秦国去。申包胥见了秦哀公,便竭力陈述楚国的危急情况、吴国的横暴无理,并且指出,吴国好比“封豕长蛇”,贪得无厌,灭了楚国,势必继续扩张,侵入中原,那时秦国也太平不了。因此要求秦国快快发兵伐吴,一方面固然是帮助楚国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秦国自身的安全。
可是,秦哀公却不愿意打仗,只是敷衍申包胥,说你路上辛苦了,先休息休息再说吧。”申包胥不肯退出,继续恳切地请求,秦哀公一味敷衍,最后索性不理了。申包胥在朝堂靠墙站着,呜咽地痛哭,哭声日夜不绝,连一口水都不喝。哭到第七天,申包胥已经倒在地下,不省人亊,秦哀公被感动了,说道:“楚国有这样忠诚的爱国之士,不怕不能复兴,我们岂能不予援助!”当即亲自捧着申包胥的头,赶紧给他喝水、服药,把他救醒,并且向他朗诵了《无衣》诗。诗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诗句,是拿起武器对付共同敌人的意思。申包胥知道秦哀公决定出兵了,便叩了九个头,表示最深重的谢意。秦国派出两员大将,带领兵车五百辆(合计约四万人的兵力),和楚国的残余军队联合一起,一下子就把吴军打败了。吴王闳闾之弟夫概乘机带着自己的部队抢夺王位,闻闾只得停战撤兵,回去应付内乱。楚国就收回了全部的失地。楚昭王从此改良政治,重用贤才,楚国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地位。
这就是“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左传》、《国语》、《史记》等都有记载。自己无力取胜,苦求别人以武力相救,后来就引用这个故事,称为“哭秦庭”,或“秦庭之哭”。
22. 阖闾战死
吴王阖闾十九年,也就是中行寅和范吉射逃往朝歌的第二年。在 休息八年之后,吴王阖闾决定要报个小仇。报什么小仇?讨伐越国。 吴越之间一向有怨无恩,吴国人总是欺负越国人,占了越国许多 地盘。而越国人对吴国人唯一一次报复就是上次吴王阖闾在郢都期间偷袭吴国。 为什么这个时候想起来找越国人报仇了?原因很简单:越王允常死了,儿子勾践刚刚继位。算起来,这是吴国人第三次趁别国国丧期间发起进攻了,前两次都是打楚国,结果是两次大败。
吴越两军对垒,吴军阵型整齐,号令统一,很有气势。再看看越 军,就是一帮犀利哥,一个个破衣烂衫,东斜西倒,呲呀乱叫。 越王勾践一看,这仗没法打,一打准输。“吴军太整齐了,准备逃命吧。”勾践实在没信心,准备逃命。 “大王,他们不是就整齐吗?不怕,派些兄弟过去,冲乱他们的阵型。”手下一位叫做灵姑浮的大将提出建议。于是,越王勾践找了几十个亡命之徒,扛着兵器就冲了过去。
吴王阖闾一看,笑了,这种犀利哥打法早就被吴国淘汰了,老掉牙了。 “射箭。”吴王阖闾下令。 一阵乱箭,几十名犀利哥就成了无名男尸。 再看吴军阵型,纹丝不动。 勾践看见,倒吸一口凉气。这次,多派几个犀利哥。 一百多名犀利哥冲上去了。 又是一阵乱箭,多数犀利哥成了无名男尸,还有十多名犀利哥冲 到了吴军阵前。可是,吴军的大戟不客气,将剩余的犀利哥全部戳死在阵前。 再看吴军阵地,还是整齐划一。 勾践傻眼了。 “
大王,我还有一个办法。”灵姑浮又来出主意。 三百名犀利哥,站成了三排,每个人都没有长兵器,都只拿着短剑。 三百名犀利哥站好了队,向吴国走去。队列不算太整齐,但是还行。吴王阖闾不知道越国人要干什么,这帮人就算冲过来,这么短的兵器,无非也是找死。 所以,吴王阖闾并没有下令射箭。
三百犀利哥来到了吴军阵地前,站住了。第一排中间一个犀利哥 上前一步走,然后大声说道:“两国交锋,我们违背了军令,辜负了大王对我们的期待。为此,只好以死谢罪。” 说完,犀利哥一刀把自己的脖子给抹了,重重地摔倒在地。
第一排的犀利哥们随后也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一起用力, 都抹了脖子。整个一排犀利哥倒在地上。 “哇,太犀利了。”吴军看得有点发呆,这样的事情只在传说中听说过,自从吴国人民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后,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见过了。
第二排,一名犀利哥向前走了一步。 “两国交锋……”还是那一套,然后还是抹脖子自杀。 吴国人看傻了,越国人这是根本不把自己的命当命啊。 不知不觉,两翼的吴军忍不住向前凑,去看越国犀利哥们表演集体自杀。
第二排犀利哥们又都倒下了。 第三排照方捉药,又是集体自杀。
“哎呦,越国人真野蛮。”“太恐怖了,太没有人性了。”吴国人纷纷议论着。等吴国人一边感慨一边准备站回自己位置的时候,他们却发现,越国人已经冲到了近前。越国人冲锋是不擂鼓的,他们趁着吴国人聚精会神观看越国犀利哥们表演集体自杀的当口,已经杀了过来。吴军手忙脚乱,措手不及,再加上刚才受到刺激而无法专心应对,于是阵型大乱。
在凶狠和不要命的程度上,越国人比吴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灵姑浮一戟砍在脚上,当场砍掉了右脚的大脚趾。撤退到七里之外的陉地,吴王阖闾竟然被痛死了。看来,趁人国丧之机发起进攻,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23. 养马尝粪、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死了,太子夫差继位,就是吴王夫差。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夫差要给父亲报仇了。
吴王夫差亲领大军南下,越军无法抵挡,因此吴军一直杀到了越国会稽附近的夫椒(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在这里,吴越两军再次决战。
两军决战,还是吴军齐整越军杂乱。不过这一次,吴国人没有给越国人捣乱的机会。吴王夫差下令,布阵之后,全体向后转,管你越国人表演什么,你就是大变活人,我这里也看不见。之后三通战鼓,转身冲锋。这下,越王勾践没脾气了。
吴军集团作战,战斗力极强,正面进攻,侧面包抄;而越军杂乱无章,指挥不灵,根本不是吴军的对手。一仗下来,越军除了被歼的士卒之外,其余四处奔逃,不见踪影。大将灵姑浮战死,越王勾践拼命逃回。但是,都城诸暨城小难守,勾践只能退守会稽山。这个时候,手下只剩下五千士卒。吴军随后追到,屯兵会稽山下。
这一次越国投降,国家保住了。但是,投降也没有那么简单。夫差不是傻瓜,伯嚭也不是傻瓜。作为投降的条件,勾践夫妇必须前往吴国做吴王夫差的奴仆。于是,勾践夫妇带着范蠡,乘船北上吴国了。
想到将要为奴,勾践的心情十分糟糕,他独坐船头,一言不发。
寒江,孤舟,悲声,清影。此情此景,或许要用李清照的《武陵春》来形容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这三年之中,勾践和他的妻子由范蠡陪伴着住在一间石屋里,锉草养马,担水扫粪,竟至"三年不愠,面无恨色"。连吴王夫差也被他的这种"忠诚表现"有所感动,对太宰嚭说:"寡人不忍见而欲赦之。"
有一天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嚭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出恭。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对待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根本不懂医术只是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尝粪的行为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放他回国了。
公元前490年,勾践又回到了越国,回到了他的故乡。范蠡把原先的都城从诸暨搬到了会稽。会稽这个地方,一是山川险固,易守难攻,二是越王兵败于此,被困受辱,比较有纪念意义;三是以期可以获得祖先大禹亡灵的庇佑。
新都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着臣服于吴国,并故意扬言说,这是为了畅通向吴国进贡的道路,也好让吴国的军队随时可以很方便的出入。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践不设豪华的宫室,他住着和老百姓们一样的房子。勾践为了不忘记复仇的使命,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身劳心,夜以继日。
“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休息早了;脚冷了,就再用冷水泡脚,让自己保持清醒。用了种种变态非人的手段来折磨自己,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恨。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越王勾践的图强历程。所谓“卧薪”,就是睡觉睡在柴草上面。而“尝胆”,则是品尝动物的胆汁。越王归国之后,为了记住仇恨,记住曾经吃过的苦头,不让自己有任何的松懈,“尝胆”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卧薪”则不一定了。卧薪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的事,他在当奴隶的时候,也只能睡在柴草上!所以,勾践早期在吴国时为“卧薪”,后来回到越国之后为“尝胆”,这样才比较恰当。“卧薪”是被逼的,迫不得已,“尝胆”则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什么需要呢?胆,是苦的,人们在吃动物肉的时候,一般都会把苦胆摘除扔了,因为太难吃。同时,胆也可以入药,可以成为治疗某些顽疾的良药。
24. 计然七策
计然也不是越国人,是蔡国人,不过,是晋文公的后人,晋国公子都流落在外国,计然的祖辈就到了蔡国。计然原本姓辛,字文子。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不过此人性格内向,酷爱山水,不求功名。从蔡国到越国,也不过是游山玩水。恰好遇上了范蠡,两人一交谈,范蠡大吃一惊,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高手,比自己还高的高手。所以,范蠡把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
“计然先生,我回国已经两年,为了国家的强大,我卧薪尝胆,甚至自己下地种田,老婆亲自织布。可是为什么不见什么成效?请先生教我。”勾践开始提问。
“大王错了,你亲自种地,不会比老农收获得多;夫人亲自织布,也不会比农妇织得好。你们这样做,不过是做一时的榜样,遇上天灾,就什么用也没有了。所以,大王要做大王应该做的事情,你应该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应时而动,才能让百姓富裕,国家强大。”计然不拐弯抹角,直接开始批评。勾践一愣,再一想,竟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计然先生,您真是一席话点醒梦中人,继续啊。”勾践来了精神,说话也客气了很多。一旁,范蠡一边点头,一边也聚精会神地听。
“夫兴师举兵,必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吴越春秋》)计然开始了,他说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我们要藏富于民,税赋要低。可是,大王免了税,为什么百姓还是不富有?粮食还是没有储备?因为,免税是错误的。”
勾践眨眨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范蠡也眨眨眼,思考着。“如果向百姓收取二十石粮食以下的税,百姓就不会努力种粮,因为不用努力就够吃了;向商人收取九十石粮食以上的税,商人就无利可图,就不会经商了。所以,税赋应该在三十石到八十石之间,这样
农民就必须努力种田,而商人有利可图,就会经商。那么最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库存也增加了。”计然说到这里,勾践眼都直了,茅塞顿开。
“我怎么就不会这么思考问题呢?”范蠡喃喃自语,对计然十分佩服。
“种地不是傻种,要懂得自然的规律。月亮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周期性循环时,大地万物也会随之变化……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丰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预知自然界的变化,所以预先做好准备……”计然侃侃而谈,都是勾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哇赛,从前以为有没有文化都一个鸟样,现在看来真不一样。”勾践在心里说,从此对中原文化有了憧憬。
“越国国土狭小,如果单靠种地,恐怕很难富足。但是,我们越国的位置处在吴国、楚国和百越之间,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如果经商,那将是快速致富的方法。”计然说起了经商,范蠡瞪大了眼睛,他也对经商感兴趣。“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计然说了一通原理,又举了几个例子,范蠡细心地记录下来。“先生,那,具体点,我们该怎么做?”勾践探出头去,两眼盯着计然,急急地问。
“好,我有七条经商策略,按照这七条去施行,应该可以帮助大王早日复仇成功。”计然说,还是那么不急不慢的样子。“先生等等,我叫人来记录下来。”勾践生怕忘了,要喊人来记,旁边范蠡急忙说:“大王,不要叫人了,我在记呢。”勾践这才发现范蠡在记,笑了笑。
计然七策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经商法则,按理说大家应该记住。可惜的是,失传了。
《史记·货殖列传》中,计然的出场排在管仲之后为第二位。而以经商而言,计然应该排在第一,中国商学的祖师爷非计然莫属。后来范蠡运用计然的商学原理经商,富甲一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商人陶朱公。
计然之术、计然之策是两个应用不太多的成语,意思是发财的办法,这两个成语,就是来自计然七策。至今,在浙江慈溪县慈城镇黄山村的计家山下,有一计然泉,想发财的人不妨去讨口水来喝。
25. 黄池之会
夫椒之战: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伐越,终于在两国交界夫椒山(今太湖洞庭山)击溃越军。大败越国之后,夫差继续逐鹿中原计划,这才有了他与晋定公的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挑战晋国霸主之位,亲自率领精兵数万,由水路北进,长途跋涉两干里,到达宋、卫、郑、晋四国的交界地一一黄池(今河南新乡),与晋定公、鲁哀公以及周王朝卿士单平公会盟。夫差与各国国君,经过一番权力角逐之后,如愿坐上中原盟主之位。这次的会盟让夫差的业达到顶峰,史称“黄池之会”。
按照以往诸侯会盟的通例,歃血为盟需要推举一位盟主。于是,吴王夫差主动派大夫王孙骆前去与晋国上卿赵鞅草拟盟书,让手下先去打头阵。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切磋,第一步先自报家门,亮明正统。王孙骆认为吴王才有资格当盟主,理由是“于周室,我为长"。意思是吴王夫差与周王室同属姬姓,开国之君更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所以吴人最有资格。
晋人赵鞅也非常聪明,立即拿出凭据驳斥王孙骆。赵鞅说我们晋国“于姬姓,我为伯”,认为在姬姓诸侯中,晋国历来都是霸主。既然论正统性,吴、晋争执不下,吴王夫差就使出了第二招:亮实力。夫差随即下令,连夜造饭喂马、秣马厉兵。结果,天还没亮,三万名吴国装甲士兵竟然已经在晋国军营外,整齐排列的方阵严阵以待。吴王夫差亲自敲响战鼓,军中万人吶喊应声,气势震天动地。晋定公被吓得惊恐万分,赶快派人询问原因。吴王夫差回答周天子有命,如今周王室势微,需要姫姓国公护佑。我夫差日夜兼程,虔诚地赶来,就是为了“事君"。在这里,夫差拿出的舆论武器仍然是“尊王攘夷”的幌子。在他的外交用语中,经常用到“天子、“"周室”等词语。可见,夫差也想捞到一个“勤王"功臣的桂冠。
不过,若论尊王的套路,晋人才是一把老手。早在春秋初年,晋文公就通过举行践土会盟,让周天子册封他为侯伯,从此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定公认为,当初我们晋国军事实力那么强大,都不敢擅自称王,没有打破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的原则。如今你吴王夫差竟然敢自命为王”,实属大不敬。对于这一点,夫差无言以对,只得答应不用“王的称号。而晋定公也被夫差的大军给震慑住了,也做出了妥协,答应让夫差第一个歃血,做盟主。
夫差为了证明自己当这个盟主的有效性,还专门派人去向周敬王汇报会盟的成功。周敬王也赶紧表示了ー下自己对吴王效忠的感激。
就这样,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成功问鼎中原,达到个人霸业的顶峰。可有一个问题,夫差为什么这么急着要拿到盟主之位,甚至不惜动用全军示威,最后又为什么与晋国达成妥协,放弃“王"的称号?那是因为在夫差个人的霸业顶峰时刻,吴国国内正遭受越王勾践的大军侵袭。越军兵分两路伐吴,大破吴国都城,太子友被俘。为了封锁这个败军消息,夫差甚至当场在营帐中斩杀了七个知情人。可以想见他该有多么急切想要拿到这个盟主之位。
黄池之会后的归途中,得意满满的夫差还想要顺路讨伐不参与会盟的宋国,以显示霸主威风。可自家后院正在着火,不容许他久留,只得快速返回。面对久战疲惫的军队,吴王夫差选择了用厚礼向越国求和。而越王勾践也估量着此时不能马上死吴,于是同意了两国媾和。吴越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平衡状态。
黄池之会让吴王夫差达到了北上称霸的目的,但并没有为吴国带来太多实际利益,反倒是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从此蹶不振。几年后,终被越国所灭。
26. 白公胜之乱
白公本名熊胜,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所以史书中也称其为王孙胜、白公胜,出生于公元前527年左右。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出于政治原因驱逐太子建,太子建被迫出逃宋国,结果又在公元前522年遇到了华向之乱,太子建又出逃到了郑国,在郑国受到了郑定公的礼遇,还得到了一块封地,然而太子建作死,在封邑内残害百姓,又勾结晋国阴谋,企图给晋国放行让其进攻郑国,结果事情败露——晋国派来和太子建沟通的间谍被郑国人抓住了,太子建被郑定公杀死,年仅二十二岁上下。因为这件事,王孙胜后来也恨透了郑国。
太子建死后,王孙胜逃往吴国。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楚惠王集团希望召回身在吴国的王孙胜,此时的夫差将自己的战略中心放在了齐鲁一带,楚惠王集团此举也有希望和吴国搞好关系的用意。于是王孙胜在公元前487年回归楚国,在吴楚边境划拨了一个县交给王孙胜治理,从这一刻起,王孙胜被称为白公胜,所谓“公”在楚国的语境中就是县长的意思。白公胜回国三年后(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杀。
白公胜早在吴国的时候就养了一大帮亡命徒,声称不报父仇誓不罢休,回国之后也一直心心念念攻打郑国。白公胜又多次请求攻打郑国,令尹子西同意了,但迟迟不肯发兵,直到公元前480年,晋国攻打郑国,白公胜好像找到了报仇的时机,然而这一次楚国人却因为接受了郑国的贿赂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公元前479年秋天,白公胜大败吴国,擒获了一大批俘虏,白公胜向国内发去信函,说道:“我要回国献俘,情况复杂,希望可以保持战备状态回国。”该信函被楚国高层同意,结果白公胜直接带着手下的军队和战俘发动了叛乱,生擒了楚惠王,杀死了令尹子西,此时子西才明白自己高估了白公胜的底线,觉得对不起楚国,举起袖子掩面而死。子期面对敌人时说道:“我用我的武力事奉国君,今天不能窝囊地去死。”说罢拔起了一棵大树,打倒了几个敌人,随后别人乱刀砍死。
楚国大夫圉公阳见楚惠王被擒,在王宫挖了个洞,将楚惠王背走了,送到其他宫殿中藏了起来。白公胜就在朝廷里折腾,也折腾不出个名堂来。楚国的公卿们逃的逃,看热闹的看热闹,竟然没有人来讨伐白公胜,这三百多号人就占领了朝廷一个多月,可见当时的楚国已经完全失去战力。
终于,有人率军杀到了,叶公诸梁率军攻进国都,准备与白公胜决一死战。与白公胜不同,叶公诸梁深受国人爱戴。叶公进城之后,遇见了箴尹固,箴尹固打算支援白公胜,叶公诸梁喊道:“令尹和司马都已经死了,楚国都要完蛋了,你现在还打算投敌吗?!”箴尹固听罢也投奔到了叶公诸梁那。有国人、有大夫的支持,叶公想失败都困难,白公胜一战便遭遇败绩,只能被迫逃进深山老林,自缢身亡,临死之前告诉石乞:“千万别让叶公找到我的尸体!”尸体被埋葬后,石乞被叶公所部生擒,白公胜的弟弟王孙燕逃亡吴国。
27. 越甲吞吴
吴国因为连年战争,生民疲敝,纵使夫差想好好休整一番,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给夫差休养生息的空间。这里最令夫差感到头痛的是楚国,无论是出于对报仇的执念还是为了争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楚国和吴国之间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所以黄池会盟后两年(公元前480年),楚国便攻打吴国,然而夫差此时依旧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心只是想别折了面子,于是在第二年展开对楚国复仇,这一次,幸运女神已经不再眷顾于他了,这场战争夫差被楚人打了个大败。当然,我感觉,夫差失败可能是假,因为打败夫差的人是白公,当年,白公便带着吴国的俘虏在楚国发动了叛乱,夫差玩的可能是传说中的“木马计”。
就在楚国刚刚平定了白公之乱后,公元前478年3月,勾践率兵讨伐吴国,这一次勾践没有莽撞,而是使出了疑兵之计:派出两队人马,一队自左往右跑,一队自右往左跑,搞得夫差不知道勾践要进攻哪头,只能分兵进行防御,这时勾践帅军直扑吴军中军,大败夫差,这是勾践卧薪尝胆以来第一次和夫差军进行正面交锋取得的一场胜仗,打出了越国人的士气。根据《吴越春秋》记载,勾践在这次战争之前似乎已经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准备,如果失败,勾践十几年来的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还好,勾践的这次试探成功了。夫差经历了这次失败后感觉异常苦恼,战争的失败暴露出的是综合国力的下降,吴国的精壮全都死在了北方战场,现在的吴国早已经剩下了一副空架子。这一次夫差不再想复仇了,举全国之力也打不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好在勾践也明白吴国并不是眼下可以被灭亡的,转头去佯攻楚国。
夫差休整了两年,这两年对于吴国的国力恢复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作用,未成年人没有来得及成长,粮食储备也没有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夫差作妖的心却又萌发了。公元前475年,夫差决定将带着国中少得可怜的精锐囤聚艾地(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准备再次和楚人决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成语似乎总能应验在吴越之间的关系上,每当夫差有大的军事动作时,勾践总是不出意外地偷家,这一次也不例外。夫差感觉到国内要发生叛乱,急急忙忙地赶回姑苏,既然谈和不成,索性就直接开打,寡人就不相信,大大的吴国,小小的勾践,能奈我何!
然后,夫差就成了勾践瓮中的乌龟了。夫差为人自负,自负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豪气冲天和万念俱灰之间过渡往往只需要一瞬之间。
姑苏被越国围困了三年,夫差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自己好歹也是堂堂一个大国的君主,混到了这般田地,被勾践围困了整整两年,竟然连一个打算救援自己的国家都没有——楚国呢?齐国呢?晋国呢?对了,他们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夫差不想再这样守下去了,城中的粮食已经被吃空了,再这样下去,就算勾践不对自己发起进攻,自己也得被活活饿死,干脆,率领大夫们,跑路吧,至于跑到哪去,夫差来不及想,也没有勇气想,跑路只不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像一只一动不动的王八。吴王夫差带领着一帮亲信近臣,逃上了姑苏山。
最后勾践心还是软了,“给他一块地,给他几百家百姓,让他善终吧。”勾践说。姑苏山上,充斥着绝望的气氛。夫差笑了,苦笑,这不是他的希望。“多谢越王了,我老了,不能为大王效力了。”吴王夫差拒绝了活命的希望,他决定去死。临上吊之前,夫差哭了。
“如果死了也就死了,那还好;如果死后有知,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夫差放声大哭,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伍子胥是对的。临死才明白,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所有人都哭了,所有人都想起伍子胥来。可是,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吴王夫差自缢身亡,吴国大臣们下山投降。而越王勾践也很感伤,隆重安葬了吴王夫差。至此,越国灭亡了吴国。吴国,从轰轰烈烈征服楚国,到窝窝囊囊被越国所灭,仅仅三十三年。
28. 勾践称霸
等到夫差自杀之后,伯嚭自动出现了。“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罪臣伯嚭请求处置。”伯嚭来找越王勾践来了,实际上是来投靠新的主人。
大家都很讨厌他,只有一个人勉强和他了个招呼,这人是文种,两人的交往比较多。看见伯嚭,勾践倒有点尴尬。这个人是个佞臣,贪污受贿什么都干,而且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可是话说回来,他又是勾践和越国的救命恩人,没有他帮助,越国早就没了。
勾践不知道该说什么,愣愣地发呆。“伯嚭,你这个小人,这个时候,还有脸出来见我们大王?”范蠡没客气,开口斥责他。
伯嚭看了范蠡一眼,并不恼火,满脸堆笑地说:“此言差矣,对越国的功劳,只怕我也不比你小啊。”
勾践这个时候说话了:“太宰,说起来呢,你是我们的恩人。可是,换句话说,你就是吴国的祸端。那么,你说你来想要什么?我怎么敢用你呢?”勾践的意思,你走了就算了,别在这里呆着了。
“大王,大家都以为吴国是我祸害的,其实不然。我不过是吴王的一个谋臣,决断都在吴王那里。当初在会稽我劝吴王与大王您讲和,那是为了您好,也是为了吴国好,难道那时候我就想吴国亡国?吴国之所以亡国,那是吴王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的结果,与我有什么关系?越国不灭吴国,楚国也会灭吴国。再则说了,大王您有今天,那也是我伯嚭的功劳吗?当然不是,那是大王高瞻远瞩,坚忍不拔的结果。在座的各位跟我一样,都不过是为大王作了些微薄的工作。换了别人,就算是当初我同样为他出力,他能够有今天吗?说我害了吴国,那是在抬举我,我有这么大能力吗?说来说去,大王有今天,是大王的英明;吴王有今天,是吴王的无能。在座各位如果把吴国灭亡的责任推给我,实际上就是在把越国强盛的功劳归到自己头上。大王如此英明,过去能为大王效力,我深感荣幸之至;如果今后还能为大王效劳,那是我的福分。如果大王鄙视我嫌弃我,我也无怨无悔。”
伯嚭的一番话,说得满座鸦雀无声。有道理吗?没有道理吗?的确,吴国的灭亡,与伯嚭有多大关系呢?
“太宰,你说得太有道理了。人要懂得感恩,我宣布,从今天起,你就是越国的太宰。除了原有封邑保留之外,另有封赏。”勾践宣布,他很欣赏伯嚭刚才说的那段话。伯嚭,还是太宰,越国的太宰。
灭了吴国,越国声名大振。按照早就确定的计划,越军北上,沿着当年吴军北上的路线挺进中原。中原震恐,因为吴军的实力大家见过,如今越军比吴军还要强横,谁能抵挡?越军挺进到了宋国的彭城,不过,他们不是来打宋国的。
“要称霸,就要显示武力;显示武力,是为了不动用武力。”这是范蠡告诉勾践的,他们都对称霸感兴趣。早在一年前,范蠡就已经派人去了鲁国,越国人和吴国人一样,认定鲁国的地位最适合作为召集人,与鲁国修好是称霸的条件之一。鲁国人当然愿意当这个召集人。所以,当越军北上的时候,鲁国的使节已经出发,召集全世界诸侯到彭城参加盟会。
诸侯们去了吗?谁敢不去?于是,彭城大会,晋国、楚国、齐国、宋国、郑国等国家全部参加。盟会上没有任何争议,大家一致推举越王勾践为盟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同样邀请王室代表出席,宣布向周朝王室进贡,自称越公而不是越王。周元王任命勾践为伯,赐了一块祭祀用的肉。
现在,从法理上、实力上,越王勾践都是盟主。越王勾践,春秋第五霸,名正言顺的春秋第五霸。这一年,是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
当上了盟主,勾践决定给小弟们发红包了。淮上的那块地原本是楚国和吴国争夺了许多年的,后来一直在吴国控制之下,现在,越王勾践无条件给了楚国人。吴国还从宋国手里抢了不少地盘,勾践全部还给了宋国。此外,为了对鲁国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泗水以东的一百多里地都给了鲁国。
“哇,越大哥好慷慨。”得到了好处的国家这么说,没得到的也这样说。勾践真的这么慷慨吗?真这么慷慨。为什么这么慷慨?这是有原因的。越国的地盘本来就没有吴国大,现在地盘骤然扩大,管理上怕顾不过来,送出去几块地,什么也不影响,这是第一;第二,用这几块地拉拢几个邻国,对于还不稳定的新的越国来说,是合算的;第三,把原先吴国的地盘肢解掉,可以有效防范吴国人的造反。这个主意,当然还是范蠡给出的。
29.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回到越国的第二天,还没有来得及论功行赏,就有人来报,说是计然突然得了神经病,时哭时笑,整天胡言乱语。“怎么刚刚灭了吴国,计先生就疯了?真是命中无福啊。”勾践有些奇怪,派人去看了,说是确实疯了,谁都不认识了。没办法,勾践下令给了计然儿子一块地,给计然养老。
那计然为什么疯了呢?范蠡最清楚,典型的装疯。早年计然曾经对范蠡说过勾践不能共富贵,范蠡始终有些怀疑。不过两件事让范蠡相信了计然的判断,一件是勾践竟然尝了夫差的粪,这说明勾践做事已经没有心理底线,他什么都做得出来;另一件是勾践任命伯嚭为越国太宰,这等于告诉大家他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也就告诉了大家他现在不需要什么样的人。范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早在彭城的时候,范蠡就想走,可是想起来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回来作,这才跟着越军回来了。
什么事?风流韵事。范蠡早就看上了西施,早到什么时候?在西施培训的三年期间,范蠡已经跟西施上了床,还生了一个孩子,孩子还很聪明。这样说来,吴王夫差娶的竟然是个孩子他妈。这个说法太玄,不足信。但是不管怎样,范蠡是看上了西施。并且,就在西施培训的三年时间里,已经利用职权之便,与西施有了一腿。
灭了吴国,勾践把西施送回了自己的后宫,交给夫人看管。夫人不太高兴,毕竟西施风情万种,对自己是个威胁,怎么办?范蠡有什么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夫人,你把西施偷运出宫,交给我,然后就没事了。”范蠡去见夫人,出了这么个主意。
于是,当天晚上,西施被送出了后宫,范蠡接回家中。美人已在手,下一步怎么办?一个字:走。范蠡走,明走不暗走。
“大王,我听说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当初大王受辱,而我没有去死,就是为了今天灭掉吴国。如今大功告成了,我也没脸在大王身边呆下去了。”范蠡去找勾践,直言要走。
“别介,是不是听到什么人说你坏话了?谁要是敢说你坏话,我就杀他全家。范先生,你一定要留下来,我把国家一半的税赋都分给你。如果你不留下来,我就杀了你,还杀你全家。”勾践有些吃惊,之后极力挽留,最后那两句话,半认真半开玩笑。
“我知道大王的意思了,您可以按照你的命令执行,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范蠡笑了,也是半认真半开玩笑的样子。几天之后,范蠡失踪了,全家不知去向。
范蠡后来运用计然七策,到处发财,先后改名鸱夷子皮、陶朱公和范伯,在齐国、楚国都是富甲一方。要权有权,霸主越国的头号权臣;要钱有钱,最富的齐国的头号财主;要美女有美女,中国第一美女西施。不贪污,不受贿,不拍马屁,不留恋权贵。范蠡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富裕的一生,也是快乐的一生。范蠡的一生,一个字:值。
灭吴的三大功臣中,计然回家养老,范蠡人间蒸发,就只剩下了文种一个人。三人当中,勾践最信赖的是范蠡,最佩服的是计然,最不放心的是文种。文种这人的性格跟伍子胥有些类似,说话不太讲究场合,也不太讲究策略,因此勾践总觉得他居功自傲。范蠡人间蒸发之后,勾践心情非常糟糕,看见文种更不高兴。“怎么走的不是文种,是范蠡呢?”勾践有的时候这样自言自语。
实际上,范蠡在走之前曾经让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信上这样写:“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两个成语,出于这里。
看了这封信,文种也就明白了计然是在装疯,范蠡为什么要走。不过,文种舍不得,辛辛苦苦打拚来的地位和财产,怎么能说做就走呢?可是,文种很快发现勾践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差,而且越来越不信任。终于有一天,文种决定先请个病假,看看形势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病假很容易就请到了,但是,没等文种想明白下一步,越王勾践就派人来了。文种的面前是一把宝剑,这把剑的名字叫做属镂。文种很熟悉这把剑,因为这是吴王阖闾的剑。吴王阖闾死后,这把剑就成了吴王夫差的剑。勾践灭吴之后,这把剑就成了勾践的剑。这把剑,就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
现在,越王勾践派人把这把剑送到了文种这里,同时也让使者带了几句话:“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阴阳怪气的语气,配上阴阳怪气的话。勾践的话什么意思?你教给我对付吴国的七条计策,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剩下的四条啊,你去教给我爹试试吧。勾践的爹在哪里?地下。文种自杀了。
30. 这就是春秋
蔡成侯十四年,郑声公二十四年,燕简公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九年,越王勾践二十年。这一年,就是春秋的最后一年。
从周元王元年(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春秋历时二百九十三年。近三百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台,各路诸侯各显其能。
春秋五霸,历来所说不一,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之外,其余人选各执己见,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以及郑庄公、楚成王争夺剩下的两个席位。不过,综合打分之后,晋悼公作为黑马胜出,越王勾践则昂首入选。这样,《说春秋》的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熊侣,晋悼公姬周,越王勾践。
整个春秋,最震撼的故事排名前三的是重耳流亡、伍子胥报仇和勾践灭吴。仇恨的力量太大太毁灭,毁灭了对手,也可能毁灭自己。
春秋第一能人当属管仲,第二名则是范蠡,范蠡的故事没有完,仍有继续。第三名有得一争,在子产、祭足和狐偃之间争夺。三百年来,霸主陵替,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将霸主地位维持到下一个君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齐国得益于管仲的改革开放,国家富裕百姓富足,但是人民安于享乐,于是齐桓公之后就再也无力称霸;晋国民风彪悍人才辈出,可是晋文公之后,权争激烈;晋悼公之后,全面腐败。内阁制是晋国强盛和人才辈出的法宝,但是也是权力斗争泛滥的温床,晋国权力斗争的残酷令人叹为观止,权力斗争的技巧成为随后几千年的范本。楚国原本拥有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可是,地盘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同样让这个疆域第一大的国家成为一盘散沙,在国际斗争和国内叛乱中不堪一击。至于吴越两国,因仇恨而强大,因残忍而无敌,这注定了东南之地不过是春秋历史的匆匆过客,只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现在,除了吴越已经交待之外,来看看春秋最后一年的国际格局。
晋国:貌似强大,实际上政出多门,无暇外顾。智赵韩魏四卿忙于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瓜分这个国家,也就是正在搞MPO(管理层收购),化国有为私有。这个国家人才众多,不过都不为国家效力,而是效力于四大家族。其中,智家实力最强。事实证明,晋国的内阁制太过超前。
楚国:貌似强大,貌似楚王集权,实际上楚王早已经没有了威权。在楚国,政令基本上出不了郢都,各地方各自为政。王子王孙等既得利益阶层人数太多,而人才根本没有上升的通道,令尹司马等等都是王族。人才要么被压制,要么投奔敌国。吴越的崛起,都是楚国人才的贡献。楚国十天被吴国所灭,楚昭王逃难无人保护,处处遇险,十分悲惨;白公胜三百人就能政变,而诺大的郢都无人出面。事实证明,楚国的王权制有些落伍。对于晋国和楚国来说,尽管疆域广阔,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治理,国家大未必就是好事。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大国怎样治理?
齐国:有财力没军力,人民富足但是国家不强。此外,陈家虎视眈眈,也在积极筹划MPO。
秦国:地处偏僻,多年来变化不大,国君集权维持得较好。
宋国、郑国、卫国:大国的衰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呢?他们也不知道。
诸侯混战,人民凋零。世界失去王道,进而失去霸道。那么,这个世界该走向何方,国家怎样求存,人民如何求生?春秋末期,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于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爆发近在眼前。老子、孔子、墨子,他们在思考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子产、晏子、叔向,他们在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于是,圣贤迭出,进而百家争鸣。春秋,中华文明开始奠基。霸主陵替,于是群雄并起。英雄陌路,于是思想者登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