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贾志刚——晋楚争雄3
2018-06-02 19:03:2121、鸟飞了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穆王在登基十二年之后鞠躬尽瘁了,儿子熊侣继位,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楚庄王元年(前613年),楚国发生了叛乱。简要介绍一下叛乱经过。
两个叛乱分子叫做公子燮和斗克(子仪),公子燮还是庄王的叔叔,早就想当令尹,可是就是当不上,所以很气愤;斗克呢,当年跟秦国人打仗被活捉了,后来秦国想跟楚国建立外交关系,共同对付晋国,所以把斗克给放回来了,算是和平特使。两国建立邦交之后,斗克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可是自己不受重用,所以也很气愤。
这哥俩很羡慕赵盾,所以决定在庄王继位时间不长、太师潘崇率军出征的时候发动叛乱。派几个强盗杀了令尹子孔,然后哥俩个想当什么当什么。
可是这俩的政治智慧是没办法跟赵盾比的,叛乱是叛乱了,可是楚国强盗好像不如晋国强盗那么好使,子孔没杀成,那边潘崇率领军队又杀回来了。没办法,挟持着庄王逃命吧,结果逃到半路上被人给杀了。
楚庄王登基转眼三年,三年来,除了被挟持着出了一次郢都之外,其余时间就都在宫里混了。《史记》记载:庄王继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来,楚庄王整天淫乐,不分昼夜,太史公说他从来不发号令,其实错了,他发了一条号令,这条号令就是:谁敢来进谏,杀。
关键时刻,总是有人挺身而出,一个听起来似乎不大可能挺身而出的人。嬖(bi)人伍参,所谓嬖人,就是宠臣的意思,听上去似乎很不好听。其实,嬖人并不等于太监,也不等于出身低贱,嬖人主要就是陪着君主吃喝玩乐,讲讲段子,搞搞模仿秀等等,说白了,就是逗君主开心的那么一类人。当初齐国的易牙、晋国的优施就都是嬖人。
“你来了,正好,说个黄段子给大家乐乐。”看见伍参,楚庄王挺高兴。
“说是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个鸟,三年过去了,这鸟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个什么鸟?”宠姬们听了,一个个嘻嘻地淫笑,这真是个够黄的谜语。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参退矣,吾知之矣。”楚庄王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个黄色谜语其实并不黄,伍参说的这个鸟不是别人,就是说的他楚庄王自己。
一鸣惊人和一飞冲天这两个成语,就是被楚庄王这个天下第一淫民一次性发明出来的。
突然有一天,“上朝。”楚庄王下令。三年了,除了登基仪式之外,楚庄王就没有上过朝。
百官被紧急通知上朝,大家一通忙乱,几年没见最高领导了,连穿什么衣服去都快忘了。没办法,一通忙乱,上午通知,两个时辰之后人才凑得个七七八八。
“开始吧,你先说,你负责什么的?你负责的事情是个什么情况?”楚庄王开始点名,考核业绩。
三年时间啊,最高领导玩蒸发,大家基本上也算把自己蒸发掉了,如今上来就考核工作,可以想象,大多数高级公务员是两眼一抹黑,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胡编乱造,能说个所以然的只是凤毛麟角。
一直到天黑,大夫们坐也坐累了,楚庄王精神头一点也不减。
“日夜鏖战,三年不死,大王的身体是真好啊。”下面,大夫们都在暗中赞叹。楚庄王的身体当然好。
从那天开始,半个月内,天天上朝听汇报。之后,庄王动刀了,这一次,真的动刀了。
一问三不知的,留职察看,戴罪立功。庄王自己说得好:“我也一问三不知啊,这不能怪他们。”
胡编乱造的,砍头。庄王说了:“诚信啊,没有能力没关系,没有努力也没关系,你骗人就有问题了。我泡了三年妞,我也没说我在执政为民啊。”
但凡能对自己的工作了然于胸的,提拔重用。
22、战与斗 有人就会有江湖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有一句标语: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斗争。
我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根据最新的线报,晋灵公最近似乎在拉拢胥克,利用胥家对赵盾的不满来培植自己的势力。
赵盾知道,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斗争问题。赵盾找来了士会,他有事情要告诉他。
“老士啊,主公是越来越不象话了,他整天淫乐,不理朝政,最近还在宫墙里面向外面用弹弓打行人,以此取乐。更过分的是,就因为宫里的厨师炖熊掌没炖烂,竟然被他杀了,太过分了,我想跟你一同去劝谏他。”赵盾把晋灵公的罪行说了一遍,要拉着士会同去。
“是啊,太过分了。不过,我看我们不要一起去。如果我们一起去,而他并不肯悔改的话,那就没人敢再去了。不如我先去,如果不奏效,你再去,你看怎么样?”士会聪明绝顶,给人当枪使的事情绝对不会做的,何况已经上过赵盾一次当了。他明白,如果两人一块去,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跟赵盾是一伙的。所以,他巧妙地拒绝了,他知道,卷入权力斗争是非常危险的。
见士会没有上套,赵盾也只好假意赞同。士会做人和生存的原则是:不加入任何帮派。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条:如果要独善己身,一定要随时小心,不要稀里糊涂被人拉上贼船。』
晋灵公派人来请客了,说是要请赵盾吃饭,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大哥,不能去,这是个陷阱。”赵穿阻止,实际上,他是负责朝廷安全的,大内高手们都在他的直接领导下。
“嘿嘿,赵穿,你知道大哥在北翟的时候干什么吗?打狼。再狡猾的狼,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我去,我一定要去。”赵盾要去,而且他对自己的安全很有信心。
“既然要去,不如我们趁机杀了这个昏君。”赵穿比较狠,他有这个实力,而且,他比较没有头脑。
“胡说,那我不是弑君了吗?名声啊,名声很重要啊。”赵盾瞪了赵穿一眼,接着说:“除非我流亡海外了,否则,决不许你轼君。”
赵穿眼前一亮,他终于明白了。宴无好宴,杀气弥漫。
喝过三杯,赵盾的车右,也就是贴身保镖提弥明上来了,“大人,君主敬臣下酒,超过三杯就算非礼了,咱们走吧。”提弥明说完,搀起赵盾就走。
这个时候,灵公杯子一摔,窜出十多个大内高手来。
赵盾脸色一变,知道这下麻烦了,提弥明在后面抵挡大内高手。一个人当然打不过一群人,也是三下两下,提弥明被杀了。
刚刚跑出内宫,大内高手们就追上来了,原来这是自己的卧底,最终放走了赵盾。
这下赵盾就有理由流亡海外了,就这样,赵盾上车,一直向西奔去,一路上让司机散布自己要出国流亡的消息。另一边,赵穿准备人马,要进宫去杀灵公。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一条:权力斗争中,利用舆论造势是很重要的。副一条:权力斗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仅消灭对手,还要让人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二条:为了一时恩怨而报复别人,即便很成功,那也算不上权力斗争。』
23、鼓而进 楚王遂灭若敖氏
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
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是否施行德政而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说:“你不要倚仗拥有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说:“ 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 rǔ),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第二年,斗越椒造反了。
斗家是楚国第一世家,以家族实力而言,斗家不仅是楚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所以,斗越椒有这个底气跟楚庄王决一死战。而且在斗越椒的脑子里,斗家为楚国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如今完全是被逼造反。
斗越椒杀害令尹,公然造反,消息传到郢都,整个朝廷就炸了窝。
楚庄王急忙召开卿大夫会议,讨论当前的形势。虽然所有的人都谴责斗越椒的公然背叛,但是,说起讨伐斗越椒,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为什么?一来,斗家实力强大,真要交锋起来,胜负难料;二来,斗越椒造反确实有被逼的意思,尽管斗家一向以来有些跋扈。
“这样吧,再怎么说,斗家也是楚国的世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还是给他一个悔改的机会吧。”楚庄王看出来了,现在讨伐斗越椒不是最佳时机。
第二天,楚王特使前往斗越椒的领地,传达楚王的建议:既往不咎,请斗越椒回来继续担任令尹。特使被痛打一顿,赶了回来。“看来,斗越椒是担心我秋后算账,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楚庄王没有生气,反而自我反省。
第二天,有一个特使前往斗越椒的领地,这一次带去了楚庄王的全新提议:请斗越椒回来担任令尹,同时,庄王派自己的一个叔爷、一个叔叔和一个兄弟去斗越椒的地盘,充当人质。特使又被打了一顿,赶了回来。
“狗日的斗越椒太过分了。”这一回,没等庄王说话,卿大夫们愤怒了。是啊,大王都这样仁至义尽了,你斗越椒还不肯妥协。如果说从前你还占点理的话,如今你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
“唉,算了算了。要不,我就流亡到晋国去,或者去吴国吧。我走之后,大家去请斗越椒回来。”庄王不动声色,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大王,这怎么行?怎么国君避让反臣的?”大臣们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那,怎么办?”
“讨伐斗越椒,讨伐斗越椒。”群情激奋。庄王笑了,他知道,时机已经到了。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三条:对付强敌,要适时示弱,争取同情票。』
秋季,七月初九日,楚庄王和若敖氏在皋浒作战。斗越椒用箭射楚庄王,力量强而箭镞锋利,箭飞过车辕,穿过鼓架,射在铜钲上。又射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士兵害怕,开始退却。
楚庄王派人在军队里到处喊着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枝箭,斗越椒偷去两枝,已经全用完了。”
“大王,另外的一支神箭在我这里,看我的。”潘党十分聪明,知道这个时候庄王最需要的是什么。只见潘党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来,张弓搭箭,看准了斗越椒,一箭出去。
于是楚庄王下令击鼓进军,就平定了斗越椒之乱。
24、除胥克 到底谁是神经病
胥氏虽然占有一席六卿职位,但是没有人愿意和胥氏结盟,况且当朝的执政大夫赵盾,因不喜胥氏,于是乎,胥氏就成为了晋国权贵们打压和欺负的对象。胥克年轻没有经验,根本没办法应付这类问题。
公元前601年,执政大夫赵盾终于去世了,但是赵盾在临终前,破格将郤缺提拔为继任的执政大夫。郤缺和赵盾是一对友好的政治伙伴,他们好恶相同,都不喜欢胥氏。
可怜的胥克,本来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春天,结果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郤缺执政以后,胥克的生活过得更惨了,还有什么比当朝的执政大夫故意排挤你还来得凶猛的打击呢?
郤缺上位不久,实在是看不惯胥克,就故意找了一个由头,把胥克逐出了六卿。说来也有些搞笑,郤缺给胥克找的由头,居然是胥克得了精神病。
《左传·宣公八年》中记载到:“晋胥克有蛊疾。”“蛊疾”指的就是精神病。胥克很不幸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得精神病的人。
一直到晋厉公时期,晋厉公的一位宠姬出自于胥氏家族,她的哥哥恰好就是胥克的儿子胥童。因着晋厉公和胥氏这层亲密的关系,胥童很受晋厉公的宠信。为了给家族报仇,胥童栽赃嫁祸郤氏,怂恿晋厉公除掉了郤氏全族。
后来,晋悼公上位,胥童被杀。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四条:一定要把权力接力棒传给自己信得过的人。』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五条:权力词典中,没有报恩二字。』
25、邲之战 晋楚第二次角斗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现在,先来看看楚庄王的战略战术。
第一步,诱敌。
围困郑国,引诱晋国来援。晋军远道而来,必然疲惫,楚军正好以逸待劳。这一招,正是城濮之战中先轸用过的招数。
第二步,示弱。
这是楚庄王用了一辈子的计谋,对付斗越椒就用了这个办法。示弱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让敌人骄傲并失去警惕,另一方面,自己的队伍会因此而愤怒而求战欲望强烈。此长彼消,战斗力的对比立即发生巨大变化。
楚庄王两次派使臣去求和,是忽悠晋国人;两次忍让晋国使臣,是激怒楚国人。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这样的战术考虑。
第三步,袭击。
最后的攻击选择了袭击,时机恰到好处。
其实,以当事双方的战力和心态,即便是正面交锋,楚国人依然占六成以上的胜算。但是,有了楚庄王的战略战术,楚国人不仅能够战胜晋国人,而且能够完胜。
可以说,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其中最经典的部分又是心理战。
如果我们说楚庄王是心理战的祖师爷,应该没有争议。
如果说狐偃和先轸导演了晋楚之间的首次大战,那么,第二次大战就完全是楚庄王的设计了。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26、楚庄王 无愧春秋第三霸
从齐桓公到晋文公到楚庄王,三代霸主中,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有一个爱好——开会。两位霸主动不动就要开个联合国大会,他们很享受那种高高在上被吹捧被歌颂的感觉。可是,楚庄王不喜欢开会,在他的手上,联合国大会一次也没有开过。从理论上说,他甚至都不能算是霸主。但是实际上,他可能是最为强大的霸主。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以德服人。
论楚国的实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但是,在与晋国的争夺中,中原诸侯更愿意接受晋国的领导,为什么?因为晋国比楚国正统。
相比于自己的先辈,楚庄王更加善于反思。前辈们是以怨恨来面对这样的现状,以武力来强迫中原诸侯拥戴自己。
楚庄王不是,他的办法是表现出比晋国更宽容、更诚信、更守礼、更容易亲近,从而让中原诸侯从内心感觉到楚国更可靠,更值得信赖。
从而从根本上让中原诸侯改变楚国是南蛮的成见,心悦诚服地投靠到楚国的阵营。恢复陈国,宽恕郑国,宽恕宋国,这是三次典型事件。三个国家很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是基于楚庄王的宽容。
第二,广交朋友。
楚国人在从前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于中原诸侯普遍抱有敌意和蔑视,因此他们没有朋友。楚庄王把自己的地位摆得很低,他主动开始与中原诸侯交朋友,他的特使去了晋国、秦国、齐国,试图平等地与这些国家交往。很显然,晋国人服了。即便是与小国,楚庄王的态度也是“国无大小,平等交往”。
楚庄王在国内修了一个四丈高的高台,请诸侯们前来。这事情换了齐桓公和晋文公,那就是一次联合国大会了。就有人提议说要请求签署盟约,请楚国出任盟主。
“我薄德之人也。”楚庄王谢绝了,他说自己配不上。诸侯们一看,以为这个老大假谦虚,于是一起来敬酒,楚庄王一饮而尽:“高高的楼台作证,我们在这里畅谈国际大事,今后我要是有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我、指责我。”
“将将之台,窅窅其谋,我言而不当,诸侯伐之。”这,就是楚庄王的称霸宣言了。
第三,善于反思。
楚庄王的反思精神令人惊讶,甚至可以说叹为观止。
楚国风调雨顺,没有各种天灾,于是楚庄王在向山川的神灵祷告的时候就说:“上天啊,你难道忘记我了吗?”这就是能够向上天寻求过失,这种人一定不会拒绝忠言谏劝,居安能够思危,所以最终能够建立霸主的功业。
而再看看后人,一旦有了天灾,所作的就是掩盖真相、推脱责任,然后号称战胜灾难,论功行赏,却完全不去反思天灾中有多少人祸的因素。与楚庄王的境界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第四,慧眼独具。
楚庄王的智慧是值得单独拿出来说的。
从消灭斗越椒到战胜晋国以及最后的称霸,楚庄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远在当时所有人之上,他比所有人都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楚庄王喜欢打猎,有人就来劝他:“国际形势空前复杂,现在大王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怎么对付晋国啊,怎么能耽于打猎呢?”楚庄王告诉他说:“多谢你来提意见,不过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打猎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啊,我的主要目的是发现人才。能够用棒子打死老虎的,我知道他很勇敢;能够徒手与犀牛搏斗的,我知道他是个大力士;打完猎之后能够与大家分享猎物的人,我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楚庄王就是依靠这样的办法,得到了三个贤士。所以,只要有了
好的志向,就没有不好的行为,就是说的这事。
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春秋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越伟大的人越有缺点。所以,有缺点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可怕的是没有缺点,可耻的是不承认自己有缺点。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有缺点的人,齐桓公有三大缺点,晋文公小富即安、满足于农妇山泉有点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大度。真正的霸主,最需要的就是大度。
楚庄王,一个超级淫民,这不可怕。但是,他具备与齐桓公和晋文公同样的品质:大度。除了大度,楚庄王甚至还有其他伟大的品格:专注。除了专注,楚庄王还非常聪明,不管有没有争议,笔者认为,他是春秋最聪明最有才的君主。之所以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如齐桓公和晋文公,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一个管仲这样的天才和狐偃赵衰那样的天才团队的辅佐。
从齐桓公到晋文公再到楚庄王,一个可以做朋友,一个可以做哥们,一个可以做朋友加哥们。真正的霸主,决不盛气凌人。楚庄王,春秋第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春秋史上的三座丰碑。尽管有春秋五霸的说法,但是真正的霸主只有上述三位,他们同等伟大。
27、遭灭门 韩厥保赵氏孤儿
公元前601年,年仅50余岁的赵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执政,其子赵朔任下军主将。赵盾独霸晋国朝政20年,为晋国留下了分崩离析的朝政与土崩瓦解的霸业,还有那个他一手经营扶植,却已成众矢之的的赵氏家族。
赵盾去世后,曾经被赵盾打压多年的栾氏、郤氏,伺机报复赵氏。可巧,赵氏内部出了个大事——
赵盾之子赵朔,娶了晋景公的妹妹赵庄姬。可惜天不假年,赵朔去世的很早,留下公主赵庄姬年纪轻轻就守寡了。
贵为公主的赵庄姬,很快与赵朔的叔叔赵婴勾搭上了。其实,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多了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赵婴的两个兄长赵同、赵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将赵婴赶出晋国,放逐到齐国,赵婴后来就死在那里——也算自找死路吧。
不过,这不算完,赵氏全族的大祸还在后面呢。公元前583年,赵庄姬见赵婴被逼而死,决心为情人报仇,便跑到哥哥晋景公跟前,诬告赵同、赵括欲图谋反。伺机报复赵氏的栾氏、郤氏趁机为赵庄姬作证,这就无异于坐实了赵同、赵括谋反的罪证。
于是,晋景公派军攻占赵氏的下宫,赵同、赵括被满门抄斩,赵氏惨遭灭族。惊恐万状的赵庄姬哪里想到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带着儿子赵武躲在哥哥晋景公的宫中,才幸免于难。史称“下宫之难”。
这时候,韩厥勇敢的站出来,为面临灭顶之灾的赵氏讲情。
韩厥何许人也?他就是后世韩国的先祖。韩厥此前地位不高,为赵衰所养,故与赵氏家族情谊深厚。韩厥有国士之风,为人正直,赵盾任其为司马,以赵氏家臣的身份进入政坛,列入卿位。
韩厥感念昔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赵衰、赵盾父子)之功。景公听从韩厥的谏言,封年幼的赵武为赵氏继承人,返还赵氏的封地,赵氏免于亡族。赵武即为后世的赵文子,续写了赵氏的辉煌,成就了后世赫赫有名的赵国。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六条:欲让你灭亡,先让你猖狂。』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七条:内部斗争是自我毁灭的捷径。副一条:要击败强大的权力斗争对手,首先要从他的内部开始。』
28、绝秦书 颠倒黑白千古传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不为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郩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郩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贰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绝秦书》:一篇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千古经典奇文。绝秦,就是与秦国彻底断交。从“秦晋之好”变成“秦晋之恶”。
29、淫乱传 夏姬之惑很要命
郑穆公的女儿,从孩提时代起,就美得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当她长大成人,出落得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美貌无比,令整个郑国为之倾倒。
而这位郑国公主,也与自己的庶出兄长公子蛮,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郑穆公对此事感到极度愤怒,但在公众面前,他并不好发作。而公子蛮的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与妹妹的私情持续几年后,便因病去世了。
公子蛮的死让郑穆公如释重负,他立即着手为女儿安排婚事,尽管公主婚前的名声有些不好,但毕竟她是一国公主,很快陈国的大夫夏御叔便将公主娶为妻子。
打那之后,公主就被人们称为夏姬。夏姬刚刚过门不到九个月,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夏徵舒。
时间久了,夏御叔在一些事情上就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夏姬倒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就这么由于夏姬索取过度,夏御叔不久就病死了。
没过多久,夏姬就找到了新欢,而这个人正是陈国大夫孔宁。孔宁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看到夏姬年过三十,但依旧美艳动人,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很快就跟夏姬搞到一起。
不久,另一位陈国大夫仪行父,贪恋夏姬的美貌,也加入到他们之中。就这样,夏姬与两位陈国大夫厮混在一起。
过了一段日子,孔宁不知抽了什么风,想起国君陈灵公也是个好色之徒。既然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干嘛不把夏姬介绍给国君呢?
反正自己又没损失,还能讨好国君,搞不好还能给自己不少赏赐。于是孔宁说干就干,在陈灵公面前不断夸赞夏姬的美貌,陈灵公一听就忍不住了。他在孔宁的介绍下,也跟夏姬搞到了一起,陈灵公倒是非常大度,没有独占夏姬。
后来夏姬的儿子夏徵舒,当时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又成为了陈国的司马,属于朝中的重臣。
陈灵公脑子一热,直接就对孔宁和仪行父说夏徵舒长得像他们,君臣三人哈哈一笑,夏徵舒已经怒火中烧。于是他杀掉了陈灵公,可算出了口气,他直接自己当了国君。
孔宁和仪行父逃到了楚国,就怂恿楚王出兵。楚庄王早就对陈国有想法了,正好借这个机会出兵,成功杀掉了夏徵舒。
取胜之后,夏姬也被带到楚庄王的面前,楚王一见到夏姬,顿时惊为天人,就想着要纳夏姬为妃。身边许多大臣纷纷劝谏,楚庄王碍于面子,只能作罢。
将军子反也对夏姬有想法,见国君放弃了,他就想上去接盘,楚国的大夫巫臣表示夏姬是不祥之人,跟她有过关系的男人,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子反一听也就退出了。庄王思量再三,最终将夏姬许配给了刚刚丧妻的贵族连尹襄老。
讽刺的是,连尹襄老战死之后,他的儿子黑要,不但没有为父亲难过,反而也看上了夏姬。当时,他父亲的尸体还在晋军那里没要回来,黑要管都没管,而是先把夏姬给娶了过来。
正在这时,夏姬主动找到了楚王,请求亲自去把丈夫连尹襄老的尸体给要回来。夏姬表示自己可以回娘家郑国,郑国与晋国的关系一直很不错,自己到娘家人那里走走关系,说不定晋国就能把尸体给送回来。
可就在夏姬离去后不久,楚王又受到了一个奏章,他打开一看,正是前不久自己派去出使齐国的巫臣,他竟然给自己上了辞官的奏章。
楚王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巫臣出使齐国后,压根就没去齐国,而是带着妻子夏姬,一起跑去的晋国。
得知自己被巫臣耍了之后,楚王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他直接派兵把巫臣的家族给灭了,又想到连尹襄老那个儿子黑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不是他也不会惹出这么多事,就顺带着把黑要一族也给灭了。
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30、鄢陵战 永不结束的斗争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来总结一下鄢陵之战。
首先,这是一次晋楚双方都尽了全力的战争。
其次,这次战争双方都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战略战术素养,没有出现狐偃、先轸和楚庄王这样出色的战略战术家。因此,这场战争注定不会成为经典战例。
第三,双方阵容中的叛徒都很出彩,基本上,他们都能看到双方的优劣长短,应该说,不论是苗贲皇还是伯州犁,都是精英,而把这样的精英给了对方,绝对是各自国家的损失。
第四,双方都有各自表现出色的人物。晋国这边,郤至风头出足,不仅晋军的整个战术部署和打法都是他的意图,他本人还弄了一身红甲,像个明星一样前冲后突。不仅像明星,郤至还卖弄了风度,连楚共王都赞扬他。而楚国这边的头号明星无疑是养由基,往常人们称他养叔,这一战下来,得了个绰号“养一箭”,端的是楚国人爱晋国人怕,扬名立万,成为中国历史第一神箭。要是放在现在,奥运会射箭金牌别人就根本不要想了,连靶子都给你射穿。
第五,双方的内部矛盾在战争期间被压制。楚国方面,子重和子反是仇人,但是楚共王在,子重子反没有发生正面冲突。晋国方面,尽管栾书、士燮和三郤之间意见并不统一,但是晋厉公在,内部矛盾也没有爆发。设想一下,如果楚军没有共王而晋军没有厉公,这次战争会乱到什么程度?但是,战争期间没有爆发的内部矛盾在战争结束后立即爆发,子重借题发挥,逼死了子反。那么,晋国这边呢?
第六,晋楚两军实际上实力相当,正面作战的情况下,也就是大打小输赢,谁也没有把握战胜对手。
从晋文公称霸开始到现在,晋国的强势人物按照顺序分别是:狐偃、先轸、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
同样按照这个顺序,狐家首先从晋国逃亡,在晋国政坛消失;随后,先家惨遭灭门;再随后,赵家惨遭灭门。按照这个顺序,下一个难道就是郤家?
如果这是一个诅咒,上面的七家是不是都无法逃避?晋国的卿,没有一个死在楚国人的车前,却纷纷倒在晋国人的刀下。什么是权力斗争?这就是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远比战争要残酷得多。
权力斗争,就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