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说战国》贾志刚——变法图强1

2018-08-11 21:08:11

首先介绍一下战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吴越故事归入春秋,此处略)。
先来说说晋国。还有晋国吗?对于晋国以外的人来说,还有晋国。可是对于晋国人来说,晋国就只剩下了一个传说。晋国人把自己分成四类人:智家的人,赵家的人,韩家的人,魏家的人。如果你说谁是晋国人,那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他一定会说:“你才是晋国人,你全家都是晋国人。”
再来说说楚国人。事实上楚国人也不认为自己是楚国人了,你问他是哪里的,他一定会说“俺是沈的”、“俺是申的”、“俺是江夏的”等等。楚国对于大家都是很遥远的概念,九成以上的楚国人不知道楚王是谁。
再来说说齐国……还是算了,以后慢慢说罢。总之,世界危机重重,但是机会从中孕育。大的变局就要来到,新的时代随时揭开幕布。

1、八卦:上帝暗示接班人

早前,赵家的头号谋士是董安于。董安于死后,赵鞅任命张孟谈为首席谋士。张孟谈也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之一。
对于赵家的继承人问题,张孟谈比赵鞅想得还要早。张孟谈早已经为赵鞅的儿子们甚至侄子们都做了档案,一一进行比照。最后,他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只有一个人可以救赵家,而这个人不在赵鞅心目中的候选人名单中。
可是,张孟谈知道,不管自己如何被赵鞅信任,也不管赵鞅是如何宽厚,有一点是绝对不方便自己说的,那就是赵家的继承人问题。因为,这是家事,赵家的家事,过问君主的家事会被怀疑有野心。所以,即便张孟谈有想法,也绝对不会主动提出来。在这一点上,张孟谈的谨慎是正确的。后世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谨慎的道理,两个典型的例子可以佐证。
三国时期,曹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去问贾诩,结果被誉为三国时期最睿智的贾诩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假装思考,之后曹操问他在想什么,他说他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曹操哈哈一笑,确定立曹丕。这就是贾诩的聪明之处,没有正面回答,却把意思表达了。
一个反面的例子则是岳飞,文武双全忠勇善战并且救过宋高宗命的岳飞为何被杀?主战只是次要的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过问了宋高宗立太子的事情,这令宋高宗十分忌恨猜疑,最终痛下杀手。
张孟谈不说,他知道,赵鞅迟早会来问。而且,即便是赵鞅来问,他也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姑布子卿来了。
张孟谈请来的面相,自然先见了张孟谈,然后在张孟谈的带领下来见赵鞅。不管信与不信,赵鞅还是把所有的儿子都召集来了,等着姑布子卿来看。姑布子卿在张孟谈的陪同下准时来到,就在中堂上与赵鞅并肩而坐。
姑布子卿见过所有的儿子后,把赵鞅的儿子们全盘否定。“元帅,恕我直言,虽然您神武英明,可是您这几个儿子,一个也没有让我眼前一亮。我仔细看了,没有一个有元帅的命。”
赵鞅点点头,他没有生气,看来自己虽然不是相面的,但也没有看走眼。不行就是不行,再好的相面大师来看,也不能把你看行了。
“唉,这么说来,我们赵家没戏了?”赵鞅弱弱地问,没什么底气,语气中带着失望。
张孟谈一直在旁边,看到赵鞅脸色不好看,急忙安慰:“主公,情况也许没有那么糟糕,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赵鞅看了张孟谈一眼,知道他在安慰自己,没有说话。
“姑布先生,有没有看错啊?”张孟谈又问姑布子卿,不过语气上很是客气。“难道我们元帅府上,就没有你看得上眼的?”
姑布子卿的眼珠在转,即便是闭着眼睛,突然,姑布子卿睁开了眼,并且眼前一亮。可惜,赵鞅没有注意到。于是,姑布子卿眼前又亮了一次,这次,赵鞅看到了。
“不瞒元帅说,在进来之前,我倒真看到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人。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元帅的儿子。”姑布子卿好像是突然想起的样子,声调提高了很多。
“这个简单,去把无恤叫进来给先生看看就知道了。”张孟谈说完,也不等赵鞅回答,直接下了命令,“去,把无恤找来。”
赵鞅正要问姑布子卿,却突然发现不用问了,因为姑布子卿的眼神和表情已经告诉了他。姑布子卿近距离看了那帮儿子半天,脸上也没有过笑容,可是远远地看了赵无恤一眼,就已经眉开眼笑了。“此真将军矣。”姑布子卿情不自禁说了出来。《史记》上就这么记载。

“不瞒先生,这个儿子的母亲是个仆人,出身低贱,不能继承家业。”赵鞅说,实际上也解释了刚才为什么没有让他来选秀。
原来,赵无恤的母亲是北狄人,赵家劫掠北狄,抓了许多俘虏,赵无恤的母亲被抓到赵家做了仆人。一天,赵鞅喝了些酒,恰好看这个女仆有几分姿色,因此临幸了她,结果一枪中的,女仆怀上了孩子。生产的时候,母亲因难产而死。
因为是野生,连名字都起得随意,索性就叫了无恤。恤,救济、抚养的意思,无恤的意思,就是这个孩子没娘养。
赵鞅对这个野生的儿子完全没兴趣,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儿子,其他的就完全不知道了。
“哎,老天要让一个人富贵,出身低贱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看无恤,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骨骼奇异气宇不凡,这是文武全才的坯子啊。元帅,赵家的兴盛就靠他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姑布子卿说得坚定,吐沫星子横飞,让赵鞅不得不有些心动。再看无恤,似乎顺眼了一些。
“这个……”赵鞅看看姑布子卿,再看看张孟谈。
“主公,您曾经说过英雄不问出处啊。”张孟谈淡淡地说。
赵鞅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无恤,上前拜谢元帅。”张孟谈继续下令。
为什么要拜谢?无恤还是不知道。不过,肯定不是坏事。无恤向前一步,拜倒在地。
“赵无恤谢过元帅。”无恤高声说。他很想叫一声父亲,可是他没有资格,他也不敢。
“从今天开始,叫父亲。”赵鞅说。他就是这样的人,在决定之前他会犹豫,一旦决定,就毫不犹豫。
“多谢父亲。”无恤立即就叫了出来,这是他期待的时刻。那一刻,无恤的眼中泛着泪光。
赵鞅笑了,从无恤的迅速反应来看,这小子第一不怯场,第二非常机敏。看来,过去是忽视了他。
赵无恤过了第一关,但是要成为赵鞅的继承人,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2、取代:就是姐夫叶开瓢

对于赵无恤,赵鞅计划分三步进行考察。
第一步,面试。
赵鞅分别找每一个儿子进行谈话,之所以每一个都找,是担心以貌取人,错漏了人才。面试的结果是赵鞅对无恤最满意,不过,仅仅面试是不够的。因为,说起来是一回事,做起来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步,态度。
赵鞅总结了一套人生心得,他把这些心得刻在竹简上,每个儿子发了一套。发给他们干什么,没说。
一年之后,赵鞅把儿子们叫来,也没告诉他们要干什么。“一年前发给你们的竹简,谁能背诵下来?”赵鞅问。
儿子们大眼瞪小眼,早都忘了还有个什么竹简了。“父亲,我能。”无恤朗声说,站了出来。无恤开始背诵,一个字也不差。
“你们的竹简在哪里?”赵鞅再问。又是大眼瞪小眼,谁都想不起来扔到哪里去了。
“父亲,我的在这里。”无恤从袖子里取了出来,从颜色和上面的线来看,无恤是经常阅读的。
态度决定一切,赵鞅对无恤的信心更进了一步。事情到这里,似乎可以做出决定了。可是赵鞅认为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无恤做事的态度很严谨,不能说明他的远见。要对付智瑶,这远远不够。
第三步,抱负。
“我在常山上藏了宝,你们去找一找,先找到的为优胜。”赵鞅对儿子们说,至于什么宝,他不说,儿子们也不敢问。
儿子们分头而去,也分头回来。聪明一点的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歹找了点什么回来,譬如找到一块好石头,挖到一株灵芝草之类,尽管不是父亲藏的宝,也算是不虚此行,有点收获的。
赵无恤回来时,两手空空,但是掩饰不住他的兴奋。“无恤,你找到宝了吗?”赵鞅问,心里其实很紧张。如果这个儿子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赵家就完了。
“我登上了常山的山顶,从常山上向北看就是代国,那里茫茫草原,骏马成群。我想,如果我们下常山拿下代国……”无恤说,尽量平静。
“好了。”赵鞅一下子站了起来,高声打断了他。不需要再说了。
代国出产名马,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代马。代马远远比中原的马要好,赵鞅早就盯着代国了。赵鞅说的宝,就是代国。
现在,赵鞅知道,赵家的昌大就要靠眼前这个儿子了。

关于代地的马,有一个成语。
《后汉书·班超传》里班超上表请求退居二线,从西域回家,曾经这样写道:“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意思是姜太公虽然封在了齐国,但是连续五代死后都葬在周地,以表达自己对周朝的依恋和忠诚。狐死首丘,意思是狐狸死的时候,头一定是朝着自己巢穴的方向;代马依风,是说代地的马被带到了南方,每当北风起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依恋。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这两个成语比喻非常怀念家乡,后世常常用到。

实际上赵无恤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在赵鞅死后,赵无恤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无恤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赵无恤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这是后话。

3、够横:智瑶当了新老大

智申有六个嫡生儿子,嫡长子是智宽,智宽的性格与他的名字很配,为人宽厚,性格温和。
四儿子名叫智瑶,智家的人都称他为“奶霸”。从小就抢奶吃的智瑶有一种天然的霸气,还有一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绝不放弃的坚韧。最重要的,是智瑶超强的占有欲。一旦他看上什么,不夺到手中绝不罢休。
不仅在家里的兄弟们中间,就是在四大家族的同辈子弟中,智瑶也是鹤立鸡群,令人生畏,走到哪里都是天然的领袖。智申决定废了智宽,改立智瑶为智家的太子。
战国二年(前475),智申去世,智瑶接班。于是,智瑶成了第一个新时代领导人。

智瑶果然不负智宣子所望,在政治和军事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才干。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在一系列指挥与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果敢勇毅的风采,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他不仅壮大了智氏的势力,而且为自己树立起勇武善战的形象。
但是,智瑶骄横的本性也一次次地暴露出来。
公元前468年,智瑶与赵无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无恤率先领军攻城,无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截了当地将赵无恤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鞅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
无恤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受侮辱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

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无恤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无恤的脸上。无恤的部下都要求他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无恤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
回到晋国之后,智瑶又向赵鞅建议废掉无恤,被赵鞅拒绝。

赵无恤虽然能够忍辱负重,但内心的愤怒不言而喻,否则他最终又如何会用智瑶的头颅来做酒具,若非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又何必用如此极端的手法去报复一个已经身败名裂的人呢。

还有一次,也是酒席宴上,智瑶与晋国另外两卿韩康子和魏桓子在蓝台饮酒,席间,智瑶不仅戏弄韩康子,还污辱他的家相段规。
事后,智瑶的家臣智国劝诫说:“主公如果不谨慎地处理小事,灾祸迟早会降临。”
智瑶则狂妄地回答道:“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谁还敢对我怎么样呢?”

4、灭族:人呐不能太嚣张

赵鞅(赵简子)去世后,智瑶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执晋国政,凌驾于其它三卿之上,率领其它三卿瓜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扶立了晋懿公。
智瑶在贪欲的操纵之下,开始了兼并其它三卿的步骤。公元前453年,他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迫于智氏的强盛,都交给了他一个万户之邑,只有赵无恤断然拒绝。于是,智瑶以此为借口统帅韩、魏两家攻打赵氏。
此时,赵无恤想起了父亲的训诫:晋国有难,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于是,无恤率军避敌锋芒,退保晋阳。
晋阳不仅城坚壁厚,而且民无二心。退守晋阳的赵无恤发现城中弓箭和兵器的储备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向家臣张孟谈问计,张孟谈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时,用荻蒿等植物主竿做墙骨,用铜柱替代木柱,将它们挖出来后,正好用来制造箭杆和兵器。”董安于六十年前的深谋远虑再一次帮助了赵氏家族,因此,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而未能破城。

久攻不下,智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孤城晋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洪水淹到离城头三版也就是大约两米的地方,城内一片泽国,灶膛内蛙虫滋生,百姓只得悬釜而炊,没有粮食吃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尽管如此,却民无叛意。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韩康子与魏桓子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心领神会: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
智瑶的家臣希疵对智瑶说:“韩、魏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其原因,希疵说:“破城已是指日可待,但韩、魏两家面无喜色,反倒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会步赵无恤的后尘,只怕已是心怀异志。”
第二天,智瑶拿希疵的话来试探韩、魏两家,两人均信誓旦旦,消除了智瑶的疑虑。两人告辞后,希疵进来道:“我刚才见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十分慌张,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看出他们心怀异志。”但智瑶却不以为然,于是希疵自请出使齐国,以避大祸。
晋阳危在旦夕之时,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缒城而下,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赵氏灭亡之后,接着就会轮到韩、魏两家。阵前倒戈与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竟然是如此迅速而又简单地在一夜之间完成。

当智瑶沉浸在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时,韩、魏两家已经杀死守堤军士,掘开另一侧的堤坝,使晋水倒灌智瑶军营。在赵、韩、魏三军的夹击之下,智瑶一败涂地,顷刻之间从成功的巅峰跌入为千古讪笑的谷底,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一向贪杯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头颅还被人砍下,漆成酒具。

赵、韩、魏三家诛灭智氏全族、瓜分智氏土地之后,赵无恤对家臣们论功行赏,一直默默无闻的高赫授为上赏,张孟谈提出异议道:“晋阳危难之时,只有高赫没有功劳。”无恤道:“晋阳城最危难的时候,群臣大都有了外心,礼节也越来越怠慢,只有高赫始终未失臣下之礼,所以他要受上赏。”
淡泊名利的张孟谈功成名就之后,在家静思三天,向赵无恤辞官归隐,在负亲丘躬耕自食,《战国策·赵策》称之为“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5、豫让:愿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瑶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智瑶很尊重他,主臣关系密切。
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逃到山里,怀念智瑶的恩情,怨恨赵无恤把智瑶的头颅做成漆器盛酒,便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无恤。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无恤的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打算伺机行刺。赵无恤正要如厕时,心下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发现是豫让,于是将其逮捕。被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无恤却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瑶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放走了他。

过了不久,豫让为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溃烂,如生癞疮,又吞下炭火使自己声音嘶哑,剃掉了自己的胡子和眉毛,以至于当他乔装而沿街讨饭时候,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
朋友路过他时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
他回答说:“是我。”
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无恤,他一定会亲近宠爱您。到时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
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他认为这样做有悖君臣大义,可见其心性正直。

最后,豫让摸准了赵无恤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无恤要外出的提前一天,埋伏于赤桥(后被称为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邻赤桥村)下。
赵无恤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他猜到是有人行刺,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
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瑶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瑶的家臣。智瑶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答:“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瑶,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无恤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包围他。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无恤的誓愿,就请求赵无恤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无恤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瑶矣!”
豫让之死,一说“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死而悲泣。

6、纠错:智瑶留下的教训

智韩魏三家讨伐赵家,眼看赵家将要崩溃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却成了赵韩魏三家联手灭了智家。智瑶成了千古的笑料,成了蠢材的范例。
智瑶真的很蠢吗?智瑶错在哪里?智瑶并不蠢,相反,他非常聪明非常能干并且非常具有震慑力。两次大胜齐国,用计灭厹繇以及水灌晋阳城,智瑶的勇敢、果断和聪明都令人叹服。
事实上,智瑶只差两天就成功了。要是没有张孟谈,或者要是智瑶稍微提高一点警惕,采取一点措施防止魏驹和韩虎与赵家勾结,那么,这将是一个多么经典的战例!
可惜的是,历史不相信如果。那么,智瑶错在哪里?

事实上,对于各类历史事件,古人往往都是从“仁”与“德”字上做文章,譬如贾谊在《过秦论》中论及秦朝灭亡,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什么是仁义?什么是德?这一向是两个超级模糊的概念。以这样的模糊概念来总结历史事件,得出来的结论无非都是陈词滥调,不值一驳。
说到德,如果说智瑶无德,那么赵无恤呢?那么韩虎和魏驹呢?智瑶和赵无恤两人同样灭了一个北狄的国家,尽管都使用了欺诈的手段,可是赵无恤的做法明显更无耻更残忍。如果说智瑶无德,那么赵无恤就更加无德。
智瑶死了,豫让为智瑶报仇,证明了智瑶对于手下是足够尊重的。而赵无恤对待张孟谈,则证明赵无恤更加绝情和背信弃义。
因此,赵无恤战胜了智瑶,拿德来说事是不是太滑稽了呢?
那么,如果智瑶的失败不是因为才胜于德,是因为什么?运气不好?

以个人才能来论,智瑶不仅在当时没有敌手,甚至可能超过了春秋五霸。可是,与春秋五霸不同的是,他的手下没有管仲、狐偃、先轸、范蠡这样的人,他本人也没有楚庄王那种反省精神。
所以,智瑶所缺乏的不是才能,也不是所谓德,而是纠错能力。
从智瑶的理论到他所指挥的诸多战役来看,智瑶绝对称得上是英明伟大。问题也恰在于此,正因为一系列的英明伟大,使得智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绝对的信心,谋士们也对智瑶崇拜得五体投地,即便有郗疵这样不断提不同意见的人,他的意见也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从这个角度说,智瑶的失败要归咎于智瑶太过英明伟大了。
人毕竟不是神,何况就算是神,也有出错的时候。不错,智瑶的能力超群,但是他也有出错的时候,也有得痔疮不愿意行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纠错机制来阻止他犯错误。而一旦纠错能力丧失,那么这样的错误就可能是致命的。就像智瑶,他掌握了一切,却在胜利前夜因为一个低级错误而前功尽弃。
智瑶的失败在秦汉以前属于少见,而从秦朝开始,皇权无限,国家的纠错能力就接近于零,皇帝一言九鼎,永远正确。所以,从秦汉以后,各种荒唐层出不穷,历朝历代恶性循环,却从不反思。

现代社会纠错机制的建立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
第一,要禁绝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必然导致纠错能力的丧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组织架构中受到约束。
第二,需要自由的表达空间,需要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和提倡,所有的一言堂,所有对不同意见的打击都必然导致纠错能力的丧失。
第三,要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要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并坚定地执行。
不论领导人如何强大,纠错制度都是必要的。领导人越强大,纠错制度就必须执行得越严厉。
如果没有纠错能力,上帝也会灭亡。这,才应该是智瑶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7、内患:翟璜献计除幽公

公元前423年,三家灭智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三十年的和平。
魏文侯名叫魏斯,他是魏驹(魏桓子)的孙子,这个时候他是魏家的主人。魏文侯是个喜欢看地图的人,因为地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可是每一次看地图都让他感觉恐慌,他发现魏家的地盘有些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奇葩。魏国的地盘是一个狭长地带,并且被秦国、楚国、韩国和赵国包夹在中间,而与齐国之间也不过隔着鲁国。
韩魏赵三家分晋,基本上,赵的地盘在北部,韩的地盘在南部,魏的地盘在中间。从地盘大小来说,赵最大而韩最小。赵国的地盘多半是占领的北狄的地盘,有点人少地多的意思。而韩的地盘紧靠着魏国和楚国,地盘虽然不大,可是人口也不多。魏的情况与他们不同,魏的地盘是原先晋国的核心地带,地盘狭长,不好管理。魏国士的人数和比例都最高,并且有大量当初范家、中行家和智家的手下。大多数的士都是破落的士,几乎是流氓无产者。他们目无王法,游走江湖,为了生活而作奸犯科杀人越货。因此,尽管韩魏赵三国的治安都很糟糕,魏国却是最糟糕的。

当初三家分晋,顾及到国际影响以及内心残存的良心,三家给晋国国君留下了两块保留地,这两块保留地就是晋国宗庙所在的新绛和曲沃。
魏文侯听说,晋国国君晋幽公不甘心自己的国家被瓜分,正在图谋借助外部势力对付韩魏赵三家,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地盘。据说,大量的士人会跟随晋幽公,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看到翻身的希望。这,就是要复辟晋国的节奏。而晋幽公保留的地盘新绛和曲沃都在魏国的境内,也就是说,一旦晋幽公开始他的复辟行动,第一个目标就是魏国。
魏文侯早就想灭掉晋幽公,不仅消除后患,还能取得两块非常好的地盘。他有这个实力,可是他还没有这个胆量,毕竟在名义上韩魏赵三家还都是晋国的。他担心自己一旦动手,在国际国内都会遭到反对,甚至遭到韩赵两家的谴责。
怎么办?

翟璜,北狄人的后代,因此姓翟,翟的发音为狄,本身就是狄的异体字。后来,翟又被念作宅。所以,如今的翟发两个音。翟璜是晋国这些年来内战不断的获利者,凭着自身的努力,他从一个贱民成为大夫,而从前的大夫们则纷纷沦落为平民。
魏文侯非常倚重翟璜,他知道这个家伙是个实干家,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那种。“老翟,你看怎么办?”魏文侯把事情的严重性说了一遍,然后问。
“其实,我派了人在他身边做卧底。”翟璜得意地说。这是他的缺点,他总是喜欢炫耀自己。
“哦。”魏文侯感到有些意外,说不上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这个家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喜欢搞婚外恋,打野食。嘿嘿。”翟璜说。看来,他早就想好了办法。
魏文侯一向认为翟璜这个北狄的后代做事鲁莽,不过这一次,似乎不鲁莽还真不行了。

晋幽公名叫姬柳,尽管名义上是晋国的国君,韩魏赵都属于他管,可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小命在人家韩魏赵三家的手上。所以,晋幽公登基之后,很自觉地去朝拜了韩魏赵三家,逢年过节还要送礼物。
晋幽公当然不甘心过这样的日子,暗地里他在联络一些没落的世家,准备借助外部势力翻身。不过,暗地里派人去齐国和楚国联络,结果都是碰一鼻子灰回来,合计是两鼻子灰。怎么办?晋幽公还真是没有办法,只好等待魏国内乱,自己才有机会。
因为要暗中发展势力,晋幽公喜欢微服私访,经常一个人溜出去。晋幽公长得一表人才,口才也好,因此很有女人缘,微服私访的过程中竟然发展了许多红颜知己。最近,他搭上了一个寡妇,一个风情万种的寡妇。平时在宫里没事,他都会闭上眼睛去想这个寡妇。如果换了从前,晋国国君喜欢上哪个女人,直接就接到宫里来了,可是如今事事要看韩魏赵三家的眼色,哪里敢贸然行事。没办法,就只能偷偷摸摸了。好在,偷情的感觉还真不错,晋幽公倒也挺享受。

这一天,又是约好的偷情的日子。夜色刚刚降临,晋幽公换上了夜行的短服,悄悄里翻墙出了后宫,一路小跑,来到了情人的家门前。
“笃笃,笃笃。”晋幽公按照约定的暗号敲门。门开了一条缝,晋幽公也没多想,迈步进去。
“心肝儿,我来了。”晋幽公色眯眯地说。
“心你个头啊。”回答是这样的。
迎面一道白光。然后是一道红光。白光是刀,红光是血。

自古偷情多遇难,春秋如此,战国也是如此,如今还是如此。晋幽公的尸体在第二天早上被发现,发现的时候被扒得精光躺在大街上,身边则是那个令人销魂的寡妇,也被扒得精光。
为了捉拿凶手,魏文侯名正言顺地率领军队进入了新绛,立晋幽公的没长牙的儿子公子止为晋烈公。同时,为了保障这里的安全,魏军留在新绛。当然,杀人凶手是没有抓住的。贼喊捉贼,贼捉贼贼防贼,自古以来,就常常有这样的表演。
解决了晋幽公,魏文侯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是,魏文侯知道,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或者说,这其实只是个小问题。如果国内的混乱不能解决,迟早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国内的混乱,翟璜是不会有办法的,这需要真正的高人了。

8、大驵:干木富义辅魏国

公元前423年,三家灭智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三十年的和平。
魏文侯名叫魏斯,他是魏驹(魏桓子)的孙子,这个时候他是魏家的主人。魏文侯是个喜欢看地图的人,因为地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可是每一次看地图都让他感觉恐慌,他发现魏家的地盘有些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奇葩。魏国的地盘是一个狭长地带,并且被秦国、楚国、韩国和赵国包夹在中间,而与齐国之间也不过隔着鲁国。
这么说吧,魏国跟所有强国都是邻国。

当初三家分晋,顾及到国际影响以及内心残存的良心,三家给晋国国君留下了两块保留地,这两块保留地就是晋国宗庙所在的新绛和曲沃。
而晋幽公保留的地盘新绛和曲沃都在魏国的境内,也就是说,一旦晋幽公开始他的复辟行动,第一个目标就是魏国。
魏文侯早就想灭掉晋幽公,不仅消除后患,还能取得两块非常好的地盘。他有这个实力,可是他还没有这个胆量,毕竟在名义上韩魏赵三家还都是晋国的。

晋幽公名叫姬柳,因为要暗中发展势力,晋幽公喜欢微服私访,经常一个人溜出去。晋幽公长得一表人才,口才也好,因此很有女人缘,微服私访的过程中竟然发展了许多红颜知己。
这一天,又是约好的偷情的日子。夜色刚刚降临,晋幽公换上了夜行的短服,悄悄里翻墙出了后宫,一路小跑,来到了情人的家门前。
“笃笃,笃笃。”晋幽公按照约定的暗号敲门。
门开了一条缝,晋幽公也没多想,迈步进去。迎面一道白光。然后是一道红光。白光是刀,红光是血。
自古偷情多遇难,春秋如此,战国也是如此,如今还是如此。
解决了晋幽公,魏文侯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是,魏文侯知道,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或者说,这其实只是个小问题。如果国内的混乱不能解决,迟早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国内的混乱,这需要真正的高人了。

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春秋末战国初晋籍魏人,故里今邱县郝段寨(现“段干木故里”碑尚存)。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
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
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
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魏文侯并不进去,而是在经过的时候把车速放慢,自己则站起来扶着车的扶手,礼节就好像是臣子过国君的住所,或者学生过老师的住所。这下,段干木有些坐不住了,即便出于一般性的礼节,自己都应该做出一点响应了。
期间,车夫问其故,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
周安王元年(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

9、淫民:王者之政莫于盗

段干木又推荐了老师子夏为魏文侯老师、师弟李悝成为魏国大夫。
李悝是有备而来的。李悝的准备非常充分。

李悝准备的是一套《法经》,根据历史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也正因为此,李悝成为中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第一个法家,并被记载入中国法制史。
然而,后世的人们只注意到了《法经》的时代和内容,却忽略了《法经》所适用的对象。事实上,后一点才是李悝最非同凡响的一点。因为如果仅仅看重内容,则《法经》不过是此前各种刑罚的改进版或者强化版,并不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上,这被称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彻底改变了战国的走势,扎扎实实地改变了中国历史。遗憾的是,人们记住了商鞅,却忘记了李悝。

推行《法经》,对魏文侯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因为《法经》所约束的对象是士这个阶层,换句话说就是弱势群体。何况,魏国的治安确实太糟糕,老百姓们也都期望政府有什么办法来整治。
很快,魏文侯颁布了《法经》并且立即生效,整体而言,除了一些人认为处罚过重之外,多数人愿意接受。至此,旧的晋国刑法在魏国境内被废除了。
《法经》的使用立竿见影,魏国境内的刑事犯罪迅速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往日的大盗们要么被绳之以法,要么逃去了邻国,多数人则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想其他办法谋生活了。
魏国人民一片叫好声。可是,在一片叫好声中,酝酿着更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士太多,犯罪分子太多,一时可以打压,可是长久不是办法。毕竟,犯罪分子也要吃饭,谁也不会等着饿死。

自古以来,官二代就是一个庞大群体,要动他们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就代表了既得利益阶层。而这个既得利益阶层盘根错节,互相呼应,势力十分强大。
历史的车轮是无法阻挡的,何况,魏文侯是一个顺应历史的人。
在对话之后两天,魏文侯颁布了新的法令。
新的法令归为两个方面:第一,全力发展农业,鼓励士参加农业活动;第二,整顿现有的各种封地,收回部分人的继承权,其土地分给士。
这次改革首先要解决士的生存问题,其次要发展农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李悝又做出了一个创举,就是在法律上改变了士的地位。

按照周朝的社会分工,士农工商为四大类。其中。农工商都自食其力,政治上没有地位。而士是贵族的衍生品或者边角料,享受禄田也就是薪水,不用自食其力并且享有受教育和打仗的权利,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高于其他三类人,心理上有优越感。可是到了战国初期,他们绝大部分既不能享受禄田,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生存成为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士反而成了最悲惨的一个阶层,要地位没地位,要粮食没粮食。
当然,让士去当农民,在心理上是有障碍的,很多人不愿意。但是,这毕竟是一条活路,要么当盗贼,要么当农民。两害相权择其轻,所以,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的。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士在从事农工商了。
这样,士的生活有保障了,而发展农业的劳动力又增加了。到了这个时候,士这个阶层就已经开始融入农工商,尤其是农,作为一个阶层,士开始消亡。

10、农业:尽地力和平籴法

士的问题有了解决办法,现在再来看看农业问题。也就是说,士有了去向,还要把路铺好。实际上,农业的问题也很严重。
一方面,由于连年的战争以及社会治安不稳定,农民的税赋负担明显加重,很多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无法养活自己,于是干脆不再种地,四处流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一点,魏文侯自己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说过:“今户口不加,而租入岁倍,此由多课也。”什么意思呢?农业人口还是那么多,可是财政收入每年都大幅度增长,除了加税还有什么呢?
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荒地等待开垦。李悝认为可以参照当年管仲在齐国的做法,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精耕细作,增加生产。当然,这包括原先的土地以及待开垦的荒地,而士们就在这次重新分配中获得了土地。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具体而言就是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

李悝认为粮食太贵对士工商不利,太便宜则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种田积极性,因此,农作物的价格必须兼顾士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测算之后发现,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
因为农民不用再负担士这个阶层的禄田,加上大量的士成为农民以及大量的荒地的利用,再加上国家已经很多年没有战争,以及社会治安变好,几大因素合在一起,减税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因此,李悝开始为农民减税,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李悝算过一笔账,以方百里的土地为例,农民专心种地和不专心种地,产量的差别高达一百八十万石。
“农民总量增加,减税实际上并不减少国家收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上来,产量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会大幅增加。这样,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富裕了,社会治安好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上来了。”李悝把账算得清清楚楚,给魏文侯讲得明明白白。
李悝变法实行三年之后,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富裕了,社会治安好到路不拾遗的地步,一些移民国外的人开始回流了。
民富则国强,魏国的综合国力一时间不仅远远强过韩国和赵国,而且远远超出秦国和楚国。国民的富裕程度,则仅仅次于齐国。

直到魏文侯五十年(前396),魏文侯薨了。前后脚上,李悝、魏成子、翟璜等人也都去世。善终,每个人都得以善终。不要小看了“善终”二字,历史一再证明,这是变法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