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8 19:37:08
摘要:1、造反:汉武帝料事如神
汉武帝在临终前选择刘弗陵为继承人,两大烦恼并非没有道理。
为预防钩弋夫人在他死后不安分,避免吕后第二的局面出现,他选择了忍痛割爱,从小事着手,然后硬是活生生地把钩弋夫人逼上了绝路。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的心在剧痛之余才稍感到宽心。然而刘弗陵太年轻的问题却更是一个难剃头。
最后,思来想去,汉武帝想到了托孤。也正是因为这样,以霍光为首,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组成的托孤五人组浮出水面。而霍光果然不负汉武帝重托,汉武帝前脚一走,他便以首辅大臣的资格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也使刘弗陵得以正常继承皇位和国家得以继续稳定下来。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霍光想把各种不利因素消灭于无形中,但汉武帝的担忧还是应验了。那就是立了刘弗陵后,他的另两个儿子刘旦和刘胥不肯善罢甘休。
事实上,汉武帝死后,燕王刘旦果然不服气。心想,原本自己才是真正具有继承权的人,汉武帝这般废长立幼为哪般。
于是,就在举国悲哀、万民齐痛时,刘旦却显得很另类,他不喜不悲,不乐不嗔,面无表情地称自己病了,病了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去长安披麻戴孝。当然,他没有去,但接到新皇帝即位后赐给各国诸侯王玺书后,他总得有所表示了。别人一般是回一封书信,一方面表示对老皇帝的无限缅怀,另一方面表示对新皇帝的无限景仰。总之,书中可极尽拍马屁之神功。但刘旦却和别人的做法不一样,他没有选择回书信,而是派了两个心腹之人寿西、孙纵以治丧为名,到长安去悼唁,名为悼唁实为侦探。
寿西和孙纵呼啦啦地去了,又呼啦啦地回来了。把众将军共立少子为帝的事原原本本地进行了汇报。最后刘旦问他们看到了汉武帝的遗诏了没有?两人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说不但遗诏没看见,就连鄂邑公主的影子也没有见着,事情恐怕有点儿怪啊。
好,有了这两点似是而非的消息就足矣,就可以大做文章了。于是,刘旦马上来了个投石问路,派中大夫到长安去上疏称颂先皇盛德,请求在天下郡国为先皇立庙祭祀。
实权在握的大将军霍光见到燕王的上疏后,第一反应,惊,第二反应,喜。心道:都说刘旦这位王爷很难伺候,不想还是挺有孝心的嘛,这真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于是,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褒赐燕王钱三千万,增加封地万三千户。
你这般假惺惺地想立什么庙,无非就是想乘机捞点油水钱嘛,这有何难,我直接拨给你就是。按理说,得到实惠的刘旦应该很高兴很知足才是,不料,面对霍光送来的嗟来……
阅读全文
2018-11-17 11:44:41
摘要:31、忽悠:将求仙进行到底
汉武帝对外,迷恋武力,厉兵秣马,四海臣服。讲完了外事,现在到了该说点汉武帝私事的时候了。
汉武帝少年时最大的爱好是狩猎。殊不知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那就是信仰鬼神。汉武帝之所以崇拜鬼神,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少君。
皇帝看重的人,自然有他的非凡之处。先看看李少君的个人简历就可以知道他果然是非凡之人。李少君,生平不详,年龄不详,父母不详,家事不详,唯一详细的就是绰号叫侍奉王爷。
之所以叫侍奉王爷,是因为他吹遍天下无敌手,满天都是牛在飞。自称拥有长生不老之秘方。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说得神乎其神,人家就越是对你景仰和追崇。
汉武帝对这位仙风道骨的活神仙很是景仰,为了试试看他的能量,他在宫中找了件旧铜器,然后问他铜器的来龙去脉。李少君虽然不是活神仙,但头脑转得一点也不比别人慢,他知道什么事说得越神乎其神就越好,于是,想也不想便接口道:这乃是齐桓公当年陈列于柏寝台那件铜器。
只一句,就把汉武帝的气势唬住了,心想,这铜器陈列于宫中多年,我都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只是胡诌了一个想为难为难李少君,却不想李少君竟答得如此畅快,看来这李少君果真非等闲之辈啊。
陛下知道黄帝是怎样成仙的吗?李少君问。汉武帝摇了摇头。
李少君接下来开始他的神奇演说了,他说黄帝成仙是这样炼成的:祭祀灶君,可以驱使鬼神;驱使鬼神,可以得到丹砂;烧炼丹砂,可以化成黄金;使用黄金器皿,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可以上蓬莱;上了蓬莱,可以见到神仙;见到神仙,可以去泰山封禅;泰山封禅后,就能长生不老。
应该说李少君的话很是精妙,以至于汉武帝听后也是大为赞赏,同时也悠然神往。
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他发出了第一问:不知道海上神仙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李少君心道:这个问题就好比我想问你的一样,皇帝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嘴里却装腔作势地道:神仙自有神仙的生活,一句话乐逍遥。不说别的,单是他们吃的就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当年我在海上遨游时,见过古代神仙安期生,他给了我一个大红枣,那大红枣除了红彤彤的之外,还一个特点就是大,有甜瓜那么大,我吃了好几年都没有吃完哩。
面对李少君的忽悠,汉武帝发出了第二问:如果我想见一见这位千岁神仙安期生该怎么办呢?
李少君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李少君越是说得神乎其神,汉武帝就越是神往。于是他决定学习长……
阅读全文
2018-11-11 16:41:34
摘要:21、唐蒙:竹多同夜郎自大
南越一直是个难剃头,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和大汉的关系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越一会儿宣布回归汉朝的怀抱,一会儿又宣布独立,总之和汉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没有少花费精力来处理南越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希望南越归附汉朝。
尽管南越极不安分,但面对汉使唐蒙的到来还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当然南越王只停留在扯家长上,绝口不谈国事,而且还在吃的方面下工夫,希望通过美食来堵住唐蒙的嘴巴。事实证明,在美酒佳肴的刺激下,唐蒙的话语却更多起来,他还吃到了一种从没吃过的水果。这种水果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吃下去更香,总之,入口生津,沁人肺腑。
唐蒙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无啊。
官员回道:此物天上地下都没有,只有夜郎有。
回到长安后,唐蒙交给汉武帝不是什么报告之类的文件,而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汉武帝不明所以然,只是怔怔看着唐蒙,显然是在期待他的下文。
南越是个难剃头,非人力可以说服,要平定南越,非武力不可。唐蒙淡淡地道。
搞不定南越,你带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回来干什么?汉武帝怒道。
面对汉武帝的发飙,唐蒙没有慌张,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打开小木匣,然后,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串枸酱,喃喃地道:臣这一次虽然无功而返,却有意外的发现。枸酱是稀世之果,产于夜郎,却能流通到南越,说明夜郎和南越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沿着夜郎的枸酱运往南越的路线,出奇兵智取南越啊。
然后,他说出了早已策划好的预谋:要想武力解决南越,必须要经过长沙成豫章(今江西的南昌)。这里的条条大路虽然通水路,但条条水路却是十八弯,浅滩暗礁多如牛毛,在这里行船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会弄得船毁人亡。如果绕道西南地区的夜郎国,一来可以借夜郎国的十万精兵共同抗敌,二来可以从牂牁江顺流而下,直捣南越的寻峡,然后经石门直抵南越的城都番禺。如此一来,搞定南越将是易如反掌。
汉武帝被唐蒙精辟的分析折服了, 马上就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乎,唐蒙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几千人马,带足了干粮,从汉朝的西南边境巴郡的笮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开始了体验原始森林之旅。
这样的冒险之行虽然刺激,但是个中的艰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唐蒙经过了大大小小不下八十一道磨难后,终于到达了夜郎。
夜郎王竹多同坐拥一方,哪里知道……
阅读全文
2018-11-10 14:10:11
摘要:11、人才:几多欢喜几多愁
话说汉武帝自从派出卫青和李沮,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功收复了离开祖国怀抱久达八十多年的河套地区后,这是汉武帝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胜利的背后却是匈奴军臣单于的黯然神伤,对于这个一直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的他来说,这次的失利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就像武侠中那独孤求败的侠客一样,在风光时,他也许心中期待有一个强大对手的出现,希望自己能求败一次;然而,当真正败了,而且是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时,他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原来求败和求胜的滋味都不好受,只在一字之间,却代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痛苦、伤心、凄凉、失落、无助军臣单于默默品尝这失败所带来的苦果,三分心痛、三分心泪、三分心碎,剩下的一分雄心却早已死了。于是他在彷徨中挣扎、在挣扎中落寞、在落寞中沉沦、在沉沦中消逝。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军臣单于在帐中来了个寒逝,寒逝前他挥手做了离别前的宣言,别了肆意侵略无孔不入的寒风,别了西边的云彩,别了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单于这个宝座和称号,带走了壮志未酬的遗憾,留下了一首寒风呼啸着的悲歌: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匈奴人的继承方式和汉朝的一模一样,先是父传子的传承原则,其次再考虑兄传弟。除非单于没有儿子,一般单于这个位置是轮不到弟弟来坐的。
因为有太子於单,军臣单于死后,他成了理所当然的正式继承人。按理说军臣单于的弟弟左右蠡王伊稚斜应该死了非分幻想之心,死心塌地地做朝中的首辅大臣才对,然而,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伊稚斜对单于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了N年,在侵略汉朝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亲信,扩充自己的军队。特别是河南一役,军臣死伤数万人,对匈奴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对伊稚斜来说却是好事,因为他的军队在围攻汉朝的渔阳和上谷,并没有一点儿损失,反而得到了一些战利品。
此消彼长,伊稚斜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军臣单于一死,他再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很识时务地选择了爆发,他发动兵变,赶走了正在举行登基仪式的太子於单,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单于。什么叫自立为王?我们从伊稚斜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太子於单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地位和权势,怎肯善罢甘休?于是和叔叔伊稚斜进行了几次群殴,结果姜还是老的辣,伊稚斜不但轻松化解了於单的攻势,反而进行……
阅读全文
2018-11-04 22:38:23
摘要:1、刘彻:汉武大帝的继位
刘彻当了太子后,鉴于其已被内定为大汉皇朝未来的接班人了,汉景帝自然不敢怠慢,不但给他安排了一位德高望重、博才多学的老师(太子太傅),而且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经纪人。
老师是朝中颇有声望的卫绾,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国家栋梁之才的任务就交给卫老师了。而经纪人却是和刘彻般年纪的韩嫣。韩嫣也许大家很陌生,但他的父亲韩颓当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他便是和周亚夫、窦婴等人一起平叛七国叛乱的功臣之一。
刘彻从小便和同年生的韩嫣很要好,这有点类似于当年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彻当了太子后,老师由不得他做主,得汉景帝说了算,因为老师的好坏,将决定以后刘彻所走的政治路线问题,马虎不得。而经纪人韩嫣却是刘彻钦点的。
这个经纪人说白了就是刘彻的伴读。因为太子身份的特殊性,加上一个人读书终究无趣,也缺乏生气和可比性。于是,历朝历代的太子通常都会有伴读。
当时的思想主要分为儒家和道家两种。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他奉行的政策是遵循老子的道教思想,实行无为而治,而后他的子孙们都延续了刘邦的政治思想。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更是把这种无为而治的道教思想发扬光大下去了,因此,汉景帝安排道家思想家卫绾为刘彻的老师,其目的很明显,汉景帝是希望刘彻能把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到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卫绾虽然表面上是道家思想的支持者,但骨子里却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当了刘彻的老师,马上抛开黄老思想,对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卫绾有点类似于新教育的开创者,在当时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卫绾在敢于创新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是勇气。
当然,卫绾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到了黄老之术的弊端,他以独特的眼光,认为七国之所以叛乱就是因为黄老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再加此时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在黄老思想的指引下,已把与民休息政策贯彻得很彻底,开创了文景之治,此时已是国泰民安、天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了。
他觉得这种黄老思想如果再继承下去,肯定会过时了,于是,他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另辟蹊径给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彻继位后便要进行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
而韩嫣为能成为刘彻的经纪人而感到高兴和庆幸,自然不敢透露卫绾革新教育的半点风声了。非但如此,他还成了刘彻上课时的望风者,以防汉景帝和窦太后的突然袭击。
就这样,光阴荏苒,匆匆数年如白驹过隙般飘逝……
阅读全文
2018-11-03 10:46:55
摘要:11、景帝:一朝天子一朝臣
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上任后,尊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窦氏为皇太后,并按汉文帝从简薄葬的遗命,把汉文帝安葬到霸陵。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这年冬天改元,称为汉景帝元年。
搞定这些杂事后,汉景帝马上对朝中重臣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换牌。
他首先拿汉文帝的宠臣张释之开涮,因为当年他和梁王同车入朝经过张释之门前时,没有下车,张释之曾向汉文帝弹劾过他,结果给汉景帝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伴君如伴虎,汉景帝上任后,张释之也害怕报复,一向刚正不阿的他放下架子来主动向汉景帝赔礼谢罪。这对张释之来说是很需要勇气的,单从这一点来看,张释之还是挺识时务的。然而,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汉景帝心中对他的芥蒂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罪也谢了,礼也送了,该给的面子也给足了,张释之自认为这件事就这样摆平了,于是自信满满地走了。然而,他不会知道这一去,便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踏入这熟悉而庄严的皇宫大门了。他刚回到自己的府上,便接到一张到淮南做相国的调令。
汉景帝有汉景帝的想法,你张释之还是离我远点儿好,眼不见心不烦,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让你到淮南做相国,没送你回老家已是给足你面子了。
调走张释之后,另一张浮出了水面。这个张就是张欧。张欧原本为东宫一无名侍卫,但此时得以青云直上,连升N级,接任了张释之廷尉一职。
好在汉景帝此次为己而用的张欧也是个廉洁奉公之人,他当上全国最高法院院长后公私分明,判罚得体,也正是因为这样,张青天的帽子很快从张释之的头上移到了张欧的头上,张冠张戴总比张冠李戴强多了。
汉景帝亮出的第一张牌取得的效果是:狱中无错判,投诉无冤案。可以干实事、实干事。无白天之掩门,无晚上之闭户。翩翩汉景帝,谦谦张青天。百姓曰:太平盛世。
鉴于第一张牌取得不错效果后,汉景帝再接再厉,随即打出了第二张牌晁错。匈奴人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弄得当时以和为贵的汉文帝大为头疼:正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对匈奴大动干戈,再起祸端;而如果总是忍气吞声,边境又会乱成一锅粥,无法收拾。在这种战也不行,不战也不行的情况下,当时的太子智囊晁错站出来了,他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坚决按晁错的建议去做,果然,边境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汉景帝上任后,自然不会忘了自己的智囊,于是……
阅读全文
2018-10-28 11:46:02
摘要:1、登基:汉文帝刘恒继位
从反吕行动开始到吕氏集团彻底瓦解,似乎只在一刹那,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政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一刹那的惊心和动魄、那一刹那的艰辛和苦楚、那一刹那的永恒和升华。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吕氏政权的毁灭而烟消云散了,一切的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长安城又得以平静下来。只是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里,谁又会知道,宫殿之内,正进行一场激烈的会议。
参与会议的包括陈平、周勃等主要朝中重臣,这次会议很重要,重要到关系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在议论选新皇帝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少帝刘恭名义上是刘盈的儿子,但实际上却是借种的吕氏血统的人(当年吕后干的好事),因此废立皇帝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刘恒是当年刘邦后宫第三人薄姬的儿子。这个薄姬当年见戚姬和吕后两人在后宫争得不可开交,她知道这场后宫的战役无论谁胜谁败,她这个同是后宫的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于是,当年刘邦立刘恒为代王时,她便以儿子年幼为由,亲自陪儿子去上任了,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后宫之争。到了代地后,他们母子也从不张扬,而是诚诚恳恳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从来不轻易得罪某一个人,也不去主动结交某些人。事实证明,他们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是很成功的,因为无论朝中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能确保一方平安。
刘邦众儿子中,现硕果仅存两个,刘恒年龄又较长,又有仁孝之名,不愧为君。另外,刘恒的母亲薄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从不曾参与政事,没有后患之忧。
结果,刘恒在诛吕行动中虽然寸功未立,却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刘邦众子孙中无人能望其项背。因此,老好人刘恒一经提名,齐刷刷举手全票通过。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接到一张被录取为皇帝的通知书,刘恒也是既惊又喜,于是马上召集僚属进行了一次内部会议。
郎中令张武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大王,现如今朝中重臣都是高祖的旧将,他们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擅长使用雕虫小技。高祖和吕后相继驾崩,现在他们已诛灭了吕氏一族,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王不应轻信来使,不可贸然前去京城,要静观其变。
先生此言差矣!中尉宋昌马上站出来反驳。反驳的理由如下:
1.秦朝失政后,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想称帝?但最终帝位归刘家,天下人也不敢再存奢望之心。
2.高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五湖四海都有刘氏封王的踪影,刘氏江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天下莫不畏惧也。
3.汉朝建立后,废除秦朝苛政,施以仁……
阅读全文
2018-10-27 18:44:42
摘要:21、人彘:吕后除戚姬赵王
戚姬这个当年她最大的对头,如今在保护伞刘邦倒塌后,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太子还是那个太子,赵王还是那个赵王,而这时的戚姬却已不是那个戚姬了。
因为吕后对她进行了吕氏美容手术,彻底改变了她的模样。且看吕后是如何把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戚姬打造成丑女无敌的:
按现代的标准,衡量一个美女的标准,一头乌黑的如瀑布般的秀发是必须的。同样的道理,要想由美变成丑,首先就得在头发上下工夫。吕后挥一挥手,戚姬乌黑靓丽的秀发顿时随风飘落。
剃光了戚姬的一头青丝,再给她穿上素衣,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戚姬马上就完成了由绝世美女向乡野尼姑的大转变。当然,戚姬变成尼姑后,吕后给她安排的不是尼姑庵,而是一个永不见天日的巷子永巷。
话说那赵王如意到了赵地后,当上了土皇帝,他人虽然小,但在代相周昌的管理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得倒也有滋有味。但他逍遥快乐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刘邦死后不久,他所在的邯郸城就来了一位吕太后专门派来的使臣。
使臣带来了吕后的一封诏书,诏书简洁明了:恭候赵王进京,以叙相思之苦。
小赵王看了很惘然地把诏书交给周昌。周昌脸色大变,吕后的这点雕虫小技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一看便知其险恶用心。于是,他对使者说话了:烦请您禀告太后,赵王最近身体有恙,此去京城路途相隔千万里,他经不起这等折腾,等他身体好了,再上京城负荆请罪。
这周昌是何人物,当年刘邦都对他喜爱有加,他说的话是很有分量的。这个使者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回去向吕后禀告了。
等他身体好了,只怕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吕后觉得自己已经禁不起这等折腾,马上又派人去请。结果和第一次一样,又被周昌给挡了回来。这样一来,吕后就对周昌刮目相看了。
一边的审食其可不干了,他可是要吕后的眼里只有他没有别人:都说擒贼先擒王,太后要想擒赵王,只需搞定那个可恶的周昌就行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太后眼珠子一转,一条妙计油然而生。其实吕后的招式还是老的,粗粗一看似乎根本就没有变什么。还是像前几次一样,派人送了一封诏书到赵地去了。只是和前三次不同的是,以前的诏书都是点名送给赵王看的,而这一封却是送给周昌的。
请周爱卿火速进京,有要事相商。周昌接到这封诏书后,泪水便如断了线的珠子直流个不停,他知道自己此时不得不进京了,否则就是违抗圣旨了。
因此,他走之前对小赵王千叮咛万嘱咐,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赵王一生平安无事。可怜的赵王……
阅读全文
2018-10-21 17:40:31
摘要:11、后宫:如意洗提二冠王
这里主要讲三个女人,刘邦后宫的三个女人。
后宫第一夫人:吕雉。吕后是刘邦的元配夫人,当年身为富婆的她委身下嫁刘邦,后又在楚汉之争中被项羽擒至楚营中达三年之久,但好在最终在求和阴谋中成功逃出了魔爪。都说人是会变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吕雉也完成了蜕变,由一个村妇变成了一个皇后,言谈举止竟很有风度,不愧是出自名门豪世之家啊!
后宫第一美人:戚姬。刘邦在彭城兵败逃离项羽追杀的过程中,成功地泡到了号称楚国第二枝花的戚姬戚美人。那晚在陋室的萍水相逢,戚姬把自己的处女之身完完全全交给了一个其貌不扬却气宇轩昂的半百老头,这个老头正是现今的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后宫第三人:薄姬。薄姬同样是一位绝世美女,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宠人。魏豹后来不识时务背叛刘邦,致使韩信大军压境,最终落得个落坡的凤凰不如鸡的可悲下场。后来,刘邦无意中对薄姬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一段露水姻缘。
刘邦身边最红的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吕后虽然人老珠黄,但拥有元配之宜,这是她最大也是最不可动摇的优势。而戚姬和薄姬虽然不是元配,但却拥有着如花般的脸蛋儿,年轻美貌是她们最大的优势。
薄姬虽然无力撼动后宫的格局,但正是因为她的存在,使得后宫之中充满了更大的变数和悬念。至于后宫三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各自生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吕后生的儿子叫刘盈(太子),戚姬生的儿子叫刘如意(赵王),薄姬生的儿子叫刘恒(代王)。好了,介绍完毕,吕后和戚姬开始正式对打了。
首先出招的是戚姬。戚姬因为受刘邦的宠爱,同睡在一张床上的机会很多,于是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
陛下的儿子很多都被封为王了,就连刘肥这个外室所生的也封了王,为什么不给如意封王呢?戚美人开始吹耳边风了。
朕的儿子自然都会有封号的,如意还小啊!哪能受一国之君呢?刘邦搪塞着。
他不能理朝,就给他找一个好相国啊!臣妾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不封他我心里不安啊!戚美人开始施压了。
没问题,记住了。事实证明,戚美人的浑身解数还未使全,刘邦就缴械投降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不,说机会机会就来了。第一次亲征匈奴很失败很受伤的刘邦回到洛阳,屁股还没坐稳,他的胞兄刘仲就衣冠不整地闯进来,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匈奴人已打到他的代地来了。
刘邦正一肚子火气没处发,见刘仲这样狼狈的样子,他也不顾兄弟之情了,当即就罢免了他的代王职位,改立他为合……
阅读全文
2018-10-20 12:26:34
摘要:1、空城:凡项氏全族免罪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童叟皆知。大概意思就是马谡大意丢失街亭后,诸葛亮身边的兵力少,而且想安全撤退已经来不及了,不得已只好玩起了空城计。他打开城门,自己坐在城上自弹自乐,而司马懿恐有埋伏,慌忙撤兵,使得诸葛亮的处境转危为安。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凡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也可以找到。咱们先来说说这个空城计。项羽死后,刘邦乘胜挥师向楚各城邑进军。失去了主心骨的楚军纷纷向汉王投降。
然而还有一个城镇鲁城不愿向汉军投降。
刘邦此时顺风又顺水,这天下大局已定,一听还有不服自己的,于是他亲自带兵到鲁城城下来,准备大开杀戒来个屠城。哪知刘邦的大军一到达鲁城时,但见鲁城城门敞开着,城前只有几个打扫卫生的士兵,城上空空如也几乎见不到一个守兵。鲁王还亲自坐在城头弹琴
事实证明,空城计的威力就是大,这次刘邦也被鲁王吓走了。
面对鲁王的负隅顽抗。张良说话了,他们之所以还犹豫不决,那是等着大王您拿一样东西给他们看啊。
刘邦问:什么东西?
张良答:项羽的人头。
刘邦恍然大悟:是啊,鲁人对项王的感情太深了,在他们心里肯定一直都不相信天神一般的项王会死去,现在只有拿着项王的人头给他们看,才可以绝了他们的心,令他们乖乖地出城投降。
随后刘邦派两个汉兵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挂着一颗血肉模糊的人头,在城下转了一圈。鲁王和楚军们见了项羽的人头后,无限悲伤阵阵来,无尽泪水滚滚落。
刹那间,他们思想上的依靠土崩瓦解。
这时刘邦就站在城下发话了:只要你们投降了,不但可以免除死罪,而且我还会厚葬项王的。
本来鲁城的楚军誓与城池共存亡的,但厚葬项王四个大字打动了他们的心,于是他们打开了城门。刘邦进城之后,实现了他的诺言,厚葬项羽。
出殡这一天,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刘邦在装着项羽尸首的棺木下葬前,面呈悲色地宣读了祭文。摘录一段如下:
追思怀王在日,我与你结拜为兄弟,虽无血肉之亲,却也同战秦人,共过生死。且大王拘太公不杀,虏吕后不犯,供养军中,整整三年,此番盛情,动人心扉。如大王地下有知,也能领悟我一番祭奠之意
他的长篇悼词念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等他念完了,众人还来不及舒一口气,老天似乎也被感动了,倾盆大雨随即落了下来。刘邦这下动了真感情,真实地流了回眼泪。为此他下了一道诏令,凡项氏全族一律免罪。
这里还要提一下项伯,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在项羽大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