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分类为商业经典的文章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2021-11-05 21:15:48

摘要:一、菲利普科特勒和《营销管理》简介 1.菲利普科特勒:管理学四大师之一 当代管理学界如果有一个大厦的话,它有四根大柱子,这四根柱子支撑了现代管理学的殿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四大师。 第一个人叫彼得德鲁克,他可以说是大师中的大师,他定义了什么叫管理、组织和创新; 第二个是讲战略的迈克尔波特,他定义了什么是战略; 第三个是彼得圣吉,他定义了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第四个就是菲利普科特勒,他定义了什么叫营销,什么叫营销管理。 2.《营销管理》:营销学界常读常新的教科书 《营销管理》出版在1967年,一直到今天,全世界读营销的同学学的教科书就是科特勒的这本《营销管理》。 这本书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够常读常新,成为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奠基石? 因为科特勒定义了营销的很多理论的基础。 什么是一本好的教科书?一本书怎么能够穿越时间对它的考验,一代代人都把当作自己学理的基础和起点? 最重要的有几点: 第一点,它能够定义这个领域的所有关键名词和基本概念; 第二点,它要能够建立起一套理论架构; 第三点,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够与时俱进。 3.《营销管理》对营销学界基本概念的定义 在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写的这本《营销管理》书中,他对营销学的一些基本性的概念和范式进行了非常清楚的定义。 ①什么是营销? 营销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他讲的第一是交换,交换的是产品和价值;第二,所有的营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 ②什么是产品? 科特勒说,产品是人们未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而提供给市场的,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求的一切东西。 ③什么是营销管理? 科特勒说,营销管理是为了创造与目标群体的交换,以满足客户及组织目标需要所进行的计划、执行、概念、价格、促销、产品、分布、服务和想法的过程。 ④什么是市场营销? 科特勒说,市场营销有一个非常简洁的定义,那就是,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 他对产品、市场营销、营销管理和营销的定义有些听上去非常书面化,这些书面化的背后有很多关键词和要点,这些关键词和要点构成了营销学的学理基础。 所以科特勒是全世界第一个非常清晰地把营销的基本概念进行定义的人。 二、菲利普科特勒的主要观点:4P理论 1.什么是4P 一个成功的营销运动最重要的四个核心要素是什…… 阅读全文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彼得·圣吉

2021-10-06 10:48:13

摘要:一、与福特高管对话后,彼得圣吉发出了疑问 彼得圣吉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的一个教授。 1984年的时候,他到福特汽车公司去做调研,然后碰到了几个兴高采烈的福特的高管,这些高管刚刚从日本回来。 从1970年到1980年,日本经济高速崛起,日本企业和它生产的产品对美国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1980年的时候,日本的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国,造成了底特律的地震。 所以,这批去日本的福特公司高管就是去丰田考察的。 彼得圣吉在路上碰到这些高管就问他们,你们刚刚从日本回来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这些高管对彼得圣吉说:我们去看了,他们挺牛的,产量超过我们,但是他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就是把生产的成本控制得比较低,员工的工资低。 听完这一段话,彼得圣吉非常地吃惊,因为他对日本的汽车产业有过一个很深的研究。 彼得圣吉认为日本人再造了汽车的生产线能力。 在亨利福特时期,他发明了生产线,在那个时候,生产的规范化管理、科学管理是效率提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到了1970年代以后,丰田实行了一种丰田生产模式精细化管理,他把汽车制造所有的流程切分成一个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主动性的分解。 日本人发明了看板生产线。 每一个员工面前都有个看板,都有数据。通过这种看板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使生产效率、库存和管理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超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便宜,而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同时,日本的汽车公司跟美国汽车公司相比,还有另外一点区别是美国采用的亨利福特的模式,每一个工人都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按规定动作来做。 但是在日本的汽车公司,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主动变革的节点。 日本的汽车公司除了生产线上每个员工面前有看板之外,整个车间里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看板,这个看板告诉我们,有某一个员工,他发明了一个很细微的创新,另外一个员工又有一个细微的创新,每个月会进行一种创新的竞赛。 所以在日本的车间里面,工人的创造的主动性更大。 因此,在一个管理学家看来,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超越是一个生产线革命和员工学习能力提升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那些福特的高管们领了那么高的工资,但是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呢? 在1984年,彼得圣吉在福特公司的遭遇给他很大的刺激,他开…… 阅读全文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

2021-09-05 22:50:39

摘要:一、1700年企业经验的总结 在2002年的时候,《福布斯》曾经评选了影响20世纪最重要的20本商业图书。 排名第一的是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排名第二的就是吉姆柯林斯的这本《基业长青》,他们研究的都是美国那些伟大的企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追求卓越》这本书出版在1982年,柯林斯的这本《基业长青》出版在12年以后,1994年,柯林斯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教授,他所用的办法跟彼得斯一样,就是样本式研究。他从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中选出了18家历史悠久的,他认为是基业长青型的公司。 这18家公司基本上在美国都是100年以上的企业,把它们的创业历史加在一起多少年?1700年。所以平均基本上是百年企业。 然后柯林斯和他的搭档叫做波拉斯,两个人带领了21个研究员,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花了六年时间来完成了这个项目。 《追求卓越》中,他研究的是美国数千家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43家企业,其中提取了八个它们的成功的准则。 而柯林斯他换了一个角度,他不是从业绩最好来研究,他是研究最长久。 那么,一个人要具有怎么样的领导能力,才能够让企业穿越所有的周期,产业周期、国家周期、技术周期,走向几十年甚至100年的企业的发展历程。 所以要研究领导力。 二、研究领导力最重要的一本图书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界研究企业领导力最著名的一本图书。 柯林斯在他的书的一开始就讲了一段话,他说,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制造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征,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这段话的背后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就是企业家和企业的关系。 任何一个企业,它的发展的背后的一些独特的特性,都跟企业家的特性有非常的关系。 比如苹果,在乔布斯活着的时候,苹果的所有的特质就是乔布斯的特质,因为造钟人叫做乔布斯。 乔布斯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叫做库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苹果,它的所有的特质是库克的特质,他造钟的能力,决定了苹果是今天这样的状况。 像中国的公司也一样。 阿里巴巴它今天所形成对市场的这种敏锐性,它的资本运作的方式就典型的是马云模式。 如果马云退出了阿里巴巴的决策层,有另外一个人叫做张云,当他成为阿里巴巴的…… 阅读全文

《追求卓越》汤姆·彼得斯

2021-07-26 23:07:25

摘要:一、排名第一的管理类书籍 这本书在全球管理学界大名鼎鼎,可以说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 2002年的时候,《福布斯》曾经评选过20世纪最重要的20本商业图书。 排名第一的是谁? 就是这本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 这本书在管理学界还创下过一个非常显赫的纪录,就是它是第一本卖过了1000万册的图书。 在《追求卓越》之前,管理学的书籍在整个图书界是一个小众类作品,只有企业界的人、管理学界的人会买这些书。 但是到了彼得斯的这本《追求卓越》以后,管理学界的很多管理思想超出了企业界,进入到了其他的领域,甚至到了政界,到社会学界。 同时,彼得斯作为一个管理学家,他由一个非常小众的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变成了一个大众明星式的人物。 这本书是出版在1982年。 彼得斯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刚40岁。 他有一个合作的作者叫小罗伯特沃特曼。 他们两个人都是麦肯锡的咨询师,他们在一起做了十多年的工作,然后说,我们有没有办法用一种工作方式,从美国数千家的企业中选一些优秀的企业出来,来进行研究,来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1980年代的美国商业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焦灼的情况下,自从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一个经济强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所以企业研究的标本量突然间大规模地增加。 但是同时也发生了另外一些问题,就是它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地提高,白领人数不断增加,它的土地价格、能源价格不断地上涨,而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了80年代进入到了一个停滞期,所以接下来要等待的是下一个浪潮,叫做信息化革命的到来。 所以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期,美国产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苦闷期。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 就在美国经济非常彷徨的时候,在亚洲地区崛起了另外一个国家叫做日本。 日本在二战以后迅速地崛起,经济总量超过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 到1980年的时候,日本的汽车产量居然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制造业大国。 整个美国的经济界一片哗然,有一个学者叫傅高义,专门到日本去写了本书叫做《日本第一》,那本书也成为了一本畅销书。 所以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大企业崛起的时代,然后产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苦闷期。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另外一个竞争国家叫做日本,它开始挑战美国在商业世界中的霸主地位,这个时候美国人就需要一本…… 阅读全文

《竞争三部曲》迈克尔·波特

2021-06-19 21:57:53

摘要:一、他把战略用于商业 战略这个词大家知道,是从军事里过来的,战,打仗;略,方略,所以它是从战争中被萌芽出来的。 全世界第一本讲战略的书,很多人说是什么呢?是中国人写的,孙武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很多人读过《孙子兵法》,它谈的就是在战争这个领域中,我怎么来规划自己的战略。 比如《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说什么呢? 说两国交战,第一件事情是考虑谋略;第二件事情是我跟你来交流;第三件事情是动兵,两军对垒;第四件事情是攻城,那就打白刃战了。 所以打仗这件事情很残酷,第一件事情不是拿刀、拿枪,是拿脑子。 《孙子兵法》还说,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它说,打仗、两国竞争就跟水一样,它是一直在波动的,所以水是从上往下流的,所以应该从上面来击下面。 那么打仗也一样,两军对垒,避实而趋虚,面对面地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么敌人的软肋在什么地方,空虚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集中兵力去打他的话,我就能够获得成倍的、高效率的成功。 这就所谓的战略。 把战略思想在商业领域进行重构的那个人,叫做迈克尔波特。 迈克尔波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爸爸曾经参加过二战,是一个上校军需官。 然后波特本人很喜欢体育,他喜欢打橄榄球,喜欢打篮球,喜欢踢足球,他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 1980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竞争战略》。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在商学教育中奠基类的作品。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年轻,33岁。自从《竞争战略》这本书出版以后,在商学教育体系中,战略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课程。 波特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也因此哈佛商学院成为全球战略学研究的一个重镇。所以哈佛商学院有今天的地位,跟波特这些教授的贡献有非常大的一个相关性。 2005年的时候,曾经有人评选说,全球管理学家的50强,就是全球管理学家中最著名的50个人,迈克尔波特排第几呢?排第一。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 他在《竞争战略》这本书首先对战略进行了分类。 他说,有三种叫一般性战略,就是所有的企业竞争中都会面临的战略选择,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个叫做总成本领先战略,第二叫做差异化战略,第三叫做专一性战略。 他认为这是所有的企业竞争中都会面临的三个战略选择。 什么叫总成本领先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与企业竞争靠什么呢?靠产品和服务,那么所有的产品…… 阅读全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

2021-05-09 13:00:51

摘要:一、管理学比经济学晚130年 德鲁克出过很多本书,他活了九十多岁,出了六十多本书,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写于他74岁的时候,也就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经济学最早成为一个体系,从历史学和道德学被剥离出来是在18世纪末,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 后来的一百多年里,经济学不断地完善,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出现比经济学要晚整整130年。 一直到1908年的时候,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做福特的T型车,发明了两个东西。 第一是发明了生产线的流水化制造工艺,第二是提出了一个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 在这个时候,管理才慢慢成为被人研究的一个项目。 到1911年的时候,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方法,这个时候管理学才慢慢诞生了。 那么到什么时间点有一个大师出现,让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呢?是在二战以后。 1945年的时候,彼得德鲁克当年三十多岁,是一个咨询公司的咨询员,有一天他受到了通用汽车的邀请通用当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邀请德鲁克说,你到我们公司来做研究,帮我们做一个公司案例类的图书。 德鲁克就赶到了底特律,然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叫作《公司的概念》,这在德鲁克个人生涯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研究了通用汽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业务形态种种的现状,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家公司进行了解剖。 这本书出版以后,从那以后,出现了管理学正式的学科,德鲁克也被称为是一个管理学家。 但是这本书中也对通用汽车的很多管理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甚至一些尖锐的批判。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当这本出版的时候,通用变得非常尴尬。 一方面,它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非常畅销,形成了一个学科体系。 但是好像对通用来讲,它里面有很多的批评,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面,通用没有办法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是它在自己的公司内部,让所有的员工不能读德鲁克的这本书。 一直到了三十多年后,当时的美国通用的CEO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学家,叫做斯隆。他退休以后写了本书叫作《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这本书也非常厚,用这本书在三十多年后反击了当年德鲁克对通用汽车的批评。 这在管理学界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所以管理学跟经济学一样,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绝对的真理,同样的一个公司运营放到你面前,不同的管理学家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 二、德鲁克第一次提出公司的概念 在《公司的概念》这本书中,…… 阅读全文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2020-02-17 21:17:04

摘要:一、看不见的手与守夜人 在经济学界有两个相生相杀的概念,一个叫作看不见的手,它指的是市场;另外一个叫作守夜人,它指的是政府。 市场和政府到底是一对怎样的关系,它们是互相矛盾的,还是有可能共存的? 这个问题在过去200年里面从来没有讨论清楚过,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如果这个问题哪一天被讨论清楚了,那么经济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 围绕着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就出现了三个大的理论流派。 一派就是计划经济理论。 它认为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除了产生剥削和剩余价值以外没有其他作用。政府应该控制经济运营中的每一个生产要素,从一块矿铁被开采出来,到它进入工厂生产,到它销售到每一个消费者的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可以被计算,可以被控制。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理论,看不见的手应该被彻底斩掉。 另外一种理论就是自由市场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第一,人的自私的动力。我为什么生产,是因为我要获利,所以自私产生了机器和粮食,最终这些机器和粮食供给了所有消费者。 第二,私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谁来完成这些生产和制造?是私有的企业。 第三,竞争的市场。这些产品和原材料怎么能够获得一个公平的价格?需要一个竞争的市场。 所以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 那么这些自私的人和私有的企业怎么能够让市场产品的价格达成公平性和均衡性呢? 罗纳德科斯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契约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这些人和企业都有可能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形成一种自愿联合,然后在联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本身能够让最终所产生的劳动力价格、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达到公平透明的状况。 科斯的理论形成了一个流派叫作芝加哥流派,这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流派。 接着就出现了第三个流派。 这个流派认为说在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两者缺一不可,它们的问题不是谁排斥谁,而是它们如何能够融合,形成一种危险的合作的关系。 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是第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斯蒂格利茨与斯蒂格利茨悖论 斯蒂格利茨是一个学院派出身的学者,很长时间里在大学教书,他写过一本经济学教材。 今天大学经济系有三本最流行、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一本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本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还有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 阅读全文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2020-01-12 18:20:16

摘要: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旗手 政治和经济永远是一个无法剥离的双胞胎,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和经济体制里面,经济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体制,一种是计划体制;在政治体制中又有两种,一种叫做民主体制,一种叫做专制体制。然后四个里面你可以进行搭配,构成了今天全球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比如说你把市场和民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今天所谓的欧美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你把市场和专制结合起来,那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它的商业按市场规律来进行的,但是它的政治上是独裁政治,这就是所谓的拉美化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专制结合起来,就是苏联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民主结合起来,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比如说新加坡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再比如说今天北欧的很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它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 《通往奴役之路》和哈耶克是这个模型中市场民主派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过去10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也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二、《通往奴役之路》的创作背景 哈耶克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发动的,然后全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最终把希特勒干掉。那两个大国,一个叫做美国,一个叫苏联。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拯救了世界,但是大家也知道,美国和苏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代表的是市场民主体制,苏联代表的是计划和专制体制,但是当他们两个成为盟友,当他们共同拯救世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的那些精英分子,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想一个问题:我应该站在左边还是右边。 所以二战结束以后,有一些知识分子,英国的、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面非常同情和认同苏联模式。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对苏联模式保持了绝对的警惕。 那么在思想界有两个人,一个叫做汉娜阿伦特,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集权主义。不是用专制主义,她讲,集权主义,就是,当统治者拥有社会资源,配置所有的权力后,她认为就形成集权,集权最终一定会干扰到人的自由。她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庸人之恶,就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这样的一个集权体制下,你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这种体制的一个帮凶,每一个人,哪怕是最平凡的人,哪怕你是个庸人,你也要警惕,你有没有成为集权主义的一个帮凶。 哈耶克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阿伦特是一个哲…… 阅读全文

《自由选择》米尔顿·弗里德曼

2019-11-30 11:48:57

摘要:一、经济学界的矮巨人 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发现在武林界有各种各样的门派,比如说少林派、武当派、青城派、峨眉派山头林立。那么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界里面,小山头最多,门阀最为严重的就是经济学界。 有人算了一下,经济学界居然有超过一千个大大小小的门派,比如说经济学里面有个古典经济学,然后有新古典经济学,再接着有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再接着还有新型新古典经济学等等等等。 为什么经济学就有那么多的门派呢? 说明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第二件事情,这个行当里面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济学界最大的山头叫做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的大本营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它的主要学术立场就是崇尚自由经济。它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因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市场。 所以芝加哥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对立面。同时芝加哥学派非常注重对企业的研究,它认为企业的创新精神是市场活跃和经济进步唯一的动力。 芝加哥学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曾经诞生了七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所有学派中获得这个奖最多的门派。而这个门派的带头大哥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矮巨人。 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弗里德曼在很长时间里面是新闻周刊的撰稿者,也因此,他的名声超出了学术界,而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知道。 他最为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什么?是1975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新闻周刊专栏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任何商品都有一个价格,价格都是由劳动力成本、流通成本、税收成本以及企业家的对商品的出售预期所决定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任何一个商品,如果它的定价低于市场价格的话,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人对它做了补贴。这个补贴的角色有时候是政府,有时候是企业。 如果是政府提供的一个商品,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每个老百姓觉得说,好像我吃了一顿免费的午餐。政府补贴我,让我吃了顿免费的午餐。 但是弗里德曼告诉大家说,如果政府提供的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其实你没有吃免费的午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做了补贴,那么这个纳税人的钱是谁交的?兄弟,就是你交的。所以,你一方面好像吃到了一个免费的午餐,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每一个纳税人因此多交了税来完成了这个补贴。所以在弗里德曼看来,这种免费的午餐是全…… 阅读全文

《经济学》萨缪尔森

2019-10-04 23:09:46

摘要:一、神童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是33岁。 他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叫加里小镇。这个小镇在财经界是特别著名的,因为那个小镇上面加在一起十几万人口,但是,没想到出了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一个是萨缪尔森,还有一个叫斯蒂格利茨,所以那个镇上特别适合出经济学家。 现在有一句嘲笑人的话说,你是一个经济学家,你们全家都是经济学家。但是这句话放到萨缪尔森身上还真是合适的,因为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弟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妹妹居然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还有一个侄子叫萨默斯,居然也是经济学家,曾经当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和美国财政部的部长。 二、萨缪尔森的两个理论创建 在萨缪尔森之前,在整个经济学词典中是没有一个词叫宏观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写完教材以后,大家说,原来有一个东西叫宏观经济学。 在这本教材中萨缪尔森开创了两个东西。 第一,因为我是写第一本给本科生看的教材的,所以我要重构经济学的学理体系。 萨缪尔森用七个单元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来学经济学理论。 这七个单元分别是:第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微观经济学;第三,要素市场;第四,应用微观经济学;第五,宏观经济学;第六,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和失业;第七,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 他的第二个贡献是什么?他让经济学变成了一个有门槛的、很复杂的一个学科体系,因为他把数学模型引进到了经济学的理论中。 三、萨缪尔森和肯尼迪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理论中有那么大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的国民经济治理中,他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新当选的总统叫肯尼迪。肯尼迪当选总统的时候,美国经济正陷入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另一个经济萧条时期。肯尼迪在当美国总统的第一次的国情咨文中说什么呢?说,我们今天的美国经济是令人不安的,我是在经历了七个月的衰退、三年半的萧条、七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九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所以,我今天日子非常难过,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共渡难关。 肯尼迪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就是萨缪尔森,所以他当总统的时候就去请教他的老师萨缪尔森,他说:你看我今天当总统了,对吧?我手上拿着一把烂牌,我怎么能够让陷入萧条的美国经济重新复苏呢? 萨缪尔森跟他讲说:你要减税。 肯尼迪就蒙掉了,说:老师,我们经济在萧条,财政收入在下降,政府都要破产了,你还叫我减税?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