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4 22:38:23
摘要:1、刘彻:汉武大帝的继位
刘彻当了太子后,鉴于其已被内定为大汉皇朝未来的接班人了,汉景帝自然不敢怠慢,不但给他安排了一位德高望重、博才多学的老师(太子太傅),而且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经纪人。
老师是朝中颇有声望的卫绾,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国家栋梁之才的任务就交给卫老师了。而经纪人却是和刘彻般年纪的韩嫣。韩嫣也许大家很陌生,但他的父亲韩颓当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他便是和周亚夫、窦婴等人一起平叛七国叛乱的功臣之一。
刘彻从小便和同年生的韩嫣很要好,这有点类似于当年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彻当了太子后,老师由不得他做主,得汉景帝说了算,因为老师的好坏,将决定以后刘彻所走的政治路线问题,马虎不得。而经纪人韩嫣却是刘彻钦点的。
这个经纪人说白了就是刘彻的伴读。因为太子身份的特殊性,加上一个人读书终究无趣,也缺乏生气和可比性。于是,历朝历代的太子通常都会有伴读。
当时的思想主要分为儒家和道家两种。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他奉行的政策是遵循老子的道教思想,实行无为而治,而后他的子孙们都延续了刘邦的政治思想。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更是把这种无为而治的道教思想发扬光大下去了,因此,汉景帝安排道家思想家卫绾为刘彻的老师,其目的很明显,汉景帝是希望刘彻能把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到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卫绾虽然表面上是道家思想的支持者,但骨子里却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当了刘彻的老师,马上抛开黄老思想,对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卫绾有点类似于新教育的开创者,在当时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卫绾在敢于创新的同时,更多的需要是勇气。
当然,卫绾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到了黄老之术的弊端,他以独特的眼光,认为七国之所以叛乱就是因为黄老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再加此时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在黄老思想的指引下,已把与民休息政策贯彻得很彻底,开创了文景之治,此时已是国泰民安、天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了。
他觉得这种黄老思想如果再继承下去,肯定会过时了,于是,他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另辟蹊径给刘彻进行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彻继位后便要进行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
而韩嫣为能成为刘彻的经纪人而感到高兴和庆幸,自然不敢透露卫绾革新教育的半点风声了。非但如此,他还成了刘彻上课时的望风者,以防汉景帝和窦太后的突然袭击。
就这样,光阴荏苒,匆匆数年如白驹过隙般飘逝……
阅读全文
2018-11-03 10:46:55
摘要:11、景帝:一朝天子一朝臣
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上任后,尊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窦氏为皇太后,并按汉文帝从简薄葬的遗命,把汉文帝安葬到霸陵。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这年冬天改元,称为汉景帝元年。
搞定这些杂事后,汉景帝马上对朝中重臣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换牌。
他首先拿汉文帝的宠臣张释之开涮,因为当年他和梁王同车入朝经过张释之门前时,没有下车,张释之曾向汉文帝弹劾过他,结果给汉景帝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伴君如伴虎,汉景帝上任后,张释之也害怕报复,一向刚正不阿的他放下架子来主动向汉景帝赔礼谢罪。这对张释之来说是很需要勇气的,单从这一点来看,张释之还是挺识时务的。然而,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汉景帝心中对他的芥蒂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罪也谢了,礼也送了,该给的面子也给足了,张释之自认为这件事就这样摆平了,于是自信满满地走了。然而,他不会知道这一去,便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踏入这熟悉而庄严的皇宫大门了。他刚回到自己的府上,便接到一张到淮南做相国的调令。
汉景帝有汉景帝的想法,你张释之还是离我远点儿好,眼不见心不烦,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让你到淮南做相国,没送你回老家已是给足你面子了。
调走张释之后,另一张浮出了水面。这个张就是张欧。张欧原本为东宫一无名侍卫,但此时得以青云直上,连升N级,接任了张释之廷尉一职。
好在汉景帝此次为己而用的张欧也是个廉洁奉公之人,他当上全国最高法院院长后公私分明,判罚得体,也正是因为这样,张青天的帽子很快从张释之的头上移到了张欧的头上,张冠张戴总比张冠李戴强多了。
汉景帝亮出的第一张牌取得的效果是:狱中无错判,投诉无冤案。可以干实事、实干事。无白天之掩门,无晚上之闭户。翩翩汉景帝,谦谦张青天。百姓曰:太平盛世。
鉴于第一张牌取得不错效果后,汉景帝再接再厉,随即打出了第二张牌晁错。匈奴人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弄得当时以和为贵的汉文帝大为头疼:正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对匈奴大动干戈,再起祸端;而如果总是忍气吞声,边境又会乱成一锅粥,无法收拾。在这种战也不行,不战也不行的情况下,当时的太子智囊晁错站出来了,他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坚决按晁错的建议去做,果然,边境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汉景帝上任后,自然不会忘了自己的智囊,于是……
阅读全文
2018-10-28 11:46:02
摘要:1、登基:汉文帝刘恒继位
从反吕行动开始到吕氏集团彻底瓦解,似乎只在一刹那,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政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一刹那的惊心和动魄、那一刹那的艰辛和苦楚、那一刹那的永恒和升华。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吕氏政权的毁灭而烟消云散了,一切的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长安城又得以平静下来。只是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里,谁又会知道,宫殿之内,正进行一场激烈的会议。
参与会议的包括陈平、周勃等主要朝中重臣,这次会议很重要,重要到关系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在议论选新皇帝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少帝刘恭名义上是刘盈的儿子,但实际上却是借种的吕氏血统的人(当年吕后干的好事),因此废立皇帝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刘恒是当年刘邦后宫第三人薄姬的儿子。这个薄姬当年见戚姬和吕后两人在后宫争得不可开交,她知道这场后宫的战役无论谁胜谁败,她这个同是后宫的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于是,当年刘邦立刘恒为代王时,她便以儿子年幼为由,亲自陪儿子去上任了,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后宫之争。到了代地后,他们母子也从不张扬,而是诚诚恳恳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从来不轻易得罪某一个人,也不去主动结交某些人。事实证明,他们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是很成功的,因为无论朝中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能确保一方平安。
刘邦众儿子中,现硕果仅存两个,刘恒年龄又较长,又有仁孝之名,不愧为君。另外,刘恒的母亲薄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从不曾参与政事,没有后患之忧。
结果,刘恒在诛吕行动中虽然寸功未立,却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刘邦众子孙中无人能望其项背。因此,老好人刘恒一经提名,齐刷刷举手全票通过。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接到一张被录取为皇帝的通知书,刘恒也是既惊又喜,于是马上召集僚属进行了一次内部会议。
郎中令张武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大王,现如今朝中重臣都是高祖的旧将,他们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擅长使用雕虫小技。高祖和吕后相继驾崩,现在他们已诛灭了吕氏一族,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王不应轻信来使,不可贸然前去京城,要静观其变。
先生此言差矣!中尉宋昌马上站出来反驳。反驳的理由如下:
1.秦朝失政后,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想称帝?但最终帝位归刘家,天下人也不敢再存奢望之心。
2.高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五湖四海都有刘氏封王的踪影,刘氏江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天下莫不畏惧也。
3.汉朝建立后,废除秦朝苛政,施以仁……
阅读全文
2018-10-27 18:44:42
摘要:21、人彘:吕后除戚姬赵王
戚姬这个当年她最大的对头,如今在保护伞刘邦倒塌后,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太子还是那个太子,赵王还是那个赵王,而这时的戚姬却已不是那个戚姬了。
因为吕后对她进行了吕氏美容手术,彻底改变了她的模样。且看吕后是如何把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戚姬打造成丑女无敌的:
按现代的标准,衡量一个美女的标准,一头乌黑的如瀑布般的秀发是必须的。同样的道理,要想由美变成丑,首先就得在头发上下工夫。吕后挥一挥手,戚姬乌黑靓丽的秀发顿时随风飘落。
剃光了戚姬的一头青丝,再给她穿上素衣,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戚姬马上就完成了由绝世美女向乡野尼姑的大转变。当然,戚姬变成尼姑后,吕后给她安排的不是尼姑庵,而是一个永不见天日的巷子永巷。
话说那赵王如意到了赵地后,当上了土皇帝,他人虽然小,但在代相周昌的管理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得倒也有滋有味。但他逍遥快乐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刘邦死后不久,他所在的邯郸城就来了一位吕太后专门派来的使臣。
使臣带来了吕后的一封诏书,诏书简洁明了:恭候赵王进京,以叙相思之苦。
小赵王看了很惘然地把诏书交给周昌。周昌脸色大变,吕后的这点雕虫小技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一看便知其险恶用心。于是,他对使者说话了:烦请您禀告太后,赵王最近身体有恙,此去京城路途相隔千万里,他经不起这等折腾,等他身体好了,再上京城负荆请罪。
这周昌是何人物,当年刘邦都对他喜爱有加,他说的话是很有分量的。这个使者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回去向吕后禀告了。
等他身体好了,只怕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吕后觉得自己已经禁不起这等折腾,马上又派人去请。结果和第一次一样,又被周昌给挡了回来。这样一来,吕后就对周昌刮目相看了。
一边的审食其可不干了,他可是要吕后的眼里只有他没有别人:都说擒贼先擒王,太后要想擒赵王,只需搞定那个可恶的周昌就行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太后眼珠子一转,一条妙计油然而生。其实吕后的招式还是老的,粗粗一看似乎根本就没有变什么。还是像前几次一样,派人送了一封诏书到赵地去了。只是和前三次不同的是,以前的诏书都是点名送给赵王看的,而这一封却是送给周昌的。
请周爱卿火速进京,有要事相商。周昌接到这封诏书后,泪水便如断了线的珠子直流个不停,他知道自己此时不得不进京了,否则就是违抗圣旨了。
因此,他走之前对小赵王千叮咛万嘱咐,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赵王一生平安无事。可怜的赵王……
阅读全文
2018-10-21 17:40:31
摘要:11、后宫:如意洗提二冠王
这里主要讲三个女人,刘邦后宫的三个女人。
后宫第一夫人:吕雉。吕后是刘邦的元配夫人,当年身为富婆的她委身下嫁刘邦,后又在楚汉之争中被项羽擒至楚营中达三年之久,但好在最终在求和阴谋中成功逃出了魔爪。都说人是会变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吕雉也完成了蜕变,由一个村妇变成了一个皇后,言谈举止竟很有风度,不愧是出自名门豪世之家啊!
后宫第一美人:戚姬。刘邦在彭城兵败逃离项羽追杀的过程中,成功地泡到了号称楚国第二枝花的戚姬戚美人。那晚在陋室的萍水相逢,戚姬把自己的处女之身完完全全交给了一个其貌不扬却气宇轩昂的半百老头,这个老头正是现今的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后宫第三人:薄姬。薄姬同样是一位绝世美女,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宠人。魏豹后来不识时务背叛刘邦,致使韩信大军压境,最终落得个落坡的凤凰不如鸡的可悲下场。后来,刘邦无意中对薄姬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一段露水姻缘。
刘邦身边最红的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吕后虽然人老珠黄,但拥有元配之宜,这是她最大也是最不可动摇的优势。而戚姬和薄姬虽然不是元配,但却拥有着如花般的脸蛋儿,年轻美貌是她们最大的优势。
薄姬虽然无力撼动后宫的格局,但正是因为她的存在,使得后宫之中充满了更大的变数和悬念。至于后宫三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各自生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吕后生的儿子叫刘盈(太子),戚姬生的儿子叫刘如意(赵王),薄姬生的儿子叫刘恒(代王)。好了,介绍完毕,吕后和戚姬开始正式对打了。
首先出招的是戚姬。戚姬因为受刘邦的宠爱,同睡在一张床上的机会很多,于是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
陛下的儿子很多都被封为王了,就连刘肥这个外室所生的也封了王,为什么不给如意封王呢?戚美人开始吹耳边风了。
朕的儿子自然都会有封号的,如意还小啊!哪能受一国之君呢?刘邦搪塞着。
他不能理朝,就给他找一个好相国啊!臣妾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不封他我心里不安啊!戚美人开始施压了。
没问题,记住了。事实证明,戚美人的浑身解数还未使全,刘邦就缴械投降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不,说机会机会就来了。第一次亲征匈奴很失败很受伤的刘邦回到洛阳,屁股还没坐稳,他的胞兄刘仲就衣冠不整地闯进来,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匈奴人已打到他的代地来了。
刘邦正一肚子火气没处发,见刘仲这样狼狈的样子,他也不顾兄弟之情了,当即就罢免了他的代王职位,改立他为合……
阅读全文
2018-10-20 12:26:34
摘要:1、空城:凡项氏全族免罪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童叟皆知。大概意思就是马谡大意丢失街亭后,诸葛亮身边的兵力少,而且想安全撤退已经来不及了,不得已只好玩起了空城计。他打开城门,自己坐在城上自弹自乐,而司马懿恐有埋伏,慌忙撤兵,使得诸葛亮的处境转危为安。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凡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也可以找到。咱们先来说说这个空城计。项羽死后,刘邦乘胜挥师向楚各城邑进军。失去了主心骨的楚军纷纷向汉王投降。
然而还有一个城镇鲁城不愿向汉军投降。
刘邦此时顺风又顺水,这天下大局已定,一听还有不服自己的,于是他亲自带兵到鲁城城下来,准备大开杀戒来个屠城。哪知刘邦的大军一到达鲁城时,但见鲁城城门敞开着,城前只有几个打扫卫生的士兵,城上空空如也几乎见不到一个守兵。鲁王还亲自坐在城头弹琴
事实证明,空城计的威力就是大,这次刘邦也被鲁王吓走了。
面对鲁王的负隅顽抗。张良说话了,他们之所以还犹豫不决,那是等着大王您拿一样东西给他们看啊。
刘邦问:什么东西?
张良答:项羽的人头。
刘邦恍然大悟:是啊,鲁人对项王的感情太深了,在他们心里肯定一直都不相信天神一般的项王会死去,现在只有拿着项王的人头给他们看,才可以绝了他们的心,令他们乖乖地出城投降。
随后刘邦派两个汉兵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挂着一颗血肉模糊的人头,在城下转了一圈。鲁王和楚军们见了项羽的人头后,无限悲伤阵阵来,无尽泪水滚滚落。
刹那间,他们思想上的依靠土崩瓦解。
这时刘邦就站在城下发话了:只要你们投降了,不但可以免除死罪,而且我还会厚葬项王的。
本来鲁城的楚军誓与城池共存亡的,但厚葬项王四个大字打动了他们的心,于是他们打开了城门。刘邦进城之后,实现了他的诺言,厚葬项羽。
出殡这一天,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刘邦在装着项羽尸首的棺木下葬前,面呈悲色地宣读了祭文。摘录一段如下:
追思怀王在日,我与你结拜为兄弟,虽无血肉之亲,却也同战秦人,共过生死。且大王拘太公不杀,虏吕后不犯,供养军中,整整三年,此番盛情,动人心扉。如大王地下有知,也能领悟我一番祭奠之意
他的长篇悼词念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等他念完了,众人还来不及舒一口气,老天似乎也被感动了,倾盆大雨随即落了下来。刘邦这下动了真感情,真实地流了回眼泪。为此他下了一道诏令,凡项氏全族一律免罪。
这里还要提一下项伯,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在项羽大败……
阅读全文
2018-10-14 18:12:06
摘要:21、彭越:堪比泥鳅还要滑
彭越这个人前面虽然已经提过,他既然是张良三步走计划的第二步计划要搞定的人物,自然不是简单的人物。
先来简单地概括一下彭越这个人。彭越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曾作为渔夫在巨野的沼泽里打鱼为生。后来见打鱼的生意实在难做,便借着打鱼的幌子,做起了打家劫舍的强盗勾当。杀人放火、奸杀淫乱无所不干。他因作风硬,下手狠,本事高,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再后来全国上下处于一片革命春风中,他也顺应形势的需要参加了革命,只不过他打上了革命的幌子,依旧守在他的地盘上,哪里也不去,别人也休想来找他的麻烦,否则就有好颜色看。
说白了他就是巨野一带的土霸王。
还好,这种逍遥的霸王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齐国的大将田荣对项羽在英雄大会分封的事不满(他没有被封为王),起兵反对项王。彭越也许是土霸王当久了,觉得很不过瘾,就忍不住出山了。
田荣见他是一个人才,便对他委以重任。彭越也知恩图报,帮田荣立下了不少战功。
后来,项王来齐地剿匪,田荣死于非命。彭越正走投无路时,接到了刘邦抛来的橄榄枝。就这样,一个有情一个有义,两人玉手一牵确定了君臣关系。因此,在项羽使劲攻荥阳时,作为真心归降刘邦的彭越来说,他也没闲着,充分发挥了流氓草寇的光荣作风,在外围跟项羽打起了游击,今天偷你的粮食,明天打劫你的军饷,后来拔你的营寨。总之让你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安。只是当时项羽全力对付刘邦,哪里有时间来和他计较呢!这让彭越的胆子越来越大,听说项羽被刘邦骗到宛城去了,他乘此机会来了个大动作,一举拿下了下坯。
项羽这下不干了,他掉转兵马又来攻打彭越。
彭越算是摸到了老虎屁股了,他手下就那么点人,怎么敢跟项羽硬碰硬呢?
打不起躲不起么?彭越充分发挥了他游击战术的风格,跟项羽玩起了捉迷藏。今天躲到这里,明天躲到那里,反正越是深山老林他就越喜欢钻,据说从此他的绰号由拼命三郎变成了钻山豹。项羽正在气头上,开始还不惜一切代价去追,但追了一阵才悲哀地发现,这样追下去的结果只有一种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样折腾来折腾去,项羽在不知不觉中已错过了楚汉之争的优势期,从此以后他由主动开始变为被动了。他现在只凭着自己亲手操作的这辆不断奔跑的马车在前进,哪一天这辆马车耗尽了最后一点力量,那么也就是一个时代终止的时候到了。可惜这一点当时项羽并没有察觉出来。
倒是钟离昧有点醒悟,他对项羽说道:跟彭越捉迷藏咱玩不起啊。一寸光阴一……
阅读全文
2018-10-13 15:37:05
摘要:11、陈平:带刘邦速去彭城
司马卬投降还牵扯到了一个人,一个在楚汉之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平。
陈平:男,汉族,阳武县(今河南省境内)人。绰号:采花大盗。为什么叫他采花大盗呢?因为他跟自己的嫂子有些故事。
这里就不谈陈平与其嫂子勾搭一事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了天下众英雄一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这时,陈平顺应形势,也参加了革命。
陈平选择的第一位主子是陈胜亲自委任的魏地之王魏咎。魏王见他谈吐不凡又相貌堂堂,便给了他一个官职:太仆(掌管王车乘事务的官员)。
没想到陈平成了魏王身边的大红人后,便有人嫉妒起来,一些小人无孔不入地向魏王进谗言,说陈平脑后反骨之类的话。陈平知道魏地不能再留了,于是卷起铺盖被褥转投项羽去了。
那时的项羽已打败秦朝章邯的不败之师,正威不可当地向关中进军。而陈平却兢兢业业,几乎每战都小有建树,留给了项羽不错的印象。
不久,项羽打败秦军,又将刘邦赶出关中,便召开了英雄大会对各大功臣进行了分封。项羽在分封时,不公平之处甚多(很多王造反便是很好的证明),唯独对陈平给予了过高的封赏。当时陈平虽然还没有达到封王封侯的级别,但被项羽破格封为卿。
对于出道较晚、略有点微不足道的功绩的他来说,这个封号已经让很多人侧目了。按理说陈平知恩图报,自然会对项王忠心耿耿肝脑涂地了。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这里不得不又提一下殷王司马卬。
原来司马卬也是对项王的分封不满的人之一,他认为以他的功劳被封个小小的殷王太大材小用了,而且项王的刚愎自用和傲慢自大也是他无法容忍的。因此,就在刘邦暗取陈仓进军三秦时,他曾一时心血来潮,也准备策划谋反。
项羽闻得风声,就派陈平带兵前去剿匪。陈平也不负项王重望,带兵到了朝歌,没有摆开架势打仗,而是直接和殷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当时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殷王翻然醒悟,立马绝了反叛之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汉军压境时,他虽然顽强抗敌,但却中了韩信的雕虫小技,被樊哙抓住后,不得不投降刘邦了。
他投降事小,可就苦了陈平了。试想,当初司马卬造反的事是陈平来搞定的。项羽一贯作风是拳头底下出政权,主张是武力解决殷王的事。而陈平当时根据形势的需要,选择了智取的方式,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事情摆平了。原本摆平了事,现在突然又生出变数来,项羽可不是好糊弄的。
我一定要把陈平的头拧下来当球踢。听说司马卬投降汉军后,多疑的项羽自然怒不可遏。
陈平凭……
阅读全文
2018-10-07 16:20:19
摘要:1、坑杀:这次主角是项羽
前面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丹未果后,迁怒于所有的儒生,先后两次坑杀了数千名儒生。焚书坑儒事件惊动了世人,秦始皇的罪名从此又多了一项。
当然,集体坑杀活人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白起就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坑杀了赵兵四十万。然而,项羽似乎也不甘落后,把目标瞄准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多万秦军身上。
章邯当年东奔西荡,四处镇压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事实证明他率领的是一支铁打的王牌之师。军中的士兵多半是长年在骊山服役的囚人,长期的压迫和超负荷的劳动,练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磨炼了他们的坚韧毅力,从而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战斗力。当他们从暗无天日的地底下释放出来时,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会在战场上拼到底。比起痛不欲生的服役,打仗算是轻松活了。有衣穿有饭吃还有军饷发(父母妻儿至少可以有保障了),如果表现得好的话,还可以升官发财。于是,他们就像一群高速奔跑永远不知疲倦的魔鬼,每一战拼尽全力,每一战奋不顾身,每一战都舍我其谁,也因此每一战都战无不胜。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章邯也没有亏待他们,把获胜的战利品毫无保留地都拿出来分给了他们。宁愿自己没有衣穿,也要先给士兵们穿;宁愿自己没有饭吃,也要先给士兵们吃。这是一个多么体恤士兵的将军啊,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将军啊。将军这么爱护士兵,那么士兵同样也敬重将军了。人就是这样,你给予了别人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回报。所以,章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降项羽后,士兵们都选择了跟他不离不弃。
话题再回到项羽身上来,按理说项羽自己有军队大约二十万,再加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他的军队已有四十来万了,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敌的数据了。
在项羽的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革命士兵跷起二郎腿,对一个降兵说,给老子来捶捶背揉揉肩,给老子洗脚。呼来唤去,就好比他们的佣人一样,降兵们自然不服了。长此以往,矛盾就此激化升级,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在军中传播:投降的秦军想造反。
项羽一听不干了:想造反,那还得了?他说完这句话,向身边的英布和蒲将军使了一个眼色。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杀气腾腾的眼神,二十多万降军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僵尸。
第二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仅存的将领闻讯捶胸顿足泪如雨下。也许是受这件事的影响,章邯从此不复当年的神勇。司马欣和董翳也再也没干出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也许在二十多万秦军被坑杀的同时,他……
阅读全文
2018-10-06 11:03:29
摘要:11、楚兴:项梁屡屡破章邯
在各路反秦武装当中,发展得最为神速的是项梁。
这哥们儿性格剽悍,但这段时期以来做事极为稳重。
这时那个英布在跟秦兵打了一仗取得胜利之后,带着自己的部队前来。这哥们儿虽然是劳改犯出身,也知道自己这个样子想当老大是不可能的。他觉得还是项梁牛,于是跟另一个哥们儿蒲将军一起,把手下的武装力量全打包给了项梁。
项梁一下就有了七万人,驻扎在下邳。项家的底子就这样打下来了。
这时,章邯的大军已经开到栗地。
项梁这时对章邯并不怎么重视,只是派了朱鸡石、馀樊君两人带着部队过去与章邯对垒。这两个家伙根本不是章邯的对手,只打了一场,馀樊君就死掉了,朱鸡石败回胡陵。
项梁很愤怒,把朱同志砍了。
项梁跟秦军接触的第一仗,就被打了一顿,心里很不服气。他知道,他必须取得击败秦军的一次战斗,否则,他在诸侯面前,同样没有面子。于是,他拿出他的杀手锏。
项羽就这样第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前台进行表演。
项梁、项羽去攻打襄城。
哪知,襄城同样很坚固,项羽打了多日,费尽力气,这才拿下。项羽大怒之下,本性发作,下令把襄城军民都集中起来,坑之,向白起好好地学习了一把,也把自己的性格展现了一回。
项梁看到项羽拿下襄城,算是赢了秦兵一把,虽然那个坑之有点残暴,但也不管了。
此时,项梁经过多次的打探,知道陈胜确实死了,便决定召开一个大会来讨论,让谁来当楚国的老大?
于是,另一个牛人也出场。
这个牛人你也认识。他就是范增老人家。这时,他已经七十岁了。现在的人到了这个岁数,连国家领导人都退休了,可范大爷却才出来闯荡江湖。真是有志不在年少啊。
他对项梁说,陈胜不失败是没有道理的。本来六国灭亡,只有楚国是没有罪过的。以前楚怀王被张仪骗入秦国被杀,现在楚国广大人民群众都还很同情他。陈胜反秦,不拥立楚王后代,却自己当了楚王。他不死才是怪事啊。现在老大在江东起事,大家都过来投奔你,因为你是项家的后代。大家都相信你能立楚王的后代啊。
项梁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人到处寻找楚王室的后代。最后找到一个叫芈心的孩子。这孩子现在的职业是放羊,据说这个放羊娃是楚怀王的孙子。反正当时没有DNA测试,说你是怀王的孙子,你就是楚怀王的孙子而不是别人的孙子。
项梁把这个放羊娃带回来,让他脱掉放羊娃的衣服,穿上楚王的袍子,就成了新一代的楚王。然后让陈婴当了上柱国,项梁封自己为武信君。
张良这时仍然抱着复国的幻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