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汉朝那些事儿》——光武中兴1

2018-12-09 18:58:43

摘要:1、迁都:金蝉脱壳去河北 长安城破,最大的受益者是王宪。因为他手中此时拥有两样东西:王莽的人头和传国玉玺。 王莽被砍成十八块,其中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头颅,他的头颅砍下的,在自相残杀中,校尉公宾就成了头颅的拥有者。 亲眼目睹大家为争夺这颗血淋淋的头颅你死我活的样子,公宾心里也很害怕,他知道此时手里捧着的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头颅,但也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 思来想去,公宾还是把王莽的人头献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宪。与此同时,传国玉玺也被同时献到了王宪面前,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此时,王宪却是两者都拥有。都说人失落的时候容易感伤,而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这话一点不假,原本只是小小偏将的王宪一夜之间拥有这至高无上的东西,马上就自封为汉大将军,并且以皇帝自居起来。住王莽的东宫,乘王莽的车马,穿王莽的龙袍,睡王莽的女人。王宪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然而,他不会料到,这样逍遥快活的生活只有三天,三天后,他便赴王莽的后尘去阎王那儿报到了。 九月六日,李松、邓晔、赵萌、申屠建等将领先后率众赶到。以皇帝自居的王宪哪里把他们放在眼里,左一句朕,右一句孤,大有唯他独尊之意。李松等人正恼王宪先入长安城,抢走了功劳,此时借机一起发难,宣布王宪十大恶行,便把王宪送上了断头台。可怜的王宪当真是皇帝宝座死,做鬼也风流。 杀死了王宪,李松等人都不敢再乱造次,很快达成共识:把王莽的人头连同传国玉玺一同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宛城。更始皇帝刘玄手捧传国玉玺亲了又亲,感叹道: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随即刘玄抚摸着王莽的人头,赞叹道:好一颗头颅啊, 可惜啊可惜!如果你不篡位,也能成为像霍光一样千古垂名的人啊。刘玄的感叹刚说完,旁边的宠姬韩夫人就笑着回了一句:王莽要是不这样胡来,陛下怎么能成为天子呢? 这话说到点子上去了,刘玄闻言大笑不已。笑够了,他还觉得不过瘾,便将王莽的人头挂在街头闹市,供百姓唾骂声讨。老百姓也很配合,纷纷拿起石头把王莽的人头当靶子打,更有甚者还把王莽早已腐烂的舌头割下来吃。 此时的刘玄像时来运转一般,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归纳起来有四:一是汉军攻下由新朝太师王匡、国将哀章镇守的洛阳;二是汉军攻下新朝最后把守的扬州城,这也意味着王莽最后一点残余势力也烟消云散了;三是汉军攻下在汝南称帝的刘望;四是以实力派著称的赤眉接受了刘……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王莽篡政4

2018-12-08 12:54:12

摘要:31、逼宫:刘玄登更始皇帝 其实刘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归纳起来有三高: 一是威望高。刘早年疏才仗义,广结门客,他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朋友饿肚子,这种豪爽的性格和厚道的处世风格,为他赢得了不少人脉。起义后,因为领兵有方,特别是最后两仗的大捷,使他的名声得到了远播。据说夜里啼哭的小孩,提起他的大名,哭声便会戛然而止。 二是眼光高。虽然他很早以前就想革命了,但他见时机未成熟,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避免了盲目革命而遭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而革命后,他又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和绿林军中的新市军和平林军联合。在遭受挫折时,他又以低姿态去请江下军的支援。避免了革命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从而走出困境。 三是人品高。无论男女老幼,他一视同仁,照顾有加,在行军过程,又奖罚分明,做到了与大家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个人品很好的领袖。 总之,他的三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因此,他在汉军的名声是最好的,也是最高的,再加上汉室宗亲的关系,他没有理由不成为皇帝的热门人选。 但世上的事并没有这么简单。绿林军将领因为打着心里的小九九,在选立皇帝上,力推的是刘玄。 这个时候的汉军中,绿林军拥有新市军、平林军和下江军三支部队,而宗室子弟只有一支部队,那就是柱天都部队。因此,客观上来说,宗室子弟和绿林军军事力量对比是1∶3,宗室子弟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绿林军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立刘玄为皇帝,反对的典型代表就是下江军中的头领王常。他被刘秀成功拉下水后,在战场上又见识到了刘的雄才大略,对刘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在立新皇帝的关键时刻,他来了个胳膊肘往外拐,反对平庸的刘玄,支持豪气的刘。 这样一来,拥立派便变成了2∶2。看似难分伯仲,可问题还是没有这么简单,王常支持刘。但并不代表下江军都支持刘,相反,除了王常,下江军的其他将领几乎都是清一色支持刘玄。原因很简单:本是同根(绿林)生,相煎别太急。这样一来胜负的天平马上就发生了转变,刘玄优势,刘劣势。 更重要的是,绿林军为了确保立刘玄万无一失,还进行了暗箱操作不用PK了,直接把刘玄推上皇位再说。当然,司法程序免了,但过场还是要的。那厢人家刘正在攻打宛城,他们却躲在舂陵筹备立皇帝的事,眼看万事俱备,只差通报刘了。于是,他们派人去前线催刘回舂陵。第一次接到书信时,刘头摇得像拨浪鼓,语气坚定地回道……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王莽篡政3

2018-12-02 12:02:49

摘要:21、运筹:决战于千里之外 刘秀回到了老家舂陵,表现出了太学府出来的学生特有的气质,一个字乖。他没有去投简历、去县城拉关系、走后台,以图在县城当个什么公务员之类的,而是在吃了家里人精心为他准备好的接风宴后,从屋角扛起一把锄头就朝屋后的农田地里走。 秀儿,你这是干吗?众人异口同声惊问道。 干活啊。刘秀说完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众人面面相觑,足足一盏茶的时间,沉默无语,良久才听见噼里啪啦之声响此起彼伏,地上跌落眼镜无数。 读了三年的太学,刘家人原本以为刘秀可以鲤鱼跳龙门了,远的不说,找份工作,为家里减减负担也行,然而,他前脚刚回到家,后脚就直奔农田里去了,农活那是庄稼人的事,他一介高才生,如此不诸世道,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那么刘秀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他大哥刘为此专门找他聊过。刘站在田边,静静地看着在地里忙碌的刘秀,心里既惊奇又纳闷,他不明白的是,刘秀为什么能把书生和农民的角色转化得这么快、这么好,宁肯干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活儿,情愿让风尘刻画他的模样 良久,刘秀抬起头才看见大哥,准备丢下手中的农活,刘忙示意他不要乱动。然后,他突然亮开粗犷的大嗓子就唱起来,歌词大意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得还是那么丁点亮。 哦,哦,只有那篱笆墙影子 刘秀静静地听着,良久,才幽幽地吐出几个字:哥,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吧。 刘闻言不再唱歌,也不说话,而是开始脱鞋和袜子。 别,哥别下来。刘秀想要阻拦,可哪里来得及,刘已下了田,接着便大干特干起来。任凭刘秀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 最后没辙了,刘秀抱着刘泣道:哥,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我只想问你三句话。刘长叹一声道。 哥哥请讲。对于此时的刘秀来说,只要哥不沉默,就是三万句话他也愿意听。 你真的喜欢这庄稼之事? 刘秀点了点头,说道:当农夫,无拘无束,逍遥自在;饮山泉,纯天然之水,健康长寿哦。 你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这个? 刘秀点了点头,说道:无欲则刚,知足常乐。 你你的愿望就是务点农活啊。刘气得青筋暴鼓,喝道:你根本不配做刘氏子孙。 人各有所志,有些人追逐金钱名利,有些人追求自由,有些人追求心灵的平静,有些人追求人类本能的欲望满足,有些人刘秀定定地看着刘,喃喃地道:我觉得无论人的生活状态怎样,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自己活的人,一种就是为别人活的人。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却……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王莽篡政2

2018-12-01 13:35:21

摘要:11、隐忍:刘氏江山我全要 第一次作秀取得圆满的成功后,王莽再接再厉,马上又弄了一个作秀表演。这回还是从动物身上打主意,没有再弄鸡,而是弄了一头牛,不是普通的牛犀牛。 元始二年(公元2年)二月,黄支国入朝献犀牛。庞然大物犀牛的到来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惊。一来在当时犀牛是绝对的珍稀动物,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二来黄支国从来没有到汉朝来上过贡。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更令人震惊的是,此时朝廷接到越巂郡的官员报告说,在江中发现有黄龙出没。 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方式,王莽该做的都做了,现在就剩下七小虎来圆场了。于是乎,太师孔光联合七小虎发表了这样的联合声明:犀牛和黄龙这两件可遇不可求的祥瑞,说明大司马的功德已非周公可以相比了,现在应该举行超级宗庙祭祀,把这样的好消息告慰九泉之下的皇室列祖列宗。 应该说这样的联合声明极富号召力,按孔光的想法应该会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然而,他这次又太过一相情愿了。他们的联合声明刚出炉,就遭到当头一棒。 使闷棒的人是大司农(财政部长)孙宝,他说:昔日周成王的时候,周公和召公都是大圣大贤的两个人。他们之间都时常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可如今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异口同声,难道我们都超过了昔日的圣贤了吗? 孙宝的话像一颗炸弹,炸得朝中大臣们发出惊恐的骚动。这样一位有胆有识敢于弹劾和揭露不公之事的人,此时自然不顾王莽的势力已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二话不说,就是老调重弹反对。 这个关键时刻,甄邯出来打圆场,说此事以后再议,于是众人都找到了台阶可下,而上疏一事就这样搁置起来了。 顶撞了王莽,孙宝犯的不是罪,是忌讳。王莽自然不会放过他,他向七小虎使了个眼色,七小虎都暗自点头,该是去努力寻找孙宝把柄的时候了。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不久,七小虎苦苦寻找的机会就来了。话说孙宝本着仁孝之心,派人回老家迎接老母到京城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不巧的是老母当时正好得病,不能远行。于是,孙宝把老母留在他弟弟家中养病,先把他的妻儿接到了长安来。 面对妻儿的到来,孙宝很高兴,然而他的喜悦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泼得无影无踪。弹劾他的人是大司徒司直陈崇,幕后的指使可想而知了。弹劾的内容是:宠妻忘母,不守孝道。 王莽拿着弹劾书直接交给王太后,叫她老人家来定夺。这些小事平时都是王莽来处理,王太后好久都不曾插手了。她看了一眼弹劾的内容,便给王莽作出指示:你看着办就行了。 然而,平……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王莽篡政1

2018-11-25 12:34:28

摘要:1、元帝:梦里寻她千百度 汉宣帝病逝后,太子刘奭继承皇位,是为汉元帝。这里,先来看一下汉元帝刘奭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奭 出生:元平六年(公元前75年) 母亲:许平君 绰号:五最先生 绰号五最解析如下: 最得意:以儒治国。 最失意:威权旁落。 最不幸:司马良娣早逝。 最痛心:昭君远嫁。 最擅长:柔仁好儒。 这里,首先我们还是来说汉元帝的五最之最不幸吧。 应该说汉元帝的出生还是很幸运的,他没有经过父亲汉宣帝那样的苦难,虽说出生的时候是地地道道的平农,但不到一岁的他随着父亲刘询的一步登天,而彻底改变了身份,由地地道道的农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皇子。命运就是这样,既公平又不公平。因为刘奭出生在农村,和以后汉宣帝的儿子出生在皇室这个温室里相比,他的劣势很明显,但正是这劣势却成了刘奭不可动摇的优势。 因为汉宣帝是从农村里出来的,所以对那段峥嵘岁月还是颇为看重的。刘奭是汉宣帝和结发妻子许平君的爱情结晶,再加上刘奭拥有长子这个优势,尽管后来汉宣帝宠爱类己的儿子刘钦,但因为刘奭拥有两大不可动摇的优势,所以他最终没有废长立幼。 单从这一点来看,刘奭幸运到了极点,然而,人不可能一点儿挫折都没有,他的人是幸运的,但爱情却是不幸的。 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原来刘奭最宠爱的妃子姓司马,号称司马良娣(良娣,皇太子妾称号,太子妾中品级较高者,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这位司马良娣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总之,在刘奭眼里怎么看怎么舒服,什么都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奭把这位美人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在刘奭要把她由偏房(良娣)转为正室(太子妃)时,司马良娣先是偶染风寒,接着身体有恙,紧接着卧床不起,再接着病入膏肓眼看自己最爱的女人突然间就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了,刘奭在大骂御医无用之时,更多的是伤心和自责,嘴里左一句都是我对你照顾不够,右一句都是我对你不够好之类的话,大有把所有罪过都自己扛之意。 眼看这样下去,刘奭没完没了,司马良娣有话要说了。她的话用书面用语来说就是:临终遗言。 我的死,不是太子您对我照顾不够,也不是您对我不够好,更不是我的天命该如此,而是司马良娣就在归去来兮这个节骨眼上还不忘打哑谜,引得刘奭屏住呼吸,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我是被其他姬妾诅咒而死的。司马良娣说完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就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司马良娣死得不明不白,死得凄凄惨惨,死得悲壮……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昭宣中兴2

2018-11-24 10:43:30

摘要:11、野心:纸是包不住火的 乌孙的问题告一段落后,朝中的事又由大将军霍光来分担。按理说汉宣帝当真可以过神仙生活了,然而,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堂堂一国之君,汉宣帝是个雄心壮志的人,他不像汉昭帝那样懦弱,一直乖乖地做个名不副实的傀儡皇帝。然而,问题是他之所以能当皇帝是靠霍光一手捧上来的,而且作为汉武帝的首辅大臣,朝中的实权已多年垄断在他手上,想从他手上生生地把权力夺回来,只怕比登天还难。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宣帝采取了和他前任昌邑王刘贺截然不同的措施,四个字:戒急用忍(戒除急躁,施用忍耐)。他把朝中的权正大光明交给霍光,表示自己甘当霍光身后的绿叶,等待时机再夺回大权。 然而,这个办法虽然稳住了霍光,却稳不住霍显。 霍显原本是霍光元配东闾夫人的贴身丫头,属于典型的奴仆阶层。东闾夫人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门当户对地嫁给上官安为妻,他们两个的爱情结晶上官公主又嫁给了汉昭帝刘弗陵。霍显不但是个漂亮的花瓶,而且是个聪明的黄蓉,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之举,为此,霍光对她也另眼相看,还顺理成章地把她纳做小老婆。后来,东闾夫人病逝后,霍光二话不说,直接把霍显擢升为正妻。 种种迹象表明,霍显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事实证明,她能把霍光整得服服帖帖,自然有她的才能和本事。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汉宣帝一意孤行地以寻剑诏的名义把许平君立为皇后后,她牙齿恨得痒痒地说:我的女儿既聪明又漂亮,尊贵无比,皇上怎么能立那个乡巴佬许平君为皇后呢? 杀死许平君,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推上皇后的宝座。霍显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是个实干家,不但做了,而且还做得很坚决,坚决到没有一点儿回旋的余地。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正月,许皇后怀孕期满,即将分娩。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感到身体不舒服。爱妻心切的汉宣帝二话不说,马上把各地名医请来诊治,再召请一些女医生当护理。汉宣帝不会料到就是这一纸诏书,竟然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诏刚下,就有一位名叫淳于衍的女医生前来应聘。她来势不凡,打出的口号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许皇后一看架势不错,问了一些医学方面的问题。这个淳于衍竟然对答如流,许皇后很是满意。再问来历,原来这淳于衍是皇宫警卫(掖廷户卫)淳于赏先生的妻子。文学水平过硬,政治背景也过硬,许皇后马上作出如下批示:留下试用,试用期满便转为正式工。 淳于衍果然不是一般人,她不但精通医理,而且做事一丝不……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昭宣中兴1

2018-11-18 19:37:08

摘要:1、造反:汉武帝料事如神 汉武帝在临终前选择刘弗陵为继承人,两大烦恼并非没有道理。 为预防钩弋夫人在他死后不安分,避免吕后第二的局面出现,他选择了忍痛割爱,从小事着手,然后硬是活生生地把钩弋夫人逼上了绝路。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的心在剧痛之余才稍感到宽心。然而刘弗陵太年轻的问题却更是一个难剃头。 最后,思来想去,汉武帝想到了托孤。也正是因为这样,以霍光为首,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组成的托孤五人组浮出水面。而霍光果然不负汉武帝重托,汉武帝前脚一走,他便以首辅大臣的资格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也使刘弗陵得以正常继承皇位和国家得以继续稳定下来。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霍光想把各种不利因素消灭于无形中,但汉武帝的担忧还是应验了。那就是立了刘弗陵后,他的另两个儿子刘旦和刘胥不肯善罢甘休。 事实上,汉武帝死后,燕王刘旦果然不服气。心想,原本自己才是真正具有继承权的人,汉武帝这般废长立幼为哪般。 于是,就在举国悲哀、万民齐痛时,刘旦却显得很另类,他不喜不悲,不乐不嗔,面无表情地称自己病了,病了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去长安披麻戴孝。当然,他没有去,但接到新皇帝即位后赐给各国诸侯王玺书后,他总得有所表示了。别人一般是回一封书信,一方面表示对老皇帝的无限缅怀,另一方面表示对新皇帝的无限景仰。总之,书中可极尽拍马屁之神功。但刘旦却和别人的做法不一样,他没有选择回书信,而是派了两个心腹之人寿西、孙纵以治丧为名,到长安去悼唁,名为悼唁实为侦探。 寿西和孙纵呼啦啦地去了,又呼啦啦地回来了。把众将军共立少子为帝的事原原本本地进行了汇报。最后刘旦问他们看到了汉武帝的遗诏了没有?两人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表示说不但遗诏没看见,就连鄂邑公主的影子也没有见着,事情恐怕有点儿怪啊。 好,有了这两点似是而非的消息就足矣,就可以大做文章了。于是,刘旦马上来了个投石问路,派中大夫到长安去上疏称颂先皇盛德,请求在天下郡国为先皇立庙祭祀。 实权在握的大将军霍光见到燕王的上疏后,第一反应,惊,第二反应,喜。心道:都说刘旦这位王爷很难伺候,不想还是挺有孝心的嘛,这真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于是,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褒赐燕王钱三千万,增加封地万三千户。 你这般假惺惺地想立什么庙,无非就是想乘机捞点油水钱嘛,这有何难,我直接拨给你就是。按理说,得到实惠的刘旦应该很高兴很知足才是,不料,面对霍光送来的嗟来……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汉武大帝4

2018-11-17 11:44:41

摘要:31、忽悠:将求仙进行到底 汉武帝对外,迷恋武力,厉兵秣马,四海臣服。讲完了外事,现在到了该说点汉武帝私事的时候了。 汉武帝少年时最大的爱好是狩猎。殊不知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那就是信仰鬼神。汉武帝之所以崇拜鬼神,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少君。 皇帝看重的人,自然有他的非凡之处。先看看李少君的个人简历就可以知道他果然是非凡之人。李少君,生平不详,年龄不详,父母不详,家事不详,唯一详细的就是绰号叫侍奉王爷。 之所以叫侍奉王爷,是因为他吹遍天下无敌手,满天都是牛在飞。自称拥有长生不老之秘方。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说得神乎其神,人家就越是对你景仰和追崇。 汉武帝对这位仙风道骨的活神仙很是景仰,为了试试看他的能量,他在宫中找了件旧铜器,然后问他铜器的来龙去脉。李少君虽然不是活神仙,但头脑转得一点也不比别人慢,他知道什么事说得越神乎其神就越好,于是,想也不想便接口道:这乃是齐桓公当年陈列于柏寝台那件铜器。 只一句,就把汉武帝的气势唬住了,心想,这铜器陈列于宫中多年,我都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只是胡诌了一个想为难为难李少君,却不想李少君竟答得如此畅快,看来这李少君果真非等闲之辈啊。 陛下知道黄帝是怎样成仙的吗?李少君问。汉武帝摇了摇头。 李少君接下来开始他的神奇演说了,他说黄帝成仙是这样炼成的:祭祀灶君,可以驱使鬼神;驱使鬼神,可以得到丹砂;烧炼丹砂,可以化成黄金;使用黄金器皿,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可以上蓬莱;上了蓬莱,可以见到神仙;见到神仙,可以去泰山封禅;泰山封禅后,就能长生不老。 应该说李少君的话很是精妙,以至于汉武帝听后也是大为赞赏,同时也悠然神往。 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他发出了第一问:不知道海上神仙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李少君心道:这个问题就好比我想问你的一样,皇帝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嘴里却装腔作势地道:神仙自有神仙的生活,一句话乐逍遥。不说别的,单是他们吃的就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当年我在海上遨游时,见过古代神仙安期生,他给了我一个大红枣,那大红枣除了红彤彤的之外,还一个特点就是大,有甜瓜那么大,我吃了好几年都没有吃完哩。 面对李少君的忽悠,汉武帝发出了第二问:如果我想见一见这位千岁神仙安期生该怎么办呢? 李少君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李少君越是说得神乎其神,汉武帝就越是神往。于是他决定学习长……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汉武大帝3

2018-11-11 16:41:34

摘要:​​​​​​​21、唐蒙:竹多同夜郎自大 南越一直是个难剃头,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和大汉的关系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越一会儿宣布回归汉朝的怀抱,一会儿又宣布独立,总之和汉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没有少花费精力来处理南越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希望南越归附汉朝。 尽管南越极不安分,但面对汉使唐蒙的到来还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当然南越王只停留在扯家长上,绝口不谈国事,而且还在吃的方面下工夫,希望通过美食来堵住唐蒙的嘴巴。事实证明,在美酒佳肴的刺激下,唐蒙的话语却更多起来,他还吃到了一种从没吃过的水果。这种水果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吃下去更香,总之,入口生津,沁人肺腑。 唐蒙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无啊。 官员回道:此物天上地下都没有,只有夜郎有。 回到长安后,唐蒙交给汉武帝不是什么报告之类的文件,而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汉武帝不明所以然,只是怔怔看着唐蒙,显然是在期待他的下文。 南越是个难剃头,非人力可以说服,要平定南越,非武力不可。唐蒙淡淡地道。 搞不定南越,你带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回来干什么?汉武帝怒道。 面对汉武帝的发飙,唐蒙没有慌张,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打开小木匣,然后,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串枸酱,喃喃地道:臣这一次虽然无功而返,却有意外的发现。枸酱是稀世之果,产于夜郎,却能流通到南越,说明夜郎和南越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沿着夜郎的枸酱运往南越的路线,出奇兵智取南越啊。 然后,他说出了早已策划好的预谋:要想武力解决南越,必须要经过长沙成豫章(今江西的南昌)。这里的条条大路虽然通水路,但条条水路却是十八弯,浅滩暗礁多如牛毛,在这里行船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会弄得船毁人亡。如果绕道西南地区的夜郎国,一来可以借夜郎国的十万精兵共同抗敌,二来可以从牂牁江顺流而下,直捣南越的寻峡,然后经石门直抵南越的城都番禺。如此一来,搞定南越将是易如反掌。 汉武帝被唐蒙精辟的分析折服了, 马上就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乎,唐蒙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几千人马,带足了干粮,从汉朝的西南边境巴郡的笮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开始了体验原始森林之旅。 这样的冒险之行虽然刺激,但是个中的艰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唐蒙经过了大大小小不下八十一道磨难后,终于到达了夜郎。 夜郎王竹多同坐拥一方,哪里知道……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汉武大帝2

2018-11-10 14:10:11

摘要:11、人才:几多欢喜几多愁 话说汉武帝自从派出卫青和李沮,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功收复了离开祖国怀抱久达八十多年的河套地区后,这是汉武帝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胜利的背后却是匈奴军臣单于的黯然神伤,对于这个一直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的他来说,这次的失利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就像武侠中那独孤求败的侠客一样,在风光时,他也许心中期待有一个强大对手的出现,希望自己能求败一次;然而,当真正败了,而且是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时,他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原来求败和求胜的滋味都不好受,只在一字之间,却代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痛苦、伤心、凄凉、失落、无助军臣单于默默品尝这失败所带来的苦果,三分心痛、三分心泪、三分心碎,剩下的一分雄心却早已死了。于是他在彷徨中挣扎、在挣扎中落寞、在落寞中沉沦、在沉沦中消逝。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军臣单于在帐中来了个寒逝,寒逝前他挥手做了离别前的宣言,别了肆意侵略无孔不入的寒风,别了西边的云彩,别了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单于这个宝座和称号,带走了壮志未酬的遗憾,留下了一首寒风呼啸着的悲歌: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匈奴人的继承方式和汉朝的一模一样,先是父传子的传承原则,其次再考虑兄传弟。除非单于没有儿子,一般单于这个位置是轮不到弟弟来坐的。 因为有太子於单,军臣单于死后,他成了理所当然的正式继承人。按理说军臣单于的弟弟左右蠡王伊稚斜应该死了非分幻想之心,死心塌地地做朝中的首辅大臣才对,然而,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伊稚斜对单于这个位置虎视眈眈了N年,在侵略汉朝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亲信,扩充自己的军队。特别是河南一役,军臣死伤数万人,对匈奴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对伊稚斜来说却是好事,因为他的军队在围攻汉朝的渔阳和上谷,并没有一点儿损失,反而得到了一些战利品。 此消彼长,伊稚斜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军臣单于一死,他再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很识时务地选择了爆发,他发动兵变,赶走了正在举行登基仪式的太子於单,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单于。什么叫自立为王?我们从伊稚斜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太子於单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地位和权势,怎肯善罢甘休?于是和叔叔伊稚斜进行了几次群殴,结果姜还是老的辣,伊稚斜不但轻松化解了於单的攻势,反而进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