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ga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2020-01-12 18:20:16

摘要: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旗手 政治和经济永远是一个无法剥离的双胞胎,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和经济体制里面,经济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体制,一种是计划体制;在政治体制中又有两种,一种叫做民主体制,一种叫做专制体制。然后四个里面你可以进行搭配,构成了今天全球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比如说你把市场和民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今天所谓的欧美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你把市场和专制结合起来,那就是所谓的拉美模式。它的商业按市场规律来进行的,但是它的政治上是独裁政治,这就是所谓的拉美化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专制结合起来,就是苏联模式;如果你把计划和民主结合起来,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比如说新加坡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再比如说今天北欧的很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它就是计划和民主模式。 《通往奴役之路》和哈耶克是这个模型中市场民主派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过去10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旗手,他也是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二、《通往奴役之路》的创作背景 哈耶克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发动的,然后全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最终把希特勒干掉。那两个大国,一个叫做美国,一个叫苏联。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中拯救了世界,但是大家也知道,美国和苏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经济体制。美国代表的是市场民主体制,苏联代表的是计划和专制体制,但是当他们两个成为盟友,当他们共同拯救世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的那些精英分子,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想一个问题:我应该站在左边还是右边。 所以二战结束以后,有一些知识分子,英国的、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很长时间里面非常同情和认同苏联模式。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对苏联模式保持了绝对的警惕。 那么在思想界有两个人,一个叫做汉娜阿伦特,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集权主义。不是用专制主义,她讲,集权主义,就是,当统治者拥有社会资源,配置所有的权力后,她认为就形成集权,集权最终一定会干扰到人的自由。她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庸人之恶,就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这样的一个集权体制下,你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这种体制的一个帮凶,每一个人,哪怕是最平凡的人,哪怕你是个庸人,你也要警惕,你有没有成为集权主义的一个帮凶。 哈耶克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阿伦特是一个哲…… 阅读全文

《自由选择》米尔顿·弗里德曼

2019-11-30 11:48:57

摘要:一、经济学界的矮巨人 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发现在武林界有各种各样的门派,比如说少林派、武当派、青城派、峨眉派山头林立。那么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界里面,小山头最多,门阀最为严重的就是经济学界。 有人算了一下,经济学界居然有超过一千个大大小小的门派,比如说经济学里面有个古典经济学,然后有新古典经济学,再接着有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再接着还有新型新古典经济学等等等等。 为什么经济学就有那么多的门派呢? 说明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第二件事情,这个行当里面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济学界最大的山头叫做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的大本营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它的主要学术立场就是崇尚自由经济。它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因素,政府最好不要干预市场。 所以芝加哥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对立面。同时芝加哥学派非常注重对企业的研究,它认为企业的创新精神是市场活跃和经济进步唯一的动力。 芝加哥学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曾经诞生了七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所有学派中获得这个奖最多的门派。而这个门派的带头大哥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矮巨人。 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弗里德曼在很长时间里面是新闻周刊的撰稿者,也因此,他的名声超出了学术界,而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知道。 他最为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什么?是1975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新闻周刊专栏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任何商品都有一个价格,价格都是由劳动力成本、流通成本、税收成本以及企业家的对商品的出售预期所决定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任何一个商品,如果它的定价低于市场价格的话,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人对它做了补贴。这个补贴的角色有时候是政府,有时候是企业。 如果是政府提供的一个商品,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每个老百姓觉得说,好像我吃了一顿免费的午餐。政府补贴我,让我吃了顿免费的午餐。 但是弗里德曼告诉大家说,如果政府提供的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话,其实你没有吃免费的午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做了补贴,那么这个纳税人的钱是谁交的?兄弟,就是你交的。所以,你一方面好像吃到了一个免费的午餐,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每一个纳税人因此多交了税来完成了这个补贴。所以在弗里德曼看来,这种免费的午餐是全…… 阅读全文

《经济学》萨缪尔森

2019-10-04 23:09:46

摘要:一、神童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是33岁。 他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叫加里小镇。这个小镇在财经界是特别著名的,因为那个小镇上面加在一起十几万人口,但是,没想到出了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一个是萨缪尔森,还有一个叫斯蒂格利茨,所以那个镇上特别适合出经济学家。 现在有一句嘲笑人的话说,你是一个经济学家,你们全家都是经济学家。但是这句话放到萨缪尔森身上还真是合适的,因为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弟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妹妹居然也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还有一个侄子叫萨默斯,居然也是经济学家,曾经当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和美国财政部的部长。 二、萨缪尔森的两个理论创建 在萨缪尔森之前,在整个经济学词典中是没有一个词叫宏观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写完教材以后,大家说,原来有一个东西叫宏观经济学。 在这本教材中萨缪尔森开创了两个东西。 第一,因为我是写第一本给本科生看的教材的,所以我要重构经济学的学理体系。 萨缪尔森用七个单元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来学经济学理论。 这七个单元分别是:第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微观经济学;第三,要素市场;第四,应用微观经济学;第五,宏观经济学;第六,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和失业;第七,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 他的第二个贡献是什么?他让经济学变成了一个有门槛的、很复杂的一个学科体系,因为他把数学模型引进到了经济学的理论中。 三、萨缪尔森和肯尼迪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理论中有那么大的构建,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的国民经济治理中,他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新当选的总统叫肯尼迪。肯尼迪当选总统的时候,美国经济正陷入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另一个经济萧条时期。肯尼迪在当美国总统的第一次的国情咨文中说什么呢?说,我们今天的美国经济是令人不安的,我是在经历了七个月的衰退、三年半的萧条、七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九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所以,我今天日子非常难过,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共渡难关。 肯尼迪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就是萨缪尔森,所以他当总统的时候就去请教他的老师萨缪尔森,他说:你看我今天当总统了,对吧?我手上拿着一把烂牌,我怎么能够让陷入萧条的美国经济重新复苏呢? 萨缪尔森跟他讲说:你要减税。 肯尼迪就蒙掉了,说:老师,我们经济在萧条,财政收入在下降,政府都要破产了,你还叫我减税? …… 阅读全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2019-09-22 13:48:58

摘要:经济学的奠基有三个作品,简称三论,构成了基石般的存在。第一个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它发明了看不见的手;第二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它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提出了一个看得见的手;那么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他把供给和需求建立了一个二元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把亚当斯密所发现的看不见的手和马克思所发现的看得见的手进行了一次融合,所以到凯恩斯出现的时候,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就逐渐成熟了。 一、凯恩斯的背景 凯恩斯诞生的时候,工业革命已经进行100年了。经过100年的发展,欧洲作为全球地理政治上一个非常偏小的一个区域,变成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一个统治者。100年来,整个欧洲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革命的一个大规模的跃进时期。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很多的人文学家和政治家认为说:100年过去了,工业革命把旧世界全部推翻了,人类进入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一个黄金时期,好像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都已经被解决掉了。但是你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到凯恩斯去世的时候,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以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更不确定的时期。 凯恩斯的一生对他的祖国英国来讲更加是百感交集,当他诞生的时候,大不列颠帝国统治了印度,在全球有很多的殖民地,所以它有一个名词叫做日不落帝国,是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当他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英镑被美元替代,美利坚替代英国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的霸主。对英国来讲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转折时刻,凯恩斯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波动之中。他的所有的理论也是对这些所有变化所发生的一次理论和理性意义上的一个应对。 凯恩斯的这本《通论》发表在1936年,那是个什么时候呢? 在1929年的时候,从美国到欧洲发生了一个大萧条,在经济史上非常有名,叫1929大萧条。在192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从美国到欧洲经济陷入到了一个滞胀的一个状态,各个国家的失业率非常高。英国在1930年到1935年的六年时间里面,他的国民的失业率超过了20%。 所以在那个时候整个西方世界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认为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推导的资本主义覆灭的那个时刻好像已经到来了,洪水真的开始蔓延整个欧洲的世界。 这个时候凯恩斯发表了《通论…… 阅读全文

《资本论》热血青年马克思

2019-08-21 13:02:12

摘要: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过去200多年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不管你是喜欢马克思或者讨厌马克思。每年经常会有一些学术机构评选一件事情,比如说,过去1000年里面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或者过去300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马克思往往是第一名,要么就是前五名。 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绕开这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和他写的这些作品。 一、马克思主义 什么叫主义呢?主义就是它存在的一种先验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提供的一个终极的结论。 这样的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最早是从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真理以后慢慢成为了一种现代人的意识,所以跟主义相关的东西都带有强大的先验性。 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面对一个主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极大的一个警惕性,因为任何的主义的背后都有带有一种先验性存在,关键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思考这些先验性的东西,你对它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成为我们跟任何一个主义之间的一个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那一年是1848年,马克思三十岁。 二、剩余价值的发现 《资本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理论作品,或者说是一本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品,那么它的起点和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一样的。 马克思认为说,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关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劳动。亚当斯密也说,劳动、土地和资本是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性要素。 劳动有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比如说有一个工厂,我们是生产机床的,那么就会出现两类人。第一类人是在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去把这些机床给生产出来。 那么还有一类是谁?还有一类是购买了土地和购买了设备的那些人,我们把他叫做资本家,或者现在也可以叫做企业家。那么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也在参与劳动,无非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参与这个机床的生产,而是通过资本和管理的方式参与了生产。 那么当一个机床被生产出来以后,摆在你面前就有一个问题了,机床所产生的价值是由那些用双手去劳动的那些工人所创造的,还是那些用资本投入来参与了这些经济行为的人所创造的?谁创造的价值更多一点呢? 马克思把这个价值分为两类,第一类叫第一价值,就是通过劳动来产生的价值;第二类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你看这些资…… 阅读全文

《国富论》亚当·斯密

2019-07-07 17:57:47

摘要:一、亚当斯密创作《国富论》的背景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人类发展了数千年,但经济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只有近300年左右的时间。 真正把经济学独立出来的那个人叫做亚当斯密。他出生在1723年。 当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世界潮流是什么呢? 我们在欧洲地区看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人文革命,第二是经济革命。 人文革命叫什么?叫做启蒙运动。 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一些人,他们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此之前人是上帝的子民,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拜托给上帝。但是启蒙运动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灵魂和命运托付给自己。 所以人文主义在18世纪慢慢成为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摆脱了人对上帝的依赖,摆脱了公民对贵族的依赖,人变成了最大的上帝,人开始成为了自我的一个主宰者。 第二个是经济运动。 亚当斯密是诞生在英国,大家知道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在他诞生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技术上来讲有两个重大的东西。 第一叫做蒸汽机。 当蒸汽机发明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改变了动力的发生。比如说人一天可以走100公里,如果这匹马呢?一天可以走200公里,人的交通和流通的路途就开始加大。马和牛它力量比人还大,所以马、牛的这些牲畜的驱动力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蒸汽机发生的时候,一辆火车一天可以开600公里,一下子人的运动的半径、货物运动的半径就开始大规模地增加。 第二是英国人发明的焦炭冶炼法,使得钢铁的产量极大的增加。 所以一方面是驱动力、动力发生了一个革命,第二是冶炼技术发生了革命,所以这两个东西都跟粮食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工业有关系,所以叫做工业革命。 当这两个东西发生以后,就会在城市里面出现了全新的组织结构叫做工厂。当工厂开始出现的时候,那就面临一个问题了:哪一家工厂它能够赚更多的钱?哪一家工厂它具有更大的效率性?工厂它存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的模式,它的内部管理模式应该是怎么样呢?国家跟工厂、人和工厂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当这些问题发生的时候,经济学它的诞生的土壤就开始发生了。 二、《国富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国富论》这本书中,除了研究这些经济要素、产业分工以外,他还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话……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明章之治2

2018-12-23 19:51:41

摘要:​​​​​​​11、刘炟:汉章帝的三把火 耿恭不会知道,他苦等的援军一直不见踪影,并不是汉朝抛弃他们、不来救援他们了。而是因为大汉帝国发生了变故,无暇顾及他们。这个变故不是小变故,那是因为汉明帝刘庄归西了。 公元75年8月6日,东汉明帝刘庄在东宫前殿驾崩,享年48岁。死前,刘庄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我死后,一定不要为我大兴建寝殿祭庙;第二句是:我死后,可将我的牌位放在阴太后陵寝的便殿中。 刘庄在位虽然不长,但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加上他多次下诏招抚流民,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刘庄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刘庄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确对得起他帝号中的明字。刘庄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上一个很好听的称呼明章之治。这和西汉的文景之治如出一辙。得号如此,也不枉此生了。 刘庄走了,18岁的皇太子刘炟继任为帝,是为东汉肃宗孝章皇帝。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登基后,同样离不开三把火,不然怎么坐稳自己的位置呢?且看刘炟这三把火吧! 第一把火,避亲任贤。刘炟的生母虽然是贾贵人,但他即位后,马上将养母马皇后尊称为皇太后。贾贵人位置不动,而且贾家人都不给提拔,很好地避免了裙带亲。 第二把火,大赦天下。这年的10月,刘炟下诏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和土地亩数挂钩),每人二级;流亡无户籍想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的每人一级。鳏、寡、孤、独、患绝症、穷得活不下去的,每人发三斛粟。刘炟的赏赐很实惠,也摆在面上,天下人很高兴。 第二把火的目的是:收买人心。 第三把火,培养亲信。人心有了,但这远远不够,要想打好基础好好工作,还得有人。人刘庄倒是留下了几个,如宋均、钟离意都还活得很好,工作很认真,态度也积极。但他们不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大腕,能干活,但镇不住场子,年轻的皇帝刘炟需要的是能够压住场面的大腕级人物。于是乎,刘炟很快就打造了自己的三人帮集团:赵憙、牟融、第五伦。都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里不妨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人帮集团。 首先来看一号人物赵憙。 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个很响当当的绰号信义者。有三件事为证: 第一件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他的堂兄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当地的土霸王杀害时,赵憙只有十五岁,小小年纪的他写下八个大字:君子报仇,十……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明章之治1

2018-12-22 11:25:14

摘要:1、端平:光武皇后郭圣通 刘秀走了,刘庄接过了权力的交接棒,刚刚三十岁的他终于而立了。为了打造自己的光明时代,刘庄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年号为永平,意思不言而喻:永远平安。 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一个刚上任的皇帝有这样的治国思想,可以肯定地说,他一定是个明君。事实证明,刘庄为了打造明字号招牌,果然下足了本钱,经受住了考验。 当年在战乱中被逼婚的刘秀,对郭圣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情,再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决条件(郭圣通跟随刘秀在战场上,而此时的阴丽华隐居在老家),郭圣通肚子也很争气,除了为刘秀生下长子刘彊外,还有刘复、刘康、刘延、刘焉,一共五个儿子。当然,阴丽华也不是省油的灯,随后进行了奋起直追,公元28年,就在刘秀征讨彭宠的战役中间,阴丽华在中军帐里,生下了她和刘秀的第一个孩子:汉明帝刘庄。随后阴丽华再接再厉,连生下四个儿子:刘苍、刘荆、刘衡、刘京。 应该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感情专一的皇帝。俗话说天子娶九女,诸侯纳三妇,别人当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风流帐里故事多。但刘秀却摇了摇头,说就是郭圣通和阴丽华两个都应付不过来,更别说其他的了。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后宫人数,刘秀更改了西汉以来的宫廷制度,把多达十五级的后宫姬妾制度缩减为五级,除了皇后郭圣通和贵人阴丽华,其他的就是美人、宫人、采女。由于他对后宫的莺莺燕燕没有兴趣,所以后头这三级连俸禄他都没给安排,不但姬妾的人数少,而且她们的寝宫,他也很少光顾。因此,在皇后之争中,如果按儿子数量来PK,郭圣通和阴丽华是5比5平,难分伯仲。两人共生了十个儿子,其中只有许美人凑巧地为他生下了儿子刘英,被封为楚王。这是刘秀唯一一个并非由郭圣通和阴丽华生育的孩子。而且,楚王所得的封国,也是十一个皇子中最差劲儿的。 刘秀共有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刘庄在十一子排行第四。按照古代立长的原则,皇位按理说怎么轮也不轮刘庄,而且还是处在天下太平的时期,这种可能性就更加小了。然而,事情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时候,偏偏在刘庄身上出现了奇迹。 刘秀在后宫最宠爱就是他的母亲阴丽华。虽然因为主动谦让,刘秀最开始是立阴丽华的情敌郭圣通为皇后的,但郭圣通很快就变成了废后。后发制人的阴丽华最终后来居上踩在郭圣通的身上成了新的皇后。 从废后这件事上,刘秀已经向天下人发布了这样一个信息太子刘彊之位岌岌可危。而刘彊也不傻,皇后被废后,他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想的却是……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光武中兴3

2018-12-16 11:47:17

摘要:21、 一姐:阴丽华的谦与让 大汉朝曾经有两位武帝都说了一句让后世羡慕不已的话。 一位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很小的时候对表姐陈阿娇以及丈母娘兼姑姑的馆陶公主许诺:若得阿娇为妻,必以金屋贮之。千百年来,多少人羡慕那金屋誓言里的幸福,多少人羡慕那后宫中专宠的陈阿娇,多少人羡慕那两小无猜的一对璧人殊不知,金屋的誓言不过是个真实的谎言,后宫的专宠仅仅十年,完美的璧人变成陈阿娇一个人孤独终老金屋锁住了阿娇的幸福,锁住了阿娇的自由,锁住了阿娇的一生 所以说誓言就是誓言,当没有实际行动作为支撑时,永远当不得真。 还有一位是汉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在还是田间种田、他乡求学之际就曾立下宏愿做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句典故虽然不如若得阿娇为妻,必以金屋贮之那么广为人知,但故事的结局却比它完美出许多许多因为,刘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爱的真谛。 历朝历代都对后宫的是是非非讳莫如深。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皇帝。其实在刘秀的心里,一生中心里只装了四个女人:一个是至亲之人,那是他的亲生母亲樊氏;一个至疚之人,那就是他的二姐刘元;一个是至爱之人,那是他的患难之妻阴丽华;还有一个是至善之人,那是他的后续之妻郭圣通。 鉴于刘秀至亲的母亲和至疚的二姐已仙去,下面我们就来看刘秀一生中至爱的阴丽华和至善的郭圣通两人在后宫的一姐之争。 历来后宫争宠都层出不穷。因为这些国色天香的美人,都想当一姐,然而,一姐的位置只有一个,但争的人却多如牛毛,粥少僧多,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要想生存,只有把别人压下去,踩着别人的肩膀才能使自己飞跃。 刘秀的政权刚刚建立,后宫虽然还没有达到水深火热的地步,但此时刘秀却很苦恼,因为他不知道立谁为皇后。 正如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样,通往后宫皇后的道路上同样充满荆棘,充满无数陷阱和变数。一个是至爱,一个是至善,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长处,因此,阴丽华和郭圣通的PK注定精彩纷呈,波澜起伏。 首先,我们来看她们两人的第一轮PK。第一轮PK,两人都是剑未出鞘,拼的却是各自具备的先天优势。 阴丽华的优势:先入为主。 当年去太府求学的刘秀,在路过二姐夫邓晨的家时,邂逅了当时还只有十四五岁的新野绝世美女阴丽华,一见钟情的刘秀当场发出了娶妻当娶阴丽华的爱情宣言。接下来三年的太府生涯,数年的庄稼生活,直到踏上革命的道路,因为事业没有发迹,刘秀只能把自己对阴丽华的…… 阅读全文

《汉朝那些事儿》——光武中兴2

2018-12-15 16:09:04

摘要:11、归降:三个皇帝成一个 其实,对于邓禹来说,西征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心态问题。他少年成名,被冠以天才、神童等华丽的帽子,参加革命后,他又很得刘秀的器重,在西征前,他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几乎战无不胜,被称为不败将军。然而,西征的道路上,他太想成功了,以至于在患得患失之间,迷失了自我。在受到挫折时,非但没有进行反思,反而是急功近利地冒进,最终导致了完败。 数万士兵出征,回来时只剩下24人,这跟当年项羽走乌江的凄苦有一拼。 邓禹回去后,也自觉无法向刘秀交差,在交不出成绩和战果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把自己被封为大司徒和梁侯的印绶交给了刘秀。并且向刘秀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我有罪。第二句是:我有负陛下厚爱。第二句是:我辞职。 刘秀接过印绶,马上又把梁侯的印绶还给邓禹,同样也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你虽然败了,但你以前立过大功。第二句是:收一块印绶发一块印绶,算是对过错的惩罚,对功劳的奖赏。第三句是:我一直看好你,不管现在还是将来。 不久,刘秀又封他为右将军,表明对他的器重。 为了尽快打败赤眉,拿下长安。刘秀决定继续派兵遣将向长安进军。 邓禹和冯异是刘秀的左臂右膀。邓禹败了,刘秀想都不想,大手一挥,该是冯异亮剑的时候了。那么,冯异能不能成功呢?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冯异率军出征时,刘秀不但亲自相送,而且这一送就是几十里路程,从洛阳一直送到了河南。一路上,刘秀跟他谈了很多,直接教会了冯异两个军事词语。 第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解析:长安经过战火的洗礼,现在已是重灾区,他们最怕的是战火,最痛恨的也是战火。西征的过程中,他们如果愿意投降就接受,如果想回老家,就把他们风风光光地送到老家去,总之,让他们真心归降才是硬道理。 第二,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解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靠的是实力,实力从哪里来,靠的是管理,而管理靠的是制度。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如此才能得民心,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刘秀的谆谆教诲,冯异激动、感动、悸动,立马向刘秀立了一道军令状:不战屈人,高境界;约法三章,高标准;坚决执行,不打折;不平赤眉,誓不回。 果然,他一路大施恩德,广洒仁义,归顺者如流。大军很快就到达长安城外了。赤眉军布好阵势,在这里恭候他们多时了。 两军在长安城外进行了坚苦卓绝的阵地战,交战数月,十八般武艺用尽,难分伯仲。冯异这时不由发出了:撼天下易,撼赤眉军难的感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