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3 10:56:30
摘要:21. 哭秦廷
伍子胥和申包胥,本是好朋友。因为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投奔吴国,立誓要灭亡楚国,为父兄仇。申包胥劝他不要为了个人私仇,背叛祖国。伍子胥不听。申包胥说:如果你一定要灭亡楚国,那么我也立誓:一定要复兴楚国!两人从此断绝了朋友的关系。后来,伍子胥到了吴国,首先帮助吴公子光夺取政权,立为吴王阖闾。又进一步策动吴王阖闾,趁楚国内政混乱的时机,兴兵攻楚,攻破了楚国的郢都〔郢yǐng〕。这时,楚平王已死,平王的儿子昭王,仓皇逃走。伍子胥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算是出了怨气。
申包胥见伍子胥这样做,十分激愤,便找到了楚昭王,商议恢复楚国的大计。不过这时的楚国,内部力量已经非常衰弱,非请邻国援助不可。申包胥主张向秦国求援,因为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总不能坐视不救。楚昭王同意了,便任命申包胥为特使,赶到秦国去。申包胥见了秦哀公,便竭力陈述楚国的危急情况、吴国的横暴无理,并且指出,吴国好比封豕长蛇,贪得无厌,灭了楚国,势必继续扩张,侵入中原,那时秦国也太平不了。因此要求秦国快快发兵伐吴,一方面固然是帮助楚国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秦国自身的安全。
可是,秦哀公却不愿意打仗,只是敷衍申包胥,说你路上辛苦了,先休息休息再说吧。申包胥不肯退出,继续恳切地请求,秦哀公一味敷衍,最后索性不理了。申包胥在朝堂靠墙站着,呜咽地痛哭,哭声日夜不绝,连一口水都不喝。哭到第七天,申包胥已经倒在地下,不省人亊,秦哀公被感动了,说道:楚国有这样忠诚的爱国之士,不怕不能复兴,我们岂能不予援助!当即亲自捧着申包胥的头,赶紧给他喝水、服药,把他救醒,并且向他朗诵了《无衣》诗。诗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诗句,是拿起武器对付共同敌人的意思。申包胥知道秦哀公决定出兵了,便叩了九个头,表示最深重的谢意。秦国派出两员大将,带领兵车五百辆(合计约四万人的兵力),和楚国的残余军队联合一起,一下子就把吴军打败了。吴王闳闾之弟夫概乘机带着自己的部队抢夺王位,闻闾只得停战撤兵,回去应付内乱。楚国就收回了全部的失地。楚昭王从此改良政治,重用贤才,楚国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地位。
这就是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左传》、《国语》、《史记》等都有记载。自己无力取胜,苦求别人以武力相救,后来就引用这个故事,称为哭秦庭,或秦庭之哭。
22. 阖闾战死
吴王阖闾……
阅读全文
2018-06-16 15:29:01
摘要:11. 叶公好龙
楚平王这人性格温和,对待大臣和百姓们也都不错。不过,人的性格永远是两面性的,温和换一种说法就是软弱,楚平王这人性格软弱。
登基之初,楚平王宣布停止对外用兵五年,五年之间,果然没有对外用兵。那么,五年之后呢?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将阴地的百姓南迁到下阴(今湖北光化县),随后在郏(今河南郏县)修建大城,以防备晋国和郑国。
对此,鲁国的叔孙婼(音若)说得一针见血: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意思就是:楚国人无心争霸了,他们不过想维持现状,平安度日了。
同年,楚平王下令在州来筑城,以防备吴国。州来此前被吴国所灭,因为不容易防守,吴国将州来人全部迁到了吴国境内,州来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楚国人卷土重来,在州来建城。
对此,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也是说得一针见血: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左传》)
沈尹戌的这段话,是说尽管楚平王五年没有用兵,但是都在搞拉动内需了,无限制地大兴土木,老百姓根本没有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州来建城,原本是想防备吴国人的进攻,而是事实上却是在挑衅吴国人,招来吴国人的进攻。
楚平王在两地建城,说明了一个问题:楚国已经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退守。楚国,已经主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霸主了。
既然沈尹戌出场,那么顺便要说一说沈姓的由来。说到沈姓的由来,就必须弄懂沈尹戌的来路。而沈尹戌还是叶姓的祖先,所以,自古以来沈叶一家。问题是,沈尹戌的身世历来是个不解之谜。
按照不同记载,来看看沈尹戌的两种出身。周武王时,封十弟姬季载在沈,又名聃,所以,季载又叫做聃季载。春秋后期,沈国被蔡国(一说郑国)所灭,季载的一些子孙改姓冉,季载就是冉姓的祖先。沈国公子逞逃奔楚国,以沈为姓,沈尹戌就是他的孙子,一开始隐居于零山,后来出为左司马。此一说是最流行的说法,沈姓出于姬姓。
另一种说法,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于沈,后代姓沈,沈尹戌就是他的后代。此一说,沈尹戌为楚国王族。
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或者说,都没有什么道理。首先,据《左传》,沈尹戌出现的时候,沈国还没有被灭,而当时的沈国国君就叫姬逞,所以沈尹戌肯定不是公子逞的孙子。……
阅读全文
2018-06-10 11:52:12
摘要:1. 太伯立吴
商朝末年,周国国君是古公亶(音单)父。周国在古公亶父的时候已经是西部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商王任命古公亶父为周公。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大儿子叫太伯(又作泰伯),二儿子叫仲雍,又叫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太伯是君位的继承人。可是,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太伯没有儿子。那么太伯之后,谁来继位?从前还没有遇上过这样的事情。
小儿子季历的嫡长子叫做姬昌,非常聪明能干,用《史记》的说法:有圣瑞。古公亶父于是有个想法:太伯之后,姬昌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姬昌继位,他父亲季历怎么办?那么,是不是季历先继位?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季历继位,他哥哥仲雍怎么摆?按理,仲雍排在季历的前面。那么,仲雍继位之后再传给季历,季历再传给姬昌?
可是,问题又来了,仲雍有儿子,那么仲雍之后就应该传给儿 子,而不是弟弟。
那么,干脆废了太伯和仲雍,直接让季历继位?可是这也不行, 一来这是破坏规矩,二来,太伯和仲雍本身也很贤能,没有理由废他们。
古公亶父为了这个问题,想得脑仁都痛,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父亲愁眉苦脸、心绪不宁,太伯和仲雍都看在眼里,怎么办?太伯和仲雍于是去找父亲,提出愿意让弟弟接任国君,可是古公亶父没有同意,他知道两个儿子都很孝顺,不想让他们受委屈。
尽管拒绝了太伯和仲雍的请求,古公亶父心结未去,依然情绪不佳。不多久,古公亶父病倒了。
兄弟,机会来了。太伯对仲雍说。
什么机会?大哥,你可不要乱来啊。仲雍担心哥哥要对父亲不利。
兄弟,你想哪里去了?太伯瞪了弟弟一眼,有些不满意:我说的机会是咱们两人可以借口去衡山为父亲采药,趁机出走,那么,国君的位置自然就留给季历了。
原来如此。仲雍恍然大悟。于是,兄弟二人去见父亲,说是传说中南岳衡山有仙草包治百病,两人想去采药,为父亲治病。
古公亶父其实猜到了两个儿子的意图,不过他没有阻拦,他觉得这样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于是,太伯和仲雍离开了家乡,一路东行,来到衡山。那时的南岳衡山是哪里?不是现在的湖南衡山,而是现在安徽霍山县境内的天柱山,那是叫做衡山。直到汉朝,南岳衡山都是这里。
后来太伯和仲雍带领江南的工匠们开始了新的创业,周人的先进文化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在入乡随俗的大框架下,对当地文化进行了有限改造,太伯和仲雍在荒蛮之地的事业越做越大,当地人都愿意接受他们的指教和领导,用《史记》的话说:从而归……
阅读全文
2018-06-09 17:50:27
摘要:11、一盘棋 建虎牢以谋郑国
公元前575年,爆发了晋、楚两国的鄢陵之战,而鄢陵之战的起因,则是郑国的叛晋亲楚。公元前574年,虽然在鄢陵之战中,楚国临阵而逃,但楚国上下知道晋、楚两国的胜负未分,因此楚国指使郑国发起对晋国的入侵,郑国和楚国结盟在鄢陵之战中也属于失败的一方,但郑国也知道鄢陵之战并没有完全显示出实力,而在接下来的颍上之战中,郑国以一己之力打败了齐、卫、宋的三国联军,这更增加了郑国的信心,因此在得到楚国的指使后,发起了对晋国的入侵。
公元前573年,郑、楚为了护送宋国的左师鱼石五人,而进攻宋国的彭城,在攻占彭城后,郑、楚撤兵回国。 刚刚继位的晋悼公为了成就霸业安定诸侯,便出兵救援宋国。
在公元前572年,晋悼公率领诸侯平定了宋国的祸乱后,便开始讨伐郑国。诸侯联军一直进攻到郑国都城的外围,在围困郑国后,诸侯联军进攻楚国的焦地、夷地(今安徽亳州市附近),并进攻陈国。为了缓和诸侯联军对郑国的压力,楚、郑也联军进攻宋国,才使得诸侯联军退兵。
公元前571年,晋国再次联合诸侯讨伐郑国。面对连续多年的征战,郑国上下已经疲惫不堪。在这四年的征战中,郑国都是受命于楚国的指使,征伐对抗诸侯,郑国俨然成了楚国的手中傀儡马前卒。直接面对诸侯联军的讨伐,郑国虽然有楚国的支持,但毕竟是远水难解近渴。
现在诸侯再次讨伐郑国,郑大夫子驷向已经生病了的郑成公建议,向晋国求和。
当郑大夫子驷提出向晋国求和后,虽然已经病重的郑成公,也不愿向晋国求和,并说出楚国有恩于郑国,如果背叛有恩的国家,那还有那个诸侯愿意结交郑国呢?如此忘恩负义之举,我是不愿意接受的,还希望各位大夫能遵循我的意愿。
郑成公之所以不愿意向晋国求和,是因为郑成公曾经因为贪财私下结盟楚国,被晋国扣押,险些丢了君主之位,因此郑成公对于晋国还是心生厌恶,再后来楚国又给了郑国汝阴之田,如此实际的利益让郑国再次背叛了晋国,臣服于楚国,才导致鄢陵之战的发生。在鄢陵之战中,楚国出兵救援郑国,楚共王被射伤一眼,这让郑成公对楚国更是感恩戴德,因此甘愿成为楚国的马前卒。
在这春秋战乱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这个国家的个别人之手,这些人则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着国家的走向,而受战乱摧残的国民却无能为力,只能紧紧跟随自己的君主。
郑成公就是完全不顾郑国的现状,因为自己的贪婪,和对晋国的心存芥蒂,即使连年被征伐,也不愿为了郑国民众的生……
阅读全文
2018-06-03 15:12:32
摘要:1、晋三郤 傲慢贪婪兼无礼
三郤(xi)是晋国出现的一个权臣集团,主要由郤锜、郤犨、郤至三人构建。三人皆晋国郤氏家族成员,时人称之三郤,又作三郄。三人皆有才干,为政要职,且关系密切协调,可谓同生共死。
首先是郤錡。郤锜是郤克嫡长子,郤缺嫡孙。前587年,郤克死后,原下军将栾书继为中军元帅,栾书抑或报答郤克知遇之恩,安排郤锜为下军将,直接超越赵同。郤锜进入卿士行列,此时郤、栾两家可谓至亲,双方相互提携,共举大业。
其次是郤至。郤至为郤义曾孙,郤扬之孙,郤扬封于步,立步氏,为郤氏小宗。赵氏灭门后,郤锜安排自己能干的堂弟郤至进入十卿,佐新下军,以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很快,郤至就显示出杰出的政治才干,在各种场合,各类才干发挥的淋漓尽致,郤氏的势力大大增强,
最后入围的是郤犨。郤犨为郤义之孙,步扬幼子,蒲城鹊居之弟,郤克的堂弟。前577年,郤犨将新军,并担任公族大夫。三郤正式成型。郤氏家族势力更为庞大,似乎坚不可摧。
鄢陵之战后,三郤春风得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至前574年,中军佐士燮忧愤而死,三郤的地位依次提升。郤家人明显不懂何谓低调。郤克靠着高调,成为了执政,郤锜要学习爸爸,做什么事情都要强梁霸道,直至别人屈服,到三郤成型后,郤锜就更加肆无忌惮了。终于他敢于明目张胆的去抢厉公宠臣夷阳五的田邑,摆明了不把国君放眼里。
士会决定退休了,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把原因告诉了儿子士燮。
儿啊,你听我说,如果一个人阻止别人的怒火发出来,他就很危险了。郤克现在对齐国是一肚子怒火要发,如果不发在齐国身上,那就一定要发在晋国身上。可是他没有权力讨伐齐国,就没办法报复齐国。这个时候如果我不把位置让给他,恐怕他的怒火就会转移到我身上。所以,我要退休,把位置让给他。士会说。
什么叫知道进退?知道进很容易,知道退很不容易,而士会是知道退的。到后来三国时期的贾诩被认为是计谋最深,最聪明的人,而他的为官之道就是在克隆士会。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八条:当你成为强势人物或集团的障碍的时候,要懂得主动让开。副一条:主动让路和被踢开绝对不是同样的效果。』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十九条:把功劳推给自己的上级。副一条:不要和下级争功。』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第二十条:最好没有正义感,即便有正义感,也千万不要出头。副一条:相信坏人一定会被收拾,但不要认为自己能收拾坏人。』
『权力斗争金科玉律……
阅读全文
2018-06-02 19:03:21
摘要:21、鸟飞了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穆王在登基十二年之后鞠躬尽瘁了,儿子熊侣继位,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楚庄王元年(前613年),楚国发生了叛乱。简要介绍一下叛乱经过。
两个叛乱分子叫做公子燮和斗克(子仪),公子燮还是庄王的叔叔,早就想当令尹,可是就是当不上,所以很气愤;斗克呢,当年跟秦国人打仗被活捉了,后来秦国想跟楚国建立外交关系,共同对付晋国,所以把斗克给放回来了,算是和平特使。两国建立邦交之后,斗克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可是自己不受重用,所以也很气愤。
这哥俩很羡慕赵盾,所以决定在庄王继位时间不长、太师潘崇率军出征的时候发动叛乱。派几个强盗杀了令尹子孔,然后哥俩个想当什么当什么。
可是这俩的政治智慧是没办法跟赵盾比的,叛乱是叛乱了,可是楚国强盗好像不如晋国强盗那么好使,子孔没杀成,那边潘崇率领军队又杀回来了。没办法,挟持着庄王逃命吧,结果逃到半路上被人给杀了。
楚庄王登基转眼三年,三年来,除了被挟持着出了一次郢都之外,其余时间就都在宫里混了。《史记》记载:庄王继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来,楚庄王整天淫乐,不分昼夜,太史公说他从来不发号令,其实错了,他发了一条号令,这条号令就是:谁敢来进谏,杀。
关键时刻,总是有人挺身而出,一个听起来似乎不大可能挺身而出的人。嬖(bi)人伍参,所谓嬖人,就是宠臣的意思,听上去似乎很不好听。其实,嬖人并不等于太监,也不等于出身低贱,嬖人主要就是陪着君主吃喝玩乐,讲讲段子,搞搞模仿秀等等,说白了,就是逗君主开心的那么一类人。当初齐国的易牙、晋国的优施就都是嬖人。
你来了,正好,说个黄段子给大家乐乐。看见伍参,楚庄王挺高兴。
说是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个鸟,三年过去了,这鸟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个什么鸟?宠姬们听了,一个个嘻嘻地淫笑,这真是个够黄的谜语。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参退矣,吾知之矣。楚庄王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个黄色谜语其实并不黄,伍参说的这个鸟不是别人,就是说的他楚庄王自己。
一鸣惊人和一飞冲天这两个成语,就是被楚庄王这个天下第一淫民一次性发明出来的。
突然有一天,上朝。楚庄王下令。三年了,除了登基仪式之外,楚庄王就没有上过朝。
百官被紧急通知上朝,大家一通忙乱,几年没见最高领导了,连穿什么衣服去都快忘了。没办法,一通忙乱,上午通知……
阅读全文
2018-05-27 16:12:43
摘要:11、子弑父 悲乎楚成王之死
楚成王很早就决定立太子,齐桓公不够聪明,迟迟不立太子,结果最后引起内乱了吧?最后被自己儿子给饿死了吧?哈哈。楚成王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楚成王认真汲取教训,要立大儿子商臣为太子。
后来,楚成王又答应了公子职的娘,要废了商臣,立公子职为太子。
什么事情如果让女人知道了,基本上第二天天亮以前就所有人都会知道。公子职的老娘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身边的侍女,侍女们第二时间告诉了宫里的其他宫女。想想宫里有多少女人,就知道这个消息泄露得有多快了。
商臣第三时间就得到了消息,怎么办?他第四时间把自己的师傅潘崇给请来了。
公子啊,别急,啊,别急。凡是内幕消息,分成两种。一种是保密工作没做好泄露出来的,另一种是有人故意造谣散布出来的。如果真有这事儿咱们以为没这事,还傻不唧唧等着继位,那就傻冒了;如果没有这事咱们偏偏相信有这事,冒冒失失采取行动了,那就更傻冒了。所以,当前最要紧的,是弄清楚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事。师傅出马,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决定先验证内幕消息。
江芊,来自江国的美女,年轻貌美,深得成王的欢心。
这一天楚成王去云梦狩猎去了,商臣用江国最着名的一味菜叫做回头鱼来宴请江芊,果然,江芊答应了。
江国师傅的回头鱼做得果然鲜美,江芊十分高兴,吃得津津有味。好吃,好吃,鲜嫩,鲜嫩。我从小就喜欢,可惜嫁到楚国之后就少有吃到。江芊夸赞。
嘿嘿,我说夫人的皮肤怎么这样鲜嫩,原来是因为吃这样鲜嫩的鱼长大的。商臣语带调戏,一双色眼在江芊的脸上扫来扫去。
夫人,你看,多么圆的月亮啊。大王打猎去了,夫人何不在我这里打个野食?商臣厚着脸皮说,两眼就盯在江芊微露的胸口。如果说刚才那句是调戏,这句就是赤裸裸的勾搭了。
江芊终于忍不住了,她腾地站了起来。啊呸,不要脸,臭流氓。怪不得你爹想废了你立公子职,你真是活该背时。江芊涨红了脸,指着商臣的鼻子大骂起来,嘴里没咽下去的回头鱼喷了商臣一脸。
商臣一点也不生气,更不恼火,他依然面带笑容,得意的笑容。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内幕消息是准确的。事实上,内幕消息基本上历来都是准确的。
一个月以后,到了十月。商臣以东宫,也就是太子府的部队包围了王宫。楚成王被软禁在了自己的宫里,确切地说是被关押了。
一代雄主,落到如此一个下场。那一年,是楚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楚成王享年五十七岁。
同样的死法,楚成王和齐桓公……
阅读全文
2018-05-26 19:16:22
摘要:1、救宋围 文公取曹卫两国
公元前632年年初,晋文公统率晋军主力逼近晋卫边境。他以曹共公当年对己无礼为借口征讨曹国,向卫国借道,为卫成公所拒绝。晋文公遂统兵绕道南河渡过黄河,接着乘机袭占了卫国的五鹿,同时进占敛盂,使晋军处于卫都楚丘东面约30公里处,东距齐之穀邑约120公里,南距曹都定陶约80公里。
晋军据此,西逼卫都,东威楚兵戍守之穀,南胁曹国,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晋文公遂在此地展开外交活动,与齐昭公在孟举行会盟,结好于齐国。卫成公见晋齐联合,声势浩大,想请求与晋和好结盟,但为晋文公所拒绝。卫成公不得已向楚告急,遭国人反对,被驱逐出卫都。
晋军于是轻松地占领了整个卫国。卫国被晋攻灭,在诸侯中引起很大震动,鲁国本来是楚的同盟国,曾派兵援卫,这时也转而和晋、楚保持等距离。晋文公便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统军南下攻曹。同年三月,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解救宋围,伺机机动歼敌。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反而加紧了对宋都商丘的围攻。于是宋成公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
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即如不出兵驰援,既对不起当年过宋时宋襄公的礼遇,又势必失去宋这个同盟国,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且在齐、秦无意同楚交战的情况下,己方兵力有限,在远离本土条件下与楚军交锋亦怒难以取胜,另外这样做也违背了过去与楚王的誓约。
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新任元帅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进行调停,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击楚军的决心。
先轸进而指出,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如今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调解。而齐、秦既然接受了宋国的厚礼,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
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
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不但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战略态势也有了巨大的改观,即楚国处于战线漫长、后……
阅读全文
2018-05-20 11:23:22
摘要:21、宫斗戏 机关算计一场空
骊姬大获全胜,献公就着力培养奚齐了,没办法嘛,其他几个大儿子都被赶走了,同时让荀息做他的师父,因为荀氏家族家风比较谨慎,从不轻易站队,其他较为有实力的家族,郤氏家族的族长陪着夷吾逃亡了,狐家的狐突暂时蛰伏,两个儿子陪着重耳在北翟避难,剩下的大家也都挺安分,献公自以为国内这些势力都摆平了,把荀家列为各大家族之首,希望荀家能忠心恳恳的辅助骊姬和她的儿子奚齐,只可惜,他忘了一个最不应该忘记的人,这个人将把他身前布置的所有东西全部粉碎,让王室再次上演了悲剧。。。。。。
荀息自打被任命为上大夫,作为托孤大臣来主持政务,正想大展拳脚。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朝堂中一直沉默的另一派已经准备一场新的政变了。这一派就是原先三巨头的另两位里克和丕郑。在献公的时候,他们的位置还比荀息高,可惜在太子案中因为他们的站队错误,所以托孤的时候,根本没有他的位置。献公还忘了,里克现在仍然手握晋国的军权。里克的手中不仅有晋国下军,还有晋国上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军的七舆大夫都是他的人,都唯他马首是瞻。献公一生算计别人,偏偏老了的时候犯了一个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没有夺取里克的军权。
献公走后,里克和丕郑早就已经秘密开始串联,暗下活动,准备推翻政权,把奚齐、荀息都给废了,把重耳弄回来。具体政变思路如下1、跟七舆大夫在国内做内应,2、去翟国煽动他们出兵,3、 联络上秦国摇旗呐喊。
优施准备亲自出马去摆平里克,何来如此自信?因为之前献公派他去恐吓过里克,里克那次惶恐懦弱的样子给他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从那以后优施就认定里克是一个软蛋。优施太天真了,他以为里克怕他,其实里克怕的无非是他后面的那个人,但是献公已经离去,现在,里克谁也不怕!所以天真的优施在里克家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但这件事激化了里克一党提前动手,因为他们以为事迹已经败露了,搞政变的就怕自己的阴谋变成光天化日下的阳谋。
在献公死后不到一个月,也就是杀死优施的当天晚上,里克一党火速行动,派了一名武林高手去王宫。《左传》记载: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
慌了,骊姬迅速召开会议,结论就是再立一个,大家要问了,怎么又来一个太子?原来骊姬的妹妹小骊姬三年前生了一个儿子,就叫悼子,正好这次派上用了,四人决定立悼子为国君。然后召集所有卿大夫全部到场,准备正式宣告悼子为晋国国君。里克接到通知还有点慌,找来丕郑合计之后又信心十足了……
阅读全文
2018-05-19 10:57:31
摘要:11、骊姬党 优施二五一条船
故事说到这,其实献公还是挺开心的,为什么呢,狐家姐妹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大家都相处的挺融洽。问题就出在申生身上。
转眼申生就到十七岁了。晋献公心说该让他抢老婆了,就让他率领晋国军队讨伐骊戎。骊戎哪里是对手?被打得稀里哗啦。怎么办,投降吧。老规矩,送上美女来。
就这样,申生把骊戎国主的两个女儿给抢回来了。姐姐叫骊姬,妹妹叫小骊姬。回到晋国,申生去向老爹汇报工作。汇报完毕,献公很满意。临走,献公听说两个骊姬仙女一般,突然之间说想看看,这时候其实献公是真的只是想看看而已,这一瞧不打紧,献公口水当时就流下来了。然后他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了直接把两个儿媳妇据为己有了。
过了两年,骊姬生下了一个儿子。有了孩子的骊姬对申生的态度就完全变了,本来骊姬应该是申生的女人,但是现在申生是她最大的敌人,因为她发誓要让奚齐成为太子。
现在围绕献公的几个儿子,大臣也开始纷纷站队了,每个家族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这场新的权力斗争,有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有些人则从此被彻底泯灭在历史中。
晋国政坛围绕献公的儿子们基本分成4个派别:太子党、骊姬党、重耳派、夷吾派。
1.其中太子党的力量最强大,另外当时朝中最有权势的三个大夫有两个是支持他的,就是里克和丕郑,里克善将兵,是军队的实力派,在军中很有号召力。丕郑是里克的死党,也是他的智囊,另一个大夫荀息足智多谋。另外士家代表人物士蒍,就是无间道的操盘手也是坚定支持太子的。
2.重耳,未来的晋文公,支持的家族有、狐家、先家、赵家、魏家、栾家、胥家,而且这几个家族将来出来的都是名震中原的大人物。
3、夷吾,支持的家族最少,只有郤家
4、骊姬,一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支持
但是骊姬这个女人不简单啊,她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儿子登上王座,她非常积极的联络朝中重臣和各大家族,但是效果很微弱,很简单的道理,你算哪根葱?人家凭什么放着太子的大腿不抱,来帮你?所以骊姬只能另辟蹊径,她看中了一个人,优施。所谓优,就是艺人,专门在宫廷里为君主表演的人。这个艺人姓施,所以就叫优施。优施很受献公的宠信,经常进宫来表演,因此跟骊姬姐妹两个也很熟。因为受献公宠信,外面的很多大臣也都愿意巴结他。
骊姬也不知道用了什么计策(很有可能是美人计)成功俘获了优施。优施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东关五,一个叫梁五,合称二五。二五也是献公的宠臣,优施花……
阅读全文